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知识:肾系病证

合集下载

【基础】中医执业-中医儿科学-肾系病证

【基础】中医执业-中医儿科学-肾系病证

第七单元肾系病证水肿发病特点小儿水肿是由多种病证引起的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面目、四肢甚则全身浮肿及小便短少,严重的可伴有胸水、腹水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病证,临床以肾脏疾病引发者多见。

好发于2~7岁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病因病机小儿水肿与体质稚弱,不慎感受外邪,导致肺的通调、脾的传输、肾的开阖及三焦、膀胱的气化异常,不能输布水津有关。

水肿的基本病机为水液泛滥。

急性肾小球肾炎与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急性肾小球肾炎(1)发病前1~4周多有呼吸道或皮肤感染、丹痧等链球菌感染或其他急性感染史。

(2)急性起病,急性期一般为2~4周。

(3)浮肿及尿量减少。

浮肿为紧张性,浮肿轻重与尿量有关。

(4)起病即有血尿,呈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5)1/3~2/3患儿病初有高血压,常为120~150/80~110mmHg(16.0~20.0/10.7~14.4kPa)。

非典型病例可无水肿、高血压及肉眼血尿,仅发现镜下血尿。

(6)重症早期可出现多种并发症。

①高血压脑病:血压急剧增高,常见剧烈头痛及呕吐;继之出现视力障碍,嗜睡,烦躁,或阵发性惊厥,渐至昏迷;少数可见暂时偏瘫失语,严重时发生脑疝。

具有高血压伴视力障碍、惊厥、昏迷三项之一者即可诊断。

②严重循环充血:可见气急咳嗽,胸闷,不能平卧,肺底部湿啰音,肺水肿,肝大压痛,心率快、奔马律等。

③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少尿或无尿患儿可出现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

一般持续3~5日,在尿量逐渐增多后,病情好转。

若持续数周仍不恢复,则预后严重,可能为急进性肾炎。

(7)尿检均有红细胞增多,尿红细胞形态为肾小球性红细胞,尿蛋白增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清总补体及C3的一过性明显下降,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可增高。

肾病综合征本病分为单纯型肾病和肾炎型肾病。

(1)单纯型肾病具备四大特征,即①全身水肿。

②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常在+++以上,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

中医执业医师 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 肾系病证

水中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二.病机:基本病理变化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三.治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四. 病证鉴别:阳水与阴水阳水:病因为风邪疮毒水湿,多实证表证,病位在肺脾,发病急,病程短,水肿从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易治易消,多见于风水和皮水;阴水:病因为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病位在脾肾,发病缓慢,病程长,水肿从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至按之如泥,难消难治,多见于正水和石水。

五.证治分类:(一)阳水1.风水相搏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病机:风邪袭表,肺气闭塞,通调失职,风遏水阻。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剂: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石膏桑白皮黄芩>2.湿毒侵淫证: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病机: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3.水湿浸渍证:全身水肿,下肢明显,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病机:水湿内侵,脾气受困,脾阳不振,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剂: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苍术厚朴草果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4.湿热壅盛证: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常考知识点:第五篇肾系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常考知识点:第五篇肾系病证

第五篇肾系病证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三法)
水肿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淋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淋证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的治法和主方
如何理解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
癃闭的病位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癃闭膀胱湿热证浊瘀阻塞证脾气不升证肾阳衰惫证的治法和主方
阳痿的病位:肝肾心脾基本病机:虚证——实证——治疗原则
遗精的病位基本病机治疗原则:实则清泄虚则补涩
遗精常用治法:上则——中则——下则——
遗精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考点总结:肾系疾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考点总结:肾系疾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考点总结:肾系疾病一、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病因: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治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一)阳水1. 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加减2. 湿毒侵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3. 水湿浸渍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 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二)阴水1. 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2. 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3. 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水肿与鼓胀: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

鼓掌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漏,四肢多不肿,反见消瘦,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

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晄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

鼓掌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

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水肿阳水与阴水:阳水即风水、皮水。

病因多为风邪、疫毒、水湿。

发病较急。

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阴水即正水、石水。

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发病较缓,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

水肿与肺脾肾关系: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

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

外邪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等损伤脾气,造成脾失转输,水湿内停,乃为水肿。

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

久病劳欲,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串讲:肾系疾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串讲:肾系疾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串讲:肾系疾病
水肿的治则
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
(1)上下分治:腰以上发汗,腰以下利小便。

(2)阴阳异治:阴水扶正、温脾肾。

阳水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

(3)活血化瘀:“血不利则为水”。

水肿的鉴别诊断
水肿的阳水与阴水
水肿辨证论治
阳水: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小便不利。

注意:
1.水肿风水相搏与湿毒浸淫
2.水肿湿毒浸淫与湿热壅盛
阴水: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小便少。

水肿
阳水
1.风水相搏--越婢加术汤
一位越南婢女家住的地方风水不好
2.湿热壅盛--疏凿饮子
失了叔子
3.湿毒浸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又被人施了毒,脸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痘痘,而且五味不辨4.水湿浸渍--五皮饮合胃苓汤
现在她一个人领着五个顽皮孩子,又被洪水困住了
阴水
1.脾阳虚衰--实脾饮
疲惫虚弱的样子,看来确实是疲倦了
2.肾阳衰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真武大帝救济了他们,把他们带到沈阳
3.瘀水互结--桃红四物汤和五苓散
于是,水中的五个孩子逃离了死亡
淋证辨证论治
主症: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

淋证(林林)
林林从小鸡身上导出了一点血,放在石头做的石器上加热了八整天,做成了香气逼人的程氏萆薢膏药,感到无比劳累。

癃闭辨证论治
主症: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

中医内科肾系病证

中医内科肾系病证

肾系病证
1.水肿:水肿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2.淋证: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3.尿浊:尿浊是以混浊,白如泔浆,尿时无涩痛,不利感为主症的疾患。

西医学乳糜尿,多属本病范围。

4.癃闭: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为闭,由于两者均属排尿困难,小便不通的病证,故多合称癃闭。

5.关格:关格是由于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导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危重病证。

分而言之,小便不通谓之关,呕吐时谓之格。

多见于水肿、淋证、癃闭等病证的晚期。

6.阳痿:阳痿是指成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软而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

7.遗精: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证。

其中因梦而遗精的称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流出的谓之滑精。

必须指出,凡成年未婚男子或婚后夫妻分居,长期无性生活者,一月遗精1-2次属生理现象。

如遗精次数过多,每周2次以上或清醒时流淌,并有头昏,精神萎靡,腰腿酸软,失眠等症则属病态。

8.早泄:早泄是指性交时过早射精,甚至未交即泄的病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常考知识考点总结(内科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常考知识考点总结(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第一篇肺系病证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第二篇心系病证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惊悸和怔忡的鉴别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伤寒,金匮,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痴呆和癫证的鉴别癫狂的基本病机!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第三篇脾胃系病证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辨证论治证型主方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第四篇肝胆系病证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鼓胀与水肿的鉴别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doc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讲义肾系病症.doc

第五单元肾系病证要点一水肿的概念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要点二水肿的病因病机(一)病因风邪袭表、疮毒内犯、外感水湿、饮食不节及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二)病机基本病理变化一一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

病位一一肺、脾、肾,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水肿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分,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阳水一一属实。

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

病位在肺、脾。

阴水一一属虚或虚实夹杂。

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病位在脾、肾。

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焜,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肾f阴水。

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节,使肿势加剧f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水肿各证之I'可互有联系:阳水风水相搏证,若风去湿留f转化为水湿浸渍证。

水湿浸渍证,由于体质差异一湿有寒化、热化之不同。

湿从寒化,寒湿伤及脾阳f脾阳不振之证,甚者脾虚及肾f肾阳虚衰之证。

湿从热化f湿热壅盛Z证。

湿热伤阴f肝肾阴虚Z证。

肾阳虚衰,阳损及阴f阴阳两虚之证。

水肿各证,H久不退f水邪壅阻经隧,络脉不利,瘀阻水停,则水肿每多迁延不愈。

水肿病因病机示意图»»»— fiWn归M —水液代»浸10溢千肌味一——------------ 卑旳湿团关其fit运一知不行眨千11肤---- ft*祁-不w土永肿鼻萱t 漫■豊却其阳晋阳亦衰站址度一內仿财沐俺化丸行* 一水液内停------------------阳松a利正询r水邪甘崟拄阴琳加夕燼水肿曙剧受邪入陷邪簣黯riw: pfriEKif上逆千購iraa要点三水肿的诊断与类证鉴别一一诊断依据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脸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人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 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Itt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请语等危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预习知识:肾系病证第一节水肿【概述】一、概念: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二、沿革:(一). 病名分类1.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风水:水肿病的一种。

多由风邪侵袭,肺失宣降,通调失司,水气不行而潴留体内所致,水肿以头面为著。

石水:水肿病的一种,由下焦阴寒水气凝聚所致,表现为少腹肿大且坚如石,腹满不喘。

涌水:水自下而上如泉之涌也,由肺移寒于肾,肾气不化所致。

2.《金匮要略》对水肿称为“水气”,《金匮要略》立有“水气病脉证并治”专篇。

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等五种类型。

皮水:由于脾虚湿盛. 水溢皮肤,虽无表证但脉亦浮,其水气在正水:水肿的一种,多由脾肾阳虚,水停于里、上迫于肺所致。

症见全身水肿,腹满,喘急等。

黄汗: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由风、水、湿、热交蒸溢渗所致。

3.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阴水:水肿之属虚属寒者,水肿多从下肢起,兼见肢冷神疲,小便清涩,大便溏薄,脉来沉迟,舌质淡胖等。

阳水:水肿之属实属热者,头面先肿,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腹胀满,苔腻脉数等。

(二)病机治法1.《内经》认为其发病与肺、脾、肾有关。

并提出基本治疗原则。

“平治与权衡,去苑陈,开鬼门,洁净府。

”的治疗原则。

2.《金匮要略》提出发汗、利尿两大原则。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3.《备急千金要方》中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

并指出水肿有五不治:4.《仁斋直指方》又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5.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水肿》又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

三、讨论范围:包括肾性水肿,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等,本篇论及的水肿主要以肾性水肿为主。

【病因病机】▲1、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三焦气化不利。

2、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

3、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4、水肿的病理性质有阴水、阳水之分,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5、水肿转归,阳水易消,阴水难治阳水易消:①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病位在肺脾,病程短,属表、属实。

②若能及时正确治疗,可向愈,若失治误治可转为阴水。

阴水难治:①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病位在脾肾。

发病缓慢,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②若水邪壅盛或阴水日久,脾肾衰微,水气上犯则可出现水邪凌心犯肺之重证。

③若病变后期,肾阳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是由水肿发展为关格。

若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致膀胱气化无权,可见小便点滴或闭塞不通,则是水肿转为癃闭。

若阳损及阴,造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则可转变为眩晕。

【诊查要点】一、★诊断要点1、发病特点: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临床表现: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

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头痛,抽搐,神昏谵语等危象。

3相关病史: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二、病证鉴别〔、▲水肿与臌胀的鉴别:①共同点:二病后期均可见肢体水肿,腹部膨隆。

②不同点:主症特点:臌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以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病机特点:臌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

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 2、阳水和阴水的鉴别:【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水肿病证首先须辨阳水、阴水。

2、辩病变之脏腑3、辩清本虚标实之主次二、治疗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治疗水肿的三条基本原则。

1、阳水应以祛邪为主:发汗、利水或攻遂,同时配合清热化湿,健脾理气等法;2、阴水当扶正祛邪:以扶正为主,温肾健脾,同时配以利水,养阴、活血、祛瘀等法。

3、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须视证的性质、轻重、转变趋势而灵活应用,不可固执一法。

★水肿在临证时如何运用攻逐一法?攻下逐水法是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之意只宜用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用发汗、利水法无效,而确有当下之脉证者,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者。

使用该法,宜抓住时机,以逐水为急,使水邪从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枣汤治疗),但应中病即止,水肿衰其大半即应停药,以免过用伤正。

俟水退后,即行调补脾胃,以善其后。

病至后期,脾肾两亏而水肿甚者,若强攻之,水稍退可暂安一时,但攻逐之药多易伤正,究属病根未除,待水邪复来,势更凶猛,病情反重,故逐水峻药应慎用。

三、分证论治:(一)阳水(二)阴水淋证【概说】一、概念: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沿革:1、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

《素问》称本病为淋、淋。

2、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称其为“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并对本病的症状作了描述。

3、汉代华佗《中藏经》提出了淋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乃为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

4、隋巢元方指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5、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将淋证归纳为石、气、膏、劳、热五淋; 宋代《济生方》又分为气、石、血、膏、劳淋五种。

6、明清时期,张景岳认为淋证病程的长短是其辨证的一项重要内容,初期多为热证,可因治疗和病程不同出现寒、热、虚的变化,从而倡导根据证型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治法。

李中梓《医宗必读. 淋证》将淋证血淋分为血热、血冷、血虚、血淤四型,将劳淋分为肾劳、脾劳并采取不同的方药。

清尤怡已认识到各种淋证之间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并强调治疗石淋、膏淋要“开郁行气,破血滋阴”。

三、讨论范围: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西医学所指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以及尿道综合征等病证,凡是具有淋证特征者,均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1、基本病理变化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湿热客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小便灼热刺痛――― 热淋膀胱湿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小便涩痛有血―――血淋肾阴不足,虚火扰动,伤及阴络―――――――――――――――――― 血淋湿热久蕴―――熬尿成石―――石淋湿热蕴久----- 阻滞经脉,脂液不循常道------- 小便浑浊不清―――膏淋肾虚下元不固,不能摄纳精微脂液-------- 膏淋2、病位在膀胱与肾,且与肝脾有关。

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之邪。

3、病理性质的转化和六淋之间的转归:4、淋证的预后:预后与病情轻重及类型有关热淋、血淋热毒入血;久淋不愈——劳淋水肿、癃闭、关格;肾虚肝旺一一头痛、眩晕石淋结石过大,阻塞水道水肿、癃闭、关格;膏淋日久虚劳【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

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可确定不同的淋证类型。

2、病久或反复发作后,常伴有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等。

3、多见于已婚女性,每因疲劳、情志变化、不洁房事而诱发。

二、病证鉴别1、淋证与癃闭的鉴别①相似点:小便量少、排尿困难②不同点: 淋:尿频而痛、排尿总量正常;癃闭:一般无尿痛、排尿量低于正常或无尿,但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2、血淋与尿血的鉴别①相似点: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②不同点:血淋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尿血:一般无痛、血多时或血块时轻痛。

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 3、膏淋与尿浊的鉴别①相似点:小便浑浊、白如米泔②不同点:尿浊:无痛;膏淋:涩痛、频数、有堵塞感【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首辨六淋主症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

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

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涩滞疼痛,尿后余沥不尽。

血淋为溺血而痛。

膏淋证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

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2、辩证候之虚实3、辩明各种淋证的转化与兼夹二、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淋证基本治则三、证治分类癃闭【概说】一、概念: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二、沿革:1、癃闭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癃闭”或“闭癃”,并对其病因,病机、病位都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2、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为癃闭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3、隋唐至宋元时期,对癃闭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认为小便不通和小便难因于肾和膀胱有热。

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有用导尿术治疗小便不通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导尿术的记载。

三、讨论范围:尿潴留及无尿症,如神经性尿闭,膀胱括约肌痉挛、尿道结石、尿路肿瘤、尿道狭窄等【病因病机】1、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瘀浊内停、体虚久病五种2、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3、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肾★膀胱的生理功能为贮藏尿液,排尿则依靠其气化功能。

但膀胱气化有赖于肺的通调,脾的转输,肾的气化来维持,又需要肝的疏泄来协调。

故肺脾肾肝功能失调,亦可致癃闭。

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共司小便,体内水液的分布与排泄,主要依赖肾的气化。

此外膀胱的气化,亦受肾气所主。

若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则膀胱气化无权,可发生癃闭。

此外,肺位上焦,为水之上源; 脾居中焦,为水液升降之枢纽; 肝主疏泄,协调三焦气机之通畅。

如肺热壅盛,气不布津,通调失职,或热伤肺津,肾失滋源; 又如湿热壅阻,下注膀胱或中气不足,升降失度; 再若肝气郁结,疏泄不及;以及砂石、痰浊、瘀血阻塞尿路; 上述情况均可导致膀胱气化失常,而成本病。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起病急骤或逐渐加重,主症为小便不利,点滴不畅,甚或小便闭塞,点滴全无,每日尿量明显减少。

2、触扣小腹部可发现膀胱明显膨隆等水蓄膀胱证候,或查膀胱内无尿液,甚或伴有水肿、头晕、喘促等肾元衰竭证候3、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及腹部手术后患者,或患有水肿、淋证、消渴等病,迁延日久不愈之病人。

二、病证鉴别1、癃闭与淋证。

相同点:均属膀胱气化不利,皆有排尿困难,点滴不畅的证候。

不同点:癃闭无尿道刺痛,每日尿量少于正常,甚或无尿排出,而淋证则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而每日排尿量正常。

2、癃闭和水肿相同点:都表现为小便不利,小便量少; 不同点: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浮肿,甚者伴有胸、腹水,并无水蓄膀胱之证候; 癃闭多不伴有浮肿,部分患者还兼有小腹胀满膨隆,小便欲解不能,或点滴而出的水蓄膀胱之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