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批判本性

合集下载

第一讲人的解放的理论概述(修订稿)

第一讲人的解放的理论概述(修订稿)

一般认为马克思毕生有两大科学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学科分类上,传统的教科书则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个主要学科,即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事实上,不管对马克思主义做何种解释,都无法否认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一论断。

马克思主义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人的历史性解放。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高放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简称人的解放学。

美国学者杜娜叶夫斯卡娅评论道:“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解放理论,否则它什么也不是。

”学者都普遍认为,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毕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这一理想不仅构成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而且也渗透在他的全部思想体系之中。

有学者认为,人的解放就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于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质和核心,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宗旨。

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目的是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包括:个人交往的普遍化和人性化、个人需求的多样化和高层化、个人能力的全面化和社会化、个人个性的独立化和多元化等。

一、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思想渊源任何一种学说的产生都有它的理论来源,不可能凭空产生,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也不例外。

那么,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理论渊源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人道主义。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是在批判继承人道主义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日本学者城塚指出: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具体地说,人道主义,是马克思思想的最初一个出发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道主义呢?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卢梭在面对资本主义种种繁荣景象时,敏锐地洞察到背后隐藏的种种弊端,指出文明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人的能力增长和文明化使自己带上了枷锁,人越来越远离自己的本性;人越是征服和获得财物,也就越为这些物所累。

马克思哲学的解放话语

马克思哲学的解放话语

马克思哲学的解放话语作者:张广森来源:《理论导刊》2010年第09期摘要:马克思哲学以“本体论承诺”的形式标示了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宗旨。

通过理论批判与实践批判,马克思哲学的解放话语及其实践路径真实地呈现了出来。

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正是对马克思哲学解放话语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本体论承诺;人的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统本体论终结后,马克思哲学以一种新的哲学形象出场。

新哲学突出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地位,并把人的本质的实现归于历史性的生成之中。

人在物质生产的历史活动过程中,通过感性实践不断扬弃异化劳动对人本性的压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路中,人的解放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承诺,就此而言,人的解放始终是马克思的哲学话语。

厘清这一点,我们才能在马克思哲学创新发展中,坚持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宗旨,使马克思哲学能够真实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学理上的辩护。

(一)西方学者在对待马克思哲学是否具有本体论上有三种态度:一种是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反本体论的,比如在海德格尔那里,马克思与尼采一样是西方哲学的极端可能性的实现,因而是对本体论的彻底否弃;一种则是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归结为“社会存在”本体论,比如卢卡奇;一种则是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归结为关于人性的本体论。

因为马克思哲学并没有对微观人性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因而,他们以情绪等非理性人性因素填补马克思哲学的所谓“空白”,最终将马克思哲学理解为关于人性本体论,如法兰克福学派。

这三种态度积极意义在于提示我们要多视角地解读马克思哲学,而其共同的缺失是没有抓住马克思哲学一以贯之的理论硬核是关于“人的解放”。

因而,在他们的本体论语境中,出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马克思。

马克思哲学虽然终结了传统哲学,但是,传统哲学的本体观念并没有因此失去存在的根由,只不过马克思哲学以本体论承诺的形式把“人的解放”作为自己的理论追求。

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他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统一了传统哲学本体与现象的两离,要求哲学真正地站在稳固的基地上。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作者:裴玉凤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5期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一直贯穿在其整个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本文主要通过梳理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关于人的解放思想,来认识马克思早年关于人的解放思想,以期更加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德法年鉴》人的解放在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中,架设着一条使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桥梁,即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

这不仅是一条认识马克思全部著述的主线,同时也是马克思人类学的核心问题。

《德法年鉴》时期的马克思完成了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的转向,并开始了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

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倾向主要集中在《德法年鉴》上的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和《导言》中。

这两篇文章中有关人的解放的阐述,代表了马克思早年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于马克思人本主义学说的建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论犹太人问题》中的人的解放《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第一篇文章,旨在对布鲁诺·鲍威尔的《论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进行批判,借此阐发自己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在这里马克思首先看到了鲍威尔把世俗问题简单地归结为神学问题的狭隘视野,并对此进行了严格地批判。

马克思透过神学的本质看到了宗教的存在是一种缺陷的存在,这个缺陷的根源只能到国家的本质中去寻找,神学作为一种迷信是不能用来说明历史的,反过来人们应该用历史来说明迷信,而解决神学问题的真正答案应该到世俗中去寻找。

因而马克思的研究视野开始转向了世俗世界,开始了对政治国家的批判,论证了政治解放与真正人的解放的关系。

马克思强调当一个国家以自己独立的姿态从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时,国家自身所固有的存在方式可以冲破构成束缚国家的个人的限制,在个人获得完全的自由之前而成为一个自由国家。

这时的政治国家的本质俨已成为了同人的物质生活相对立的类生活,人在其中不仅要受自己的需要支配,更要受政治国家的支配。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国内研究述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国内研究述

收稿日期:2021-01-13基金项目: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项目(CJT201701)作者简介:张丽(1995-),女,贵州都匀人,硕士研究生;陈俊(1980-),男,湖北天门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人类解放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历史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马克思的初心与使命。

马克思穷其毕生精力致力于探求人类解放的道路,致力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由其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的主导价值取向,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始终,从过去一直传承发展到今天,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历史性和实践性。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1]。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解放”思想被赋予不同含义,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系统梳理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并反思其中的不足与缺憾,对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内涵目前,国内学术界的观点普遍认为,“人类解放”具有其特定内涵,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而言,这是由处于社会中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所规定的。

“人类解放”具体而言,就是要使人的个体素质、生产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得到充分解放。

通过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国内研究述评与前瞻张丽,陈俊(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遵义563000)摘要: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内涵、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总体而言,国内研究成果丰硕,不仅丰富了“人类解放”思想的内容,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而且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奠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然而在当前研究中也存在一些缺憾。

批判是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出场路径

批判是马克思人本质理论的出场路径
判 青 年黑格 尔派 主观 唯心 主义 , 出人 的本质 是 “ 指 历
思撰写了题为 《 德谟克利特的 自 然哲学与伊壁鸠鲁 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的博士论文 , 分析 了古希腊哲学 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 自然哲学 的差别 ,阐发 了自己的哲学见解。他指出,德谟克利特注重必然 性, 从而转 向怀疑论哲学 , 伊壁鸠鲁注重偶然性 , 把 感觉论 的思想贯 彻 到底 。在 对德 谟克 利特 的必 然性
然性 的批 判基 础之 上 的 , 目的是为 了说 明人本 质 的 自我决定 性从 而 与必 然性 区别 开 来 。 13 8 9年 , 克 马
同时期 的具体表现 , 马克思人本质理论表现为一个 次第 展开的逻辑过程 : 博士论文》 , 在《 中 批判必然 性, 强调人的本质是“ 自我意识”在《黑格尔法哲学 ; ( 批判 ) 导言》 批判宗教 , 中, 强调“ 人是人的本质” 在 ; (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批判异化劳动 , 14 中, 强调 “ 人的本质是 自由自 的活动”在《 觉 ; 神圣家族》 批 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史 中行动的人”在《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中 批判 旧唯 物 主义 ,一切 社会 关 系 的总 和 ” “ 是人 本 质 的表
现形式 ; 德意志意识形态》 批判德意志意识形 在《 中, 态 , 出人 的本 质是 “ 实 的人 ” 指 现 。现 实 的人 是 马克
收稿 日期 :0 2 0 — 6 21—40
人 本 质理 论 是 马克思 唯物 史观 的基 础 , 马克 是 思 学 说 的核 心范 畴 , 对其 内涵学 界 已有基 本 把握 和
思 人本 质理 论 的完成形 态 ,是 马克思 学说 的逻辑 起
共识 , 而对其生成方式却有待进一步廓清 。我们深 人 考 察 马克思 人 本质 理论 的生成 过 程 就会 发 现 , 人 本 质 的构 筑 在 马 克 思 学说 的形 成 中经 历 了 “ ” 正 、 “ 、合” 反” “ 三个 阶段 , 人的本质是在批判的逻辑中生 成的 , 正如 马 克思 所说 :( ) “他 打算 连续 用 不 同 的单 独小册子来批判法 、 道德 、 政治等等 , 最后再以一本 专 著来 说 明整 体 的联 系 、 部分 的关 系并 对这 一 切 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

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宗教把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段话包含着深刻和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①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

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马克思对“解放”理论批判本性的科学解读

马克思对“解放”理论批判本性的科学解读
是指 国家从 宗 教 中 获 得 解 放 , 犹太 人 、 督 徒 、 “ 基 一
社会使 人 们 的财 产 、 家庭 、 动方 式 、 劳 等级 关 系 等社 会要 素 , 个 体 和社 会 、 使 国家 严 重 分 离 开 来 , 必 然 “ 表现 为和人 民隔离 的统治 者 及 其仆 从 的 特殊 职 能 ” []P4 ) 1(41。在封 建社 会 中 , 产 、 财 家庭 、 动 方式 以 劳 领主权 、 级和 同业 公 会 的形 式被 上 升 为 国家 生活 等 的要素 , 以这 种形 式 规 定 了 单一 的个 体 对 国家 整 并
马克 思对 “ 放 " 论 批 判 本 性 的科 学解 读 解 理
陈 宇 宙
( 湖南文理学院 法学院 , 湖南 常德 4 50 ) 100

要 :解放 不是理 性的激情 , 而是激情 的理性 , 一种历 史活动 , 是 而非思 想活动。在《 论犹 太人 问题》中,
马克思肯定 了政治解放 的进步意义 , 同时也指 出 了它的局限性。正是 通过对政 治解放 的批判 , 马克 思得 出了必
质是 什 么呢 ?一 句 话 : 建 主 义 ” 1 (4 1 。封 建 封 [ ] P4 )
那 么 , 么是 政 治解 放 ?学 界 往 往 一 言 以蔽 之 什 日: 资产 阶级革命 ; 日 : 民社 会 从 政 治 国 家 中解 或 市 放 出来 的社会革 命 , 等等 。这些 都没 有错 , 是 太笼 但 统 。试 问 , 资产 阶级革 命 的对象是 什 么 ?我 们 知道 , 西方 的封建 社会 是 政教 合 一 的 社 会 , 主 同 时就 是 君 宗教 上 的神 , 具 有 “ 教 国家 性 质 ” “ 政 治 性 它 宗 和 非 质” 。因此 , 克 思 认 为 , 德 国 , 治 解 放 首 先 就 马 在 政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以及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㈠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性原则: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石上的。

第一,它是一个充分承认并揭示主体性效应的原则。

对事物要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来理解,是一个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结论。

第二,它是一种客观性的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这里,主体性与客观性不是对立的概念。

主体,作为各种不同清况下的现实的人及其群体,首先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一一社会存在。

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他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

第三,它是要求对主体做具体分析的原则。

“主体”不是一个一般的抽象或实体,它是一个关系范畴。

因此,必须在具体的对象关系中确认谁是主体,把握主体的具体结构、功能、特性及其作用,探讨不同层次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而不能抽象化。

第四,它是强调人的权力和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承认主体的具体地位和作用,正是为了科学地确立人在自己的实践和认识中应有和能够承担的权力和责任的界限,并使二者合理地统一起来。

第五,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主体性原则,并不等于它否认客体性原则,这两看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才能保证认识和实践富有成效.㈡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一、人的本质即劳动人的本质即劳动的观点着重表现在马克思所写的《手稿》一文之中。

1、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性(或内在本质)。

人的本质是非异化的劳动。

马克思根据对异化劳动的深层剖析,最终归结为一点———真正的属于人的本质的劳动应该是一种自愿的劳动,是能让“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批判本性理论与改革2009·4理论与改革2009·4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批判本性————读《论犹太人问题》引发的思考■陈宇宙■胡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北京100872)【摘要】解放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是一种历史活动,而非思想活动。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肯定了政治解放的进步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正是通过对政治解放的批判,马克思得出了必须从政治解放进展到人类解放的结论。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克服市民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使命赋予无产阶级。

这一使命在《法兰西内战》中被界划为“社会解放”。

但社会解放还不是真正的人类解放,而只是无产阶级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是对政治解放的辩证否定性环节。

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是一种辩证否定的批判性话语,呈现为辩证否定的动态结构性过程,人类解放也并不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解放;社会解放;人类解放【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26[2009]04-0021-04一、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然而,并不是彻底的没有矛盾的人类解放的方法在马克思看来,解放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是要用真正实物的方式达到改变实物的现实的目的。

在1844年写的《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肯定了政治解放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一般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内,它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

”[1]那么,什么是政治解放呢?学界往往一言以蔽之曰:资产阶级革命,或曰: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解放出来的社会革命,等等。

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太笼统。

试问,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什么?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是政教合一的社会,君主同时就是宗教上的神,它具有“宗教国家性质”和“非政治性质”。

因此,马克思认为,在德国,政治解放首先就是指国家从宗教中获得解放,“犹太人、基督徒、一切宗教信徒的政治解放,就是国家摆脱犹太教基督教和一切宗教而得到解放。

”[1]而且,“当国家从国教中解放出来,就是说,当国家作为一个国家,不再维护任何宗教,而去维护国家自身的时候,国家才按自己的规范,用合乎自己本质的方法,作为一个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时,[1]就标志着政治解放的完成。

马克思还说:“政治解放同时也是人民所排斥的那种国家制度即专制权力所依靠的旧社会的解体”。

也就是说,在市民社会出现前,政治的解放是通过“政治革命”,打倒封建“专制权力”而实现的。

因为,“政治革命是市民社会的革命。

旧社会的性质是什么呢?一句话:封建主义。

”[1]封建社会使人们的财产、家庭、劳动方式、等级关系等社会要素,使个体和社会、国家严重分离开来,“必然表现为和人民隔离的统治者及其仆从的特殊职能。

”[1]在封建社会中,财产、家庭、劳动方式以领主权、等级和同业公会的形式被上升为国家生活的要素,并以这种形式规定了单一的个体对国家整体的从属关系。

专制主义剥夺了一切人的政治活动权利,使人们被完全地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而“政治革命打倒了这种专制权力,把国家事务提升为人民事务,把政治国家确定为普通事务,即真实的国家;这种革命必然要摧毁一切等级、公会、行帮和特权,因为这些都是使人作者简介:陈宇宙(1968-),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胡帆(1976-)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湖南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21·THEORYDISCUSSION理论探讨THEORYDISCUSSION理论探讨在脱离自己政治共同体的各种各样的表现。

”[1]然而,政治解放并不是彻底的没有矛盾的人类解放的方法。

历史的发展使政治等级变成社会等级,以致正如基督徒在天国是平等的,而在尘世不平等一样,人民的单个成员在他们的政治世界的天国是平等的,而在社会的尘世存在中却不平等。

“在政治国家真正形成的地方,人不仅在思想中,在意识中,而且在现实中,在生活中,都过着双重的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

”[1]这说明,政治解放本身还是有限度的,它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解放,而不是彻底的人类解放。

那么,具体说来,其弊何在呢?第一,政治解放非但没有废除宗教,反倒是加强了宗教的社会基础,并且以人权的形式确认了并巩固了宗教信仰的权利。

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的限度一开始就表现在:即使人还没有真正摆脱某种限制,国家也可以摆脱这种限制,即使人还不是自由人,国家也可以成为自由国家。

”[1]在政治解放恢复了人的国家的政治的存在,并将其社会生活分离为政治社会生活和市民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将其二重化为政治国家中的公人和物质生活中的私人。

随着人被二重化为公人和私人,宗教就从国家向市民社会转移。

“在政治上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也就是把宗教从公法范围内驱逐出去,转到私法范围”。

[1]这种状态下的市民社会的成员,不仅不能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反而有了信仰宗教的自由。

国家从宗教得到解放并不等于现实的人从宗教得到解放,就在政治解放已经完成了的国家,譬如美国等,“宗教不仅存在,而且表现了生命力和力量,这就证明,宗教的存在和国家的完备并不矛盾。

”[1]第二,资产阶级政治解放自身存在着“目的”与“手段”关系的本末倒置。

本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所进行的政治解放运动的重要成就就是通过摧毁封建等级制度和消灭政治特权,来消除人“抽屉般”分类的等级状况,使人在政治上处于平等的地位,并使政治国家成为公共事务的领域,成为真正的政治共同体。

但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以后,“在政治上废除私有财产不仅没有废除私有财产,反而以私有财产为前提。

”[1]市民社会从政治中获得解放,意味着市民社会成员仅仅成为了利己主义的人;市民社会的人被政治国家夺去了自己的类本质、共同性和普遍性,沦为利己的孤立的个人;他把别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人的世界就像原子一样完全消融在相互对立的个人世界中。

资产阶级的“人权宣言”肯定和强调的就是利己人的权利,在实践中,政治国家保障的是利己人的人权。

显然,这在逻辑上是与政治解放所形成的政治发展趋势相背离的。

第三,当资产阶级郑重宣布每个人都被赋予不可剥夺的平等人权时,在实践中这种平等的人权却很少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平等拥有。

也就是说,政治解放只是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发生了分离,从政治上取消了等级和差别的存在,但在社会上并没有取消等级和差别,它只是使政治等级变成了社会等级。

那是因为,私有财产继续存在,并且拥有财产的只是市民社会中的少数人,因而在事实上差别、等级仍旧存在,不过是从前的人对神或国王的异化,变成了人对财产的异化。

由此可知,人仍然处在异化的状态之中。

二、社会解放是无产阶级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是对政治解放的辩证否定性环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2]在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初步形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解放’而不是思想“是一种历史活动,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2]因此,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类解放也就不是一蹴而就的。

由此,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正式提出了“社会解放”这一概念。

他指出:“公社公开宣布‘社会解放’是共和国的伟大目标,从而以公社的组织来保证这种社会改造。

”[3]很明显,在这里,马克思提出的“社会解放”,就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3]因为,“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了资产阶级自己了。

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2]也就是说,社会解放蕴涵着马克思关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中有关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民主政治等思想,是对政治解放的辩证否定性环节。

一方面,从社会政治组织形式的角度讲,社会解放就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资产阶级国家作为社会政治力量,它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私有制基础上的,是与生产者、工人阶级相对立的政治力量。

“事实上,这个国家政权是资产阶级创造的,最初作为破坏封建制度的手段,后来作为压制生产者、工人阶级的解放要求的手段。

”[3]因此,消灭资产阶级统治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当然,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决不是要完全抛弃资本主义所创造和积累的一切财富,而是要把资本主义造就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作为实现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必要的物质前提。

因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4]而不是消极的完全抛弃。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2]进一步说,社会·22·理论与改革2009·4理论与改革2009·4解放不仅仅是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而且是要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奠定物质基础。

诚如恩格斯所说,“工人阶级夺取政权是社会解放的手段”而非目的。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国家最终的自行消亡、实现人类解放创造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前提。

但如同马克思所指出的,它虽然是无产阶级民主政治国家的形式,仍必然“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譬如“,按劳分配”所要求的“平等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

[3]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的发展。

无产阶级的社会解放必然会在扬弃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所造就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的基础上,形成自己一整套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则。

另一方面,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集中地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则,即人民主权原则。

马克思认为,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公社是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的政权。

“公社————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为社会本身的生命力;这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众的敌人用来压迫他们的假托的社会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