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16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

谁来介绍一下,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

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

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

他就是刘禹锡。

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

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

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

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

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嗟来之食、机杼、稽废时日、懿德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德育渗透点1.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

2.启发学生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美育渗透点1.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2.《乐羊子妻》中所体现的乐羊子妻的廉洁正其与才识过人的质朴美、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1.这两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教学中,可以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学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教师也可将教参提供的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嗟来之食、跪、感其言”等词语的意思。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可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作者作品介绍胶片。

3.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打印材料。

4.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和重点句子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课文《短文两篇》是一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短文写作技巧的好文章。

本期教案主要针对该文章的教学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提高短文写作能力。

一、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文中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提高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技能,写出自己的短文。

2、教学重点(1)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短文写作技巧。

3、教学难点(1)提高写作能力,由浅入深地展开短文写作。

(2)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

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式阅读+讨论+写作2、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学生自学第一篇短文《菜市场的买卖》,尝试总结其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2)课堂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第一篇短文的内容、结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3)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短文中涉及到的重要词汇、句式和语言运用等进行讨论,以确保学生准确了解文章内容和所涉及的语言知识。

(4)写作指导教师列举短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语言运用,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写出自己的短文,也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写出自己的短文。

(5)学习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题。

三、教学效果评估1、目标达成情况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情况。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并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学生在短文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教学反馈(1)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课堂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评分。

(2)教学反馈教师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对下一节课进行调整和完善。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文两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短文两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自主、合作、探究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一、在学习《夸父追日》的基础上,拓展训练激活思维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仅仅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仅仅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

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二、点评各组讨论结果。

三、进入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1、作品简介《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导语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极大的威信。

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短文》教案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七年级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折服奢侈蔚然哲人丰盈惊心动魄躁动不安稍纵即逝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的慧美。

二、学法引导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作求同辨异练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难点2.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3.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解决办法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1.课本前彩页插图《生命》。

2.投影片:①两位作者的介绍;②两篇课文比较同异的表格;③随堂练习。

3.小黑板:生字词。

4.两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观察思考生活中所感知的生命现象,以植物中的小草(或别的植物)和动物中的蚕(或别的动物)为例,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2.对两篇课文的要点进行比较。

3.组织讨论:对于生命,我们是由敬畏到热爱,还是从热爱到敬畏?第一课时七、教学步骤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谈生命问题的课文。

生命,我们从出生开始便不断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人的生命,动物的或植物的生命,同学们都说一说你感知到的有哪些?(提示:请着重以植物中的小草和动物中的蚕为例,说得详细些。

初一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初一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

初一下学期《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短文的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掌握短文的写作技能,包括通读原文、抓住主题、筛选材料和组织构思等;–能够写出符合短文要求的作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思维能力和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协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短文类型的介绍和区分;•短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短文写作的评价和修改。

难点•短文写作中如何抓住主题和筛选材料;•议论文写作中如何概括观点和分类讨论。

三、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找一个感人或有趣的小故事,并请学生用简短的话语记录下来。

2. 知识讲解2.1 短文类型介绍短文是一种文体,主要由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构成,通常篇幅较短,主题突出,语言简洁。

1.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或故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或情感,具有情节性、可读性等特征。

2.说明文:通过介绍某种事物、现象或问题的特点、性质、功能、原理等,来使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具有科普性、严谨性等特征。

3.议论文:通过论证某种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引导读者思考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立场和主张,具有论证性、批判性等特征。

2.2 短文写作技巧和方法1.通读原文:要仔细阅读原文,理解主题和中心思想,分析文中的语言和结构特点。

2.抓住主题:确定短文的主题,明确中心思想,突出重点,创造反转点或高潮部分。

3.筛选材料:根据主题和中心思想,筛选相关的素材和信息,尽量做到精简、有力、简明。

4.组织构思:把筛选出来的内容按照逻辑先后、重点次序、起承转合的原则进行排序,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结构紧凑的短文。

2.3 短文写作的评价和修改写好短文之后,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修改。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主题是否明确,中心思想是否清晰;2.内容是否充实,材料是否典型;3.语言是否优美,表现手法是否得当;4.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

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语文《短文两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短文两篇》,能够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短文两篇》包括两篇小文章,每篇文章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第一篇短文,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理解。

(4) 引导学生阅读第二篇短文,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5)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思考和理解。

(7) 进行课堂总结,强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学生对《短文两篇》的理解程度。

3.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准备《短文两篇》的文本材料,以及与短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4.2 教学材料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课堂讨论和笔记。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本章的教学计划安排在两个课时内完成。

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阅读第一篇短文,进行问题讨论和小组讨论。

(2) 第二课时:阅读第二篇短文,进行问题讨论和小组讨论。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短文两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6.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七章:教学活动设计7.1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
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

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

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

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而对爱莲同气相求。

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
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

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