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读后感
刘永福小故事观后感

刘永福小故事观后感《刘永福小故事》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它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讲述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刘永福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故事。
影片以农村为背景,刻画了刘永福从小生活在贫困农村的艰辛历程。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经历了家庭的困难和艰辛。
然而,刘永福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和放弃,相反,他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勤奋。
他勤奋读书,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所知名大学。
正是通过这个机会,他的人生开始了转折。
在大学期间,刘永福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他不仅在学术上表现出色,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通过这些经历,他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积累了宝贵的社交资源。
毕业后,刘永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意识到农村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机会。
他决定投身到农村建设中,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家乡带来更多的改变。
于是,他与伙伴共同创办了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致力于农业的科学种植和创新。
刘永福在创业路上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奋,一步步将公司发展壮大。
他深知农业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持,因此,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改善农业生产方式。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他帮助农民们提高了产量和收益,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和富裕。
在刘永福的引领下,公司不仅带动了本地农业的发展,还为周边地区的农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
通过培训和技术转让,他们不断提高了自己的生产技能和科学管理能力,实现了农业产业的良性循环。
刘永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心怀梦想,坚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社会做出贡献。
《刘永福小故事》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奋斗和付出的理解。
刘永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
不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梦想,就应该坚持追求。
正因为如此,我深受鼓舞,也决心要克服眼前的困难和挑战,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屡败法军的黑旗军将领刘永福的感悟与体会

屡败法军的黑旗军将领刘永福的感悟与体会
今天我到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刘永福的故事》。
一口气就把它看完了,我最敬佩书中刘永福的爱国精神了。
刘永福将军出身很贫苦,生活所迫,他早早就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后来又创建了黑旗军。
正是这支军队后来令法国侵略军闻风丧胆。
在中法战争中,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先是击毙法军主将安邺,后又取得纸桥大捷,并配合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胜利啊,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在民间,就流传着脍灸人口的民谣:“刘义打番鬼,越打越好睇。
”它赞扬的就是刘永福将军打击法国侵略者,保家卫国的精神。
刘永福是金戈铁马的英雄,是我们的骄傲。
他的爱国精神永垂不朽,给予我们力量,激励后人奋勇直前。
我一定会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门功课,打好扎实的基础,长大后报效祖国。
冯子材的读后感作文500字参考5篇

冯子材的读后感作文500字参考5篇写作文时要注意避免堆砌大量词汇,要注重表达的精准性,生活经历是作文的灵感源泉,能够让作品更加真实和贴近读者的心灵,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冯子材的读后感作文500字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冯子材的读后感作文500字篇1一本《古典幽梦》,让读者沉浸在散文的世界中了,阅读完这本朱以撒先生写着的散文集,让我感觉到了散文的澎拜的力量。
这一篇篇散文像疾风骤雨一般剥拉着我脑中陈腐得如同落叶般的文学。
于是,我感受到了最美的文学形式——散文。
读完这一本散文,不觉让人有些舍不得放下,书中那些精美的语句,将作者的内心表达的淋漓尽致。
读完散文的最大收获,就是我发现了散文的阅读方法,我们要深入了解作者内心的想法,就必须去钻研那些精美的句子,从这些精美的句子中,你就会发现,原来文学世界和现实世界都是这样的美丽动人,这些华丽的句子,正是作者对于某些事情的经验体现。
阅读这本《古典幽梦》还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能够让我陶醉在文学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刚翻开这本书时,我就已经被深深的吸引了,在读过一篇篇散文后,我的感触越发强烈,我想要走进田野,感受那淳朴的乡土风情,我想要赤足而行,尽情解放自己的.天性,我想要洗耳倾听,使自己的心沉寂下来,我更想要仰望苍天,使自己在无尽的月夜中感受孤独的悲凉……那些古物,已随云烟消散,那些古人,也已转瞬即逝。
不过,我仍是不忘对他们的一种敬佩,那是一种跨越千百年的深深的敬意。
我想,如果能像流水一样回溯,那些亦梦亦幻的场景,必会像浮出水面的古船一般在梦醒时分,再一次获得新的泉思。
这就是”古典幽梦”吧!冯子材的读后感作文500字篇2翻阅《简爱》,感触颇深,钦佩简爱的同时,也不住地为她的恩师谭波儿赞叹。
正如简爱自己所说,她的生命宛如风雪中的一茎弱草,任人欺凌,却不曾折断,即使受着树的覆压,一见到空气它也可以在阳光下欠伸。
自幼父母双亡的简爱终日寄人篱下,又小又丑的她饱受世人欺凌,如果说她没有碰见玛丽亚谭波儿,她绝对不会坚持下来,绝对不会成长成一个阳光的自尊自爱的女性。
民族英雄冯子材与刘永福

民族英雄冯子材与刘永福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1818年8月17日(清嘉庆廿三年六月廿七日)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县城沙尾村一个破产的商贩家庭。
其祖籍广东南海县。
冯子才在兄弟之中,排行第四,因脸色生得黑,人们便称他为亚黑四。
子材幼年时,因父母、兄长早死,不得不过早地独立谋生。
他做过小本盐贩、木工,也为人护送过牛帮,往来于钦(州)谦(州)险恶的山路上,其间,受尽雇主的欺凌。
后来还流落街头,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世道的坎坷,不幸的遭遇,使他练就一身好武艺,并养成慷慨侠义,扶危济贫,嫉恶如仇,不畏强暴的性格。
1850年,广东天地会的一支首领刘八,在灵山县举起了反清义旗。
走投无路的冯子材也聚徒于博白县,并于次年参加了刘八的队伍,但不久,他却拉出队伍向博白知县游长龄投降。
从此即在清王朝的驱使下,参与了一系列镇压农民起义的事件。
先时,冯子材组织了"常胜勇"营,参加镇压刘八的农民起义军,同年,他又和清军游击刘开太及地主武装团练一起在广西贵县(今贵港市)镇压了天地会领袖何名科被以军功由行伍拔升千总。
清王朝还赐给他“色尔固愣巴图鲁”的称号。
1851年广西桂平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太平军攻占了南京,清朝统治者惊恐万状,调集各路军队前来镇压,太平军由广西北上后,他作为广西提督向荣部属,尾随太平军至江南。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政府建立了江北大营和江北大营,冯子材一直在江南大营包围太平军给太平军造成了严重威胁和损失,因而获得另一名上司张国梁的器重, "国梁拊其背曰:’子勇,余愧弗如’。
"于是被清廷逐级拔升,到1860年清军包围的江南大营被太平军的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彻底摧毁,冯子材收集残兵,不久补任为广西提督,从而进入"中兴名臣"之列。
以后又以三千人,坚守镇江城三年多而获赏"穿黄马褂"、"骑都尉世职";太平天国又先后三次奉命出关,镇压转移到越南北部的广西农民军。
作文:《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读后感_1600字

《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读后感_1600字《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读后感【篇一】由钦州市关工委组织主编,钦州市子材小学、永福小学教师撰写的《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一书近日出版,并免费赠阅。
《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的小故事通俗易懂,符合中小学生阅读兴趣。
《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读后感【篇二】今天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叫《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拿到书本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
很快,我就被书中的民族英雄冯子材深深震撼和打动了。
冯子材是一个年近七十岁的老人。
那时,由于他看不惯清政府的腐败,官场的黑暗时时想报效祖国又得不到重用,但又愿和贪官们同流合污,加上年高多病,一气之下便告老还乡。
听到镇南关失守的他,便招兵买马,一切准备就绪,为了了解作战地形,年近 70 的他走遍了每个山头,选好了作战场所。
他了解到法国士兵,大多是天主教徒,星期天做礼拜,于是他抓住了这次机会,深夜偷袭法军,随让有些小成功,但随后法军的支援部队很快赶来。
冯子材便借助有利地形,将法军一举歼灭,镇南关大捷,大快人心,但他并没有被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但他乘胜追击崩溃的法军,最终获得了胜利。
正是有了像冯子材这样的爱国志士才有了我们国家的伟大胜利,挺起了中国的脊梁。
生活在 21 世纪的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不应该忘记英雄志士的努力。
一切仁人志士是中国的脊梁,革命先烈是中国的脊梁,无数英雄是中国的脊梁,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创造的。
将军气涌高于山,看我驱出玉关。
平生蓄养生死士,不斩楼兰今不换。
这是黄遵宪赞美冯子材老先生的。
《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读后感【篇三】首先要声明,这个故事与基情无关,其实这是一个英雄惺惺相惜的故事。
刘永福(1837-1917)者,清末黑旗军领袖,抗法和保护台湾的英雄;冯子材(1818-1903)者,清末名将,抗法英雄,著名的镇南关大捷的缔造者。
但是这个故事的开始是匪与官的故事。
刘永福起初是一位起义者(1857至1865年间),算是太平天国起义地方武装的一支,是匪,后来被官府剿得在国内呆不下去,于是远走他乡,跑到越南打下一片天地(1867年以后),干起了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买卖。
中学生《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

中学生《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曲催人泪下的歌曲……让我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中国近代史》心得体会1000字1读完本书,能知道作者是怀了极大的热情来写的。
也可以知道,此本不特写中国近代的史事,而是以近代之事求现代进步之要。
治史之法,似乎可以分成两种,一曰“以我注史”,二曰“以史注我”。
以我注史者,专注史事之研究,必须有确凿证据始可言之,目的是为了给今人留下历史的真实。
以史注我者,乃是于历史中探寻理想,实际上是为了继往开来,给今人开启发展未来的门径。
我以为,这两种方法没有高下之分,只在于读者自己读书的目的。
而对于本书来说,自然是取后一种。
记得上中学时,历史老师曾对我们说,因为林则徐早死,所以没有被派去围剿太平天国起义,从而保全了名誉。
谬矣!太平军为祸之烈,举世罕见,只有中学教材为了树立未成年人的三观才把世界搞的黑白分明。
学生学的历史教材过于脸谱化,这是培养三观的需要,但到了年岁长一些,应当多涉及一些其他资料。
其他史书讲史事时,不会夹杂其他的史事,另外,讲中国史的不讲国际,讲国际史的不讲中国,割裂不明,难以畅通。
但本书不同,比如讲太平军时,还讲了太平军对于清朝与外国之间战与和的影响,令人思维为之一清。
就像小时候先学中国历史,但对于涉及外部的一些事总有些疑惑,待后来学习了世界历史,才算明白。
作者在书中喜欢说“如果”,但我以为,历史大势,浩浩荡荡,绝不是一两次“如果”能改变的,但对于书中记述的时代精英们的努力,不免悲壮。
读本书,看到近代中国因愚昧僵化而错失种种良机,不得不扼腕切齿,怒其不争,恨其无知。
时势造英雄,英雄促时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不分主次,也不必分主次。
或者可以说,研究具体问题时可以分清,但对整体而言是分不清的。
变通是必然的,阻碍也是必然的。
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是一人一时之误,甚至不是满清朝廷的错误。
中国近代史--铭记和深思的过去

《中国近代史》--铭记和深思的过去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丰富的历史,贫苦的时代,繁荣的时代,封闭的时代以及屈辱的时代。
作为现在和平时代的生活着的人,回溯历史,让我深深感到现在的美好经历了种种的不易,痛苦,牺牲。
我一直喜欢历史文学,我喜欢探究各个朝代存在的意义,朝代变迁的原因,各个朝代当权者的心理。
历史是多彩的,用现在的眼光和学识,已经知道朝代的结局取再去探究朝代的走向,让我更能从多反面了解它。
在中国的过去中,存在一段并不美好的历史。
我从一本书中去了解。
这段历史值得去深思,去铭记。
这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蒋廷黻先生的这本书让我大致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受明朝和清前期所形成的以中国为中心、以宗藩关系为主要形式的东亚国家关系模式影响,清朝的统治者将这种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关系模式外化为整个世界的国家关系格局。
这种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导致清朝在一开始面对西方来使时就抱有轻视的心理。
一个人骄傲自满而不思进取已经足以使其一生得过且过,碌碌无为。
一个国家的心态倘若如此,那便是一个自欺欺人的皇帝带着自上而下的大臣士大夫阶级平民百姓一起坐井观天。
而此时西方国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了近代化的轨道中。
在广州的十三行,为中外通商的要地。
然而那时的中国处于一种经济自给自足的地位,在与外商通商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资本主义国家原来只不过是为了多卖点商品多获点利益,而中国这样一种自我封闭市场的状况阻碍里资本的剥削,因此原本的资本主义一跃而起变成了帝国主义。
导火索便是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灾难深重的历史,它开启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刘永福冯子材读后感_1200字

刘永福冯子材读后感_1200字刘永福冯子材读后感【篇一】2015年1月21日,由钦州市关工委组织主编,钦州市子材小学、永福小学教师撰写的《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一书近日出版,并免费赠阅。
《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的小故事通俗易懂,符合中小学生阅读兴趣。
(叶西林周继学)2015年1月21日,由钦州市关工委组织主编,钦州市子材小学、永福小学教师撰写的《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一书近日出版,并免费赠阅。
《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的小故事通俗易懂,符合中小学生阅读兴趣。
刘永福冯子材读后感【篇二】冯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号萃亭,汉族,生于广东钦州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将,民族英雄。
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历任广西、贵州提督。
咸丰年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中法战争时,已年近70,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
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
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
刘永福(1837-1917年),字渊亭,本名义,广西上思人。
雇工出身,原为广西天地会领袖,1865年起义失败,受清政府镇压,率300人出镇南关(今友谊关),在中越边境保胜一带,开辟山林,聚众耕牧,号黑旗军。
刘永福胆气过人,重信爱士,故所部皆死力之。
刘永福率黑旗军驻越南二十余年,与越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中法战争时,帮助越南政府抗击法国侵略军,一战而法法驸马安邺授首,再战而李威吕分尸,三战而法全军焚灭。
因成功抗击法国的侵略而名闻中外。
刘永福冯子材读后感【篇三】刘永福冯子材都是民族英雄。
在清末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率兵抗击外国侵略者,显示中国军人的不屈意志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疾风知劲草,1900年庚子之变时,慈禧太后特地点名要让刘永福领兵北上。
83岁的冯子材也上书,请率数营入京勤王。
然而冥冥中似有巧合,刘永福和冯子材都没有机会去趟这浑水。
三年后,86岁的冯子材在赴广西协办军务途中,病死于南宁行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读后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叫《刘永福冯子材小故事》,拿到书本那一刻,我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
很快,我就被书中的民族英雄冯子材深深震撼和打动了。
冯子材是一个年近七十岁的老人。
那时,由于他看不惯清政府的腐败,官场的黑暗时时想报效祖国又得不到重用,但又愿和贪官们同流合污,加上年高多病,一气之下便告老还乡。
听到镇南关失守的他,便招兵买马,一切准备就绪,为了了解作战地形,年近 70 的他走遍了每个山头,选好了作战场所。
他了解到法国士兵,大多是天主教徒,星期天做礼拜,于是他抓住了这次机会,深夜偷袭法军,随让有些小成功,但随后法军的支援部队很快赶来。
冯子材便借助有利地形,将法军一举歼灭,镇南关大捷,大快人心,但他并没有被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但他乘胜追击崩溃的法军,最终获得了胜利。
正是有了像冯子材这样的爱国志士才有了我们国家的伟大胜利,挺起了中国的脊梁。
生活在 21 世纪的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不应该忘记英雄志士的努力。
一切仁人志士是中国的脊梁,革命先烈是中国的脊梁,无数英雄是中国的脊梁,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美满的生活是他们用生命为我们创造的。
将军气涌高于山,看我驱出玉关。
平生蓄养生死士,不斩楼兰今不换。
这是黄遵宪赞美冯子材老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