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概论

合集下载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耕作学》教案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二、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参考书[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刘恩才.21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7]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唐席平.21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1、教学目的: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四、农业生产结构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三、因素的综合利用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一、农业资源的类别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土地生产力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3、教学重点与难点: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参考书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第三章作物布局1、教学目的:者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耕作学第六章养地概述与方法

耕作学第六章养地概述与方法

耕作学 第六章 养 地
(四)耕地土壤贫瘠化
耕地土壤贫瘠化是指耕地在利用过程中,投入到耕地中的养 分物质数量不足以弥补同期由于作物收获、水土流失等原因 造成的从耕地中移走的养分物质数量,从而导致土壤肥力和 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现象。
1.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肥力的基础物质,在协调水、肥、气、 热各肥力因子之间关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含量 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土壤肥力的高低,决定着土地的生 产力水平。然而,燃料短缺,人们将秸杆等物质大量地用做 燃料而导致向农田有机物质投入减少,土壤培肥变得很困难。
近年来又实行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耕地面积减少的势头得 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每年减少量仍在30万hm2以上,土 地的连年大量减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 限制因子之一。
耕作学 第六章 养 地
2. 耕地减少的原因 ①农业用地内部调整,如把大块农田改为果园或改挖为鱼塘
等,大多数年份由于农业内部用地调整减少的农田面积约 占总农田面积减少量一半; ②城市建设、乡镇企业和农民建房及开发区建设占地严重; ③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受开发热的影响,许多地方乱开采乱 占地,使耕地遭到破坏; ④交通用地增加,如高速公路建设及其他道路修建占地等。 应当指出,非农业用地一般具有不可恢复性,耕地一旦改 为它用,很难再复原为农田。
耕作学 第六章 养 地
(二)土地沙化 我国沙化土地面积约为33.4万km2,占全国土地
面积的3.5%O还有具有沙漠化潜在危险的土地160.7 万km2。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形成除自然因素外,人为造成的 草原植被破坏是土地沙漠化的直接原因。因此,沙漠 化以农牧交错带最为严重。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新疆 沙漠化面积最大,约占其总土地面积的1/4;而内蒙 古自治区、甘肃省部分地区沙漠化面积增加迅速,目 前整个西北地区沙漠化面积以约每年10万km2的速 度扩展,其扩展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蔓延。

耕作学复习

耕作学复习

耕作学复习耕作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耕作学:又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土保持,土壤耕作和农田保护。

简答:1.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①通过合理匹配可利用资源,提高土地与其他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满足社会需求。

( 增产)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③科学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①多熟种植:一地多作,一年数收②节水农业③保护土地④营养管理:综合植物营养管理⑤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⑥农制改革:混合农作制度及农作多样化战略⑦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

精确农业3.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目标①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就须靠科技、教育。

②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多元化生产方式③调整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小城镇建设。

(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农村、农业)④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第二章作物布局名词解释:作物布局:是指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结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

作物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还包括秧田布局。

配置: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即解决种什么作物、种多少与种在哪里的问题。

范围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

生产结构: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林、牧、副、渔各业种类与比例而言。

含义比作物布局宽。

影响作物布局的因素有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生态条件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二、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参考书[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刘恩才.21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7]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唐席平.21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1、教学目的: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四、农业生产结构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三、因素的综合利用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一、农业资源的类别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土地生产力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3、教学重点与难点: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参考书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第三章作物布局1、教学目的:者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1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2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1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2耕作学的学科地位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难点是耕作制度的功能。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用地与养地的关系。

五、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0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八、本章思考题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5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是什么?6简述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7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8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9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2学时)教学内容: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3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4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5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6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8耕作学的学科地位9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耕作学-3-2

耕作学-3-2

×:混作
/:表示套作
||:表示间作
6、休闲(fallow) 是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 耕不种的方式。 目的主要是使耕地短暂休息,减少水分、 养分的消耗,并蓄积雨水,消灭杂草,促进土 壤潜在养分转化,为以后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 条件。在休闲期间,自然生长的植物还田,还 有助于培肥地力。
休闲的不利方面是不能将光、热、水、土等自然
大体上人均耕地面积2亩以上的复种指 数低;1.4亩以下的一般在170以上;少于 0.8亩的在220%以上。复种指数高的粮食 播种面积平均单产高,耕地粮食年亩产更 高。
2、复种对农业增产的作用 (1)增加作物播种面积,提高作物产量 1965~1977年间,我国水稻增产中提高单产占 49%,扩大面积占8%,复种占43%。 1985年,我国复种生产的粮食占粮食总产的 42.8%。 1990年复种指数为155.1%,全国增加复种面 积7.9亿亩,粮食平均亩产262kg,因复种增加粮 食20698万吨,占全国70%以上的粮食作物、经 济作物是由复种地区生产的。
由此可见,亚洲成为最迫切需要复种 的区域,其次为拉美和非洲。澳洲与北美 洲耕地资源丰富,不需要复种,欧洲复种 的热量不足。全世界复种面积15亿亩 (108ha),占世界耕地14×108ha的7%。 其中,中国7亿亩,其它亚洲国家5亿亩, 所以复种是亚洲农业独具的特色,也是中 国农业的重要特色。
二、复种效益原理
耕地种植指数=(作物总收获面积/总耕 地面积)×100% 全部作物,全部耕地;某一作物,某一 类型耕地。
3、复种指数:即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 比。衡量耕地每年收获的次数,>100% 。
公式为:
耕地复种指数
%
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 耕地面积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第一章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4、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5、耕作制度的功能:(1)技术指导功能: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硬技术、有结果;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麦、稻、棉…;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农田(土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具体生产过程、具体生产单位,提高效率和效益:作物生产、种植生产、农户生产、农场生产、增产增收。

(2)宏观决策功能: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减少盲目性与片面性;科学配置各种资源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资源及各种社会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资投所需;通过宏观调控,处理好国家与地区、政府与农民、城乡工农、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章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下形成的,人既可以建设它,也可以破坏它(受人类控制,人造的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3)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受人工培育和选择,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实质上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2、林业对农业的作用:森林的生态效应:(1)调节气候,改善环境;(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森林被破坏后的恶果:(1)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限制农业经济的充分发展;(2)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3)造成气候异常,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4)干旱老地区土壤沙化或变成沙漠。

3、作物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光、温、水、气、养分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相互之间是不能代替的。

耕作学课件

耕作学课件

生 育 期
育 种 学
栽 培 学
耕 作 学
育 种 学
栽 培 学
耕 作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育 种 学
栽 培 学
耕 作 学
育 种 学
栽 培 学
耕 作 学
耕作学
第一章
绪论
2.2 土地生产潜力及其估算
2.2.1 土地生产潜力及其估算方法 (1) 生产力
光合生产力、作物生产力、 光合生产力、作物生产力、土地生产力
a)光合生产力 较短期) a)光合生产力(较短期)
耕作学
12 10 8 6 4 2 0 1920
第一章
10K Plants/ha 30K Plants/ha 74K Plants/ha
绪 论
(10K)y=0.014x-24.7R2=0.33 (30K)y=0.038x-67.9R2=0.68 (74K)y=0.087x-164.3R2=0.93
Grain Yield(t/ha)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养地制度(土壤管理) 养地制度(土壤管理) Soil management system
耕作层的管理(操作) 耕作层的管理(操作) 土壤耕作、施肥、 土壤耕作、施肥、水分 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平田整地、治沙改土、 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 提高农田 农田整体环境 提高农田整体环境 农田保护(拓展、预防) 农田保护(拓展、预防) 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 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 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大环境 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土壤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绿色面积、土地)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绿色面积、土地)作物通过光合作 时间单位面积 用固定的太阳能(合成的有机物)(作物为主体)。 )(作物为主体 用固定的太阳能(合成的有机物)(作物为主体)。 组织差异( 组织差异(叶、茎鞘、穗、荚) 茎鞘、 作物差异(C3、C4) 作物差异(C3、C4) 时间差异(早中晚,春夏秋冬) 时间差异(早中晚,春夏秋冬) 条件差异(光温水气) 条件差异(光温水气) 生物状态差异(健康、病态,营养丰缺) 生物状态差异(健康、病态,营养丰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0年一 年一1979年 从20世纪 年代开始,我国耕作学教学和科研工 世纪60年代开始 年一 年 世纪 年代开始, 作者,认真总结我国数千年农业的传统经验, 世纪70年代末期 作者,认真总结我国数千年农业的传统经验,到20世纪 年代末期, 世纪 年代末期, 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耕作学理论与技术体系。 已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耕作学理论与技术体系。
(二)耕作学学科位置 耕作学学科位置
耕作学是关于农田生产的应用科学,是作物栽培学的姊妹学科。 耕作学是关于农田生产的应用科学,是作物栽培学的姊妹学科。
表1-1 耕作学与相关学科的主要差异 学科 耕作学 作物栽培 学 作物生理 学 遗传育种 学 农业生态 学 农业经济 学 涉及主要生物 层次 农田群落 作物群体 个体及以下 主要研究内容 农田生产技术与原 理 作物栽培技术与原 理 作物生长发育机制 与栽培技术原理 遗传变异规律及种 质改良创新技术与 原理 农业生态系统优化 原理与技术 生产组织的经济学 原理与方式 主要研究范围 农田、 农田、生产单位或区域 全年或多年生产过程 农田作物全生育期生长 发育过程 作物个体生长发育与环 境关系及内部生理过程 作物基因重组与品种创 新过程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管理演变过程 生产单位经营期或区域 发展阶段 主要任务目标 提高农田持续生产 力和效益 提高作物产量、 提高作物产量、质 量和效益 实现作物健康高效 生长发育 创造优良新品种 提高资源环境持续 支撑能力 提高资源利用的经 济效益 综合程度 很综合 较综合 较专一
(三)我国农业的发展任务和目标
提高产量质量满足发展基本需要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持续发展 增加投入调优布局推进产业化现代化
拓展领域综合发展提高农民收益
二、耕成倍上升 农业结构趋向合理 耕作制度不断改进 养地方式明显改变
本章完!
二、我国耕作学的发展
1952年一 年一1959年 年一 年 孙渠引进当时苏联的“普通耕作学” 亦可译 孙渠引进当时苏联的“普通耕作学”(亦可译 普通农作学” ,并于1953年首先在北京农业大学 现为中国 年首先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 为“普通农作学”),并于 年首先在北京农业大学 农业大学)开设了耕作学课程。 农业大学 开设了耕作学课程。 开设了耕作学课程
耕作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耕作学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耕作学的内容、 第二节 耕作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中国农业与耕作制度
一、耕作学基本概念和内容
(一)耕作学基本概念 耕作学( 也可译为Agroprinology, Agroprinology,或 耕作学(Geoponics, 也可译为Agroprinology,或 Principles Agriculture) of Agriculture)是研究一定生产经营单位或区域农田生产系统 整体性规律及综合技术管理体系的科学,是农艺学(Agronomy) 整体性规律及综合技术管理体系的科学,是农艺学(Agronomy) 的一个分支。 的一个分支。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农田的农业生产系统,任务目标是建 研究对象是基于农田的农业生产系统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农田的农业生产系统,任务目标是建 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立合理的耕作制度,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 力。
二、耕作学性质特点
(一) 技术应用性 耕作学是一门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 耕作学是一门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 (二) 宏观战略性 耕作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耕作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三) 交叉综合性
三、耕作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分析农业生产本质特征、 分析农业生产本质特征、阐明农田生产地位 分析区域资源特点优势、 分析区域资源特点优势、优化农田生产布局 研究农田生产群落规律、 研究农田生产群落规律、开发高效种植模式 研究作物—土壤互作规律、建立完善养地制度 研究作物—土壤互作规律、 分析农作一社会经济互作规律、 分析农作一社会经济互作规律、确定区域发展战略
第二节
耕作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耕作学的产生 二、我国耕作学的发展 三、国外耕作学教学研究动态
一、耕作学的产生
(一)中外古代相关知识的积累 世界上关于古代农作知识的最早系统记载产生于2000多年以前。 多年以前。 世界上关于古代农作知识的最早系统记载产生于 多年以前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提出的“三才论” 汉代出现了两熟制的记载;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提出的“三才论”;汉代出现了两熟制的记载; 等分别记载了一年两熟、双季稻、 宋、元、明 等分别记载了一年两熟、双季稻、稻田三熟等种植制 度。 (二)耕作学科的形成 耕作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归之于前苏联的 威廉斯(1863耕作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归之于前苏联的B.P威廉斯 威廉斯 1939年)。 年。
养地制度( 养地制度(Soil-nourishing System)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 ) 土壤耕作、农田培肥、农田灌溉、 土壤耕作、农田培肥、农田灌溉、农田土壤保护等养地技术等 构成的农田土壤管理综合技术体系。 构成的农田土壤管理综合技术体系。
耕作制度主要功能
1微观技术管理功能 作为微观技术管理, 作为微观技术管理,耕作制度包含农田生产中各种作物种植和相 应土壤管理的具体措施。 应土壤管理的具体措施。 2 宏观战略管理功能 作为宏观战略管理, 作为宏观战略管理,耕作制度包含适应于一定生产环境条件并服 务于既定生产经营目标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作物生产布局 和技术运筹方案。 和技术运筹方案。
第三节
中国农业与耕作制度
一、中国农业特点及面临问题 二、耕作制度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中国农业特点及面临问题
(一)中国农业的特点 1. 世界农业大国 2. 资源缺单产高 3. 农业投入强度大 4. 农产品供需紧张 5. 粮食是定国安邦的基石
(二)我国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
环 资 源 紧 灾 害 多 人 口 多 压 力 大 规 模 小 效 益 低 境 、 产 品 污 染 加 剧 农 村 穷 发 展 慢
物种及基因 农业生态系统 社会与农业生 态系统
较专一 高度综合 很综合
作物生理学
作物栽培学
耕作学
作物育种学 农业生态学 农业经济学
(三)耕作学研究内容
1. 理论研究 耕作学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耕作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耕作学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耕作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建立合理 耕作制度的原理,以及耕作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耕作制度的原理,以及耕作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微观技术研究 . 耕作学微观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种植模式的优化设计和技术集成, 耕作学微观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种植模式的优化设计和技术集成, 与种植模式相配套的田间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 3. 宏观战略研究
耕作制度( 耕作制度(Farming System)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或区域的作 ) 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管理体系。 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管理体系。
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是指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或区域的 ) 作物组成、空间配置、种植方式、作物时序安排、 作物组成、空间配置、种植方式、作物时序安排、熟制及相关 田间管理技术等构成的作物生产综合技术体系。 田间管理技术等构成的作物生产综合技术体系。
1980年一 年一 期。
进入80年代以后, 进入 年代以后,我国耕作学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 年代以后
三、国外耕作学教学研究动态
世界各国关于作物生产的研究很多,但名称不一。英国开设的《 世界各国关于作物生产的研究很多,但名称不一。英国开设的《作 物生产学》 物生产学》(Crop Production),德国开设的《耕种学》 ,德国开设的《耕种学》 (Ackerbaulebxe)、日本开设的《作物学》(Crop Science)等 。 、日本开设的《作物学》 等 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国际的著名科研机构,都开展了有关耕作学基础 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国际的著名科研机构, 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工作。如著名的英国洛桑试验站, 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工作。如著名的英国洛桑试验站,始建于 1843年,至今已进行了100多年的作物轮作与连作的对比试验研究。 年 至今已进行了 多年的作物轮作与连作的对比试验研究。 多年的作物轮作与连作的对比试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