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1)
自学考试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复习资料

第一章,科学与技术概论第一节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科学(一)科学的含义辞海解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看成是知识、知识发展和知识运用过程的统一。
(二)科学的特征1 它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理论、概念或原理、学说。
2 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重复性、再现性和可比性的特点(检验科学的三性的基本原则,符合三性――真科学、否则假科学)。
3 它具有连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4 它的发展变化没有止境。
二、什么是技术(一)技术的含义愿意:是指个人所掌握的技巧、手艺等技能或本领。
表现形式: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两个方面。
根本目的:在于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
价值标准:在于是否实用和带来何种经济效益。
(二)技术的特征1 综合性与集成性2 通用性与适用性3 依存性和连锁性4 先进性与经济性5 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6 个性化(三)技术的本质为实现预期结果而重复进行的优化操作。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一)两者的区别1、职能性质上的区别科学的根本职能是认识世界,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着重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的根本职能是改造世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保护,着重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科学――精神财富,技术――物质财富。
成果表现:科学――新现象、新规律、新法则的发现,技术――新工具、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的发明。
2、发生地的区别科学以大学为中心,技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技术发明与技术开发的主体)(二)两者的联系相辅相成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在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技术是中间环节,技术是科学原理的物化和应用,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三)两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科学的技术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技术的科学化是现代技术生命力所在。
第二节科学技术系统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分类与结构(一)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科学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
2023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2023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是一门从事农业机械化应用与研究的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农业机械化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修技术,具备农业机械化的设计和研发能力,以及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管理能力。
首先,农业机械化专业强调学生对农业机械化的基本理论的掌握。
学生将学习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原理,涉及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土地利用依赖能力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同时,他们将学习如何在农业环境中设计、生产和测试农业机械化系统。
其次,该专业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将学习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技术,并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这些技术。
通过这种实践,在不同的农田环境中掌握农业机械化的操作和维护技能,从而为日后的农业机械化工作做好准备。
再次,农业机械化专业强调创新意识。
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新型农业机械化系统、生产新型农业机械化设备以及应用新型的技术来改进农业生产效率。
学生还将受到实际项目的挑战,例如探测遥感、网络技术等领域的应用,以及管理和维护完整系统的能力。
最后,农业机械化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和管理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担任管理和领导职务。
学生将学习如何与其他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合作,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系统的整合。
他们将学习如何带领团队实现农业机械化工作的计划和开发,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可持续和生产力更高。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将为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培养出大量的技术人才。
在未来,农业机械化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业生产现代化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信息化管理基础知识讲解

第一章信息化管理基础一、信息技术革命二、信息化内涵三、信息化管理与运作四、组织与管理一、信息技术革命1.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变革科学技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特别是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因素。
人们习惯上把因为科学技术革命导致的人类社会的全面突变或革命性变化称作“化”,如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等,而对应的社会形态被称作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等。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深深地刻着科学技术的时代烙印。
“刀耕火种”即农业工具的发明和作物知识的发现——农业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逐步摆脱狩猎和游牧的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
它经过了上千年的历程。
200年前,机械与能源即工业的科学技术革命,利用机械力、蒸汽、电力、石油等动力方面的变革,实现人类体力上的解放,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场能源革命。
机械化、电气化导致的社会化大工业生产方式,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信息的科学技术革命,使得信息迅速赶超上材料、能源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决定性力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走向社会化、产业化。
这种变化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还贯穿于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之中。
结果是:社会经济的信息投入产出比迅速增长,社会交往合作不断加强,科技与经济加速发展。
发生在现代社会中的这一变化趋势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化”。
信息化把人类带入“信息社会”。
无处不在、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信息系统和主导现代社会发展的支柱——信息产业,成为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标志。
2.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
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
其中,最主要的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它们相当于人类的思维器官、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效应器官。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引言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涵盖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学科。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开展,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劳动强度、保护农业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内容,包括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等。
1.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专门人才。
这些人才应具备以下能力:•掌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根本理论知识;•熟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实际应用;•具备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设备的设计、维护和管理能力;•具备解决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根底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局部。
2.1 根底课程根底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机械化原理•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农业机械维护与管理•农业机械化自动控制•农业电气与电子技术•农业工程节能与环保2.2 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生产系统工程•农村生态环境工程•农业机械先进技术•农业机器人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农业自动化控制3.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
随着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环节开始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技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本钱。
因此,拥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将有很多就业时机。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以下职业:•农业机械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与设计;•农业生产系统的优化与管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农业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此外,农业是国家的根底产业,拥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在农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开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识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识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识为题,我们将深入探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农业机械化是指通过机械设备和技术手段来改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劳动条件的过程。
而农业自动化则是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动控制和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和管理。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则是培养相关技术人才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学科。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学生将学习到各种农业机械设备的原理、结构和使用方法,包括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
学生还将学习到农业机械的维修和保养技术,以确保农业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到农业机械化管理和规划的知识,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农业自动化是农业机械化的延伸和升级,它将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和管理。
在农业自动化方面,学生将学习到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
学生将学习到如何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监测土壤的温度、湿度和养分含量,以及作物的生长状态。
学生还将学习到如何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操作,例如自动灌溉、自动施肥和自动除草等。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数据管理和分析,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农业机械设备制造厂、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等单位从事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作。
他们也可以在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等单位从事农业机械化管理和规划工作,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他们还可以在农业信息技术公司从事农业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1(201911新)

知识梳理
• 1、方程y-y1=k(x-x1)是由直线上的一 点和直线的斜率确定的所以叫直线的 点斜式
• 2、方程y=kx+b是由直线的斜率和它在y轴 上的截距确定的所以叫直线的斜截式
• 3、方程y=kx+b方程y-y1=k(x-x1)的特殊情 形,运用它们的前提是:直线斜率k存在
• 2、已知直线L经过点P1(x1,y1)且直线的斜率为k, 如何求直线L的方程?(即直线L上任意一点P (x,y)的坐标满足的关系)
P1(x1,y1)
P(x,y)
•
y - y1= k ( x - x1 ) 其中x1,y1为直线上一点坐标, k为直线的斜率。
;棋牌游戏https:// 棋牌游戏
(1)求入射光线L1和反射光线L2所在直线的 方程(2)求入射光线L1和反射光线L2在坐 标轴上的截距(3)将反射直绕它与Y轴的交点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50°得到直线L3求直线
理解运用A组
1、一条直线过点P1(-2,3),倾斜角为
45°,则这条直线的方程是X__-y_+__5=0
2、一条直线过点P1(x1,y1 ),倾斜角为0°,
则这条直线的方程是_Y_=__y_1
3、一条直线过点P1(x1,y1 ),倾斜角为90°,
则这条直线的方程是X__=_x_1_
4、一条直线过点P1(0, b),斜率为k,则这条 直线的方程是Y__=_k_x_+b
;
适用专业: 掌握点火信号发生器的种类及工作原理;掌握流变模型和流变方程,加速度合成定理进行速度分析与加速度分析。掌握起动系的检测与诊断;概述 一级方程式汽车赛 计算机绘图三维设计软件—SolidWorks入门(2学时)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构成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构成嘿,朋友!咱来聊聊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这个专业。
你知道吗?这专业就像是给农业穿上了一套高科技的铠甲!想象一下,广袤的农田里,不再是农民们弯腰辛苦劳作,而是各种先进的机器在欢快地奔跑工作,那场面多带劲!要说这专业的知识构成,那可真是丰富多彩。
首先就是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知识。
这就好比是给机器打造一副强壮的“骨架”,让它们能承受住各种高强度的工作。
从简单的零部件设计,到复杂的整机装配,每一个环节都得精通。
你说要是设计不合理,机器在地里“闹脾气”罢工了,那可咋整?然后是自动控制技术。
这就像是给机器装上了聪明的“大脑”,能让它们自主地完成各种任务。
比如说精准播种、智能灌溉,这不就跟有个贴心的小助手一样嘛。
要是没有这自动控制,还不得靠人工一点点去摆弄,那得多费劲啊!农业工程学的知识也不能少。
得了解农田的规划、土壤的特性、作物的生长规律。
这就好比是了解每个战场的地形和敌人的习性,才能更好地排兵布阵。
不懂这些,机器在地里瞎转悠,不是浪费资源嘛。
还有电子信息技术。
现在的机器可都越来越智能啦,各种传感器、控制器,就像给机器装上了无数双“眼睛”和“手”,能感知周围环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动作。
你想想,要是没这些高科技,机器不就成了睁眼瞎,能干啥好事?再说说计算机技术。
这可是处理各种数据和信息的利器。
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分析,能提前预测机器的工作效果,优化工作方案。
这不就跟下棋前先在脑子里想好怎么走一样重要嘛!而且啊,这专业还得学农业生物学。
了解作物的生长过程,才能更好地配合机器进行作业。
不然机器干活干得不合时宜,影响了作物生长,那不是好心办坏事了?另外,力学和材料学的知识也很关键。
要保证机器结构的稳定性和耐用性,选用合适的材料,不然机器用着用着坏了,多耽误事儿!总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知识就像是一桌丰盛的大餐,每一道菜都有它独特的味道和作用。
只有把这些知识都吃进肚子里,消化吸收,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高手,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新疆公需课—考题及答案—考分96—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两化深度融合”是必然选择答题分数:96分1.M2M涵盖了所有实现在()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和手段。
(单选题3分)oA.动物、植物 oB.设备、数据 oC.工人、农民D.人、机器、系统2.最早提出服务科学并将其定位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国家是()。
(单选题3分) oA.日本 oB.法国 oC.中国 oD.美国3.工业软件指专门为工业部门使用的软件,下列软件中属于工业软件的是()。
(单选题3分) oA.计算机操作系统 oB.照相机内的嵌入软件 oC.微软的办公软件 oD.通用数据库系统4.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是()。
(单选题3分) oA.美国 oB.德国 oC.日本 oD.中国5.在全球制造业第一次大分工中,中国成为()。
(单选题3分) oA.世界设计中心 oB.世界制造工厂oC.世界维修中心 oD.世界服务中心6.从技术带动角度分,第三次工业革命由()带动的。
(单选题3分) oA.机械技术 oB.信息技术 oC.化学技术 oD.电气技术7.关于我国嵌入式系统的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单选题3分)A.高端嵌入式芯片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外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oB.嵌入式系统在国内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oC.嵌入式系统已经被国外少数几家公司垄断,这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挑战 oD.嵌入式系统是提高我国装备、产品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技术含量的重要技术手段8.根据2007年对德国200家机床制造企业的统计,在围绕产品的服务所产生的利润中,利润率最大的是()。
(单选题3分) oA.二手设备 oB.备品备件 oC.金融服务D.故障维修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华盛顿邮报所列的驱动未来经济的颠覆性技术的是()。
(单选题3分) oA.核动力航母 oB.云计算 oC.高级机器人 oD.移动互联网10.()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
(单选题3分) oA.信息技术 oB.材料技术 oC.生物技术 oD.冶金技术(多选题4分)11.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A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目录1《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0《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8)《机械制图(机类)》(上、下)课程教学大纲 (14)《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6)《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8)《液气压传动和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32)《热工学》课程教学大纲 (36)《互换性和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38)《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42)《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6)《CAD/CAM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50)《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英文名称: Theor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编号:0803100021课程归属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制定时间:2007年8月10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任务:本课程是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工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它以机械制图、理论力学、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及等专业基础课为理论依托,综合应用学生在进校俩年多时间来所学过的上述课程的知识,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且具有进行机构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
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机械方面的设计、制造、研究和开发奠定重要的基础,且具有增强学生适应机械技术工作能力的作用。
在培养学生的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基本要求:机械原理课程着重解决机构的设计和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设计上。
其教学内容应是精选、优化及缩减传统的基本内容,而必须引入和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和创新设计有关的新知识,以及反映当前学科研究的新知识等,增强机构和系统设计的内容。
又考虑到该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首要的任务是要让学生打好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
因此,为了兼顾打基础和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机械原理的课程体系为:以机构的分析和设计且重、机构的分析为基础,最后落脚于机构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设计。
3.适用专业和学时数:本大纲适用于工科机械类本科学生。
本课程理论总学时为63学时,其中讲课56学时,实验7学时,机动2学时。
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2周的课程设计。
4.本门课程和其他课程关系:本门课程是“机械设计”课程的先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前,学生应修完机械制图、理论力学、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和技术测量等专业基础课。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1]孙桓主编.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2]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学习指南(第四版).北京:高教出版社,2001[3] 牛鸣歧等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参考资料:[1]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 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辅导和习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 郑文纬主编.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教出版社,1997[4]陆品等主编.机械原理导教.导学.导考.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5]О.озол著、唐炜柏等译.机械原理教程.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6]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Chapter 8[7] Engineering Design,Chapter 2[8]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sign Education,Chapter 236.主要教学方法和媒体要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直观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工程实际相结合、课内讨论和课外辅导答疑相结合、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外语教学和母语教学相结合(双语教学大纲另行制定)。
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和板书、教具相结合。
教学设施:多媒体软件、多媒体教室和机械原理实验设备。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一)几点说明:1.对教学内容掌握层次的描述:本大纲教学要求中,对具体内容所规定的深浅程度采用以下各个层次:1)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了解”和“理解”俩个层次:“了解”指一般知道,“理解”指能够较为深入地了解;2)基本技能和设计计算,有“了解”和“掌握”俩个层次:“了解”指一般知道,“掌握”指能够进行实际运用。
2.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和前期的基础课程均有联系,在学习中需要应用所学多学科知识,因此要注意各门课程实施的衔接。
(2)进行机构设计时选用图解法或解析法,可根据本校情况和工程实用性原则自行确定。
提倡使用解析法。
(3)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学生自学、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应注意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力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如CAI课件等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4)课程作业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导致学生在作业中互相抄袭,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严格把关,对相互抄袭的学生迎严肃处理,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学习的习惯。
(5)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研究对象:机械、机器和机构的概念。
研究内容:机构结构分析的基本知识;机构运动分析;机器动力学;常用机构的分析和设计;机械传动学运动方案的设计§1.2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本课程的地位及作用;反映现代机械的发展。
§1.3 如何进行本课程学习§1.4 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现状简介基本要求: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以及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对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重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机器、机构和机械的概念,机器和机构的用途以及区别。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4学时)§2.1 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目的§2.2 机构的组成构件;运动副;运动链;机构§2.3 机构运动简图机构运动简图的概念;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2.4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自由度概念;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2.5 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2.6 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正确计算运动副的数目(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及除去的方法;虚约束及其常出现的几种情况。
§2.7 虚约束对机构工作性能的影响和机构结构的合理设计虚约束的应用;虚约束对机构工作性能的影响;实别虚约束及其除去的方法§2.8 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和结构分析基本杆组及机构的组成原理;平面机构的结构分类;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2.9 平面机构中的高副低代高副低代的概念、目的及其条件;高副低代的方法及举例基本要求:理解机器设计和机械零件设计的总体概念,即理解从机器设计的总体要求,到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到其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到设计方法整个过程。
基本要求:了解机构的组成要素;能绘制常用机构运动简图:能正确判断机构是否具有确定运动;能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了解空间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和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
重点:机构的组成(构件、运动副、运动链及机构等概念);机构运动简图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难点:实别虚约束及其除去的方法。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4学时)§3.1 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3.2 用速度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速度瞬心法:速度瞬心及其位置的确定;用速度瞬心作机构的速度分析。
§3.3 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及加速度分析矢量方程图解法的基本原理及作法;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及加速度分析§3.5 用解析法作机构的运动分析(矢量方程解析法、复数法、杆组法或矩阵法)基本要求:用图解法和解析法对Ⅱ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特别是能运用计算机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
重点:机构中瞬心位置的确定;利用速度瞬心的等速重合点的概念列出其速度等式,难点:速度瞬心及其位置的确定;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加速度分析。
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4学时)§4.1 机构力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作用在机械上的力;机构力分析的任务和目的;机构力分析的方法§4.2 构件惯性力的确定一般力学方法;质量代换法§4.3 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移动副中摩擦力及总反力方位的确定;转动副中摩擦力矩及总反力方位的的确定;平面高副中的摩擦力的确定§4.4 不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力分析构件组的静定条件;用作图法作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基本要求:了解作用在机械中的力的分类,掌握运动副中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和总反力方向的确定。
重点:运动副中总反力的确定难点:转动副中摩擦力矩及总反力方位的的确定。
第五章机械的效率和自锁(2学时)§5.1 机械的效率§5.2 机械的自锁基本要求:明确机械效率和自锁的概念,能确定机构的瞬时机械效率和机构的自锁条件,机械和机组的机械效率计算和机械自锁条件的确定。
重点:机械效率计算和机械自锁条件的确定。
难点:机械自锁条件的确定第六章机械的平衡(3学时)§6.1 机械平衡的目的及内容机械平衡的目的;机械平衡的内容§6.2 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刚性转子的静平衡计算;刚性转子的动平衡计算§6.3 刚性转子的平衡实验静平衡实验;动平衡实验;现场平衡§6.4 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6.6 平面机构的平衡简述基本要求:掌握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和动平衡的条件、平衡原理和方法,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概念;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平衡原理。
重点:掌握刚性转子的平衡设计方法。
第七章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5学时)§7.1 概述研究内容及目的;机构动转的三个阶段;驱动力和生产阻力§7.2 机械的运动方程式机械运动方程的一般表达式;机械系统的等效动力学模型;运动方程式的推演§7.3 机械运动方程式的求解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力矩均为位置的函数;§7.4 稳定运转状态下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产生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原因;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7.5 机械的非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概念;自调性;离心调速器基本要求:掌握建立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的等效动力学模型及运动方程式的方法,会求解力为函数时的运动方程式;了解飞轮的调速原理和特点,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了解非周期性速度波动调节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