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法律读书笔记参考
法学经典读书笔记

法学经典读书笔记为了深入了解法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我阅读了一些与法学相关的经典书籍,并记录下了以下笔记。
本文档将概述我的阅读经历和书籍的要点。
1. 《法的精神》- 作者:路易斯·布朗- 出版年份:1851年要点:- 本书旨在探讨法律的本质和目的,通过深入分析法律的精神来揭示法律的真正意义。
- 作者认为,法律应该以伦理、正义和公正为基础,而不仅仅是一系列规则和制度的集合。
- 法律的精神在于保护个人权利和促进社会的利益,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 通过阐述法律的目的和价值,本书引导读者思考法律的力量和局限性。
2. 《法的解释》- 作者:安东尼奥·古拉尔迪- 出版年份:1960年要点:- 本书探讨了法律解释的方法和原则,是一本法学领域的经典著作。
- 作者认为,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文本的理解和应用,以确定其含义和适用范围。
- 法律解释应当基于法律文本的语言和背景,同时考虑法律的目的和原则。
- 法律解释应该是准确、公正和合理的,旨在实现法律的公证和公正。
3. 《法的力量》- 作者:汉斯·基尔森- 出版年份:1995年要点:- 本书探讨了法律的权威和力量,以及法律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 作者认为,法律的力量在于其具有统治性和规范性的特点,能够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 法律能够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 法律的力量需要得到社会认可和支持,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结论通过阅读这些法学经典著作,我对法学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书籍深化了我的法学思维,提高了我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这些笔记可以为其他对法学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法律的故事读书笔记

法律的故事读书笔记法律是人类历史的微缩,揭示了人类在法律领域里漫长而艰苦的探索。
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法律的故事读书笔记,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啦。
【法律的故事读书笔记(一)】今天早上,我读了两篇法制故事,分别是“我也有生存环境权”和“假币碰不得”。
我也有生存环境权,讲了工人们晚上施工的事情,我觉得这些工人要感受小区居民的感受,不夜里工作,尽量白天工作,这样晚上工人们能睡睡个好觉,小区居民也能够好好的睡一觉了。
假币碰不得,讲了一个叫赵可的人发现一张假币后,却想自己留下来当纪念的事,我觉得一般发现了假钱,最好交给银行工作人员,不要自己留下来,这个故事里面的赵可受到警察非常严厉的批评。
我们家也发生过收假币的情况,是姥爷收房租收的钱,然后我们准备存到银行,这时有一张一百元的假币,银行的叔叔阿姨告诉妈妈发现假币应该怎样处理和怎样辨别假币,妈妈就特别小心,再也没有这样的情况了,我也明白了。
我读法制故事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法律的故事读书笔记(二)】“法制”一个个让人熟悉的字眼。
我读了一篇有关“法制教育”的文章,这篇文章使我受到了极大的感悟。
俗话说“小时偷针,大时偷瓜”“小时偷油,大时偷牛。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如果你小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好、的生活方式,将来就会随意地去赌博、盗窃等不良行为,不仅会让你脸上抹黑,还会破坏,腐蚀你的美好的心灵。
如果你不能痛改前非,那许许多多的恶习就会在你心里扎根,而且会越来越严重,到时候,等待你的就只会是会让你失去自由的监狱。
有的同学,被那些多姿多彩的网络游戏而吸引,导致整天在打游戏。
还有的人的好奇去吸毒导致家破人亡。
有的人违反交通规则,而出现了悲剧﹍﹍所以,我们要遵守法律!【法律的故事读书笔记(三)】“法律”是一个让人耳闻能详,却又不能算熟悉的字眼。
在我们国家全面推进法治社会的今天,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
最近,我读了《法治教育一书》,从中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全国刑事立案所占比例约为65%,处于“居高不下”的局面。
新法律人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法律人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5法律人读书笔记范文第一篇《正义论》一书是罗尔斯积近二十年的努力思考的一部心血之作,它集罗尔斯思想之大成,把罗尔斯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中表达的思想发展成为一个严密的调理一贯的体系——即一种继承西方契约论的传统,试图代替当时流行的功利主义的、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政治理论。
《正义论》出版之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快就被誉为“二次世界大战后伦理学、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甚至被认为将列入经典之林。
一般大学的哲学、政治、法律等相关学科都把它列为最重要的必读书之一。
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正义的对象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用来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划分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主要制度。
罗尔斯认为:人们的不同生前景受到政治体制和一般的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也受到人们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然而这种不平等是个人无法选择的。
因此,这些最初的不平等就成为正义原则的最初应用对象。
换言之,正义原则要通过调节主要的社会制度,来从全社会的角度处理这种出发点发面的不平等,尽量排除社会历史和自然方面的偶然因素对于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
为此,罗尔斯通过进一步的概括以洛克、卢梭、康德为代表的契约论,使之上升到更高的抽象水平而提出了他的“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
在此,契约的目的是为了确立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公认的根本道德准则(正义准则)。
罗尔斯的正义论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理想部分,确立了那些在有利的环境下组织一个良好的社会的原则,即那些处理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自然限制和偶然因素的原则;第二部分即非理想部分,主要由解决现实中的不正义问题的原则构成。
这两个部分基本上和《正义论》中的第一编和第二编重合。
但是也不完全重合,因为,总体上,《正义论》讲的都是一种理想的状况,即使在其所谓面向现实的部分之中,其讲述的也是一种设想的“符合基本正义”的状况,而不是真正的现实的状况。
法学名著读书笔记

法学名著读书笔记法学名著读书笔记1在读完这本我自以为很难读懂的书后,才发现并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的难懂,相反,我读懂了一些东西,一些我觉得很有用的东西——在《正义论》的阅读中,我感触很深,想明白什么是正义,就要明白为什么需要正义。
罗尔斯借鉴了启蒙者卢梭的“确信每个人都就应是自由而平等的,他认为这是人类社会制度的根本前提,只有这样的制度才是公正的、有生命力”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正义的理想国”,读后感《读后感》。
罗尔斯提出,正义的定义首先需要三个前提,其实这也和卢梭定义社会契约的前提有点类似,那就是:理性的人、原始状态和无知之幕。
这自然也是一种纯粹假设的状态,但也是得到真正正义务必的状态。
那么,反省我们中国的现状,又有什么感想呢?我突然想到了这一方面,我们中国现实中的道德社会是什恶魔样的呢?。
例如,范跑跑事件中,中国人的道德表现,指责范的人几乎全部是建立在传统道德基础上混沦吞枣的道德观念。
很多都是仅仅在心领意会的共同道德认识基础上做出。
职责义务,权利自由,善恶公私等握在一块。
指责起来头头是道,但永远缺乏社会根据和理论根据。
没有必须清晰的.逻辑,如果叫他解释,不可能解释清楚的。
那么他只有透过二条途径来反击。
1,就是透过中国民众的传统道德观念,孝道和性善论来进行,即在把人同动物的区别中,而不是人同人的区别中进行认识,所以我觉得读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对于我们的道德建设和道德理论也很有好处。
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虽然对于它的资料还不是了解得很深,但是我还是看到了正义的一种力量,一种反省,一种启示,还是很有好处的!法学名著读书笔记2在第一堂课里,李老师说了一句话,成了我日后思考的主题。
他说“法律是一门很肤浅的学科,更深刻的东西不在那里。
”越深入地思考这句话,就越震撼。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初次阅读法学著作,都会觉得枯燥,尽是咬文嚼字、罗列堆砌,感觉智慧的东西很少;而在我初次阅读文史哲的经典著作,感觉其作品本身的思想魅力即能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
法律方法读书笔记

法律方法读书笔记法律方法读书笔记篇1法律方法读书笔记我近期阅读了一本名为《法律方法》的书籍,这本书是由著名法学家陈金钊教授编著的。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法律方法的理论和实际应用,对于学习和研究法律方法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读物。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法律方法的严谨和逻辑的严密。
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法律方法的概念、分类和运用,让我对法律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作者还介绍了各种法律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让我对法律方法的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除了理论部分,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案例和实践经验,这些内容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法律方法的实际应用。
作者还介绍了一些新的法律方法和趋势,让我对法律方法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法律方法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法律方法体系。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介绍法律方法的入门书籍,更是一本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好书。
总之,《法律方法》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方法。
如果你对法律方法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法律方法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法律方法读书笔记篇2法律方法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法律方法》是一本关于法律方法的书籍,作者张文显。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法律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首先,法律方法是指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正的方法。
它包括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等方法。
其次,法律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平等原则、公正原则、公开原则等。
其中,合法性原则是指法律方法的合法性,即法律方法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合理性原则是指法律方法的合理性,即法律方法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社会道德和伦理标准;平等原则是指法律方法的平等性,即法律方法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平等对待所有人;公正原则是指法律方法的公正性,即法律方法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公正对待所有人;公开原则是指法律方法的公开性,即法律方法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公开透明。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法律,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谈论到法律,但对于其真正的内涵和本质,却未必有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读完《法律的概念》这本书,让我对法律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书中开篇就提到,法律并非简单的规则集合,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条文,更是在社会中发挥着实际作用的力量。
法律具有规范性,它告诉人们应当如何行为,设定了一定的标准和界限。
比如交通法规规定了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规则,让交通秩序得以维持;合同法规定了合同的订立、履行等方面的规则,保障了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
法律的权威性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具有强制力作为后盾。
当有人违反法律时,将会受到相应的制裁和惩罚。
这种权威性使得法律能够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然而,法律的权威性并不是绝对的,它也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运行,不能超越合理的界限。
法律还具有普遍性。
它适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其身份、地位、财富如何。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俗语就很好地体现了法律的普遍性原则。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能够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种普遍性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保障了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
同时,法律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法律也需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出现了许多与网络相关的法律问题,这就促使法律在这方面进行补充和更新,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在书中,作者还探讨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和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它更多地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约束行为。
而法律则是通过明确的条文和强制力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虽然法律和道德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重合,但法律不能完全涵盖道德的所有领域,道德也不能替代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关于法律的读书笔记

关于法律的读书笔记推荐文章巴金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热度:2021年党员干部必读书目推荐热度: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热度:哈姆雷特读书笔记800字作文热度:哈姆雷特读书笔记600字热度:大家读书也要读点有关法律的,来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
那大家读了法律的相关书籍,写了哪些心得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关于法律的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关于法律的读书笔记篇1:《安全教育》读后感这个暑期,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有关苏州市吴中区居民安全知识的书。
从中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
我想,以后可以避免一些安全事故或者可以把事故降到最低。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要教育我们出行时要遵守交通法规。
车辆应该靠右侧行驶,不闯红灯。
如果是行人过马路也要走人行横道,左右观望,谨慎慢行。
学生骑车上学时也不能并肩骑车,更不能双手撒把追逐打闹。
夏天来临去海边旅游的人不少,这里我们就要谈到防溺水安全知识了。
乘坐游艇时要穿好救生衣,不要到非游泳区游泳或者潜水,游泳前要做适当的做准备运动,以防抽筋。
如果发现有人溺水,千万不要慌张,不能贸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
或者利用救生器材营救。
在饮食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卫生。
夏日炎炎,在高温天气里食物很容易腐败变质。
所以在外用餐时,我们应该尽量使用已经煮熟的食品。
不要去那些无证的流动摊贩消费。
《安全教育》还指导我们外出或临睡前要关好门窗,汽车内不存放贵重物品,电动车或自行车上锁停放。
不贪图便宜,抵御各种诱惑,防止上当受骗。
只有把安全教育铭记于心,那么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
关于法律的读书笔记篇2:《近距离看美国》读后感看了这本书,被美国这种特有的思想方式吸引住了。
用作者打的一个比方,就是美国人,一切都想依靠收银机,而不相信别人。
即使是一个很小的工作,也想要造出来个可信的工具来替代人的岗位。
美国的那套法律,更是采用了收银机思想,使每一个机构之间都处于相互平衡,相互制约,而不至于哪一派得到无上的权力,而造成专权专制。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

《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法律,这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听闻,却又似乎难以完全捉摸透彻的存在,究竟是什么?读完《法律的概念》这本书,我仿佛在一片迷雾中寻得了一些指引之光。
书中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法律是一种规则体系吗?在我们的惯常认知中,法律似乎就是由一系列明确的规则所构成,告诉我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然而,作者通过深入的分析让我明白,法律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规则罗列。
它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道德、习惯、权力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
比如,在某些情况下,道德准则会对法律的形成和实施产生影响。
一些道德上被广泛认可的行为,可能会逐渐被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违背道德的行为,也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就让我思考,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是道德在引导法律的发展,还是法律在规范着道德的底线?书中还探讨了法律的权威性。
法律的权威性并非仅仅来自于其强制力,更在于它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受。
当人们普遍认为某项法律是公正合理的,他们就更愿意自觉遵守;反之,如果法律被认为是不公正的,那么即使有强制力的保障,也可能会遭遇抵制和反抗。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律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共识和价值观,否则就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另外,关于法律的解释也是一个十分有趣且重要的话题。
同一条法律条文,在不同的情境和案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这并不是说法律是模糊不清的,而是因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法官在解释法律时,需要综合考虑立法目的、社会背景、公平正义等多个因素。
这也让我意识到,法律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教条,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法律的执行过程同样充满了挑战和思考。
执法者需要在严格遵循法律条文的同时,也要考虑具体情况的特殊性。
如何在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做到合理执法、人性化执法,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平衡的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了解到法律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
权力可以推动法律的实施,但如果权力不受法律的约束,就可能导致滥用和不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的法律读书笔记参考
近一段时间,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批判法律研究运动比较感兴趣,所以看了昂格尔的一部很重要的著作《现代社会中的法律》。
这本书是吴玉章翻译的,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批判法律研究运动是后现代法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八十年代盛极一时,并逐渐将影响力波及到全球。
我国的信春鹰教授也在八十年代末期将批判法学介绍到国内。
总体上而言,批判法学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思想理论为指导,对西方自由主义的法律传统进行根本的批判。
他们或者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法律的演变,从而认为法律根本不是什么“公意”,相反只不过是为商界,企业界利益服务的;或者从哲学的深度去分析自由主义法律传统的实质和难以回避的矛盾,从而认为法律的客观性,中立性,确定性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或者用实证的方法去说明法律和政治的不可分离的关系。
九十年代以后,批判法学开始陷入低谷。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批判法学总体上也确实没有提出足以摧毁自由主义法律传统的理论学说,这使得批判本身的果效不理想;批判法学批判很多,建树却很少,这使得它的实际果效大受影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批判法学这种左翼法学面临极大的尴尬和现实困境。
然而,批判法学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益的思考和启发,正如自由主义法学大师德沃
金所说“如果能够避免由于普遍怀疑论的野心而犯下的错误,仅采取内在怀疑主义的方式的话,那么批判法学研究是重要的。
我们可以从它的批判活动,从它的成功和失误中获得许多教益。
”
昂格尔被认为是批判法学的精神领袖。
他原籍巴西,1970年来哈佛法学院读书并于同年取得LLM,1976年获得哈佛SJD,1971年法学助理教授;1976年,28岁的昂格尔当上哈佛法学教授,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法学教授;XX年起为“罗斯柯庞德”法学教授。
他的早期著作主要有《知识与政治》,《现代社会中的法律》,《批判法律研究》,后期他对自由主义法律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表示接受自由主义法律传统的基本理念,代表著作有《激情:人论》,《政治学:建构性社会理论》。
我所阅读的《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典型的代表了他早期的法律思想。
该书分为四章,分别是社会理论的困境,法律与社会形态,法律与现代性,再谈社会理论的困境,本文将沿循该书的体例分章进行粗略的评析。
作者在第一章首先分析了社会理论家探讨问题时常用的逻辑分析和因果解释这种方法的局限性。
他认为逻辑必然性和因果解释都以必然性,顺序和客观性来描述相互关系。
然而二者存在异点:因果关系意味着事物间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逻辑必然性则无此要求;因果关系一定是具体的特定的事物的相互关系,逻辑必然则一定是形式的,抽象的事物
的相互关系。
因果关系的矛盾在于如果深入具体的情境之中,因果链会被无限伸长和扩展,这样恰恰使得一个单一的因果关系不再具有说服力。
逻辑必然性的矛盾在于如何使得形式性的逻辑分析应用于具体特定的事物中呢?
他认为克服上述矛盾的出路在于形成一种方法,“抛弃逻辑解释模式和因果关系解释模式所共同的东西…即关心顺序和寻求必然性联系。
”他认为应放弃线性顺序和必然性,采用非线性的,整体性的方法描述相互联系的所有因素。
接下来,昂格尔分析了经典社会理论解释社会秩序时的两种思想传统即个人利益理论和共识理论各自的缺陷和克服这种缺陷的出路。
个人利益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基于自身的意愿,但可以是利己的也可以是利他的。
这种理论面临着下面三个矛盾:该理论难以说明人们之间怎样产生相似性以建立规则从而组成社会;该理论认为规则只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然而体现公正和善的规则却“无法还原成关于目的和方法的计算”;“体现在个人利益理论中的社会生活概念并未给协作的价值留出余地”。
与个人利益理论相对立的共识理论认为人们会从社会或集团共有的价值和认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