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想象与思维-

合集下载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述
四、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二)思维与语言的区别 它们的本质属性不同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思
维是心理过程。 它们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不同——语言与客观事物之
间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 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 它们的构成要素不同——语言中的词与思维中的概 念相关, 但并不完全等同。 思维的规律和语言的语法规则不同—— 不同的民族 有着相同的思维规律, 却有着不同的语言。
四、想象的种类 (二)有意想象 也称随意想象, 它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
想象。 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非语言(图样、
图解、符号等)的描绘, 在头脑中产生有关 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形成的新形象差异较大
“野水无人渡, 孤舟尽日横”
第二节 想象的一般概述
四、想象的种类 (二)有意想象 创造想象
(二)概念的种类 3. 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 自然概念 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及个体发展过
程中自然形成的概念。 人工概念 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为模拟自然
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地制造出的
第四节 概念与推理
二、概念的形成 (一)概念形成的途径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概念的掌握主
要通过两条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
经验而掌握概念。 在教学过程(包括自学在内)中,
通过揭露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
第四节 概念与推理
二、概念的形成 (二)影响教学条件下对概念的掌
握的因素 1. 已有经验。 2. 变式。 3. 发挥语词功能。 4. 下定义。 种概念+属差
第四节 概念与推理
三、判断 所谓判断就是肯定或否定事物有某
种属性, 或者是肯定或否定事物之 间的联系或关系。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

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概述概念特征定义: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内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形式:间接性和概括性概括性: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同一类事物特征和规律的概括。

间接性:感性知识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时空性:不受时空的限制加工水平:更高级的信息加工活动,是探索和发现新物的心理过程。

思维过程分析和综合分析:把事物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智力操作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智力操作比较:确定对象之间的差异点与共同点的智力操作抽象和概括抽象:把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把它们与其它属性、次要特征分离的智力操作。

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属性、本质特征联系起来的智力操作。

思维种类◆按性质◆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

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

(3岁前)◆具体形象思维:指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学前期)。

◆语词逻辑思维;人们面临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抽象的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按创造性◆再生性思维(常规思维):只要重现过去类似情景中已学会的方法便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创造性思维:要求提出新的、发明性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按思维形式➢辐合性思维:(又叫聚合式思维,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出的各种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叫分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根据凭借物➢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按遵循逻辑➢形式逻辑思维:有明确的逻辑形式的思维。

又叫分析思维。

➢非形式逻辑思维:没有一定的逻辑形式,不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例如直觉思维➢经验思维: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个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七章思维与想象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思维、想象的概念、特征及其类型,了解思维的形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掌握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初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思维的概念和分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想象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难点:思维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练习课时:5具体内容:思维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

思维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人的重要的本质特征。

思维使我们能够以抽象的运作方式去处理外在世界,并且带来这个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

关于思维的研究导致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也导致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产生。

本章将阐述以下问题:一、思维的概述二、思维的形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三、想象的概述四、思维的品质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一节思维的概述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和感觉、知觉、记忆一样,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

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和外在联系,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思维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记忆中介作用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地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属于理性认识阶段,因此思维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活动。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间接性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总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事物的媒介作用来对客观事物作出非直接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

例如,闻到饭菜香味,推断妈妈在厨房、根据手边的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

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了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2.概括性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0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_第七章 思维

0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_第七章 思维
2. 概括性 反映事物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是概括化了 的形象。
Cooper & Shepard(1973)的“心理旋转实验”
把倾斜的字母在头脑中旋转到直立,然后 再 做判断。表象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可操作性 。
3.可操作性:可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感性基础。 例如,动物、树、鸟概念的形成。 2.表象是思维的单位之一,有助于思维。 表象是知识的心理表征方式之一。这些形象 是思维活动的感性支柱,帮助思维活动的顺利进 行。
2.启发法策略 根据一定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 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不能保证成功,但有时省时省力。 (1)手段-目的分析法
将总目标分成子目标,运用一定手段,实现子 目标,最终实现总的目标。
2 逆向搜索 从目标状态开始,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方法。 3 爬山法 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手段-目的分析法的特例,是一种纯粹“向前 进”的策略。
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变通性: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非常归 用途测验》 独特性: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 颖的见解。《命题测验》来测试人的思维的独特 性。
“一个新的想法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
3.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 常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 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 ■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提 出新方案,创造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原型在创造想像中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动物 、植物、日常生活中经历等。
想一想:儿童复述故事和编故事,分别是什么 想像?
如何创造出新的形象-想像对表象加工的方式
1.粘合 把事物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结合 在一起。
2.夸张 改变事物的正常特点,或突出、省略某些特 点。

第七章思维

第七章思维
分或属性。 •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
、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形成一个整体。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十页,共六十页。
• (二)比较 • 比较是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对比,
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异或相同的关系。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十一页,共六十页。
• (三)抽象与概括
• 3、爬山法
•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 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三十四页,共六十页。
• 四、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的区 别
• (一)专家与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异
• (二)专家与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
现在你正浏览到当前第三十五页,共六十页。
• 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病,药到病除。理发师眼红,一边收买一个心脏病患者,替他暗中探 悉女巫配制药剂的秘密,一边以未获医疗执照、妖言惑众为由对女巫 进行控告。

女巫被处极刑后,理发师就按女巫的配方行医。女巫的配方是:①
团圆夜月之下所宰的蟾蜍血,②母兔的左后腿,⑧死马尾上的一根毛,
④木桶盛取的天雨水,⑤一撮女巫后园生长的毛地黄花。
• 人们生活环境中的社会因素也影响着创造性。例如, 一项研究表明,当人们知道他人会对自己的成果作出 评估时,人们创造性的程度会降低。研究还发现,人 们在工作时,如果有他人在观看;或者创造者是为了 竞争某种奖励;或者在创造过程中,他人限制了人们 的创造性,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创造性的 水平。
(四)动机 1、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呈倒U的关系,中等强度 动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即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2、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
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

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思维的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理 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 知到的事物。
例子:透过铅笔、圆珠笔、蜡笔、毛笔… … 等许多种具体的笔,抽取共同本质特征:能 书写的专门工具,形成概括认识。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二)思维的概括性
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的结论(发现规律)。
第七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第三节 表象与想象 第四节 概念 第五节 问题解决 第六节 创造性思维
一个不想思考的人是顽固者, 一个不能思考的人是傻瓜, 一个不敢思考的人是奴隶。
----杜伦孟德
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人类的不足:跑不快,感官不灵敏,力气 不大,身体不够灵活???? 人的头脑----理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 深刻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
3. 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 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 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 活动叫做经验思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 足,这种思维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 错误的结论。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 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 题。
(四)表象在多种感觉道上发生。 (五)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思维(形象思维); 2、表象为概念形成提供感性基础,有 利于对事物进行感性认识; 3、表象是词的思维操作的支柱,可以 促进问题解决。
二、想 象
(一)含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

第7章 思维与想象

第7章 思维与想象

三、概念及其形成
2、概念的形成 概念形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也 就是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 行概括、推理、提出假设,并将这一假设 应用于日后遇到的事例中,加以检验。检 验如果得到证实,那就肯定自己的假设; 否则,就根据新的信息,修改假设或提出 新的假设。
三、概念及其形成
3、在教学条件下对概念的掌握 (1)区分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 在使用范例时,想法控制非本质特征,突出关键 特征。 引用反例并将它们与正例相比较。 应用变式。变式是从不同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 料,使非本质要素变异,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 法。有两种:一种是保持事物的本质属性,变化 非本质属性;另一种是变化本质行征,而非本质 的特征保持不变。
二、思维与语言
1、言语及其作用 交际功能:言语的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 情的过程,是言语活动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功能。 思维功能:能力的思维活动,无论是具体思维还 是抽象思维,在个体掌握了言语之后,都是用概 念进行的,而词是概念的承担者。 调节功能:言语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创造功能:言语活动具有非常生动多样的创造功 能。在言语活动中,人们使用有限的数量的词语 和语法规则,但能产生或理解无限数量的语句, 而这些语句都是他们以前未曾说过或听到过的。
几种启发法
选择性搜索: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已知的 信息和某些有关的规则,寻找突破口,并 从初步突破中获得更多信息,以便进一步 搜索直至找到正确的答案。 目的-手段分析:通过分析去发现问题的当 前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并寻找一定 的操作手段去消灭这种差异。 逆推法:从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出发逆向推 理,探讨达到目标的先行步骤是什么,这 就是逆推法。
二、思维与语言
2、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1)联系 从思维的特点看 从思维的内容与结果看 从思维的种系发生来看 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

最新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思维与想象

最新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思维与想象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思维与想象第七章思维与想象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思维、想象的概念、特征及其类型,了解思维的形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掌握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初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思维的概念和分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想象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难点:思维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练习课时:5具体内容:思维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

思维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人的重要的本质特征。

思维使我们能够以抽象的运作方式去处理外在世界,并且带来这个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

关于思维的研究导致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也导致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产生。

本章将阐述以下问题:一、思维的概述二、思维的形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三、想象的概述四、思维的品质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一节思维的概述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和感觉、知觉、记忆一样,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

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和外在联系,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思维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记忆中介作用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地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属于理性认识阶段,因此思维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活动。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间接性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总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事物的媒介作用来对客观事物作出非直接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

例如,闻到饭菜香味,推断妈妈在厨房、根据手边的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

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了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据凭借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的思维活动。
例如,布置教室 形象思维是进行艺术创作和科学发明所必备的条件。
依据凭借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进行的思维。
例如,学生学习各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都要 通过抽象思维来进行。
– 直观动作思维:
• 依赖于实际的动作来解决问题
– 形象思维:
• 利用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 逻辑思维:
• 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依据凭借物的不同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
• 动作思维是以实际动 作为支柱的思维。它 伴随着动作而进行。 • 3岁前幼儿的思维即属 于动作思维 • 原因:以动作、语言 学习为主;表象不牢 固需感知觉唤醒。
辐合思维是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向一个方向 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 辐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的思维活动。例如,由A>B, B>C,C>D,得出唯一结论:A>D。
依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 ——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 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 • 尽可能多的写出回形针的用途 (5分钟)
• (二)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超现实的, 但它以记忆表象为基础,是对客观现实 的反映。想象所形成的新形象也称想象 表象。
• (三)想象的功能
– 1、想象具有预见作用,它能预见活动的结 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如泥塑、 绘画、解决问题)
• 爱因斯坦“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 2、想象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 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叫做创造思维。 例如,小说家创造小说、工程师研制出一 种新仪器,都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高 级的思维过程,它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的有机结合。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 • 临新的问题,新的事 物和现象时,能迅速 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 维活动。这是一种直 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 动。 • 直觉思维具有快速性、 跳跃性等特点。 分析思维也就是逻辑 思维,它是遵循严密 的逻辑规律,逐步推 导,最后得出合乎逻 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 合理的结论。
– 评价: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它 所概括的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有实验表明,这 种概念结构不一定具有心理现实性。
动 物 肺 呼 来 吸 有 飞 翼 行 卵 生 温 血
脊 动 椎 物
无 椎 物 脊 动
鸟 类
哺 类 乳 不 飞 会 肺 温 、 血 卵 生
爬 类 行

家 禽
红 鸥 嘴
– 1、粘合:鸡鱼、孙悟空、猪八戒) – 2、夸张 :巨人、拇指姑娘、千手观音 – 3、典型化 :魔鬼、仙女、白雪公主、白马 王子、灰姑娘 – 4、联想(拟人):时间老人、土地爷、大 树精 – 5、?
• 一个西瓜从中间切一刀,分成几块?
五、想象的分类
无意想象 想 再造想象 象 有意想象 创造想象
消极幻想 (空想)
幻想 积极幻想(理想)
• (五)想象的分类
– 1、不随意想象(无意想象)
• (1)含义: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 自主地产生的想象;如梦、幻觉。
– 2、随意想象(有意想象)
• (1)含义:随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地进 行的想象。 • (2)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 A、再造想象
• 含义: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形的示意, 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符合或相仿的新形象,如听 故事、看小说、看图纸、说明书。
• 概念的含义
– 内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 理解:
• 概念包含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 • 概念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 概念和词不可分的。
• 概念的种类(阅读)
– 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 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 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补充
• 概念形成的标志:能对事物进行分类指认 • 对概念现象研究的重点:
– B、创造想象
• 含义: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 造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独立性和新颖性, 如设计新仪器、新图案、创作新故事,解答某个 问题 • 例:
– 一个西瓜切三刀要切成七快,怎么切?
– C、幻想
•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作业
• 1、请举出一个想象案例,分析其采用了 哪些想象策略(粘合、夸张、典型化、 联想)。 • 2、请举出一个想象案例,分析其属于哪 种想象类型(无意、再造、创造、幻 想)。 • 预习实验:课本251页”心理旋转”
引子
• 运用想象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它是加工 性能高于知觉及记忆的心理过程,其具备表象 的概括性,也增加了创造性。 • 如果将声音与表象相结合,并以此在人与人之 间交换信息,那么,语言就产生了,其最基本 的单元被称之为概念,语言带有了表象的概括 性,也增加了抽象性。
• 漫画、小说、图纸、说明书所引发的想象。
– 3、想象还有代替作用(满足心理需要)
• 景物的想象——事件情景的想象 •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神笔马良的故事
– 4、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 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气功、瑜伽、催眠)
• (四)想象的综合过程(表象加工策略)
对心理旋转现象的描述
• 第一,一个物体可以在我们的脑海中形 成一个映像; • 第二,这个映像还可以进行旋转; • 第三,映像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 心理学家把这种物体映像旋转的现 象叫做心理旋转。
心理旋转的规律
• 由于心理旋转的速度是相对恒定的,所 以旋转的角度越大,所需时间也越长; 旋转角度越小,时间就越短。 • 心理旋转与顺逆时针地转无关。
– 可操作性
• 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 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 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 一个西瓜切三刀,如果要切成七块,应该如何切?
有趣的表象可操作性研究 ——心理旋转
• 以心理表象为基础,会产生一种奇异的现象, 这就是有趣的心理旋转。 • 20世纪70年代,库柏和谢帕德做了心理旋转的 研究。心理旋转就是人在头脑中将某个图形的 映象做平面或立体转动的心理运作过程。例如, 在实验中向被试呈现一对对三维物体的二维再 现形式图,被试者的任务是去确定每一对物体 除了方位不同外是否完全相同。
• 当我们回忆多年前认识的人的面孔,脑 子里所呈现出来的影像,心理学对其有 一个特殊的称谓——表象。
第一节 表象与想象
• 注视其中一个脸孔5秒6钟
• 在头脑中形成面孔的表象, • 将注意集中在面孔的嘴上。 • 请回答,是白眼还是黑眼?
一、表象
• (一)表象的概念
– 内涵: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 理解: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记 录),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上学期考试分析
• 试题特点:
– 难度略大,分值可上浮10分。 – 题量略少,大部分同学在1小时内完成。
• 考试特点:
– 对知识的理解水平较高;(选择、判断) – 知识表述的准确性较差;(名词解释) – 学习的认真、积极有待提高。(填空、问答) – 知识的敏感性有待提高。(实例分析)
第七章 想象与思维
– 概念在人脑中是如何储存的? – 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二、概念的存储方式
• (一)层次网络模型(概念的存储结构)
– 人物:柯林斯(Collins et al,69) – 观点:
• ①概念是以结点(node)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 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 • ②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 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 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 • ③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
三、思维的过程
• 内涵
–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 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 是思维的过程。
• 理解
– 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 – 比较 – 抽象和概括
认知心理学对思维过程的细化
• • • • • 形成概念与规则 判断 推理 决策 问题解决
第三节 概念与推理
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 一个西瓜,竖着从中间切一刀,西瓜分成几块?再横 着从中间切一刀,西瓜分成了几块?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 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 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 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 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
• 辐合思维(求同思 维、会聚思维): •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辐射思维):求异与创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与年龄
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对已有知识经验没有进行明显的改组,也 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叫做常规 思维。 例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定理、公式解决 教师讲过的例题相同类型的题目,就是常 规思维。
三种思维之间的关系
在正常成人身上,上述三种思维往往是互相联 系,互相渗透的,单独运用一种思维来解决问 题的极少。从思维的发展来看,经历着从动作 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惟的过程。 由于素质、职业和训练状况不同,在某些人身 上哪种思惟占优势,并不表明思维发展水平的 差异。
依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 ——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 的间接和概括的认识。
• 特征
– 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 – 间接性:借助的媒介和知识经验(联想) – 是对经验的改组 – 补充: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