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操作

合集下载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考核标准2023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考核标准2023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一、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评分标准二、推拿捏脊疗法操作评分标准三、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评分标准四、雷火灸疗法操作评分标准五、耳穴压豆(耳针)疗法操作评分标准六、中药熏洗(足浴)疗法操作评分标准七、揿针疗法操作评分标准八、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考核评分标准九、热奄包治疗操作评分标准十、塌渍治疗操作评分标准十一、红外线治疗操作评分标准穴位贴敷疗法操作评分标准适应症:肺炎、腹痛、发热的辅助治疗、妇科盆腔性炎症、术后排气不畅、术后刀口疼、流产后或产后小腹疼痛、恶露不尽等(适应范围相当广泛,既可治疗某些慢性病,又可治疗一些急性病,还可以预防疾病。

)主要选穴:呼吸系统:肺腧、天突、膻中;消化系统:神阙;发热:足三里。

妇产主要选穴:消炎止痛:子宫穴、三阴交、神阙穴排气不畅:支沟穴、天枢穴、足三里穴、神阙穴、大肠俞妊娠剧吐:内关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产后促进子宫收缩:神阙穴、关元穴、血海穴禁忌症:有皮肤受损、瘢痕体质者、皮肤过敏者慎用。

注意事项:贴敷时间4-6小时,如局部感觉有疼痛、灼热感可提前揭下,外敷后多数患者会出现局部皮肤发红、发热、发痒或伴少量小水泡,属正常反应,一般不作处理;外敷后皮肤可暂时有色素沉着,一般不会留疤;如有全身不适症状,请及时就诊。

穴位位置:膻中穴:取穴预在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天突穴:取穴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肺腧穴:取穴位于人体的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神阙穴:脐中央足三里:小腿胫骨旁,外膝眼下3寸处。

天枢穴:肚脐旁开2寸支沟穴:腕背横纹正中直上3寸中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穴线上脐上4寸血海穴:髌骨内侧端上2寸大肠俞: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推拿捏脊疗法操作考核评分表科室:姓名:考核时间:年月日注:1、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大椎。

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

2、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标准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一、穴位贴敷(一)概念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发挥治疗作用。

(二)适应症发热、咳嗽、气喘、腹痛、腹泻、夜惊、流涎、纳差等(三)禁忌症1.孕妇:2.皮肤疾病人群3.易过敏人群4.有疖、疮、肿、痈和皮肤破损者5.阴虚火旺者、咳血者6.严重的荨麻疹患者(四)评估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史、药物及敷料过敏史,是否妊娠。

3.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中药穴贴、宣纸、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压舌板,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六)操作重点步骤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注意保暖。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根据敷药部位,协助患者取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贴敷处,必要时屏风遮挡患者。

4.根据敷药面积,取穴位贴,用压舌板将所需药物均匀地涂抹于穴位贴上,加宣纸覆盖厚薄适中。

5.将药物敷贴于穴位上,做好固定。

6.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

7.观察患者局部皮肤,询问有无不适感。

8.操作完毕后擦净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安排舒适体位。

(七)健康宣教1.孕妇的脐部、腹部、腰骶部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处都不宜敷贴,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产。

2.药物应均匀涂抹于穴贴中央,厚薄一般以0.2~0.5cm为宜,覆盖宣纸大小适宜。

3.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物不宜采用肥皂或刺激性物品擦洗。

4.使用敷药后,如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应暂停使用,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贴敷24小时内避免感受风寒,不吹风扇,要避免出汗。

6.贴敷期间,禁食生冷、辛辣、海鲜、荤腥发物,不喝酒,不吃肉,清淡饮食。

二中药熏洗(一)概念中药熏洗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机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适应症周围血管疾病、软组织损伤、骨折恢复期等、疖、痈、带状疱疹、湿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过敏性紫癜、痔疮等(三)禁忌症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病等。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前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治疗的特点是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药食同源为核心,其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和气功等。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适宜的技术操作对于治疗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中医临床操作人员提供科学指导。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一、针灸针灸是中医传统治疗手段之一,其主要治疗原理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整气血营养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针灸操作规程:1.针头消毒:使用75%的酒精或医用碘酒进行消毒,确保无菌。

2.慢进快退:针头向穴位缓慢进张,进针深度应取得渐进意味,而不能一次性进到位。

取出针头时应快速地退出,避免产生疼痛。

3.取穴顺序:施针取穴顺序一般是先取远端、后取近端,先取浅部、后取深部,先取肢体、后取躯干,先取左侧、后取右侧等。

4.孔位行穴方向:针孔方向仍是进补、出泻,在气、血、液间形成贯通的轨迹。

5.针刺的时间:针刺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取针时也要快速而准确地拔出,并在取出时进行按压止血。

二、中药中药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在中医临床操作过程中,对于中药的配制、煎煮、服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程:1.配方:合理选方,确保药物组分、用量、用法准确无误。

2.煎药:中药煎煮时要先将药材清洗、泡发,然后破碎入锅,加水煎煮,可按照药引体温煎或按照药性分段加水煎煮。

3.药渣处理:在煎煮完成后,需要进行药渣处理,对不可再用的药渣进行妥善处理,切勿污染环境。

4.服药注意事项:服药前后不宜进食辛辣、肥腻、生冷食物,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按次数、用量服用中药。

三、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诊疗的一种重要方法,推拿按摩的操作规程如下:1.操作前要先洗手,双手逐渐变温,调整自身情绪和语言。

2.操作方法慢而有力,按时而均匀,手法要细腻沉稳,适度用力,不宜过用。

3.操作环境要安静,避免干扰。

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 规范与注意事项
目 录
• 中医适宜技术简介 •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 中医适宜技术注意事项 • 中医适宜技术风险与应对 • 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与教育
01
中医适宜技术简介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适宜技术是指安全、有效、 简便、经济、实用的中医技术, 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特点
中医适宜技术具有针对性强、疗 效显著、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 优点,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 保健需求。
分析培训目标
明确培训目标,如提高适宜技术的掌 握程度、提高临床应用能力等,确保 培训内容与目标相符合。
培训内容与方法
01
02
03
制定培训大纲
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结果, 制定适宜技术的培训大纲 ,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 能两个方面。
选择培训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 培训方法,如集中授课、 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 以提高培训效果。
操作器具应妥善保管,避免损坏和丢 失。
04
中医适宜技术风险与应对
风险识别与评估
风险识别
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过程中,应全面 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如操作不 当、患者体质差异、药物配伍禁忌等 。
风险评估
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 其对操作过程和患者安全的影响程度 ,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风险预防与控制
拔罐操作规范
总结词
注意火候,避免烫伤
详细描述
拔罐操作时需注意火候,避免火源直接接触皮肤造成烫伤。拔罐时应选择适当的罐具,掌握拔罐时间和压力,避 免造成皮肤损伤。
中药煎煮操作规范
总结词
讲究火候,注意配伍禁忌
详细描述
中药煎煮前需将药材充分浸泡,掌握火候和煎煮时间,遵循中药配伍禁忌原则,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煎煮器具应清洁卫生,确保药液质量。

中医适宜技术护理操作流程

中医适宜技术护理操作流程

中医适宜技术护理操作流程中医适宜技术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手段,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操作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适宜技术包括推拿、针灸、艾灸、刮痧等多种方法。

本文将以中医推拿为例,介绍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流程。

中医推拿是一种通过手法进行适度的按摩、推拿和拉伸等操作,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的方法。

其操作流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望闻问切:在接触患者之前,医师需先观察患者的面色、语言表情等,以及闻其气味,然后根据观察得出的初步诊断,进行进一步询问病情。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医师可以判断患者适合的推拿方法和手法。

2.按摩准备:在进行推拿前,医师需要让患者暴露患病部位,并保持良好的舒适姿势。

如果患者需要脱衣服,医师需提供隐私保护,确保患者的尊重和安全。

同时,医师需准备推拿所需的工具,如按摩油或药膏。

3.推拿手法:推拿手法包括按压、推、揉、搓、掐、拿、捏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医师需选择合适的手法进行操作。

在进行推拿时,医师需注意力度和速度的协调,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或伤害。

4.针灸操作:如果需要进行针灸治疗,医师在进行操作前需进行穴位定位,然后在正确的穴位上刺入针具。

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师需注意卫生规范,并控制针灸的深度和力度,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5.其他辅助措施:在进行推拿过程中,医师还可以结合其他辅助措施,如艾灸、刮痧等。

艾灸是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热力对患者的经络进行刺激,达到温通经络、补益气血的效果。

刮痧是利用特制的刮痧板刮擦患者的皮肤,以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6.整理与指导:在操作完毕后,医师需整理好工作场所,让患者恢复正常姿势。

医师还需向患者解释治疗效果和注意事项,并给予必要的饮食、运动指导等。

总之,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流程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来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

在进行操作时,医师需注意卫生规范和安全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培训计划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培训计划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培训旨在提高中医医生的技术操作水平,增强其对中医治疗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中医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培训对象本次培训对象为中医医生、护士及其他相关从业人员。

三、培训内容1.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基础知识2.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原理与方法3.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常见技术及操作要点4.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常见错误及预防措施5.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临床应用6.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安全与风险防范四、培训方式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向学员传授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知识和理论;2. 实践操作:组织学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模拟临床情况,提高学员操作技能;3. 现场观摩:安排学员去实习医院进行观摩学习,向学员展示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实际应用;4. 网络学习:通过线上课程、论坛交流等方式进行远程学习。

五、培训周期本次培训计划为期共2个月,每周培训2天,每天6小时,共计96学时。

六、培训安排1. 第一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基础知识讲授,理论学习;2. 第二周至第四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原理与方法、常见技术及操作要点的讲授,实践操作;3. 第五周至第七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常见错误及预防措施、临床应用的讲授,实践操作;4. 第八周至第九周: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安全与风险防范的讲授,实践操作;5. 第十周:结业测验及总结。

七、培训师资本次培训将邀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专家、教授担任培训讲师,同时邀请医院实习的中医医师指导实践操作。

八、培训评估1. 结业测验:对学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的理论与操作技能进行考核;2. 学员评价: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用于改进培训计划。

九、培训成果1. 提升中医医生、护士及其他从业人员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水平;2. 增强中医医生、护士等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3. 为中医医院提供高水平的技术队伍。

十、培训经费本次培训经费由医院承担,包括讲师费、场地费、教材费、实践费等,预计总费用为100万元。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及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1.1针灸1.1.1针灸前准备:针灸前要向患者询问病情和主诉,并检查患者的脉搏、舌苔等状况,基于中医的望闻问切来确定针灸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1.1.2穴位选择和插针: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并在操作前对穴位进行消毒。

插针时要注意尽量避免伤及重要血管和神经。

1.1.3针刺深度和方法:根据患者的状况和病情,确定针刺的深度和方法。

对于针刺深度较深的穴位,要遵循“慎刺蜈蚣之腹”的原则,保护重要脏器的安全。

1.1.4针刺时间和频率:针刺时间通常为20-30分钟,频率根据病情而定,但每周不宜超过3次。

1.2推拿1.2.1推拿前准备:推拿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工作区域的清洁和消毒。

1.2.2推拿技术:推拿技术包括按揉、推捏、推拿、推拉等手法,按照中医经络理论进行操作。

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损伤。

1.2.3推拿操作要点:推拿时要注意手法灵活、有节奏感,要理顺经络和穴位的关系,根据病情和病位进行推拿。

同时要注重手法的协调性和连贯性,避免中断、断续的操作。

1.3拔罐1.3.1拔罐前准备:拔罐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罐和皮肤的消毒。

1.3.2拔罐技术:拔罐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手法稳定,并根据病情和穴位的选择进行操作。

同时要保持舒适感,避免过度用力导致患者不适。

1.3.3拔罐时间和频率:一般拔罐时间为5-15分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不宜过多。

1.4刮痧1.4.1刮痧前准备:刮痧前要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了解病情、主诉和症状,并做好皮肤的消毒。

1.4.2刮痧技术:刮痧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手法稳定,刮的方向要与经络方向一致。

同时要根据病情和病位进行操作,避免刮伤皮肤。

1.4.3刮痧时间和频率:一般刮痧时间为5-10分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调整。

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不宜频繁操作。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为了保障中医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中医技术操作水平,制定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关于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的一些建议。

一、术前准备1.患者评估:在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之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相关检查结果等。

评估结果应用于决定适宜技术的选择及操作方案的制定。

2.安全检查:在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之前,应对相关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备符合操作要求,避免因设备故障造成操作事故。

二、操作技术规范1.操作环境:应选取整洁、安静、通风良好且温度适宜的操作环境。

保持操作场所的清洁和整齐有序,避免杂物阻碍操作和引发卫生问题。

2.操作器械:应使用经过消毒和灭菌处理的操作器械,确保操作器械无菌、无异味、无损伤,以避免交叉感染和操作事故的发生。

3.操作姿势:操作人员应采取正确的姿势,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避免操作时出现身体不适或疲劳,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操作技法:应采用正确、规范的操作技法,确保操作的有效性。

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操作技术和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各种操作技法,避免操作的错误和风险。

5.患者沟通:在进行中医适宜技术操作之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告知患者操作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反应,解答患者的疑问和担忧,征得患者的同意。

6.操作记录:应对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操作时间、操作过程、操作结果、患者反应等,以便于随时追踪操作的情况,并为后续的操作和评估提供依据。

三、操作安全1.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不得擅自更改或调整操作方案。

2.操作人员应保持专注,避免分散注意力和疏忽大意,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操作人员应掌握相关的应急处理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应对突发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患者的安全。

4.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操作,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记录。

5.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以保持操作技能和知识的更新和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随时询问是否有不适,如有异常,必须停 止操作,及时处理。 如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四肢发凉、周身冷汗、呼吸急促、 血压下降、脉微细无力等,立即令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给服温开水或 糖水,即可迅速缓解并恢复正常;重者则应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或 艾灸百会、中极、关元、涌泉等穴,一般可很快缓解并恢复正常。
5.皮肤受Leabharlann 后的处理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碘伏消毒后,以无菌纱布覆盖;若出 现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抽出渗出液,涂以碘伏。必要时覆盖无 菌纱布,防止感染。
五、注意事项
1.饥饿、疲劳、脸色不好、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水肿、溃烂处、大血管处, 以及有出血性疾病的病史或妇女月经期间,均不适宜用刮痧与火罐疗法。
拔罐法根据拔罐的形式及运用方式可分为闪罐、走罐、坐罐、刺络拔罐、留 针拔罐、药罐等多种。将火罐拔住后,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再取,反复 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拔住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推动, 称走罐。消毒患处皮肤后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 2~3分钟后起罐,再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常规之 刮痧与拔罐疗法
一、前言
刮痧与拔罐疗法是我国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自古以来被广泛运用于各类疾 病的防治与保健中,有数千年的历史。因其疗效神奇,操作简单,而越来越 受到广大老百姓的认可和欢迎。我院总结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将此两种方法 联合使用,使其效果相得益彰。
二、概述
1.刮痧疗法 刮痧是利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铜钱等物,在患者体表一 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可疏通腠理, 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从而达到治疗疾 病的目的。 2.拔罐疗法 是指用加热、抽气等方法使筒、罐内气压低于普通大气压,并使其吸附于体 表病痛部位或穴位,引起皮肤充血或淤血的治疗方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 活血、止痛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临床最常用的是拔火罐法。
四、护理
1.消除紧张情绪,找准痛点。 2.器具准备 3.操作要点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5.皮肤受损后的处理
1.消除紧张情绪,找准痛点
治疗之前必须耐心向病人解释,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保持情绪稳定,取得 病人的合作。同时详细了解病情,仔细检查寻找痛点,找准治疗的部位,使 治疗更具有针对性,以提高疗效。
2.如果病人体弱,同时需要治疗的部位又很多,须分清轻重缓急,分几次给 与治疗;以免损伤病人的气血,出现晕罐反映,影响治疗效果。
3.有些病人经过刮痧和火罐治疗后,当时很舒服;但随后出现疼痛加重 的反映;一般有二个原因,一是治疗后受凉,使已经通畅的经络气血重 新受阻;二是病人本身气血不足,不能与已经疏通的气血相继。这时只 要作热疗或轻柔的按摩,重新疏通经络气血,疗效就可重现。为了维持 已经疏通的经络气血,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须嘱咐病人在治疗后注意 保暖,避免受凉,避免劳累,还要注意喝一点温开水,或豆浆、牛奶等 有营养的液体,来弥补因刮痧与火罐治疗对人体气血的消耗。 4.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嘱病人要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劳逸结 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随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被,防止感受外邪, 诱发疾病。
三、刮痧与火罐操作常规
1.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数个、95%酒精若干、夹有棉球的血管钳一把、打火机、跌打 万花油一瓶、牛角刮痧板一片、棉签、碘伏等。 2.操作方法 (1)协助患者选择便于操作且觉得舒适的体位,暴露待治疗部位。 (2)根据病情或医嘱确定刮痧部位。检查刮具后,用刮痧板蘸取万花油,按 从上至下,从内到外,从中间到两边的顺序反复刮动,至皮肤出现红紫斑纹。 如刮背部,先沿脊柱及两侧自上而下刮动,再沿肋 间隙由里向外刮拭,使脊 柱两侧各出现数条弧形斑纹。上腹部可从中脘穴开始,进行上下左右刮动。 颈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拭。 (3)刮痧完毕即可行拔罐治疗,拔罐方向与刮痧方向同。
2.器具准备
操作前仔细检查所用器具边沿是否光滑、圆钝,若有破损或毛糙则不得使用, 以免刮破皮肤。火罐还必须 大小适宜。
用于点火的棉球必须卷紧,并且用止血钳夹持牢固。以免棉球蘸酒精量过多, 点燃时酒精向下滴落,烫伤皮肤;防止操作过程中点燃的棉球松脱,造成安全 隐患 。
3.操作要点
(1)刮痧时,应单向刮动,用力均匀,轻重以病人能承受为宜。.操作时应 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背部、胸腹部治疗时,要注意不要过多暴露病人,以 免受凉,同时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冬季必须采取保暖措施。 (2)拔罐时,需根据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拔罐动作需稳、准、 轻、快,点燃的棉球勿烧烤瓶口,罐内油污必须及时擦除以免罐内起火,烫 伤皮肤。棉球蘸取酒精后,在瓶口予以刮擦,除去多余的酒精,以免点燃后 酒精向下滴落,造成烫伤。 (3)取罐时不能生拉硬拽 ,以免皮肤受损或过于疼痛。
谢谢大家
(4)拔罐时,一手持罐,一手持夹有棉球的血管钳,将棉球蘸上酒精 点燃,迅速伸入罐内绕一圈,立即抽出,同时将罐扣按在所选部位上。 起罐时,食指及大拇指捏住罐体,其余三指按住皮肤,往罐一侧扳动, 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5)治疗中闪罐、走罐、定罐相结合。边闪罐,边走罐,之后再定罐, 按序拔罐不留缝隙,即让拔出的紫红色痧斑连成一片。定罐时间一般 约1~2分钟,多则5~10分钟,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拔出水泡。 (6) 拔罐完毕,用纸巾将病人身上的油污擦拭干净,协助病人穿好 衣服,嘱病人治疗部位不贴膏药,忌食生冷,注意保暖,避风直吹,3 小时内不宜洗澡,以防外邪入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