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全一册优质课时作业(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 3大堰河——我的保姆 -含答案

课时作业 3[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诅.咒(zǔ)瓦菲.(fēi)典.押(diǎn)B.忸.怩(niǔ) 冰屑.(xiè) 檐.头(yán)C.青苔.(tái) 荆棘.(chì) 麦糟.(zāo)D.叱.骂(chì) 掐.死(qiā) 飘泊.(bó)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注意字形近似字的读音。
C项中“棘”的读音应为“jí”。
答案:C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你的被典压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B.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C.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俱。
D.而我,我是在写着给于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
解析:A项,“典压”应为“典押”;C项,“家俱”应为“家具”;D项,“给于”应为“给予”。
答案:B3.下列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的洁白无瑕,而白雪覆盖大地的________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
(2)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________地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纳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地说,中国有大堰河。
(3)艾青对他的养母大堰河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________的。
A.庄严肃穆激动刻骨铭心B.寒冷萧条激动刻骨铭心C.寒冷萧条感激耿耿于怀D.庄严肃穆感激耿耿于怀解析:“庄严肃穆”能与作者的“深切的悼念”之情吻合,用在句中很恰当;“激动”指感情冲动,用在句中恰当;“耿耿于怀”的意思是怀着心事,老不痛快,用在句子中不合适。
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
答案:A4.说说下列诗句中几个词语的含义(1)“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这里前一个“养育”的意思是________;后一个“养育”的意思是________。
(2)“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

高一语文必修1练习题及答案按课时全套1第四单元【单元概览】在本单元中,你将通过学习《短新闻两篇》、《包身工》和《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三篇文章来初步了解新闻和报告文学这两种新闻文体。
《短新闻两篇》一课包含新闻特写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是最别致的一篇。
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亦齐聚香港。
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以此篇荣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一等奖。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捕捉末任港督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里那一个个重大场面的一瞬间;又像一个熟练的影视导演,巧妙地将一个个镜头组接起来,既准确生动又色彩明快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
阅读时请注意本篇别致的新闻标题,别致的新闻视角,别致的新闻镜头组接和别致的表情达意。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获得了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是新闻史上的佳作。
罗森塔尔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作者自己就在参观者之列,既是亲临者,观察者,又是忠实的记录者。
他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浓烈的个人情感,传达出参观的每一个有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正是这一写法如神来之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法及时地报道现实生活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体裁。
2022-2021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12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课时作业12作业时限:45分钟作业满分:60分积累运用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百佳专辑》主编马世芳说:“老实说当初真的是想抛砖引玉。
结果我们1994年抛的砖,都成了秦砖汉瓦,还是没人接着做。
”B.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8日进入第二天。
中方首席气候谈判代表苏伟表示,发达国家目前承诺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援助资金,实在是杯水车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清代文人龚自珍性格傲慢,对一般人都侧目而视,遭到当时很多人的嫉恨。
解析:侧目而视:畏惧而又愤恨的样子。
用在此处不合适。
A.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B.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济于事。
C.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答案: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搜索无可非议,关键是当网络搜索上升为“人肉搜索”时,这已经不再局限于网络行为,而是实实在在地给某些当事人带来了物质上的损失、精神上的伤害,这与传统暴力事件性质接近,也就进入了法律监管的范围。
B.学术领域中的种种问题和弊端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于缺少新的更完善的管理办法和体制。
这一点,学者们心知肚明。
C.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导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D.受地面湿度较大以及降温的影响,山东、江苏部分地区再度出现大雾天气,这给当地的交通运输带来很大不便。
解析:B.成分赘余,“产生的原因”改为“的产生”。
C.句式杂糅,删掉“造成的”。
2020-2021学年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含解析答案5

课时作业5作业时限:45分钟作业满分:60分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竹篙.(ɡāo) 逮捕.(bǔ) 潜.伏(qiān) 卷帙.浩繁(zhì)B.慰藉.(jiè) 淤.泥(wū) 混.乱(hùn) 垂头丧.气(sànɡ)C.漫溯.(sù) 胡诌.(zōu) 恍惚.(hú) 呶.呶不休(náo)D.踩踏.(tà) 狙.击(jū) 笼.罩(lǒnɡ) 繁文缛.节(rù)解析:A项,潜应读qián;B项,淤应读yū;C项,诌应读zh ōu,惚应读hū。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国足再遭绝杀,无缘冲进2014巴西世界杯赛场的消息传来,中国球迷痛不欲生。
....B.今年我国许多地方的大旱警示我们,本来就水资源匮乏的北,节水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京离“水贵如油”的情形指日可待....C.位于2011西安世园会主轴线上的自然馆,建筑体型独特,,是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
器宇轩昂....D.日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网民均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溺爱、通肇事案如出一辙....管教无方,以及同阶层玩伴间相互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抓语境、析词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A项“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
程度过深,应改为“痛心疾首”。
B项“指日可待”,不久就可以实现。
重在“实现”,而不是“出现”,侧重希望发生的事。
不符合语境。
C项“器宇轩昂”,形容人气质、风度出众,不同一般。
对象误用。
D项“如出一辙”,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
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温家宝总理9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处理情况,研究部署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第一单元+过关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一单元过关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谈谈国学的时代性吴乾圣“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清代著名学者孔治让在《周礼正义》中解释为:“国学者,在围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
”现在我们说的“国学”是在近代回应“西学”的挑战而提出来的,包括中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经、史、子、集等内容上。
当代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样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具有灿烂文明的古国,那么把传统文化的底蕴发挥出来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国学上,所以说国学是国魂之学。
那么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对于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如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博士指出:国学,不仅成为现代中国人提高道德品质的教程,更是中国各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儿女一统华夏的文化源头。
在关于和谐问题上,国学中也有很深的底蕴。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提出“和为贵”“知和而和”的思想。
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同样倡导“知足”与“不争之德”,以墨子为代表墨家提出“兼相爱”“非攻”等主张。
这表明,国学中包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经过时代的创新改造,定为当今时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智慧的来源和依据。
台湾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西方人好分,是近他的性之所欲。
中国人好合,亦是近他的性之所欲。
今天我们中国分成两个,然而我们人大脑子里还是不喜分,喜欢合。
”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最能调和,使冲突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剂。
在人文精神培育上,国学给我们提供更为宽广的源泉。
如仁、义、礼、智、信是儒学经典的核心,是儒家伦理的最高准则。
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我们汲取后,可以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
“义”,是儒家提出作为人应遵循的道义,是一种准则,是做人的基础。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第三单元+过关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三单元过关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
过去几千年里的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加以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
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从而实现遗传改良。
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
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
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也有重要区别。
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
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做了大量研究,相关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面对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表明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
由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2

课时作业2作业时限:45分钟作业满分:60分积累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故痛不欲生....。
B.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C.杭州第八届全国残奥会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待人和蔼亲切,不论你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等闲视之....。
D.阅读使人充实。
掌一盏孤灯,品一口香茗,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中,与神遇已久的古人邂逅,真有说不出的畅快。
解析: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A.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
应该用“痛心疾首”。
B.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此处属望文生义。
C.等闲视之:当做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
此处属望文生义。
答案: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茅盾文学奖如今已走过8届29年的光阴,在将近半个甲子里,已评选出38部获奖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具有代表性的时代经典。
B.有关调查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爱攀比、缺信念、不互信、不善于发现阳光面等心理因素造成的。
C.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在第三季度还能够保持持续稳步增长,表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抵御危机的能力在不断提高。
D.是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否提高了农民的主体意识,是否使农民对新农村的感觉比以前更好,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解析:A.成分残缺,暗换主语导致主语残缺,在“成为”前加“这些作品”;B.句式杂糅,去掉“心理因素造成的”;C.搭配不当,“措施”和“提高”不能搭配。
答案:D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 6鸿门宴 Word版含答案

课时作业 6[基础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游说.(shuì)不可不语.(yǔ)美姬.(jī) 飨.士卒(xiǎnɡ)B.鲰.生(zōu) 从百余骑.(jì)戮.力(lù) 奔驰.(chì)C.卮.酒(zhī) 按剑而跽.(jì)刀俎.(zǔ) 参乘.(shènɡ)D.瞋.目(chēnɡ) 目眦.尽裂(zì)彘.肩(zhì) 有郤.(xì)解析:A中的“语(yǔ)”应读“语(yù)”,B中的“驰(chì)”应读“驰(chí)”,D中的“瞋目(chēnɡ)”应读“瞋目(chēn)”。
答案:C2.按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进行分类,其中正确的是()①沛公军.霸上②常以身翼.蔽沛公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④项伯杀人,臣活.之⑤君安与项伯有故.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⑦追亡.逐北,伏尸百万⑧范增数目.项王A.①⑧/②③/④⑥/⑤⑦B.①⑧/②③⑤/④⑦/⑥C.①②/③⑤/④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解析:①⑧为名词动用,②③是名词作状语,④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⑤⑦是动词用作名词。
答案:A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闻大王有意..督过之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沛公居山东..时解析:A中的“有意”古今都是“有意识地”,B中的“今人”在古代是“现在有人”,在现代是指“现代人”;C中的“非常”在古代是指“特殊的情况”,在现代是指“很,尤其”;D中的“山东”在古代是指“崤山以东”,而现在是特指山东省。
答案:A4.补出下列各句省略的成分①沛公军霸上()②为击破沛公军()③沛公居山东时()④具告以事()⑤欲呼张良与俱去()⑥欲告沛公()⑦长于臣()⑧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⑨竖子不足与谋()⑩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解析:成分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介词的省略,本题主要涉及了这三种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全一册优质课时作业(含答案)课时作业 1[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百舸.孟轲.沉疴.枝柯.B.怅.惘蚊帐.苌.弘伥.鬼C.峥.嵘狰.狞挣.扎风筝.D.寥廓.城郭.敦.厚淳.厚解析:A项,“舸”读“ɡě”,其余都读“kē”;B项,读音依次为“chànɡ”“zhànɡ”“chánɡ”“chānɡ”;C项,都读“zhēn ɡ”;D项,读音依次为“kuò”“ɡuō”“dūn”“chún”。
答案:C2.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挥斥..(力量)方遒怅.(失意)寥廓漫.(满)江B.浪遏.(阻止)飞舟主.(主宰)沉浮鹰击.(搏击)长空C.百侣.(同伴)激扬...(地位很高的人)..(激浊扬清)万户侯D.击水..(不平凡)岁月稠.(多)..(击打水)峥嵘解析:A项,“挥斥”的意思是“奔放”。
“怅”在这里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C项,“万户侯”在本词中指大军阀、大官僚。
D项,“击水”的意思是“游泳”。
答案: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诗人在___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
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成为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解析:三处错误:“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缺少动词“成为”。
答案:C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热血青年B.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C.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D.正是需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解析:注意逻辑顺序。
答案:B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蹉跎岁月水深火热弦外之音淋漓尽致B.峥嵘岁月生灵涂炭弦外之音酣畅淋漓C.峥嵘岁月水深火热字里行间淋漓尽致D.蹉跎岁月生灵涂炭字里行间酣畅淋漓解析: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
指虚度光阴。
水深火热:比喻百姓生活异常艰难痛苦。
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
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
也形容暴露得彻底。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答案:C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回答6~8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6.《沁园春·长沙》上阕以写景为主,极为成功,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层次清晰,意象鲜明。
诗人“独立”橘子洲头,远眺__________,近看__________;仰望__________,俯看_________。
色彩绚烂,看到的有红叶,有________;生机盎然,有________,有________。
答案:万山湘江水长空浅底碧水鹰鱼7.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想起了杜牧《山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8.诗词很讲究炼字,一首诗或一首词往往以一字而传神,具体阐述下面几个字所表现的意象及其特点。
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染: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
透:表现出了江水的碧绿澄澈。
争: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搏击长空的矫健雄姿。
翔:形象地写出了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竞:写出了寒秋中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
[创新迁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题。
沁园春雪毛泽东1936年2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余.:________(2)须.晴日:________(3)妖娆..:________(4)竞.:________(5)略.输:________(6)风流人物....:________答案:(1)剩下(2)等到(3)妖艳妩媚(4)争着(5)稍稍(此句与下句为互文见义)(6)英俊潇洒、才能杰出的人物2.上阕“望”字,依格律当领起四句,据文义,则领起哪几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呼应篇首“北国风光”,又引起下阕。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承上启下,由眼前景物的描写过渡到人物的评价。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此句做结,是说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
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也表明了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6.概括全词内容,上阕大笔挥洒,________,下阕纵横议论,________。
(均不超过8个字)答案:写北方雪景评古今人物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7.在“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句词里,哪个词用得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舒”字用得最富有表现力。
既写所见,又写诗人所感,景和情在这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8.“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读了这两句词有什么样的感受?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变化之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两句词气势磅礴,如“飞”字,既有宏伟气势,又表现了建设速度之快。
[高考巡礼]1.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蕖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C.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D.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解析:B项“湘水”对“潇江”语意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