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_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_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_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地球①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②大小:平均值半径: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p3_图1.2)2.纬线与经线的特点(p5_图1.7)3.纬度的分割: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s”来表示。

(量测方式:相连度数向南减小则为南纬;相连度数向北减小,则为北纬)(p6_图1.1)4.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w”来表示。

(推论方式:相连经度数向东减小,则为东经;相连经度数向西减小,则为西经)(p6_图1.10)5.特殊经线:(p6—7_图1.10和1.13)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度经线:以东为西经,以西为东经。

本初子午线(0°经线)和°经线是东西经的界线。

20°w、°e就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以东就是东半球,以西就是西半球;°e以东就是西半球,以西就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东至°e;西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西至°e)6.特殊的纬线:(p6_图1.11;p12_图1.12)赤道(0°):以北就是北半球,以南就是南半球;赤道以南就是南纬,以北就是北纬。

五带的分界线:23.5°n、23.5°s、66.5°n、66.5°s;纬线高、中、高纬的分界线:0°30°60°90°极点:90°7.地球的运动:(p9_图1.15)(p11_图1.19)8.五拎分割:(p12_图1.20)①划分依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②五拎: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9.地球公转中的四个节气:(p11_图1.19)10.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p13_图1.22)11.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1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地图比较13.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方法:三种(p13_图1.22)(p14_图1.23)14.图例:地图上则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用以表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则表示山低、水深的数字。

中考总复习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知识提纲(共4页)人教版

中考总复习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知识提纲(共4页)人教版

中考总复习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知识提纲(共4页)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总复习资料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最先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件:麦哲伦环球航行。

3、地球的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自转公转旋转中心地轴太阳周期一天(24小时)一年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地方时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经线纬线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特点①所有经线长度相等②所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③经线都是弧线④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①纬线长度不一,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②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③纬线都是圆圈(除极点外)6经度纬度度数范围0°—180°0°—90°度数变化规律西经—度数向西增大—用W表示东经—度数向东增大—用E表示北纬(N)—度数向北增大—南纬(S)—度数向南增大零度线的确定0°经线叫本初子午线0°纬线是赤道划分半球的界线20°W和160°E 赤道7二:地图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图例:地图中表示各种事物的符号。

注记:地图中描述各种事物的数字或文字。

3、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4、比例尺大小与图幅大小、内容详略、实际范围之间的关系:若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越大则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强调: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大的比例尺。

5、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地图上陆地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

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6、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海拔里高外低。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理基本知识1.1 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现象和人类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地球、大陆、海洋、气候、生物等1.2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形状:近似于一个球体•地球的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地壳等1.3 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季节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2.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位于东亚•陆地边界包括14个国家2.2 中国的地形地貌•地形:包括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地貌:包括河流、湖泊、山脉、高原等2.3 中国的气候和水资源•气候: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水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和地下水资源第三章:资源与环境3.1 资源的分类和分布•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经济资源:包括农业资源、工业资源等3.2 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等•资源的保护:包括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第四章:城乡发展与规划4.1 城市与农村的特点和区别•城市特点: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等•农村特点:人口稀少、农业生产为主等4.2 城市化进程和问题•城市化的定义和影响•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包括人口过于集中、资源紧缺等4.3 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城市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农村规划:包括农田规划、农村村庄规划等第五章:地理与人类社会5.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的迁移和分布•人口问题:包括人口爆炸、老龄化等5.2 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污染、破坏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5.3 旅游与经济发展•旅游对经济的贡献•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地理的复习资料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课本2—5页)1、“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的《易经•系辞》中。

2、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3、人类的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影响。

4、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白色长袍,头戴白色长袍,这种打扮的原因是反射阳光、抵挡风沙。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课本6—12页)1、在地图的家族中分为两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

2、每幅地图上都具备的要素包括: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3、地图上的方向: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②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线判断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4、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①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现有①1:1000和②1:2000两个比例尺,较大比例尺是__①____,较小比例尺是_②______。

②所画地图范围越大(如中国地图),内容就越简略,选用比例尺越小,③所画地图范围越小(如北京地图),内容就越详细,选用比例尺越大。

④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5、图例和注记:判断常用图例:(教材第10页)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课本16—27页)1、①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航海家是西班牙(国)的麦哲伦;②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有多大: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3、赤道是指在与南极、北极距离相等的地方画的圆圈。

赤道把地球平分成南、北两个半球。

4、经线和纬线(横纬竖经)5、南北纬及南北半球的划分①0 º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梳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梳理

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梳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一1、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仅次于中国;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这里有著名的建筑:泰姬陵位置:①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

②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印度洋以北,东濒孟加拉湾,西滨阿拉伯海。

2、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地形以高原为主,德干高原占印度半岛的大部分;3、河流:恒河—印度的母亲河。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由西北向东南注入孟加拉湾。

4、邻国陆上邻国:西北—巴基斯坦,东面—缅甸,孟加拉国。

东北—中国,尼泊尔,不丹。

海上邻国:斯里兰卡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二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天气与气候1.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同一时刻,不是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2.风向及风力。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①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三⑴人口增长快,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问题:①衣——需求量大②食——粮食紧缺③住——住房紧张④行——交通拥挤⑤上学、就业、看病难⑵人口少→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⑶城市化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的无计划膨胀,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全册)第一单元自然地理环境- 地球与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 大陆与海洋- 地球的分部- 地球的层结构和构造- 科学实验和实践第二单元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的疆域和边界- 中国的陆地与海洋- 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 中国的气候和季风- 中国的地貌和低山丘陵平原- 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单元旅行与地图- 地图的使用和绘制- 倾斜角和比例尺- 方位与经纬度- 尺度与距离- 地图的分类和种类- 旅行中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第四单元人口与聚居- 人口的分布和密度- 人口的迁移和流动- 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五单元我的家乡- 家乡的地理位置- 家乡的景物与自然环境- 家乡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家乡的经济发展- 家乡的未来规划第六单元交通与通信- 交通与交通工具- 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 交通通信中的能源消耗- 运输与通信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七单元人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污染与环境保护-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第八单元中国的行政区划- 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 中国的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 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 中国的乡镇、村庄和社区第九单元中国的组织和国际交往-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组织- 中国的国旗和国歌- 中国的国际组织和交往- 中国的对外交往和外交政策- 中国的历史与世界的联系第十单元世界的陆地与海洋-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世界上的大陆和大洋- 大洲和洲缘地带- 世界的地貌和地质- 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区域第十一单元世界的气候和植被资源-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世界的气候分布- 世界的植被类型和分布- 气候和植被资源的联系第十二单元世界的交通与通信- 世界交通的发展- 世界交通运输方式- 世界交通网络- 世界通信和信息技术- 交通和通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十三单元世界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世界的环境保护问题- 世界的自然保护区- 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的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的和谐第十四单元世界的区域合作和世界著名城市- 世界的区域合作组织- 世界的经济合作组织- 世界的一带一路倡议- 世界著名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世界的旅游资源第十五单元地球上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的文化遗产与世界的联系- 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旅游与历史文化。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认识地球1、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麦哲伦。

2、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最长的纬线是赤道,长4万千米。

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特点经线纬线形状半圆圆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变短。

两极是一点。

方向表示南北表示东西度数范围0°—180°0°—90°分布规律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在中间,向东(右)为东经,用“E”表示。

向西(左)为西经,用“W”表示。

赤道即0°纬线在中间,向北(上)为北纬,用“N”表示。

向南(下)为南纬,用“S”表示。

5、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东、西经的分界线:0°经线。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

即20°w以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至160°E 为西半球。

6、0°纬线就是赤道。

南、北纬的分界线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都是赤道。

即赤道以上为北半球,赤道以下为南半球。

7、如何判断东西经线:看数字变化规律,东经向东(右)越来越大,西经向西(左)越来越大。

如何判断南北纬线:南纬向南(下)越来越大,北纬向北(上)越来越大。

8、重要纬线:北回归线——北纬23.5°,南回归线——南纬23.5°,北极圈——北纬66.5°,南极圈——南纬66.5°,北极——北纬90°,南极——南纬90°。

9、低中高纬度地区的划分: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10、东西经、南北纬的判断:从数字来变化来看,经度数向东越来越大为东经,经度数向西越来越大为西经;纬度数向北越来越大为北纬,纬度数向南越来越大为南纬。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中总复习要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中总复习要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中总复习知识点第一章认识地球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它是人类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1)在海边看从远处归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4)月食。

3.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 万千米。

二、地球仪1.基本概念:地轴:地球自转轴。

北极: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

(纬线除极点外,可称为纬线圈)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不可称为经线圈)2.纬线与经线的特点:特点经线纬线形状每条经线都只形成半个圆。

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圆。

长度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纬线长度不等,其中赤道最长,向两极变短。

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低纬度:0º-30º;中纬度:30º-60º;高纬度:60º-90º4.特殊的纬线:赤道:0°;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5.分界线:南北纬的分界线:0°;南北半球的分界线:0°;东西经的分界线:0°和180°(格林尼治天文台: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

三、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2.周期:约24小时(一天)3.旋转中心:地轴4.地理意义:①昼夜更替②时差③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二)地球的公转1.方向:自西向东2.周期:一年3.旋转中心:太阳4、地理意义:①昼夜长短变化②季节变化③形成五带(三)二分二至日(四)北半球四季划分(五)根据地球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资料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3中的图1.2)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T大西洋T麦哲伦海峡T太平洋T菲律宾群岛T印度洋T好望角T大西洋T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7)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⑵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⑶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⑷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⑸经、纬线的特点:⑹特殊的经、纬线①特殊纬线赤道一一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一一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②特殊经线Oo经线一一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

经线一一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20° 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 ° 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 W、160° E。

⑻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ISO 1120 ° 10卜 (I)越向西趟衣4、利用经纬网定位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二、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P9中的图1.15)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 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 365 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3i1 H ®1 Ua A Q20脣北更⑵经纬网的作用:10*20 ° iso臣向东型jtC O①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 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 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④ 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3、地球的五带(P12中的图1.20)有阳光直射无t&Sffi 夜、育射Vt 有极昼扱夜北寒带三、地图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 ⑴比例尺① 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② 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 线段式⑵方向的判读:① 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 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③ 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热 带北温带南 温带北寒带南寒带有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 有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直 射 无极昼极夜、直射 90° 90°(北极圈)66.5 ° (南极圈)66.5 ° (北回归线)23.5 ° (南回归线)23.5 ° (赤道)0 °⑶图例和注记有极昼极夜无极昼极夜、【北极圈〉66-5°〈北回m ) 23.r 卜<赤道)2热90 4①图例: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

②注记: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的文字或用说明地理事物数量的数字,称之为地图的“语言。

③常用图例:(P14中的图1.24)锥踣国界山修2、地形图的判读⑴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P16中的图1.27)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举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举例:旗杆高出地面15米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16中的图1.29)①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

⑷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在團幅一样大的情况下,选取的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信息就越详細丫反之亦然。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一、大洲和大洋1、地球?水球?⑴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⑵分布: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⑶中国载人航天历程:2003.10.15,杨利伟,神舟5号飞船;2005.10.12,聂海胜、费俊龙,神舟6号飞船;2008.9.25,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7号飞船。

2、七大洲和四大洋)⑵海陆分布大势:①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

②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P29中的图2.6)③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④大洲分界线:(P30中的图2.7)亚、欧:乌拉尔山脉T乌拉尔河T里海T大高加索山脉T黑海T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亚、北美:白令海峡。

⑶亚洲是最大的洲;欧洲是最小的洲;太平洋是最大的洋;北冰洋是最小的洋。

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二、海陆的变迁1沧海桑田⑴现象: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⑵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⑶举例:今天的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过去曾经是海洋。

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目前最被普遍接受、相对完善的一个学说。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洋海洋的中心部分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②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P37中的图2.19)③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两大地震带是: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一、多变的天气1、天气及其影响⑴含义: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⑵特点:短时间(时间)、相差大(空间)、变化大(变化)⑶影响:天气对交通、生活、农业生产、军事等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⑴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将要出现的天气状况。

⑵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世界各地获取气象信息T卫星传输接收T对信息加工处理T分析判断得出结论T预报⑶天气预报的形式:电视、报纸、互联网、广播、手机短信、打电话⑷天气预报的内容:①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区②城市天气预报:说明一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常规情况,另外还有沙尘暴、空气质量、海浪、冰雹、大雾等特殊预报。

⑸常用的天气符号(P46中的图3.6)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评价空气质量的方式: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气温与生活⑴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C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十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十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十月数(12)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⑴日变化(P51中的图3.12)①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③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⑵年变化(P51中的图3.13)①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②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③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一最低月平均气温⑶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⑷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3、气温的分布⑴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⑶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⑷分布规律: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P53中的图3.17)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C。

⑸等温线图的判读:①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高的为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的为低温中心。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⑹世界“热极”撒哈拉沙漠,世界“冷极”南极大陆。

三、降水和降水的分布1、降水与生活⑴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其中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⑵测量:测量降水的工具是雨量器,表示降水量大小的单位一般为毫米。

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降水影响交通、农业生产等。

2、降水的季节变化(P55中的图3.19)⑴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情况。

⑵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水、三柱形⑶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3、降水的分布(P56中的图3.21)⑴等降水量线:降水量相同的点的连线。

⑵表示:世界各地降水量的不同,通常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