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暑期作业卷:文言文翻译练习
高一下学期暑假作业语文试题(9) Word版含答案

姓名班级学号完成日期家长签字暑假作业9一基础知识游褒禅山记1.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通)2.一词多义1)其:以其乃华山之阳余亦悔其随之问其深或咎其欲出者其孰能讥之乎吾其还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皆出于此乎2)之:古人之观于天地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天下之大此言得之何陋之有3.古今异义(解释句中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2)于是余又叹焉3)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至于幽暗昏惑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4.词类活用(归类,释义)1)始舍于其址2)其后名之曰褒禅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4)则其至又加少矣5)火尚足以明也6)不得极夫游之乐也7)常在于险远8)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5.解释加线词1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何可胜道也哉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清照的香炉:沉香玉炉袅残烟在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与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
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呢?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
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
鼎用于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
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佛教融入了本土文化之中,成为华夏文化主流的一部分,被百姓和士族文人广泛地接受了。
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
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
宋代时,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使用之外,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
在汉朝,有一种“博山炉”已经在皇宫和贵族中流行了,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呈青铜器中的容器豆的形状。
高一语文课文言文翻译练习

高一语文课文言文翻译练习语文考试中的文言文翻译类题目难倒了很多同学,其实只要多做练习很快就能提高。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课文言文翻译练习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高一语文课文言文翻译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与薛寿鱼书① 【清】袁牧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
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
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使必待周。
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
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
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
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人其民,使无天扎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
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
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
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
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
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
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
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
岂不悖哉!(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
暑假作业高一文言文翻译与断句专项训练答案

高一文言文翻译与断句专项训练答案文言文翻译练习(一)1. 【参考答案】 (1)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2)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
2.【参考答案】 (1)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假使先生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3. 【参考答案】 (1)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
(2)所以君子没有比偕同(或帮助)别人一道行善更高的德行。
4. 【参考答案】 (1)我重用你,你知道什么原因么?(2)我凭着文章和正直的品德任职,不是碌碌无为靠人帮忙才做官的。
5. 【参考答案】 (1)(朝士)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吕蒙正)的赏识。
(2)很少嗜好(或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这)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
6. 【参考答案】 (1)看见路边李树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
(2)取来尝一尝,果然是这样。
7. 【参考答案】 (1)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夸耀自己。
(2)军士都说希望隶属于大树将军,光武帝因此十分推重他。
8. 【参考答案】(1)“当初我所以为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现在既然已经收到他搭乘我们的船,难道可以因为危急而抛弃他吗?”(2)当时的人们用这件事来评这下华歆、王朗品德的优劣。
9. 【参考答案】(1)家里贫穷,没有钱买书来阅读。
(2)因为这样别人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有机会广泛地阅读了各种书籍。
10. 【参考答案】君子用人如使用器物一样,应该各取他的长处。
古代那些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的人,难道向其他朝代借用人才吗?应该忧虑的正是我们自己不会识别人才,怎么可以冤枉、贬低当今一代的人呢!11. 【参考答案】(1)没有其他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这样)文章自然会好的;(2)每写出一篇(文章),便要求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
高一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必考的重要内容,对文言文加强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练习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文言文练习题一、文言文翻译训练。
1.所谓修身在正其者,身有所忿愤。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文:2.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亦。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亦。
君子依孚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译文:3.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
(1)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无已,则有一焉:(2)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
则是可为也。
”译文:(1)(2)4.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译文:5.子曰:“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6.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7.子曰:“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曰:“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9、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1)“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2)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1)(2)10.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译文:11.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译文:12.子张问仁于孔子。
2021年高一下学期暑假作业语文试题(12) 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过秦论1.通假1约从离衡(通)(通)2孝公既没(通,义:)3倔起阡陌之中(通)4赢粮而景从(通,义:)2.一词多义1固:据崤函之固君臣固守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根深蒂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己见2因:因遗策陈陈相因因河为池因利乘便3遗:亡矢遗镟路不拾遗因遗策不遗余力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制:制其兵制六合鸿篇巨制5亡:亡矢遗镞亡羊补牢亡秦族矣国破家亡追亡逐北智叟亡以应6弱:弱国入朝弱天下之民天下非小弱也恃强凌弱7利:因利乘便兴利除弊陈利兵而谁何金就砺则利8延:延至孝文王延年益寿开关延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9朝:弱国入朝序八州朝同列10度:内立法度度长絜大关山度若飞春风不度玉门关3.古今异义(解释加线词)1以致天下之士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3秦以区区之地4.词类活用(归类,释义)1过秦论 2天下非小弱也3据崤函之固 4追亡逐北5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6内立法度,外连衡7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8弱天下之民 9约从离横10朝同列 11连衡而斗诸候12却匈奴 13以愚黔首5.解释句中加线词1孝公既没.,惠文蒙.故业,因遗..策, 西举.巴蜀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3秦人开关延.敌,无亡.矢遗.镞之费4奋.六世之余烈.5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6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8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0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11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1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13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回顾一年多来众多文艺作品创作,无论是影视剧、歌曲,还是小说及其它作品,都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如《大圣归来》、《三体》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些影视剧如《琅琊榜》、《老炮儿》等,在社会各界也都引起热烈反响,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老百姓常常对此津津乐道,感觉这是为人民群众奉上了一道道精神文化大餐。
专题作业03-2021年高一语文暑假作业(统编版)(解析版)

专题作业03文言文语句翻译专练一、【翻译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高考对考生在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和达。
“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二、【翻译得分关键】(一)“词”的意识理论分析:汉语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文言文的词还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副词、同义复用。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对某些实词进行咬文嚼字。
1.通假字[原]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暮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
2.古今异义[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烛之武退秦师》)[译]如果放弃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3.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译]借助船只的人,不擅长游泳,但能够横渡长江黄河。
*名词作状语[原]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译]在早上渡过黄河,但是在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名词的使动用法[原]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削弱秦国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谋划这件事。
*名词的意动用法[原]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当作老师。
*形容词用作名词[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齐桓晋文之事》)[译]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怎么知道呢?*形容词用作动词[原]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译]邻国的势力变得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六国论》)[译]于是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原]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译]成名因为它长得小,认为它劣质。
)驻扎。
亡身。
使国家振兴,图享安逸必定使自身灭亡。
(《阿房宫赋》)[译]后人为他们感到悲哀却不以他们为借鉴,也会让更后来的人再为后人感到悲哀了。
高一语文下学期暑假作业测试:文言文

高一语文下学期暑假作业测试:文言文为了帮大家提高学习成绩,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高一语文下学期暑假作业测试,希望大家可以用心去看,去学习。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58分)一.阅读(29分)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
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
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誉清。
疾病庀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
清皆乐然响应。
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
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
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清之取利远,远故大。
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
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
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
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直:价值,价钱。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居善药居:聚积,搜集B. 积券如山券:借据,欠条C. 未尝诣取直诣:前往D. 终不复言复:回答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清优主之不害清之为富也B.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人C. 清其有道者欤执其道不废D. 求者益众,其应益广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高一下学期暑假作业语文试题(15) Word版含答案

姓名班级学号完成日期家长签字暑假作业15一基础知识苏武传1.通假1畔主背亲(通,义:)2去草实而食(通,义:)3武父子亡功德(通,义:)4信义安所见(通,义:)5前以降及物故(通,义:)6与旃毛并咽之(通)7泣下霑衿(通)(通)8与武决去(通,义:)2.古今异义(解释句中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 2我丈人行也3欲因此时降武 4绝不饮食5卧起操持6明年.,陵降7为陛下所成就 8武等实在3.词类活用(归类,释义)1单于壮其节 2诚甘乐之3屈节辱命 4宜皆降之5使使晓武 6以身膏草野7反欲斗两主 8绝不饮食9天雨雪 10羝乳乃得归11网纺缴,檠弓弩 12上通于天4.解释句中加线词1武少以父任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2汉胡数通使,匈奴留汉使,汉亦留之以相当3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送匈奴使留汉者,因厚赂单于4武与假吏常惠等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5会武至匈奴,虞常私候胜曰:“幸蒙汉赏赐。
”6以状语武,武曰:“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7即谋单于,何以复加?8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9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10律幸蒙大恩,苏君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11君不因我降,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12汝畔主背亲,反欲斗两主,何以汝为见?13律白单于,乃幽武,绝不饮食14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
”15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16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17兄弟亲近,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18使者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谢曰:“武等实在。
”19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二、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开荒第一天韩少功(1)手掌皮肤撕裂的那一刻,过去的一切都在裂痛中轰的一下闪回。
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垦荒,把钯头齿和锄头口磨钝了,磨短了,于是不但铁匠们叮叮当当忙个不停,大家也都抓住入睡前的一时半刻,在石阶上磨利各自的工具。
(2)那是连钢铁都在迅速消溶的一段岁月,但皮肉比钢铁更经久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下册暑期作业卷:文言文翻译练习第二部分:文言文翻译练习《指南录后序》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五人墓碑记》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烛之武退秦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锬稀�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谏太穿宗十思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鸿门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素善留侯张良。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 以示之者三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秋水》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秋声赋》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此秋声也。
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相关题目。
王�t,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t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t与濂为总裁。
�t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t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t。
王不得已出�t见之,脱脱欲屈�t,�t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t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遂遇害。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报:答复。
B.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宠:重用。
C.祈天永命之要祈:恳求。
D.法天道,顺人心法:效仿。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t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③浙西集平,科敛当减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⑥ 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t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
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t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
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t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
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t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
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t。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
祖志忠,讨王都战没。
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
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
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
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
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
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
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
”遂决战。
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
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
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
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
”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
”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
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Q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
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上知之,乃复厚赐焉。
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