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麓湖鲤鱼鳞片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合集下载

鲤鱼解剖实验 ppt课件

鲤鱼解剖实验 ppt课件

要求通过咽喉齿区分
鲤鱼和鲫鱼。
鲤鱼解剖实验
呼吸系统
鲤鱼的鳃由鳃 弓、鳃耙、鳃 片组成,鳃隔 退化。
鲤鱼解剖实验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1)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
脑 (高级中枢) 脊髓(低级中枢) ▪ 外周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脊神经 ▪ 植物性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 鲤鱼解剖实验
脑 从两眼眶下剪,沿体长轴方向剪开
附肢骨骼
▪ 鳍骨
奇鳍骨
偶鳍骨
▪ 带骨
肩带
悬挂胸鳍的带骨,
由上锁骨; 锁骨;
乌喙骨;肩胛骨;
后锁骨组成
腰带
鲤鱼解剖实验
偶鳍骨
▪ 胸鳍:软骨鱼 基鳍软骨3,辐鳍软骨3列,软鳍条 硬骨鱼 基鳍骨退化,支鳍骨退化或不超过5 枚, 鳍条。
▪ 腹鳍:软骨鱼 基鳍软骨,辐鳍软骨,鳍条 硬骨鱼 基鳍骨退化,支鳍骨为一对颗粒状结 构嵌在无名骨与鳍条间 雄性软骨鱼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 成交配器叫鳍脚
鲤鱼解剖实验
实验操作及观察:
实验材料:鲫鱼 学名: (Carassius auratus) 英文名:(Crucian) 分类地位: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 鲤形目(Cypriniformes) 鲫鱼属( Crucian )
鲤鱼解剖实验
(一)外部形态
实验二 鲤鱼(或鲫鱼)的外形和内部解剖 1,解剖方法(第16张及之后) 2,外形 3,解剖内容 4,注意事项 5,视频
鲤鱼解剖实验
▪ 实验目的: ▪ 一、通过对鲤鱼(或鲫鱼)鱼的结构观察,
了解硬骨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鱼类适应于 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 二、学习和掌握或鲤鱼(或鲫鱼)的解剖 方法。

鱼类学实验—鱼类的鳞片和鳍的观察

鱼类学实验—鱼类的鳞片和鳍的观察

实验二鱼类的鳞片和鳍的观察一、实验目的:熟悉各鳍的名称,功能及与生活习性的关系,了解盾鳞和骨鳞的基本结构,能够写出实验鱼的鳍式和鳞式。

二、实验材料和工具:解剖盘,解剖镜,鲤鱼标本,盾鳞,骨鳞(圆鳞和栉鳞)标本三、实验内容:1观察鲤鱼的鳍式: D代表背鳍A代表腹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

以大写的罗马数字代表棘的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数目。

如花鲈: D.XII, = 1 \* ROMAN I-13表示第一背鳍由12枚鳍棘组成,第二背鳍由一枚鳍棘和13枚鳍条组成。

鲤:D.3—15~22表示背鳍由3枚不分枝鳍条(假棘)和15到22枚分支鳍条组成。

①软条:柔软、分节a分枝鳍条:末端分支b不分枝鳍条:末端不分支②硬刺:坚硬a真硬刺(棘):鳍条变形,1根,不分节。

b假硬刺:两鳍条骨化成,水煮可分开,分节。

算作一枚分枝鳍条。

2观察鳞片的结构:鳞焦,鳞嵴(环片),鳞沟,前侧区,后侧区,上侧区,下侧区,色素细胞骨鳞为真骨鱼类所特有。

每一鳞片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骨质层,比较脆薄,为骨质组成,使鳞片坚固,下层柔软,为纤维层,由成层的胶原纤维束排列而成。

表面可分四区:前区,亦称基区,埋在真皮深层内,后区,亦称顶区,即未被周围鳞片覆盖的扇形区域,上、下侧区分别处于前后区之间的背腹部。

表面结构有骨质凹沟的鳞沟(辐射沟),骨质层隆起线的鳞嵴(环片)及鳞中心位置的鳞焦。

依后区鳞嵴的不同结构可将骨鳞分成圆鳞与栉鳞。

(1)圆鳞:后区边缘光滑,整个鳞片表面都有鳞嵴环绕中心排列,后区鳞嵴常变异成许多瘤状突起。

鳞焦偏于基区或顶区。

鳞沟辐射状或仅向基区或顶区辐射,许多鲤科鱼类属之,如鲤的鳞。

(2)栉鳞:后区缘具齿状突起,手感粗糙。

鳞沟仅向基区辐射。

鳞焦偏顶区,如脂科的鲈。

(3)侧线鳞:侧线鳞是被侧线管所贯穿的鳞片,从头后纵列至尾基,外观呈点线状,其数目是分类依据之一。

侧线管在基区开口于外表面,在顶区开口于内表面。

观察时可用一条黑细线穿入前后侧线鳞的侧线管中。

扫描电镜的结构及典型试样形貌观察 ppt课件

扫描电镜的结构及典型试样形貌观察  ppt课件

ppt课件
11
四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样品形貌的操作步骤
向冷却阱中加入液氮。打开样品室, 装样,关闭样品室,抽真空 通过Z轴调节工作距离 (最佳值为12mm) 调节X、Y轴, 寻求感兴趣的样品区域 当真空指示灯亮时,打开V1阀, 加电压至20kV,电流加至60μA
调节对比度和亮度, 使样品在显示屏上显示出来
ppt课件
9
电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及产生的信息
5~50nm
1nm
入 射 电 子 束
500~5000nm
100~1000nm
俄歇电子 二次电子 背散射电子 特征X射线
连续X射线
背散射电子空间分辨率 X射线的分辨率
ppt课件
图4
10
三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



1.要求干净,干燥的块状或粉末样品,尺 寸不大于φ20×10mm。 2.金属断口样品:要求是干净、新鲜的表 面;如果是金相样品须进行深腐蚀。 3.非金属样品须在真空镀膜机中喷镀金、 铝或碳,以保证样品导电性良好。
ppt课件
15
a
b
图7 样品组织的扫描图像
图a为带有滑移线的奥氏体组织 图b为贝氏体组织
ppt课件
16
五 实验报告要求
明确本次实验目的; 简单画出扫描电镜的成像原理图; 简述所观察样品的二次电子像形貌特征。 源自ppt课件17
图 1 KYKY-2800 型 扫 描 电 镜
ppt课件 4
扫描电镜(SEM)的用途

扫描电镜主要用于研究各种不同样品的组 织及表面形貌,它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之 中的不同方向,它以各种不同的实物为研 究对象。例如,它可以研究金属及合金的 组织,磨损形貌,腐蚀和断裂形貌;也可 以很方便地研究玻璃,陶瓷,纺织物等的 细微结构和形貌;

抚仙湖杞麓鲤人工驯养繁育试验研究

抚仙湖杞麓鲤人工驯养繁育试验研究

抚仙湖杞麓鲤人工驯养繁育试验研究摘要收集从抚仙湖捕获的野生杞麓鲤原种36尾,通过人工驯养培育,获得性成熟杞麓鲤亲本4尾,模拟自然生态产卵环境,布设人工仿生产卵池,通过近5年的探索研究,2013年首次繁殖产卵,获得鱼卵6万粒,孵化水花4.9万尾,培育成规格6 cm以上鱼种2.8万尾,杞麓鲤人工驯养繁育获得初步成功。

关键词杞麓鲤;人工驯养;繁育;抚仙湖杞麓鲤(Cyprinus carpio chilia Wu et al),在抚仙湖沿岸俗称瘦头鲤鱼,隶属鲤科(Cyprinidae)鲤亚科(Cyprininae)鲤属(Cyprinus Linnaeus),鲤亚属(Cyprinus Linnaeus),除抚仙湖外,云南多个湖泊均有分布,不同湖泊的杞麓鲤在外部形态特征和比例性状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内部骨骼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可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亚种[1]。

在抚仙湖中,杞麓鲤主要生活于湖泊的沿岸浅水区和敞水区的中下层,多见于水草丛中或其附近[2]。

杞麓鲤个体较大,属于中大型鱼类,最大个体的体长可达600 mm,体重达7.8 kg,肉质好,是沿湖群众比较喜食的土著鱼类之一,是理想的湖泊增殖及水库、池坝塘养殖对象。

杞麓鲤在历史上种群数量较大,曾经是抚仙湖的常见鱼类。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抚仙湖中杞麓鲤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星云湖、杞麓湖更是多年见不到该鱼。

为保护抚仙湖的土著杞麓鲤不至灭绝,江川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玉溪市水产工作站与玉溪市古生态抗浪鱼科研保护中心合作,积极开展杞麓鲤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2009年以来,经过多方努力,5年共收集到抚仙湖野生杞麓鲤36尾,规格2.0~7.8 kg/尾。

通过单养、与抚仙湖其他土著鱼类混养,投喂粮食、配合饲料等多种方式驯养,最终驯养成活4尾作为亲本。

多年来,通过人工模拟自然生态,2013年人工繁殖获得初步成功。

1 杞麓鲤的生物学特性1.1 生物学性状杞麓鲤生活时体背部呈青灰色,体侧呈黄绿色,腹部呈银白色。

解剖鲤鱼的实验报告

解剖鲤鱼的实验报告

解剖鲤鱼的实验报告解剖鲤鱼的实验报告引言:鲤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其解剖对于我们了解鱼类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解剖鲤鱼,探索其内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进一步了解鱼类的生命特征。

一、外部特征观察在实验开始时,我们首先观察了鲤鱼的外部特征。

鲤鱼的身体呈椭圆形,背部略呈隆起,腹部平坦。

鱼体覆盖着鳞片,鳞片的颜色和形状各异,呈现出美丽的斑纹。

鲤鱼的头部较小,口部呈横向裂口,嘴唇上覆盖着触须,这些触须在觅食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鱼体两侧各有一对鳃裂,用于呼吸。

二、内部器官解剖1. 鳃的解剖我们首先将鲤鱼的鳃盖剖开,观察其内部结构。

鳃盖下面有四对鳃弓,每对鳃弓之间有一片鳃耙。

鳃耙的作用是过滤水中的氧气,使其进入鱼体,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通过观察鳃盖的颜色和鳃弓的形态,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鱼的健康状况。

2. 鱼心的解剖我们进一步解剖了鲤鱼的心脏。

鱼心位于鳃弓之后的胸腔中,呈三角形。

鱼心由两个心房和一个心室组成。

心房收集氧气丰富的血液,经过心室的收缩,将血液推送到鱼体各个部位。

鱼心的解剖对于了解鱼类的循环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消化系统的解剖我们将注意力转向鲤鱼的消化系统。

鲤鱼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肠道等器官。

鲤鱼的口腔内有一排锯齿状的牙齿,用于咀嚼食物。

食管贯穿整个胸腔,将食物推送到胃中。

胃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之一,通过分泌消化酶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肠道则负责吸收养分和水分,将未消化的物质排出体外。

4. 泌尿系统的解剖我们还解剖了鲤鱼的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组成。

鲤鱼的肾脏位于腹腔内,它负责排除体内代谢废物和过剩的水分。

通过观察肾脏的大小和颜色,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鱼的健康状况。

结论:通过对鲤鱼的解剖实验,我们了解了鱼类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鲤鱼的鳃用于呼吸,心脏负责循环血液,消化系统将食物消化吸收,泌尿系统排除废物。

这些器官的协调工作使得鲤鱼能够适应水生环境并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水体悬浮颗粒物的扫描电镜与X射线能谱显微分析

水体悬浮颗粒物的扫描电镜与X射线能谱显微分析

水体悬浮颗粒物的扫描电镜与X射线能谱显微分析盛东;胡忻;刘锡尧【摘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在厦门湾采集的水体悬浮颗粒物进行形态观察和X射线能谱微区元素分析.用扫描电镜研究不同深度采集的悬浮颗粒物,表明悬浮颗粒物形貌主要由硅藻及其碎片、块状结构、粒状结构、片层结构等形状规则结构和无定形结构组成.X射线能谱微区元素分析表明,氧、硅和铝是颗粒物的主要组成元素.硅、铝的含量一般分别在20%和10%,无明显的有机颗粒存在.表层细粒径(<63μm)沉积物的组成与悬浮颗粒物相似,具有相同的来源.【期刊名称】《岩矿测试》【年(卷),期】2010(029)006【总页数】4页(P679-682)【关键词】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水体;颗粒物;微区分析【作者】盛东;胡忻;刘锡尧【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江苏,南京,210093;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江苏,南京,210093;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75.2;P575.5悬浮颗粒物是自然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对环境有污染作用,又是痕量有毒物的载体[1-3]。

大量污染物将由颗粒物吸附而蓄存在沉积物中。

在适当条件下,它们会重新释放出来,成为二次污染源。

同时,天然环境中绝大多数化学反应均发生在水与颗粒物界面上,这些反应决定了各种污染物在天然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水质平衡[4-7]。

因而,悬浮物是水环境评价的重要参数之一。

目前,悬浮颗粒物对污染物(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等)的吸附解析和迁移输送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8-11]。

然而,水体悬浮颗粒物形貌特征等研究相对缺乏。

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对厦门市海水悬浮颗粒物进行形貌表征和元素微区分析。

1 实验部分1.1 采样2009年8月于厦门西海湾主航道用2.5 L Niskin采水器(General Oceanics)垂直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样(表层0、5 m、10 m、15 m分别记为Ⅰ、Ⅱ、Ⅲ和Ⅳ层)。

鱼鳞片表面微观拓扑结构的测量与分析

鱼鳞片表面微观拓扑结构的测量与分析

仅 激发 了学 生学 习积极 性 , 提高 学生 分析 问题 、 解
收 稿 日期 :0 0 0 - 1 修 改 日期 : 0 00 — 9 2 1 — 11 ; 2 1 — 4 2
基金 项 目 :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0 7 0 0 ; 宁 省 教 育 厅 计 划 ( o 2 O A1 2 ; 育 部 物 理学 与 天 文 学 教 学 指 导 委 国 No 5 7 3 1 ) 辽 N . 0 9 7 )教 员会 物 理 基 础 课 程 教 学 指 导 分 委 会 ( o 0 0 4 ;0 9年 度 辽 宁 省 高 等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研 究 重 点 项 目( . - N . 8 0 ) 20 No A
1 引 言
天 然生 物材 料 中存 在着 许 多巧妙 的结 构 与原
对 防污 减 阻的仿 生设 计具 有一 定 的意义 .
理 , 示 出极 为精 良的特 性.鱼 类 的皮 肤 表 面 存 显
在 着结 构不 同 的鳞 片 , 片 对 于 鱼类 体 表 的防 污 鳞
2 实 验 原 理
第 3 O卷 第 9期
21 0 0年 9月
物 理 实 验
PH YSI CS EX PERI EN TA T I N M O
V oI3O .
NO .9
Se ., 10 p 20
鱼 鳞 片 表 面 微 观 拓 扑 结 构 的测 量 与分 析
汪 静 , 李 博 , 曲 冰 , 建 卫 , 笑辉 迟 周
是研 究鱼群 动 态 和评 估 渔 业 资 源 的 前提 条 件 , 在 渔业 生产 上具 有重要 意 义【 . 3 ] 本文设 计 了通过 使用 移测 显微 镜测 量 鱼鳞片 表面 微观拓 扑结 构 的研 究 性 实 验项 目, 大学 物 将 理实 验 中学 习 到 的基 本 知 识 应 用 到生 物 研 究 , 不

杞麓湖鲤属鱼类分化在鳃耙超微结构上的表达

杞麓湖鲤属鱼类分化在鳃耙超微结构上的表达

杞麓湖鲤属鱼类分化在鳃耙超微结构上的表达
周伟;刘德胜
【期刊名称】《动物学报》
【年(卷),期】1990(036)003
【摘要】本工作以杞麓湖的鲤属鱼类为研究对象,应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各物种鳃耙形态结构的分化,探讨同域型物种分化在鳃耙超微结构上的表达形式。

鳃耙的形态分化是多层次的,且不同物种鳃耙的分化可在各层次独立进行,也可在层次之间出现交叉,从而使分化形式丰富多彩。

杞麓湖鲤属鱼类鳃耙分化模式对研究云南高原湖泊其它类群的物种分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总页数】5页(P222-226)
【作者】周伟;刘德胜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9.468
【相关文献】
1.新鳋属两个种的分化在超微结构上的表达 [J], 匡溥人;刘德胜
2.珠江水系外来鱼类单殖吸虫研究Ⅱ.清道夫鳃上单殖吸虫中国二新纪录属 [J], 李海燕;满国波;陈文婷;吴毅
3.中国鲤属鱼类一新种——巴江鲤 [J], 李维贤
4.红鳇属鱼类一新亚种(鲤形虫:鲤科) [J], 丁瑞华
5.洱海鲤属鱼类同域分化形成的分子遗传学证据 [J], 郑冰蓉;张亚平;肖春杰;肖蘅;昝瑞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