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_一师一优课《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课前交流:关于友情的诗句一、导入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友情这杯茶,需要慢慢品尝,友情这杯酒,越陈越香。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与友情有关,而且是一篇古文。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二、整体感知。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这是一个关于谁和谁的故事吗?生答师:没错,伯牙和子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
传说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径汉阳江口,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
这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伯牙绝弦(生说),这么一读啊,还真有故事的味道。
那“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答师:是的,你说得一点儿也没错,那么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不用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借助注释把句子读通,开始吧。
三、初读课文生自由读。
1.理解重点词“善哉”“峨峨兮”。
师:这么快就读好了,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出示“善哉”“峨峨兮”这两个词)请大家一块儿来读一读。
生读师:大胆一些,再读。
生再读。
师:读得真准呀。
“哉”和“兮”这两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名答,师及时评价(有谁来补充?)师:看来大家都把注释看明白了,“哉”和“兮”都表示语气,那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评价:感谢你为我们做出的示范)齐读。
2.理解句子。
师:咱们把这两个词放到句子中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名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伯牙绝弦及点评 1一、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自制课件五、说教学方法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关于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说课稿三篇

关于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说课稿三篇《伯牙绝弦》说课稿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和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对《伯牙绝弦》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二人是知音。
当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
文章虽然短小简洁,却用寥寥数语写出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
学习本篇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对待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从而感悟到要珍惜友谊的道理。
二、说学情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教材,更要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我所教授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了解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认识主人公的交往过程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设置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通读感悟法、圈点勾画法、角色扮演。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从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三个维度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着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初中语文_《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记“善哉”“峨峨兮”等词语,并能准确流畅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译读文章。
(重点)3、能表述对“知音”的理解,并对“伯牙绝弦”做出评价。
(难点)教学重点: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译读文章。
教学难点:能表述对知音的理解,并对伯牙绝弦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与整合:情境导入——文言三读“读准、读通、读懂”——阅读拓展(一)情境创设: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提起这首曲子,必定会和一个词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知音”。
你认为怎样的人能称的上“知音”?心有灵犀、心灵相通(二)文言三读读准课文:提出预学中的字音疑难。
“资料袋”出示字音参考、节奏划分,学生试读。
读通课文:提出疑难——查阅译读小助手——两人对译——在线测试——点评讲解——推送补偿练习在平台上速读“学生问题单”,教师抓住学生问题单中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归纳总结,形成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一个是宫廷乐师,一个是山野樵夫,二人为何结缘成为知音?”“伯牙为何破琴绝弦?”读懂课文:问题、活动、评价三位一体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清楚自己要学什么,怎样学,学到啥程度。
问题一:一个是宫廷乐师,一个是山野樵夫,二人为何结缘成为知音?这是本课难点之一。
为此,设计两个活动。
活动一:点击资料助读一,并朗读课文,哪里看出他们是知音?(评价:内容提炼准确,理解恰当,朗读流利+2)学生交流相关语句。
三人合作朗读,结合具体语句自评、互评。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活动二:知音相遇,定是把酒言欢。
二人还会怎样尽情畅想,抚琴倾诉呢?请用“志在,钟子期曰:‘善哉, 若’”句式来表达。
学生依次尽情表述。
示例“明月玉盘”教师追问引发深入学习,突破难点:皎皎明月,徐徐清风,可能会出现在伯牙的旋律之中。
绵绵春雨也可能会出现在伯牙的琴里。
伯牙绝弦说课稿

伯牙绝弦说课稿《伯牙绝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绝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中的第一篇。
这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却把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惜的情谊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个故事也传递出了一种真挚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韵味和情感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体会。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友情的理解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像伯牙和子期这样知音难觅的深厚情谊,可能还需要更深入的感悟。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伯牙和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难点: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等重点语句的意思,体会知音难觅的情感。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从而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鲁教五四学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伯牙绝弦)教材分析

文本解读
通过朗读、翻译、分析等方式, 让学生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 情节和人物关系。
课堂活动
设计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 色扮演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内容和文化内涵。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选择及其依据
情境创设法
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
朗读指导法
通过范读、领读、自由读等多种形 式,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
南省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创作背景
楚图南先生在1980年创作了《伯牙绝弦》一文,该文是一 篇文言文,被选入鲁教五四学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中 。
教材内容与结构
教材内容
本文讲述了伯牙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子期之间的友谊故事。伯牙善于弹琴,子期则是他最忠实的听众。然而,子期 不幸去世,给伯牙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像子期一样欣赏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将琴砸毁 ,终身不再弹琴。
亮点
本文的亮点在于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楚图南先生运用对比、夸张 等手法,将伯牙的悲痛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本文的主题深刻而感人, 让人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珍贵。
02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表达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中的相对位置,结合使用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价学生。
教学反馈的途径与方式
课堂互动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 的学习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
作业批改
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给予改进建议。
测试与考试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知 识掌握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前准备:课件、音乐欣赏五、教学过程:(一)板书文言文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伯牙绝弦同学们,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呤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大屏幕出现课题《伯牙绝弦》)2、释题――大屏幕出示“伯牙”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
故被人尊为“琴仙”。
绝:断绝。
“伯牙绝弦”讲述的是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的故事。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以此为题,直接点出课文内容,简洁明了。
(二)1、复习文言文学习方法。
⑴反复朗诵。
⑵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大屏幕出示)文言文在节奏和重音的读法。
(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个别读)3、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回答)4、感知内容。
⑴文言文写了谁和谁(板书:伯牙、子期)。
他们俩互为什么?什么是“知音”。
⑵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板书:善鼓琴善听,所念必得。
5、品读体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6、口味知音之情。
正当伯牙为遇到知音而高兴时,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伯牙悲痛欲绝。
难一句话表现了伯牙悲痛的心情呢?(齐读)板书:绝弦之死伯牙为什么把琴摔了,终身不弹琴?(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知音难得。
小学语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伯牙绝弦》课标分析《伯牙绝弦》是鲁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不光文质兼美,而且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友情故事。
如何能读通、读懂这个故事,更好地理解“知音”这个词语呢?这就需要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做了这样的阐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大胆的运用阅读与联想的手法,结合背景音乐让学生感悟、理解,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与默契。
教学本文时,我更期待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而《伯牙绝弦》这篇文章不仅美在友情,更美在对音乐形式的欣赏上。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设计中,我加入了美丽的图片和优美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并在最后一个环节,添加了一个非常动听的微课欣赏。
学习这篇文章一是能让学生感知“知音”的内涵。
二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将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到的,融合在一起,感受音乐的魅力。
《伯牙绝弦》学情分析《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
本课虽然是学生第二次接触这种文体,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些陌生的,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畏难的心理。
《伯牙绝弦》这篇文章比较好理解,可以说是浅显易懂,又朗朗上口。
比起在五年级上学期已经学过的《杨氏之子》在词句理解上还要好容易一些。
已经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常识和阅读基础,就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消除畏难情绪并培养起学习古文的兴趣。
五年级的每个孩子都会有“玩伴”但是对“友情”甚少有深入的思考。
《伯牙绝弦》这篇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深刻、丰富,在对“知音”的理解上,我更加期待学生从无到有,从浅入深。
能够懂得珍惜身边的朋友。
《伯牙绝弦》评测练习班级:姓名:《伯牙绝弦》评课晏婴小学路小宁(教务处副主任)本课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二篇文言文,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了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首要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教材分析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太好了。
“若”,好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节称快):“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读了这个句子,我们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了更真切、更形象的了解。
伯牙琴技出神入化,钟子期欣赏水平同样高超。
教学时,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钟子期发自内心的赞叹以及伯牙遇到知音时欣喜若狂的心情。
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伯牙精妙的乐曲,只有通晓音律的钟子期能真正听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钟子期能真正理解。
情投意合,这才是知音啊!③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破琴”,把琴摔碎。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这里指伯牙把钟子期当做他的知音。
“复”,再,重新。
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黯然神伤,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这是何等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千百年来,“知音”典故不但在华夏大地传为美谈,而且名扬海外。
(2)对词语的理解。
伯牙绝弦:绝,断绝。
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二、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建议:1.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
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建议采取以下步骤:(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2)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
有条件的,可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4.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5.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
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四、教学案例:一、揭题导入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
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
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1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教学设计: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闫学)五、相关链接: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六、拓展阅读:伯牙学琴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