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摘抄

合集下载

余秋雨的散文摘抄

余秋雨的散文摘抄

余秋雨的散文摘抄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汉族人。

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电视名人、节目特邀主持人。

专业从事散文、艺术理论的写作,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

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是余秋雨的散文摘抄,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余秋雨的散文摘抄●将说得准的事情告诉学生,将说不准的事情交给科研,将说不清的事情写进散文。

什么是蒙昧和野蛮,什么是它们的对手——文明?每一次搏斗,文明都未必战胜,因此我们要远远近地为它呼喊几声。

●蒙昧—野蛮—文明,这实在是一个老而又老的话题。

人类专家常常把它们作为人类早期演进的三大阶段,那么,我们当然早已进入文明,而且千万年下来,早已进入一种充分成熟的文明。

我们的一切举止行为,好像应该都有一些心照不宣的公认前提。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蒙昧和野蛮不仅依然存在,而且时时滋生。

它们理所当然在把嘲谑和消解文明作为自己生存本能。

没想到文明对此毫无警觉,它太相信那个所谓心照不宣的公认前提,对周围的世界仍然一往情深。

●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作存在。

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

●消解文明的日常理由往往要比建立文明的理由充分。

这便决定,文明的传播是一个艰难困苦甚至是忍辱负重的过程。

●社会上万事万物各自的理由组合不成文明。

文明是对琐碎实利的超越,是对各个自圆其说的角落的总体协调,是对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基元性原则的普及,是对处于日常迷顿状态的人们的提醒。

然而,这种超越、协调、普及、提醒都是软性的,非常容易被消解。

●剥除文明的最后结果,就是容忍邪恶,无视暴虐,文明被撕成了碎片,任人搓捏和踩踏。

人类历史上一切由人类自己造成的悲剧,大半由此而生。

●最强大的哲人也无力宣称,他可以从整体上营造一种文明。

人们能做的极致,也就是为社会和历史提供一些约定俗成的起码前提。

这些前提是人性的公理、道义的基石、文化的共识、理性的入门,也就是世俗社会所谓的常情常理。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一)人们在厌弃喋喋不休的道德说教之后,曾经热情地呼吁过真实性,以为艺术的要旨就是真实;当真实所展示的画面过于狞厉露骨、冷酷阴森,人们回过头来又呼吁过道德的光亮,以为抑恶扬善才是艺术的目的。

其实,这两方面的理解都太局限。

杰出的艺术,必须超越对真实的追索(让科学沉浸在那里吧),也必须超越对善恶的裁定(让伦理学和法学去完成这个任务吧),而达到足以鸟瞰和包容两者的高度。

在这个高度上,中心命题就是人生的况味。

——《艺术创造论》中国古代绘画中无论是萧瑟的荒江、丛山中的苦旅,还是春光中的飞鸟、危崖上的雏鹰,只要是传世佳品,都会包藏着深厚的人生意识。

贝多芬的交响曲,都是人生交响曲。

——《艺术创造论》历史,也可获得人生化的处理。

把人类的早期称作人类的童年,把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称作人类文化的摇篮,开始可能只是一种比喻,但渐渐人们在其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义。

个体生命史是可以体察的,因此,一旦把历史作人生化处理,它也就变得生气勃勃,易于为人们所体察了。

把历史看得如同人生,这在人生观和历史观两方面来说都是超逸的,艺术化的。

——《艺术创造论》自然与人生的一体化,很容易带来诱人的神秘色彩。

人类原始艺术的神秘感,大多也出自这种自然与人生的初次遭遇。

时代的发展使这种神秘感大为减损,但是,只要让自然与人生真切相对,这种神秘感又会出现。

自然的奥秘穷尽不了,人生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也穷尽不了,因此,神秘感也荡涤不了。

——《艺术创造论》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文化苦旅·自序》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

余秋雨散文好句好段

余秋雨散文好句好段

余秋雨散文好句好段余秋雨散文好句好段200字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余秋雨散文好句好段200字,欢迎大家参考!1、我并不反对一切古迹复原,而对那些打上了强烈沧桑感的遗迹,万不可铲平了重建,甚至连“整旧如新”也不可以,人们要叩拜的是历史艰辛、满脸皱纹的老祖母,“整旧如新”等于为老祖母植皮化妆,而铲平了重建则等于找了个略似祖母年轻时代的农村女孩,当作老祖母在供奉。

——《奇怪的巴比伦》2、世间有太多不平事,有的国家你永远需要仰望,有的国家你只能永远同情。

——《幽默的笑意》3、人折腾人、人摆布人、人报复人,这种本事,几千年来也真被人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我实在不知道该不该把它划入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如果不划入,那么有许多智慧故事、历史事件便无处落脚;如果划入,那么文明和野蛮就会分不清界限。

4、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5、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

然而,人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

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沙原饮泉》6、最近一次去苏州,重游寒山寺,撞了几下钟,因俞樾题写的诗碑而想到曲园。

曲园为新开,因有平伯先生等后人捐赠,原物原貌,适人心怀。

曲园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里,由于这个普通门庭的存在,苏州一度成为晚清国学重镇。

【散文】余秋雨散文摘录

【散文】余秋雨散文摘录

余秋雨散文摘录在这个初秋的午后,天空披上了一层淡淡的灰蓝,细雨如丝,不紧不慢地织着一张温柔的网,将整个世界温柔地包裹起来。

我独自撑着一把旧伞,踏上了那条被岁月磨砺得光滑如镜的古道,心中带着对余秋雨散文中那份淡然与深邃的向往,决定在这秋雨的陪伴下,寻找那些散落在文字间的静好时光。

一、秋雨的呢喃,唤醒心灵的温柔走在古道上,每一步都仿佛踏在了历史的脉络上,那些被雨水润湿的青石板,泛着幽幽的光泽,似乎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秋雨,它不像春雨那般细腻缠绵,也不似夏雨那般热烈奔放,它以一种独有的宁静与从容,轻轻地、悄悄地落在我的伞面上,发出细碎而悦耳的声音,就像是远方老友的低语,温柔地唤醒了我内心深处那份久违的宁静。

我想起了余秋雨先生笔下的秋雨,他说:“秋雨,是天空写给大地的情书,每一滴都蕴含着深情与不舍。

”此刻,我仿佛真的能感受到这份深情,它不仅仅是季节的更迭,更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许。

我停下脚步,闭上眼睛,让秋雨轻柔地拂过我的脸颊,那一刻,所有的烦恼似乎都被这清凉的雨丝带走,只留下心灵的纯净与宁静。

二、古道的记忆,铺展岁月的画卷继续前行,古道两旁的老树在秋雨的洗礼下更显苍劲,它们的枝叶在雨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

偶尔,一两片落叶从枝头缓缓飘落,静静地躺在湿润的地面上,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我不禁想起余秋雨先生对于古道的描绘,他说:“古道,是时间的低吟,每一块石板都记录着过往行人的足迹与故事。

”我沿着古道缓缓行走,每一步都似乎能踏出历史的回响。

我想象着那些古代文人墨客,或许也曾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他们的足迹,或许也曾在这秋雨中寻觅灵感,写下流传千古的佳句。

此刻,我仿佛能与他们产生共鸣,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三、散文的余韵,品味生活的真谛走在这条被秋雨润泽的古道上,我愈发觉得,余秋雨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生活深刻理解的体现。

余秋雨散文好词佳句

余秋雨散文好词佳句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

翰翰说设计为大家整理了余秋雨散文的好词以及好句,希望大家喜欢。

余秋雨散文好词:虎口拔牙化险为夷浑身是胆火海敢闯机智勇敢激流勇进急流勇进坚定不移坚定信念坚强不屈坚强果断坚韧不拔坚如磐石坚守阵地坚贞不屈艰苦奋斗见危授命剑胆琴心决一死战开两大方刻苦自厉夸父追日岿然不动力挽狂澜励精图治了无惧色烈火金刚烈性汉子临危不俱临危不惧临危授命埋头苦干满腔热情绵里藏针宁死不屈披荆斩棘劈波斩浪匹夫之勇拼死抗争泼天大胆破除迷信破釜沉舟气贯长虹气吞山河气壮山河余秋雨散文好句:1) 珠穆朗玛峰上寒冷透骨,已无所谓境界。

世上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2) 外力终究是外力,生命的教师只能是生命本身。

3) 收藏人生,比收藏书籍古董更重要。

收藏在木屋里,收藏在小河边,在风夕雨夜点起一盏灯,盘点查看一番,第二天风和日丽,那就拿出来晾晾晒晒。

4) 据说本来每家的小媳妇最爱坐在门口编织花边,后来旅游者多了,她们便躲进屋去,悄悄美丽又悄悄苍老,留下一街安静。

5) 简朴不等于寒碜。

在这里,总统的排场闹得越大越没有对象。

历来的统治者的装模作样都是为了吸引他们心中千万双仰慕的眼睛,但千古冰原全然不在乎人类的高低尊卑升沉荣辱,更不会化作春水来环绕欢唱。

6) 第一根白发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得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7) 进入年老也是一种美好的况味,用不着吃力的搬种夏天的繁枝来遮盖晚秋的云天,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

8) 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

9) 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

10) 李白时代的诗人,既炽恋着四川的风土人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

余秋雨散文集摘抄赏析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精选3篇】

余秋雨散文集摘抄赏析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精选3篇】

余秋雨散文集摘抄赏析余秋雨散文精选摘抄和感悟【精选3篇】余秋雨散文集摘抄赏析11、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2、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

3、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4、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5、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

6、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7、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

8、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

9、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

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10、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

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

11、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

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

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

12、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余秋雨散文段落摘抄

余秋雨散文段落摘抄

余秋雨散文段落摘抄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余秋雨散文段落摘抄(一)1、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2、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

3、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4、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5、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

6、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7、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

8、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

9、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

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10、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

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

11、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

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

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

余秋雨散文精彩段落摘抄

余秋雨散文精彩段落摘抄

余秋雨散文精彩段落摘抄余秋雨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家。

小编收集了余秋雨散文精彩段落摘抄,欢迎阅读。

1、中年人失去方寸的主要特征是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一会儿要别人像对待青年那样关爱自己,一会儿又要别人像对待老人那样尊敬自己。

明明一个大男人却不能对任何稍稍大一点的问题作出决定,频频找领导倾诉衷肠,出了什么事情又逃得远远的,不敢负一点责任。

在家里,他们训斥孩子就像顽童吵架,没有一点身为人父的慈爱和庄重;对妻子,他们也会轻易地倾泻出自己的精神垃圾来酿造痛苦,全然忘却自己是这座好不容易建造起来的情感楼宇的顶梁柱;甚至对年迈的父母,他们也会任性赌气,极不公平地伤害着已经走向衰弱的身影。

2、在中年,青涩的生命之果变得如此丰满,喧闹的青春冲撞沉淀成了雍容华贵,连繁重的社会责任也有可能溶解为日常的生活情态。

3、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

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

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构成了自我嘲弄。

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急急地来试探下山的陡坡。

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什么,上了高峰又抓住不了什么。

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4、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

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

5、最可怕的是,谁也没有断奶,而社会上又没有那么多上好的乳汁,因此开始了对各种伪劣饮料的集体吮吸。

在一片响亮而整齐的吮吸声上面,是那些爬满皱纹却还未苍老的脸。

6、哲理产生在两种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因此它更垂青于中年。

世上一切杰出的哲学家都在中年完成了他们的思想体系,便是证据。

7、中年人的坚守,应该从观点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难以言表。

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手失踪了,昨天的敌人无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顾在自己身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散文摘抄
余秋雨散文集:《阳关雪》
1、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2、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

3、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4、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

5、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

6、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

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

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

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7、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

8、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

9、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

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10、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

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

11、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

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

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

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

12、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

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13、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

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

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