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一历史学案(新人教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

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

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是其政治.经济军事全面破产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教学重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深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思考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为什么近代中国人民会选择马克思主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指出中国在抗日中付出巨大民族牺牲作出的巨大贡献,为中国在二战后期赢得了四大国的地位,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面临民族复兴的极好机遇。

然而接踵而来的内战又使中国与这次绝好的机遇失之交臂。

下面我们来学习解放战争这一课。

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请学生看书找出国民党共产党参加谈判的目的,老师归纳。

(1)目的国民党: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拖延时间。

共产党:争取和平。

(2)结果:签订《双十协定》(3)协定内容:提问:在重庆谈判中有哪些问题未能达成协议?学生回答: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定。

所以后来又召开政协会议。

2.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老师提问: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

那么国民党首先进攻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战术?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7课解放战争}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17课解放战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三、教学策略
2.设计相关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请问同学们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了解?解放战争是如何发生的?
2.解放战争的过程:详细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战斗经过和战果。
3.解放战争的意义:阐述解放战争对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讲述彭德怀、林彪等将领的英勇事迹,以及普通战士的奉献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解放战争中最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一场战役或人物。
3.持续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解放战争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的教学案例,具有以下五个亮点:
1.结合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出与当下时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使他们对解放战争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这种结合时事热点的教学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 第17课 解放战争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  第17课   解放战争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第17课解放战争二、解放战争1.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1)1946年6月,国民党大举进攻________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2)人民解放军采取________方式,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打________,八个月歼敌70多万,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2.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1947年春,国民党对________和________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很快被人民解放军所粉碎。

3.战略反攻1947年6月,________、邓小平率军渡过黄河,挺进________,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4.战略决战(1)概况:①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

解放军首先攻占______,接着解放____。

11月初,解放沈阳,东北全境解放。

②淮海战役以________为中心,先后歼灭了黄百韬、黄维兵团和________部,于1949年1月发起总攻,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③________和华北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

在攻克________和天津以后,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________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2)意义:①从战争的________和取得的________上看,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②通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______基本上被消灭。

5.渡江战役(1)背景: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________”声明。

国共两党在北平举行谈判,但国民政府拒绝在《____________》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和谈破裂。

与重庆谈判相比,我党掌握了北平谈判的主动权。

国民党拒绝接受谈判结果,其实质就是不肯放弃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概况:①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________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②23日,解放军占领________,统治中国________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③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高中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内战背景的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拥护。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2、【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合作探究1]运用课本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材料二: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人教新课标 高中历史必修1第17课 解放战争 学案设计

人教新课标 高中历史必修1第17课 解放战争 学案设计

第17课解放战争一、学习目标概述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解放战争的进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学习难点: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1)概况:1945年8月底,毛泽东等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2)成果:签署《________》,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3)不足:对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合法地位未能达成协议。

2.政协会议:1946年初,____________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______的政协协议。

3.内战爆发:______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____________,全面内战爆发。

4.粉碎敌人的进攻(1)人民解放军采取______方式,八个月歼敌70多万,成功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

(2)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______和______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军挺进______。

2.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______年9月打响,11月初________解放。

(2)淮海战役:中心是徐州,1949年1月结束。

(3)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__________共同作战,到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4)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__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北平谈判:1949年4月,国共两党举行________,但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______主席、______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土崩瓦解。

______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______,统治中国______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3.胜利: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残敌。

高中历史 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必修1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一、解放战争的过程1.过渡阶段:(1945、8~1946、6)(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1)重庆谈判:(1945、8~1945、10)①背景:蒋介石:迫于国内外的和平压力,内战准备________完成,采取“_______”策略。

②中共:代表人民,努力争取和平民主,揭露_______阴谋。

③结果:1945年10月10日签署《_______》④影响:中共:政治上取得主动权,赢得民心;国民党:如果发动内战将陷于被动地位。

(2)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时间:_______;地点: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

2.防御阶段:(1946、6~1947、6)(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________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的影响:国民党军队被迫由全面进攻转入________进攻。

(3)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________和________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解放军粉碎。

3.反攻阶段:(1947、6~1948、9)(1)经济措施:土地改革。

①时间:1947年。

②文件:颁布《________________》。

③内容:没收________的土地,废除________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④影响: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________,激发了农民________和________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________,支援前线。

后方得以巩固。

(2)军事措施:刘邓挺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________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________,揭开________的序幕。

4.决战阶段:(1948、9~1949、1)三大战役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__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________上被消灭。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与解放战争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深入挖掘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回顾学习内容,总结收获,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分享心得和感悟,提高自我调整和提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解放战争的主要内容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题目为:“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可以围绕战争背景、战役特点、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其次,我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解放战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最后,我将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以一个问题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吗?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战争——解放战争。”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环节,我将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述解放战争的起因、过程、主要战役和战争意义。在讲述过程中,我会穿插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短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战争场景,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同时,我会运用生动的例子和故事,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学案第17课解放战争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学案第17课解放战争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学案第17课解放战争【一】课标解读:了解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等中共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史实。

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人民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请回答:〔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4分〕〔2〕诗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3分〕〔3〕导致诗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次“远征”结果如何?〔3分〕〔4〕诗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什么?〔3分〕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请回答:〔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4分〕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后)。

2.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二、学习重点1.重庆谈判2.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3.三大战役的名称及其影响4.渡江战役的意义
5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三、学习难点
1.重庆谈判
2.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自主学习】一、过渡时期(1945年8月——1946年6月)1.重庆谈判(1)背景:①蒋介石: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②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努力争取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阴谋。

(2)时间:1945年8月底到10月10日。

(3)地点:重庆。

(4)结果:签署《双十协定》。

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6年初
(2)地点:重庆
(3)结果:通过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二、内战的爆发
(一)战略防御阶段(1946年6月——1947年6月)
1.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2.粉碎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

3.粉碎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又被解放军粉碎。

(二)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9秋)
1.经济措施: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军事行动:1947.6 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三)三大决战阶段:
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四)胜利阶段(49年1月-49年10月)
1.北平和平谈判
(1)背景:①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②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③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2)时间:1949年4月
(3)地点:北平
(4)结果: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1日——4月23日
(2)东、西起点:东起江苏的江阴,西到江西的湖口。

(3)结果:解放军占领南京。

(4)影响:①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②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国际: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思想: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合作探究】
2.某旅行社准备开通“锦州——徐州——天津——南京”的旅行路线。

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用精练的语言介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发生在这些景区的解放战争时期重大革命事件及意义。

锦州:辽沈战役
徐州:淮海战役
天津:平津战役
南京:渡江战役
3.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哪些努力?
(1)争取和平民主斗争阶段。

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治协议,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争取中国的和平与民主。

(2)战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政治上有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3)战略反攻阶段,千里跃进大别山。

(4)进行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基本解放全国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 A )
A. 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B. 国内舆论要求和平、反对内战
C. 中国共产党有相当强大的力量
D. 国内建设需要和平
2.国共重庆谈判中,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但国民党始终不承认( C )A.人民的民主权利 B.共产党的合法性
C.解放区政权和军队的合法地位 D.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3. 标志着全面内战爆发的事件是国民党军队进攻( B )
A.陕甘宁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晋冀鲁豫解放区 D.大别山区
4. 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江汉战术刘邓捷,中原重见李郑回。

陈谢挥戈下宛洛,聂杨立马薄燕台。

”诗中反映的是( C )
A.解放军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解放军粉碎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开展战略反攻
D.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决战
5. 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的重大军事战略行动是( C )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战略反攻
C.战略决战 D.渡江战役
6. 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

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

它的寓意是( C ) A.日军占领南京并进行大屠杀 B.人民解放军战争到此结束C.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D.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7. 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与国民党先后进行了两次谈判,其主要目的是 ( A )
A.争取国内和平 B.尽快结束内战
C.共建联合政府 D.为战争作准备
8. .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

右图是1949年
毛泽东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图片,毛泽东能够成为倍受关注的《时代》周刊人
物的原因主要是( A )
A.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引发中国社会巨变
B.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
C.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
9. 孙中山在逝世前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 ( A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
D.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公有制
10.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

你认为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
①五四精神②延安精神③井冈山精神④长征精神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幅历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面问题:
图一
图二
(1)图一中,中国革命处于什么时期?中国的革命中心区域又发生了怎样的转移?这次转移有什么意义?
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革命中心区域由南方发展到北方。

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③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力量,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

(2)图二中,中国革命处于什么历史时期?该图反应了当时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战略意图?有什么直接影响?
时期:解放战争时期。

战略意图:战略反攻。

影响: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