也谈四禅八定

合集下载

四禅八定详解

四禅八定详解

四禅八定详解什么是四禅八定简书Jianshu2018-09-03 14:32文/禅晕有一位师兄梦里见书中字“四禅八定”,醒来疑惑从未见过此四字不知为何意,便向我解惑之。

由此因缘今便为大家讲解何为四禅八定,四禅是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四禅还在有色界,因此还需修无色界的四空定。

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空定合称为“八定”,八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初禅离生喜乐禅修者体会到脱离欲界的烦恼,没有欲望困扰的一种欢喜,身心舒坦的快乐,但还存有心识六根的觉受,简单来说这种快乐的感受还属于心识六根的作用!二禅定生喜乐初禅喜乐是脱离欲界的身心之乐,还有六根的觉受,二禅则唯有意识产生之喜乐,已无眼耳鼻舌身之觉受。

三禅离喜得乐三禅便是连意识所以意识到的喜乐都已离,是一种无喜乐之乐境界,这种乐已于任何外在物质的作用已没有任何关系!它已不是乐的一种乐!并非身体意识所能了解的一乐!此时意识还起作用只不过已意识不到欲界之乐!四禅舍念清净进入四禅后修行者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

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事皆随意成就,各种神通也可成就。

下面再讲一下四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已经出了色界,称为“无色界定”。

空无边处定:又作空处定。

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一切有限的思维空间障碍,思维空无边之相。

识无边处定:又作识处定。

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也就是连空无边处也都意识不到了。

无所有处定,又作少处定。

此定超越意识无边处定,也就是连意识本身都无边处。

非想非非想处定,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

此定超越已无所有处定,也就是你能触及到的任何状态都已不再存在!但到此并不究竟还要把定也破掉,也就是灭尽定。

四禅是为了破二元对立的有色界,破苦破乐,证无乐之乐境界。

四定则是破有破空,灭尽定本不是四禅八定中的,但因四禅八定不够究竟因此才加上灭尽定,也就是连破也要破才行……另外补充一下四禅八定并非只有在打坐时才能出现,拿初禅举例,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就可以常常体验得到,比如体验到无私的爱,它就是不带任何欲望的一种喜乐!只要你体会到什么是无私的爱你就已经进入了初禅,因为这种爱没有任何负担和所求,它就是一种快乐的付出!它是从内而外自然流露出的快乐……四禅八定的解说千差万别并没有找到太权威的答案,以上所诉皆是个人实践所悟仅供大家借鉴和参考!为提升浏览体验,原网页已由百度进行服务升级,内容不代表百度立场查看原文。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什么叫禅定呢?大致上说,就是心专注于一个善缘不散乱。

禅定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

四禅八定,都属于是世间的——修色界和无色界这些天界的。

还有出世间的禅——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空性智慧。

这些主要是为证得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果位。

禅定还有有相和无相之分。

有相就是小乘,修不净观、慈氏观;还有呼气、吸气观;还有声闻乘的四谛、十六行相;还有缘觉的十二缘起、大乘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这些都属于是有相的禅定。

无相的禅定主要就是无我、空性智慧。

禅定还可以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第一,凡夫行静虑。

修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觉受——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等等。

修行者那个时候执着于乐、明、无分别的觉受,所以是凡夫行,也可以说是一般凡夫的禅定修法。

乐觉受就是内心自然会显现一些喜乐: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情,但心里也很高兴,感觉非常舒服、快乐,无法言喻。

这些觉受叫乐觉受,这是一般的觉受。

明觉受就是在禅修的过程中,能看到、感觉到外面的很多东西,如房屋、山等。

无分别觉受是修禅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是入定的过程中,这些分别念彻底没有了,特意让它生,它也生不起来。

但这些觉受也是偶尔的,不是永久的,不能执着。

凡夫行静虑在小乘里主要是不净观等修法,大乘里主要是指慈悲喜舍。

这些主要是资粮道的修法。

第二个是义分别静虑,也就是观空性。

对无我、空性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达到现量,而是比量的智慧,还会执着于空,这个是义分别静虑,这个时候还有分别念。

凡夫行静虑是在资粮道中修的禅,义分别静虑是在加行道中修的禅。

第三个是缘真如静虑,这个时候是现量——寂止和胜观。

寂止也就是定,如如不动;胜观就是慧,智慧,了了分明。

这两个是同为一体,双运的。

这种禅修只相似于佛的那种寂止、胜观,相似于佛的禅定。

它也是圆满的,但是还没有真正达到佛的那种境界,所以它叫缘真如静虑。

这三种静虑,都要有正知正见的摄持——心要专注于正知正见,专注于善念不动摇。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

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一、各种禅定的差别: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

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

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

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

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

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

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

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那么,什么是禅定呢?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既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既是作种种的观行。

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和”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

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

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我们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

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再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㈠、粗心住: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做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称为粗心住。

如何修到四禅

如何修到四禅

如何修到四禅1.初禅初禅是很粗的定,粗到什么样呢?佛曾经形容——声音是初禅的刺。

一个人在初禅里如果听到外界的声音,心里难受到好象耳朵被针刺而出定了。

初禅经不起声音的嘈杂,可见是很浅的定。

初禅虽然很浅,还是禅定,这个定有声音干扰就退出来了。

因此,好多人不信这也是定。

未修好初禅的人,无法到嘈杂处坐禅,声音一干扰,他的心就不安了,所以修初禅的场所不可以有声音干扰。

但是,修到二禅的人听到任何声音就如同没听到。

因为他非常专注,知道有声音却不知道其内容。

如果你们坐着坐着,觉得全身舒服了,你可能不知道这是初禅,你就先暂时假设这是初禅嘛!为什么我这样说呢?总之,当时你有定、有喜、有乐嘛!既然如此,就是一种定了,就假设它是最低的初禅。

入定之后怎么办呢?前一讲,我说过了,初入定的人千万不要在定里呆太久。

凡是不懂修禅定的人,他初入了定就想要呆太久,这是绝对错误的。

初入定的人,一旦进去,要快点出来。

要在出来的那一小段时间注意一切变化,很多修禅定的人,没有注意如何入定出定,以后就不记得如何入原来的定。

所以,初入定时要快点出来,要注意出来之时,心会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退掉了,你一定要观察这三件事。

当你再度集中心力入定,你可以动个念头,心想我现在要进入初禅,然后再专注在原来的修法——观呼吸。

并注意三件事情:呼吸变细,心念变细,乐受出来了,于是又入定了。

如果不懂入什么定,先当它是初禅来修,不理会别人的看法。

一定要先训练如何出入定这样出出进进初禅,越训练越熟悉,以后,你可以心想入初禅就入了,那些修过的同学都有这些经验。

总而言之,懂得修禅定的人,不要立刻想我要定得长久,我要加强定力,一定要先训练怎么进和出。

对于不懂入了什么定的人,千万不要想定得长久,这是绝对错误的。

当你出定入定分辨很清楚以后,才在定里留久一点以加强定力。

当你加强到定力稳定了,就有信心说:我的确进入了定。

而且知道只要心念如此集中,我要入那个定就能入。

只要我放松集中,我就出了那个定。

严新《四禅八定》修练秘要

严新《四禅八定》修练秘要
两手合掌,掌根挨着自己的胸部,指头向着前面,不要向上。要睁开眼睛,正式收功的方法,从这个地方开始,都不能够闭眼睛,一定要睁开眼睛。第一点,双脚用力往地下踩;盘腿坐的同志、坐着在家里、躺在床上练功的同志脚要用劲。第二点,双脚的十根趾头用力往下边抓。第三点,双脚大指头往下边抓。第四点,双脚的小指头往下边抓。不容易用上劲,但要用意念要用劲。接下来第五点,双腿用力收缩。第六点,双臀部用力收缩。第七点,前后二阴用力收缩。第八点,用力收缩小腹。第九点,双手用力。第十点,牙关紧闭,全身用力。第十一点,深呼气三次。想着全身的病气从全身的毛孔排出体外,特别是从双脚下涌泉穴排出去。只注意数呼气,在这个时间要想全身的毛孔、穴位打开了。紧接着数三次吸气,要想全身的毛孔关闭了,不再受外界干扰了。数三次听气,这个时候容易闻到香味。就这样呼气三次,吸气三次后,紧接着双手快速搓掌,将双掌搓热以后,将手掌对着眼睛、轻轻地挨着眼睛,想一下有光线经过手掌进入眼睛。眼睛要睁开,不能闭。想一下保护视力、改善视力。接着双手延额头向上擦,至头顶正中的百会穴止(同时深吸气);再延着面部往下擦(同时深呼气),双手擦到下颌下边合到一起,指头挨着下颌,再重新延着面部往上擦(同时深吸气),至头顶正中。不断反复重复这个动作。女同志做6次左右;男同志做10左右,要尽量深呼吸,标准象打哈欠一样。就这样反复做6-10次左右,就比较新鲜了。之后双手虎口相交,男性左手握着右掌;女性右手握着左掌,将手掌压在肚脐上,想一下全身的光线经过手掌进入到肚脐里面,再想一下体内的光线进入到肚脐里面,在肚脐深处汇集成一点闪亮闪亮的光,再想一下有光线围着肚脐旋转,女同志顺时针旋转24或36次,男同志反时针方向旋转28次或72次都行,不要数次数,只是想一下这个细则就行了。最后想一下收功了,双手轻轻地拉开,恢复自然的姿势,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收功方法。做完一次收功后还不彻底的,身体某部位还有较大反应(个别同志情绪不好时练功),个别同志暂时收不下来,收功不彻底,可按收功要求,心平气和地重新做3到10次左右,一般都能收下来。如果实在收不下来的,可以采用强迫收功方法收功。

禅定

禅定

禅定之门在修学四禅八定正式得到禅定之前,有一些境界,它跟我们平常的心态是不太一样的。

凡夫的心态是五趣杂居,杂乱无章的,通过训练才会慢慢得到调整,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学习永嘉大师的禅法,也是从天台止观入门,先让这颗散乱的、烦恼的心,逐步趋向于稳定、安详,不再动摇,少有烦恼。

这个过程,先是欲界定,从粗心住、细心住、持身住,乃至未到定,每个境界的提升、提升以后的身心状态如何?今天给大家做个介绍。

禅定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音译为禅那,意思是静虑。

就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所以也叫思维修。

就是以一个所观的境,让我们的心专注这个境,不散乱,这就是定。

观呢,就是作种种的观想,这个观是第六意识,就是平常的妄想。

我们的妄想是杂乱无序的、无法把握的。

通过坐禅,可以让思想(妄想)有序、稳定、容易管理。

所以观,就是让自己能够管理好妄想,并让它专注在某一个境上,习惯了以后,这颗禅定的心就会变得听话、自然、不会焦虑和烦恼。

生活中,我们很多境界和想法都不是自己愿意的,比如怨恨别人,自己心里也想逃避这种怨恨,或者对某一种情绪或压力承受不了,也会感到痛苦,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意的。

但它既然在生活中出现了,我们就会无可奈何的受制于它,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去调适自己的心,让它稳定、协调、安详。

观,首先是把这个心能够提起来。

止,就是把念头停止在某一个境界上,境界的优劣对情绪的稳定与否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止的境界不好,就会引发更深的烦恼。

比如一个人很贪心,教他修因缘观,结果他越观越贪心,觉得这个贪心好啊。

一个人嗔心很重,教他修不净观,结果他看到身心的不净,更加来火气,越观越嗔恨,法不对机,很难入定。

方法是不是对机,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坐下来修这个法,感觉身心舒服、自然,心开始回归、安住,不再散乱,不再流浪,这就是对机的好方法。

一个人修任何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

如果无法专注在某一个境界上,就不能得定力,也就没有力量管束自己,如果不能起观,更开不了智慧。

坐禅的理论与实践

坐禅的理论与实践

禅定----佛教的若干重要法门‘禅定’:(一)禅,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 之意译。

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

或谓禅为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

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参阅‘定’3171、‘禅’6451)(二)与坐禅同义。

五家参详要路门附录(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禅定者,先须厚敷蒲团,结跏趺坐。

’‘坐禅’指端身正坐而入禅定。

禅系禅那(梵dhya^na )之略称,意译静虑。

结跏趺坐,不起思虑分别,系心于某一对象,称为坐禅。

坐禅原系印度宗教家自古以来所行之内省法,佛教亦采用之。

释尊成道时,于菩提树下端坐静思,其后又在阿踰波罗树(梵ajapa^la )下七天、目真邻陀树(梵mucilinda )下七天、罗阇耶恒那树(梵ra^ja^vatana )下七天端坐思惟,是乃佛教坐禅之始。

据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中载,出家法系以坐禅为第一。

佛教大小二乘皆修习坐禅,其类别有作数息、不净、慈心、因缘、念佛、四无量等种种之禅法,因而产生般舟三昧、首楞严三昧等多种三昧。

我国自菩提达摩东渡之后,禅宗渐兴,专以修禅为悟道之要法,将禅与三昧,广称为禅法。

僧睿、慧远、智顗等禅师皆劝人坐禅。

根据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所载,坐禅之规仪有当随时、当得安床、当得端坐、当得闲处、当得善知识、当得好善檀越、当有善意、当有善药、当能服药、当得善助等诸事。

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特立具缘、呵欲、弃盖、调和、方便、正修、善发、觉魔、治病、证果等十科,以阐说修习止观之法则。

其中,具缘指持戒清净、衣食具足、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呵欲指呵责世间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弃盖指弃绝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等五盖;调和指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方便指欲、精进、念、巧慧、一心等五法。

关于坐禅之方法,禅宗诸清规中多有详细之规定,例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坐禅仪条,谓坐禅应息心静虑,节制饮食,于闲静处结跏趺坐,或半结跏,以左掌置于右掌上,二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使耳与肩、鼻与脐相对,舌抵上齶,唇齿相着,两目微微张开,并说坐禅而致疾病者,乃不得其要之故。

UC头条:渐悟与顿悟的区别

UC头条:渐悟与顿悟的区别

UC头条:渐悟与顿悟的区别1. 渐悟与顿悟之间,有哪些区别?悟道,分为两条路,渐悟与顿悟。

渐悟,必须依照“戒定慧”的次第而行。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先遵守戒律,然后修习四禅八定,最后开悟见法。

此为佛陀当年的修行之路。

顿悟,自古修行者总有误区,认为没有次第,其实是错误的。

禅宗六祖有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从观察到心,到从心悟道,这个过程是有次第的。

渐悟,四禅八定是核心,先把内心的所有念头制心一处,随之再修四念处,清除内心的贪嗔痴。

顿悟,逻辑思辨是关键,在修“心”的过程中,必须明了“心的运行规律”,最后“悟后起修”。

2.“四禅八定”的修行步骤?本人是搞顿悟法门的,是研究“由心入道”的。

虽实修不足,但凭借实证的逻辑思辨,可以把实修推演出来。

鉴于目前一些传法者,渐顿不分,对“四禅八定”的解读偏差过大,所以才梳理一番。

初禅到四禅,可以称为“禅定”。

如念佛、观呼吸等法门,初禅念佛、观呼吸时,还有其他念头的出现,而四禅念佛、观呼吸时,已经没有其他念头,只有一句佛号,或者专注在呼吸之上。

第五定到第八定,可以称为“正定”,只有四个果位的阿罗汉可以进入。

之所以分四个正定,在于入定时,第六识依旧只有一句佛号,而第七识与第八识之中“贪嗔痴”的薄弱程度,是区分第五定到第八定的指标。

正定,只有依靠“止观双修”获取。

拥有“四禅”之后,再依“四念处”修观,可以清除“第七识与第八识”的贪嗔痴。

随之,先经过“初禅到四禅”的“禅定”,以“贪嗔痴”的多少,依次进入“第五定到第八定”,乃至“灭尽定”。

第八识是不生不灭的,但拥有“贪嗔痴”的种子,只有拔出种子,才能永断轮回,所以藏传佛教,有“第九识”之说。

以实证来说,证到“第八识”之境,就看到“本心”。

以实修来说,修到“第九识”之境,才算到达“本心”。

这是“修与证”的差异。

南传佛教,探讨的是根基,而汉传与藏传,依自己路线不同,又把“意识”加以细分。

3.渐悟与顿悟,修行之法的原理是什么?渐悟修行,偏重出世间,出世能够更好的修行禅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彗空居士论四禅八定
应同修之请,当在今晚有限时间内简述之:四禅八定
四禅八定是一种修习禅定的法门,并不仅仅指佛家或者外道;
禅定即“三昧”,禅定亦即“止观”,止是一心不乱,观是了了分明。

也就是心系于一处,专注于一境,止观双运、定慧等持的法门。

关于四禅八定很多文章都有论述,但相信很多同修看完后如坠十里迷雾,不得要领,我现就实修实证的体感,用通俗语言简述:四禅八定大致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定几个次第;其中欲界定有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和未到地定,大致相当于筑基炼己的阶段;而道家所说的小周天是进入色界的初禅开始之前,大周天阶段则是真正进入了色界定之初禅;
初禅的觉受简单讲就是“离生喜乐”,通过禅定舍离财色名食睡五欲,除掉了贪嗔痴慢疑五盖,产生出离欲界的乐受,所谓岀欲不离尘;
二禅的觉受是“定生喜乐”,感受到深入禅定的体感,身体和内心升起快乐的觉受;
三禅的觉受是“离喜妙乐”,离开了世俗的喜乐,开始有了禅悦之喜乐,此后在没有这种喜乐觉受了;
四禅呢,就是“喜乐双舍”了,什么喜乐觉受都消失了,只剩空定虚无的体感,所谓的身空心空的感觉;
按照佛家的说法,俱解脱三果阿那含可以从四禅证入灭尽定,不在回还欲界,住在色界最高的五不还天中,但不出轮回;四果阿罗汉也可以由四禅证入灭尽定,证得有余涅槃,还有色身,不出轮回,也可以直接取证无余涅槃,出离轮回;在此仅就典籍义理简单描述,我等凡夫不必深究;
上次我们简单讨论了四禅八定的初禅到四禅的修炼体证过程,现在简单回顾一下,然后继续讲四空定。

四禅八定分为欲界定、色界定和无色界定;欲界定有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和未到地定;色界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无色界定则包括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定;
在这里我也仅是就个人修炼体证做一个如实的平铺直叙,好让各位同修有一个比较和印证,未必能与有关四禅八定的典籍文字一一对
应,因为其中文字表述比较抽象,具体修炼中也不好操作和把握,所以我用直白通俗的语言将个人体证做一个描述,大家也不必执着于此,只要能有所启发就好,下面简单讲讲无色界定的四个次第:
空无边处定的体证就是通中脉、开顶门,也就是相当于道家的炼神还虚阶段的完成,即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层次;在天门打开后,人体自身气场与虚空能量场相通,在定中以及平时不练功的时候,身体都会有虚无通透的感觉,也就是融化不存在的感觉,但人不会迷糊,大脑是清清楚楚的;
关于这一点很多修炼者有误区,认为深入虚空大定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了,还有知觉就不是真定,这恰恰是错误的理解;也就是说,虽然身空心空但是识不空,此时前五识已经关闭,只有第六识显现,对外事外物的感知清晰敏锐,思维了了分明,定中即使有一点细微的动静也会感知的到,同时在打坐的时候会感觉到气场向外无限扩张延伸,与天地合为一体,即使身处狭小室内,也感觉天地宽广无边,没有阻碍,有了天人合一的体感,请注意,这也只是自己的功中体感,不是真的有个气场宽广无边;
下面讲识无边处定
到了一定阶段,入定程度即身心的空松静的程度更加深入,平时外界的一切干扰烦乱都渐渐平息下来并且隐去,眼耳鼻舌身前五识逐渐关闭,第六识即“意”识变得更加活跃,此时在定中会觉得,自己的意识念头突然多了起来,思绪纷飞,漫无边际,会产生疑惑甚至痛苦,我的定功怎么突然消失了、退步了呢?
其实不是!好比容器中的水,在搅动中你不能感觉到其中的泥沙和垢污,等逐渐静止下来,你会清清楚楚看到水底沉淀下来的泥沙杂物和上面被澄清了的水,就好比你的心识沉静下来之后观察到了心识当中先天与生俱来的那个清净和不净的本体意识,即第六识向更深层次的先天意识进入的过程,是进步不是退步了的表现;这正是所谓的“识无边”。

下面是无所有处定
通过修炼逐渐进入身空心空的深层禅定状态,因为前六识关闭,第七识作为前六识的传送识,没有了可以传导给第八识的觉知觉受;也就是说在此种定中,人的第七识末那识感觉缺少了什么东西,没着
没落,心识无所依托,脑海中好像有念头,但又想不起来是什么念头,感觉似乎是一片空白,但又知道其实是有个念头在那里的,只是抓不住它,飘忽不定,也就是说身空心空识仍未空;此时会感觉思维变得有些迟钝和木讷,类似于某种状态下的失忆,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意识状态,相信有修到一定层次的同修可能有过这种体验;
接下来的非想非非想定次第,相当于道家的炼虚合道层次;
继续修下去,你会发现这个“无所有处定”其实还有心识,没有达到彻底的“身空”“心空”“识空”,于是试图舍弃所有的六根六尘觉受;因为空无边处定是“身空”的觉受,识无边处定是“向先天意识过渡”的觉受,无所有处定是“心空”的觉受,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意识,而非想非非想定次第的修行已到极静极妙的境界,好像进入了“识空”的境地,已经没有各种后天的意识;因为没有各种后天的意识,所以叫非想,但是先天的意识开始显现出来,还是有个意识在那里的,所以叫非非想;此时连所谓的定境的感觉都消失了,人的先天意识,即第八识、阿赖耶识逐渐显现出来,并发挥作用;
那么修到这一步是不是达到究竟了呢,不是。

找到了阿赖耶识,见到了自己的真心自性,但还不能将八识中的有垢不净妄心洗涤清除,所以离真正的开启如来藏,进入明心见性还有一步之遥;
要知道,四禅八定是所有修炼者的禅定法门,是开启智慧的基础,是由定生慧的进阶之路,但并不是说,有了定功就可以开启智慧,因为证道靠的是慧力而不是定力,定力是工具,是舟筏,但划向何方是依智慧而为的;
今天时间有限,匆匆忙忙讲了这么多,语言不能完全圆满,可自我取舍理解;
古人讲闻道,悟道,证道,听闻只是初入耳闻,悟道靠的是慧力,证道则要靠各位同修自己的真修实证和体悟了,我也仅是抛砖引玉而已,不成体系。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 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