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正方《心理学》第6章-思维与想象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与问题解决PPT课件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与问题解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0754079ec3d5bbfd0a74c1.png)
4 9 42 6
21 B─A─2C
5 20 59 4
31 B─A─2C
6 23 49 3
20 B─A─2C A─C
7 15 39 3
18 B─A─2C A+C
8 28 76 3
25
A─C
9 18 48 4
22 B─A─2C A+C
心理学
第六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25
卢钦斯(Luchins,1946)的量水实验
36
正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
积极的影响,包括一种学习为另一种学习创造 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 习活动所需的实践或练习次数减少,或使另一 种学习的深度增加或单位时间内学习量增加, 或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使学习者顺利地解决所 面临的问题等。
心理学
第六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一、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概念 (二)判断 (三)推理
心理学
第六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15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
第六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16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依赖于以下三个条件
: 1.依赖于主体的活动积极性 2.依赖于主体的求知欲 3.依赖于主体的知识水平
19
第三节 思维与问题解决规律的应用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除了问题本身的难
度和问题解决者本身的能力水平之外,还受 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
第六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20
(一)问题的表征
(问题情境与问题的表述方式)
“拉尔夫女王号”是一艘著名的远洋班轮,正 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驶向港口。当轮船据海 岸80公里时,一只海鸥从甲板起飞,飞向港口 。同时一艘快艇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驶离港 口,迎向班轮。海鸥以每小时65公里的速度在 快艇与班轮之间来回地飞着。当快艇和班轮相 遇时,海鸥一共飞了多少公里?
心理学第六章 思维和想象

做梦的原因: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2)内外部刺激的影响
“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 如果在其头部喷洒水雾,梦境中就会遇上大雨、河水、海 洋;如果缓慢地转动其小腿,梦境中就有可能坠入深渊或 被追赶;如果将手或其他物体压在前胸,会感觉恐惧、被 追杀。
(二)有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
思考题答案
B
C
返回
思考题二
如下图所示,在一块木板上有1、2、3三个立柱, 在1柱上串放着三个圆盘,小的在上面,大的在 下面,要将1柱上的三个圆盘都移到3柱,每次只 能移动任何一个柱子上面的一个圆盘,且大的圆 盘不能放在小的圆盘上。该怎么移才能成功?
1
A B C
2
3
1
2
3
A B C
思考题三
DONALD + GERALD ROBERT 已知D=5
三、思维与语言的区别与联系
1、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A、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 B、语言是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 C、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 2、区别:
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语言是 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思维却不能与别人直 接交流;语言规律具有民族性,而思维规律则 有全人类性。
小松最高
(三)根据思维的独创性
1、习惯思维
2、创造思维
五、思维方法与思维策略
(一)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
(二)比较与分类 (三)抽象、概括 (四)具体化 (五)演绎、归纳、类比
思考题一
• 1、由16根等长的小木棒组成的5个正方 形(图A),请移动其中3根火柴,使 之成为4个正方形。
A 2、如何用六根火柴构成每条边都等于1 根火柴长度的4个等边三角形? 答案
心理学课件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4)通过综合,人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 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 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解题的技 巧。 4.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而有 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 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 体,就无从分析。综合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 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越全面;分析越准确, 综合越完善。
2.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或对象的各个部分、方 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例如,把文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 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 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 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3.分析与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用。 (1)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 构、属性和特征; (2)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 识深化; (3)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 决思维问题。
2.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 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 化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人”的本质属性—— 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综合起来,推广到古今 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语、能思维、能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都是人。”这就是概括。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1.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 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 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2.系统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 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在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知识 之后,可以概括归纳为有理数;当数的概念扩大,学习了 无理数之后,又可把有理数和无理数概括为实数;掌握了 虚数之后,又可把实数和虚数概括为数,从而掌握了系统 的数的知识。 3.系统化是在分析、综合、比较和分类的基础上实现的。 系统化的知识便于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广泛的神经联系,使 知识易于记忆。也只有掌握了系统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 理解知识,才能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知识。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知识点

第六章思维1.思维的概述(1)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概括、间接反映。
(2)思维的特点①间接性(如:回家闻到饭香,判断妈妈在厨房;医生根据病人体温,血压,心电图等给予确诊)②概括性(如:“日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把梨树、枣树、苹果树都称为果树)(3)思维的种类①根据思维的中介方式分a. 直观动作思维:凭借直接感知,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b. 具体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c. 抽象逻辑思维: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②根据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分a.辐合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如:解决数学问题)b. 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③根据创新成分的结果分a.常规思维:利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思维(如: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求面积)b. 创造思维:以新异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4)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补充:(5)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形成:个人掌握概念的过程概念的形成阶段:a. 抽象化:了解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对具体事物的各种属性与特征予以抽象化b. 类化:将类似的属性加以认同c. 辨别:概念的形成必须同时认知事物属性间的差异性,以便加以分类2.思维的一般规律(1)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3.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在教学中运用思维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准确性②灵活性鼓励一题多解,举一反三,例:语文: 自由联想组词;数学: 一题多解;历史: 列举以少胜多的战役③独创性提出新的解释,核心的结论④批判性吸取优点,摒弃缺点(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有利于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②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③掌握创造性思维策略如:类比推理策略、对立思考策略、多路思维策略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体育学院心理学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课件

请问:谁会被录取?
❖ 这两位考生的明显差别在哪里?
❖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于他们的思维品质截
女巫被处极刑后,理发师就按女巫的配方行医。女巫的配方 是:①团圆夜月之下所宰的蟾蜍血,②母兔的左后腿,⑧死马 尾上的一根毛,④木桶盛取的天雨水,⑤一撮女巫后园生长的 毛地黄花。
理发师用女巫这一配方治疗心脏病,果然十分灵验。一次, 理发师配方时,错放了母兔的右前腿,煎出的药剂同样生效, 另一次,使用月未圆宰杀的蟾蜍血调制饮时,亦奏效。再一次, 马尾毛忘记放进饮剂,患者服有效。未降雨,用河水煮药,也 治愈疾病。最后,他省得麻烦,直截了当地只用女巫后园的毛 地黄花,结果亦药到病除。
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分为: (1)动作思维:依赖具体的动作进行的思维 (2)形象思维:借助事物形象或表象进行的思
维 (3)抽象逻辑思维: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
进行的思维
2、根据指向性分为: (1)集中思维,又称求同思维
(2)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
集中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 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思考并得出一个正 确答案的思维。
▪ 例如,凡偏旁是“歹”的汉字,都命名为“ser”;凡偏旁是 “石”的汉字,都命名为“deg”,以此类推。
▪ 结论:概念形成过程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共同因素 的过程,而且受到反馈的影响。
人工概念形成
请给左列 未标音节的图 形标上合适的 音节。
▪ 四、概念的功能 ▪ 1. 减少情境的复杂性 ▪ 2.认清事物 ▪ 3.增加经验的意义 ▪ 4. 增加事物间关系的了解
心理学概论第6章思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三)敏捷性
敏捷性反映了思维的“速度”,指能单刀直入地指向问题的核心, 迅速把握问题的本质与规律,能在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遇事胸有成竹,当机立断,但又不草率行事。 与敏捷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这种人在解决问题时常徘徊不定,犹豫不决。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解决问题活动中。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1)含义: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抽取出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及规律,加以概括。 思维的概括性主要表现在: ① 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一类事物的共同特性。 ② 思维反映事物之间关系与规律。 概括在思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的认识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理解。 可以说,概括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思维水平.
03
独特性(最高层次: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因而最能代表发散思维的本质,表现为发散的“新异”“独到”指标)。
04
(四)根据思维的活动结果的创新程度 1.常规思维 它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创造性水平低,对现有的知识不需要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如学生用公式解题。 2.创新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方式。如参加科技竞赛作品的设计。 一般说来,创新性思维具有:敏锐性、首创性、新颖性、独特性、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等特征。
第六章 思维
单击此处添加您的正文
本章概要:
01
公修心理学第六章思维和想象

• (二)知识经验
• 知识经验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 检验假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人已有的知识经 验愈丰富、愈概括就愈容易被应用到解决问题 的活动上。
• 一般说来,知识经验越广博就越容易解决问题, 如果知识丰富但结构不合理,思维策略和方法 不科学,或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不能实现广 泛的迁移,也难以解决问题。
请给右列未标 音节的图形标上合 适的音节。
三、推理
• 概念
– 内涵: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 或者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 活动。
• 种类
– 三段论推理: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 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 前提的结论所组成。
三段论推理
• 未婚者都不戴结婚戒指。 • 小李未戴结婚戒指。 • 所以,小李未婚。
•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 • 动作思维 以实际动作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 形象思维 利用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去解决
问题的思维。 • 抽象思维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
的思维。
• (二)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 • 求同思维 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
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又称辐合思维。 • 求异思维 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得出多
•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紧密联系的
• 一方面,由于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并不 表露在外部,而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因此只 有通过间接的途径才能概括地反映出来。
• 另一方面,间接地反映事物之所以可能,是由 于人们通过实践概括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 联系才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间接地推断其他未 知的方面。
二、思维的分类
• 若问题情景具有很大的确定性,主要服从思维规 律;
• 若问题情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依赖于想 象。
心理学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第一节思维的概述1、通过检查日光灯零件散障并作修理的思维种类是(D)思维。
A.具体形象B.抽象C.语词逻辑D.动作2、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概括的(B)的反映。
A.深刻B.间接C.抽象D.综合3、根据思维的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4、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5、沿不同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称为(发散式思维)6、(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7、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8、聚合式思维: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9、发散式思维:发散式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
10、常规思维:常规思维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第二节思维的过程1、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程各个部分、属性或特征的思维过程称为(A)A.分析B.综合C.比较D.抽象2、(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3、抽象: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4、分类:分类是在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5、简述思维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三种水平。
分析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有三种水平:1、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2、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3、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以上三种水平的综合,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第三节概念的形成于掌握1、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D)A.综合B.抽象C.概括D.概念2、所有科学概念,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各种定理和法则,都是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A)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
想
象
再造想象
有意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理想 空想
三、想象的种类
(一)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目的性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三、想象的种类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图形或符号示意,在人脑中 产生的有关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如:读小说、看图施工等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 在人脑中独立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七)策略与方法
手段—目标分析法 爬山法 目标递归(或逆向)策略 头脑风暴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排障法"。所有 子目标,其实就是子障碍排除。一个个子目标被实现的过 程,也就是一个个子障碍被排除的过程。
它分这么一些阶段: 第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 第二步:确定妨碍目标的障碍。 第三步:分析造成障碍的原因。 第四步:对症下药,排除障碍。
形象思维在问题解决中有重要的意义。艺术家、作家、设 计师等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
因A﹥B 且B﹥C 则A﹥C
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 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二)根据探索问题的答案的方向不同
辐合思维 ——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 个方向提出
第二节 思维过程及规律
一、分析和综合
分析—在人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特 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在人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或特征结合起来 进行思考的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 过程的不可分 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 合。
着内涵的增加外延缩小。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如“玫瑰花”是一个概
念,“花”、“植物”、“生物”也是一个概念,它 们处在不同的层次上。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通过反复接触大量同一类事物,从而 获得此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属性,并通过肯定或否定的 例子加以证实的过程。
概念形成的三个阶段 1、抽象化 2、类化 3、辨别
特点——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 幻想——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机场路到达机场
• 由16根火柴组成的5个正方形(图A),请移动其 中3根火柴,使之成为4个正方形。
图A
图B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问题情境与问题(知识表征的方式)
例:已知下面两个图中圆的半径都是2cm,求图中正方形的面积。
2cm
a图与b图比较,a图表征方式下的问题解决难于b图表 征方式下问题的解决。
概括性、间接性
感性认识
认识中 核心地位
环境
感觉 知觉 人
思维
记忆
理性概括
特征一:概括性
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 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 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透过铅笔、圆珠笔、蜡笔、 毛笔……等许多种具体的笔, 抽取共同本质特征:能书写 的专门工具,形成概括认识。
又如:不管男人女人,大人小孩,中国人外国人,好人坏 人都概括为“人”
三、概念的掌握
1、要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如:直观教具的应用
2、合理利用学生过去的知识与经验 3、要充分利用变式 4、要用正确语言表述 5、形成概念体系,并运用与时间之中
第四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
一、解决问题的阶段
问题 ——蕴含着个人面临障碍的目标,既不能认知又不能用
习惯反映,是个体在达到所欲期望目标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问题解决
二、想象的过程
(三)拟人化方式
拟人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新形 象。如动画中的“米老鼠”、“唐老鸭”、“黑猫警长”、 “蓝精灵”的形象,神话中的风神、火神、雷神的形象,都 是通过人格化而创造出来的。
二、想象的过程
(四)典型化方式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如鲁迅 笔下的阿Q的形象,就是作家综合了许多人的特点后创作出 来的。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在人脑中把同类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 的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概括——在人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 综合起来并推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概括有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之分。一般认为初级概括是在 感知觉、表象水平上的概括。这种概括水平相对较低如 (幼儿分类)。高级的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 特征进行的概括。(定义、定理、概念)
第五节 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定义: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 形象性 2 新颖性
形象性——指想象处理的主要是 直观生动的图象信息,而不是词 和符号。
新颖性——指想象产生的新形象 不同于个体亲身感知过的、简单 再现于头脑中的记忆表象。
想象的功能:
预见功能——想象能对客观现实进行超前反映。 补充功能——想象能弥补人类认识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
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
——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 的思维。
发散 思维
辐合 思维
(三)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
直觉思维 ——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 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
分析思维 ——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 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源自(四)定势的作用 定势也称心向,是 指在过去经验的影 响下,对解决问题 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也可以说是心理活 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卢钦斯量水实验
课题序列
容器的容量 要求容量
AB C
P
1
21 127 3
100
2
14 163 25
99
3
18 43 10
5
4
9 42 6
21
5
20 59 4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目录
CONTENTS
01 第一节:思维概述 02 第二节:思维过程及规律 03 第三节:概念的形成和掌握 04 第四节: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05 第五节:想象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 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动作思维 ——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
形象思维 ——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动作思维是主要依靠直观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 维,又称实践思维,如修理机器等。3岁前的幼儿只能在 动作中思考,他们的思维属于直观动作思维。
(四)根据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程度
常规性思维 ——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
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
——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 序, 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如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
(五)皮亚杰智慧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
四、系统化与具体化
体系化——在人脑中根据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不同顺 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理和 理论,运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维过程。
第三节 概念的形成和掌握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质)与外延(量)两个方面。随
特征二:间接性
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 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 间接的认识。
如医生治病;早上推窗看到 对面屋顶和地上湿漉漉的, 推测昨晚下雨了。
由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 四季更替,揭示地球自转、 公转的规律。
感知觉:红卫兵、毛泽东、林彪、喊口号 思维:根据记忆推断出这是文革时期的照片。
局限和不足。 代替功能——在某些需要或活动不能满足或完成时,可以
通过想象,从心理上得到某种替代与满足。
二、想象的过程
(一)黏合方式
粘合就是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 如,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就是粘合而成的。
二、想象的过程
(二)夸张方式
夸张就是对客观事物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 点,从而产生新形象,如漫画中的人物形象,童话“大人国 ”和“小人国”的形象等都是使用了夸张而形成的。
二、比较过程
比较——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 之间异同点的思维过程。
分类——在人脑中根据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把它归入适当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
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 开来,才能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 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 动过程。
1、发现问题(表征问题) 2、明确问题(设计方案) 3、提出假设(执行方案) 4、检验假设(评价结果)
九点到达飞机场
穿过市区 走高速公路
不行红灯太多延误时间
穿小胡同不行人太多行车太慢
直上环行公路不行正在施工
穿地下涵洞绕过环行公路 施工地段转上环行路进入
31
6
23 49 3
20
7
15 39 3
18
8
28 76 3
25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五)迁移的作用
迁移指已有知识与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或者说是一 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