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17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吗?这场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解放战争。
4.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重大战役及其意义。
2.结合教材内容,对《双十协定》、《五四指示》等重要历史文件进行解读。
1.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2.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和困惑,通过典型案例、实证数据等手段,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
3.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理性的观点。
4.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5.观看一部关于解放战争的纪录片或电影,如《大决战》、《解放》等,结合课堂所学,分析影片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观点鲜明,感悟深刻,字数在800字左右。
请同学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质量,按时提交。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提高。
4.通过学习解放战争时期的人物事迹,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质和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细节、深入分析和辩证思考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容易受到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共23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共23张ppt)

忽必烈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 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 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 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 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材料 东晋给予北方移民安置点一郡、县的建制,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称侨郡、 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 百”,形成了州中有州,县中有县的“插花地”,同一地区出现了不同行政区划,造成 地名系统的大混乱。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晋成帝时下令土断,将白籍 用里伍形式重新编制,便之固定在土地上,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改籍当地州郡 县。许多侨州郡县也被省并。但直道隋朝重新划定政区,大举省并州县,改州为郡,以 郡统县,才根除掉侨置州县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吴钩《户籍上的中国》
4.冲击: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5.成熟: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6.发展:(1)宋户籍分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主户与没有土地的佃户—客户。 (2)元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 动。“著色户计”。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目 01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录 02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03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 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社会救济与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概念解释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 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 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 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 是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径。

第17课 解放战争(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7课  解放战争(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2、概况:
——战略决战:(1948.9—1949.1)
1、概况: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2、意义:
(1948.9 —— 1948.11)
关 门 打 狗
锦 州
沈阳
长 春
营口
(1948.11 —— 1949.1)
碾庄 陈官庄 双堆集 徐州
分各 割个 包击 围破
(1948.11——1949.1)
张家口 新保安
大同
1949、1、31
北平 塘沽 天津
先后 打取 两中 头间
石家庄
平津战役
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的 顺序?
三 大 战 役
淮海战役
练习 《固学案》
P139,T7。
探究思考: 材料一:陈毅:“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 推出来的。” 材料二:淮海战役中出动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常备 民工22万人,二线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1万人; 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 76.7万头,船只8539艘;筹集粮食9.6亿斤,运送到前线的 粮食4.34亿斤。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 思考:为什么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如此之高?由此得出什么启示?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
歼敌47万
基本解放长江以北地区
歼灭、收编敌人52万
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 大 战 役 后
歼敌55.5万
1、报纸图片中“国民政府拒绝 和平”的说法因何而起? 2、中共由此决定如何?
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 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 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论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十七课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十七课

第17课解放战争【基础知识梳理】一、战争背景1.重庆谈判(1)原因: ①蒋介石采取“”的策略,电邀 __________赴重庆谈判。

②中共为争取。

(2)成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订《》。

其主要内容是①,坚决避免内战。

②召开,保证人民权利。

(3)不足:对和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成协议。

2.政协会议(1)时间、地点:年初,。

(2)成果:通过了有利于的政协协议。

二、战争经过1.战略防御(1) 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年月,国民党进攻 ___解放区。

(2)战况①粉碎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___ _____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歼敌七十多万。

②粉碎重点进攻: 1947年,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 ____和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l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

3.战略决战⑴条件: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

⑵概况①辽沈战役:年月打响。

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解放长春。

最后东北全境解放。

②淮海战役:以为中心开始,先后在碾庄、宿县歼灭、黄维兵团;1949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杜聿明敌军。

③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同华北解放军共同作战,傅作义率军投诚,和平解放。

⑶意义:国民党军队的基本上被消灭了。

三、战争胜利1.北平和平谈判⑴背景:①蒋介石在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②毛泽东号召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⑵结果:达成《》最后修正案。

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 (1)时间:年月21日至23日。

(2)结果:解放军占领,统治中国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3.进军全国,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4. 胜利意义(1)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国际:改变了世界,壮大了世界、和【知识拓展】1、为什么说内战是不可避免的?(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是其阶级本质,内战是不可能改变的政策。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1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讲解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重大事件。首先,阐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外形势,分析国共两党政治主张的分歧和军事力量对比。接着,讲述解放战争过程中的重大战役,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分析这些战役的时空背景、战略意义和影响。
在讲解过程中,我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入剖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这一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会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如图片、视频、文献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对解放战争相关历史事件的梳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珍惜革命先辈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2.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3.尊重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具备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解放战争中,哪个战役对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2.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原因你认为最重要?
3.解放战争胜利对新中国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观点和讨论成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1.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将解放战争与之前所学的近现代史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秀教学案例1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与解放战争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深入挖掘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解放战争的相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能力。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回顾学习内容,总结收获,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分享心得和感悟,提高自我调整和提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解放战争的主要内容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题目为:“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解放战争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可以围绕战争背景、战役特点、历史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激发他们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其次,我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强调解放战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最后,我将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认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以一个问题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吗?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战争——解放战争。”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环节,我将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述解放战争的起因、过程、主要战役和战争意义。在讲述过程中,我会穿插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短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战争场景,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同时,我会运用生动的例子和故事,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3.实践活动:
a.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b.开展“讲述解放战争故事”的活动,鼓励学生收集、整理、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4.家庭作业:
a.请学生与家长共同讨论解放战争时期的家族史,了解家族长辈在战争中的经历和贡献,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战争胜负关键因素的认识。
2.学生在合作学习、史料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现状,如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意义,特别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分析。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总结解放军取胜的关键因素。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历史题目,检验学生对解放战争知识点的掌握。
2.教学方法: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
3.教学重点:巩固学生对解放战争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4.学生活动:学生认真作答,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
b.布置一道思考题:“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你对解放战争胜利意义的认识。”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5.课后反馈:
a.教师应及时批改学生作业,给予评价和反馈,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
b.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解放战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 著化,承担赋役。
命州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一年一度或三年一次的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 搜刮出来,称为“刮户”。 以是否承担政府课役为标准,把人户分为课户和不课户两大类别。课户:凡有田产,户内又承担课 役的人口的人户,称为课户。无田产或有田产但依法免课的人户,称不课户,或免课户。这是隋唐 时期最主要的两大户口的类别。
清朝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王安石实施保甲制。规定“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 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这种保甲制所形成的保与都构 成了基层的都保制。
王守仁任南赣巡抚任上行“十家牌法”,以十家总编为一牌, 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 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宁海育婴堂最早建立于清顺治年间,共 收养了数万名弃婴
叁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总结
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的特点
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 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安葬无人埋葬的骸骨等。
户籍的演变过程
明代黄册
02
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 会稳定。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贰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以赋役征发为主的基层管理体制
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的关系 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在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分成小组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

预习案
【预习内容】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原因:国民党,内战准备未完成,采取
“”的策略;共产党,为
了。

2.结果:10月1 0日签定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二、解放战争
1.战略防御:(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2)1946夏-1947春人民解放军采取方式粉碎国民党的全
面进攻(3)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和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2.战略反攻:1947.6,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1948.9-1949.1中共连续发动
了、、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4.胜利:北平和平谈判: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
出“求和”声明,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

但为
了,减少人民的痛苦,4月,中共在北平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双方达成
《》最后修正案。

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和谈破裂。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

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
得。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标志着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世界:改变了世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力量,鼓舞了世界
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探究案
【探究内容】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训练案
【当堂检测】
1、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
A.坚持团结,避免国共合作破裂
B.实现民主,加快和平建国步伐
C.召开政协会议,改组国民政府
D.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
2、解放战争防御阶段,蒋介石重点进攻是( )
①陕北解放区②山东解放区③中原解放区④东北解放区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3、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推翻了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全部国土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是指()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马雄师过大江
C.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5、抗战胜利后初期,我国与民主政治的实现再次擦肩而过的根本原因是()
A.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
B.缺乏和平民主的正确目标
C. 中共为民主政治孤军奋战
D.政协会议的决议难以实施
6、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下面认识正确的是()
A.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背景下实现的
B.两次合作都是中途破裂,合作的目标都没实现C.两党性质不同,只能通过武力对抗解决矛盾D.合则两利,分则不利
7、毛泽东在1948年8月说:“中国的局面,联合政府的几种形式,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

”此话表明中共的政治意图是()
A.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两党分歧
B.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C.改组国民政府,争取和平民主D.妥协退让,维护国共合作
8、毛泽东同志不但是中国的革命家、思想家、艺术家,更是伟大的诗人。

他的许多诗词描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

对下列诗词反映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④“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A.①②③④
B.B.③④①②
C.③①②④
D.D.①③④②
9、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