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读书报告
《雪国》读后感【优秀9篇】

《雪国》读后感【优秀9篇】雪国读后感篇一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这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净土,仿佛世外桃源,如梦似幻,夜空下一片白茫茫,无边无际。
积雪覆盖的村落,散发出浓烈嫩叶气息的后山,亭亭如盖的杉树,雪水融化的青石板,秋阳般的芭茅花,翩翩飞舞的蝶儿,夕阳晚照的河流,耀光点点、缀满银河的星辰,朴实的景致,悠闲宁静,在大雪纷飞的雪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带着与生俱来的虚无缥缈,遗世而独立。
一场虚幻的梦在唯美、冷艳、凄清的雪国徐徐展开。
《雪国》是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唯美主义代表之作,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
川端康成以“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哀伤,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成为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这部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如北国的雪清冽、孤寂,似飘落的樱花唯美、哀怨。
故事讲述了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
第一次读《雪国》,沉醉于一派北国风光唯美的雪景中,仿佛置身于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听见整个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响起冰裂声,看见远处的崇山叠峦透明而冰凉,笼罩着一层柔和的乳白色,上面的积雪熠熠生辉,屋檐前的小冰柱闪着可爱的亮光,村里的孩子们在田间滑雪、嬉戏打闹,纺织姑娘们把挚爱之情全部倾注于纯手工产品,晨曦泼洒于厚雪上的白麻绉纱上,染上绮丽的红霞,仿佛一扫夏日的污秽。
再读《雪国》,被“川端式的美”所折服。
川端康成的作品文字美,意境更美,喜欢用镜子的意象来创造虚幻又真实的美、超越现实的美,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唯美、哀怨、冷艳的世界。
他曾说:“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他不但是美的创造者,美的追求者,还将日本物哀之美和幽玄之美诠释至极致。
他细腻而悲哀的笔端下处处流露出“美”,追求纤细而哀愁的情调,让人感受到日本式的悲壮之美:哀怨、凄婉、悲悯。
《雪国》读后感(精选6篇)

《雪国》读后感(精选6篇)《雪国》读后感(精选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雪国》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雪国》读后感1《雪国》的故事在一个银色的国度里慢慢地揭开了故事的一角,雪国被白雪覆盖,一切丑陋的虚伪都蒙上了灰尘。
岛村遇到了这里美丽的艺妓驹子,两人一见如故,在雪国的日子里岛村有驹子的陪伴并不无聊。
有传言说驹子有一个病重的未婚夫,由一不叫叶子的女子照顾,而驹子成为艺妓是为了支付医药费。
但当岛村里问起时,小马却矢口否认。
过了没多久,驹子的未婚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照顾驹子未婚夫的叶子请驹子去探望,但是不管叶子怎么请求,驹子还是不去,和岛村慢慢的离开了。
驹子未婚夫死后,叶子在大火中自杀,而岛村只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为驹子失去生命而难过。
就像一个没有尽头的故事,在最后,雪国火花飞天,让白雪染上了火红的颜色,埋在雪地里的是渐渐失去了色彩的生命,在茫茫的雪地里湮灭,融化成一片洁白,最后尘埃落定。
川端康成用他充满悲伤的笔墨在纸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仿佛一点点墨水就会在纸上留下绚丽的花朵。
他的故事和他自己的一样悲伤,早年失去亲人的痛苦为他的世界观增添了一抹暗淡的色彩。
在凭借《雪原》、《千只鹤》和《古都》获得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三年后,他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才华横溢而又忧郁的一生。
没有人能理解他的这种行为,但你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听到他悲伤的叹息。
生命不是死亡的对立面。
死亡潜伏在生命中。
川端康成的话,仿佛在告诉世人,他依然存在,生命的存在中包含着死亡,让一切得到升华。
《雪国》读后感2仿佛是在雾里看见海的样子,第一眼望上去,我可以明白无误的说那便是海平面了,细看时我却动摇了这种想法,因为我分不清那是海,是云,还是雪――初看雪国,感觉有种淡淡的痛拥堵在心头。
在凄美的风景中,两个为爱而痴的女子,像是浸了水滴的水墨画,身影渐渐变得模糊,惟有一个声音总是不绝于耳,翻来覆去总是两个字“徒劳”!再读雪国,我更觉得像是跌入迷雾,眼前所能幻化出来的,只有淡淡的近于透明的山水,连雪都没了印象,感知到的只是驹子徒劳的“爱”。
2024年《雪国》读后感(3篇)

2024年《雪国》读后感《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宏大的长篇小说,于1948年出版。
小说以一个叫志贺的东京雇佣作家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与一个叫神山的女人之间的禁忌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一座被雪覆盖的偏远山村中的艰难生活。
这是一部极具诗意的小说,描绘了人与自然、爱与死亡的复杂关系,引发了我许多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雪国》,我被小说中独特的叙事风格所深深吸引。
川端康成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雪覆盖的山村风景和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使人不禁沉浸其中。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让读者更加贴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透过主人公志贺的眼睛,我看到了一个迷失、困惑、充满欲望的男人。
他对于这个陌生而异国的地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开始探索并渴望融入这个山村的生活。
小说中的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
雪覆盖了整个山村,形成了一片美丽而寂静的景象。
然而,雪也无情地阻隔了村民与外界的联系。
这对于志贺来说尤为困扰,他发现自己无法适应这个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环境。
雪还象征着死亡和孤独。
在小说中,雪一直伴随着主人公和神山的爱情故事,代表着他们离不开的、同时又无法实现的渴望。
川端康成通过雪的形象,传达了人与自然、爱与死亡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我对自然和生命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也对小说中的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雪国》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己之间的关系。
主人公志贺是一个在异地迷失的人,他被雪村的秘密所吸引,却又无法真正融入那里的生活。
他和神山之间的爱情又被本地人看作是一种禁忌。
这些关系的错综复杂,让我不禁思考着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和谐。
此外,我也对小说中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兴趣。
《雪国》发生在日本乡村的一个偏远地区,描绘了当时日本社会的一种传统生活方式。
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反映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
我通过这本小说了解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之处,也对与我所熟悉的西方文化有了一种对比和对话。
总的来说,阅读《雪国》是一次深入而有意义的体验。
《雪国》读后感10篇

《雪国》读后感10篇《雪国》读后感1《雪国》这部作品以他独有的那种清清淡淡,含含蓄蓄的情感,或是暗暗的哀伤,或是羞羞涩涩的爱慕,或是淡淡的凄凉,深深地打动着我们,而且这种打动是一点点,一丝丝,静静的,轻轻的,流入我们的心田。
看完《雪国》掩卷沉思,慨叹驹子和叶子命运的不幸。
如若初见,便不如不见的好,驹子与岛村的相见便是如此。
初见时,刹那间便是永恒。
驹子为岛村的见识与明朗所深深折服,从此心中的爱慕之情便油然而生。
岛村因欣赏舞蹈艺术而与驹子成为知己,驹子的热情也为岛村心中的凄凉阴影带来了一丝温暖,犹如冬日之骄阳融化冰雪一般。
驹子是雪国里悠悠飘零的雪花,在半空,这般冰艳动人,带着寂寥的哀伤让人怜爱不已。
可是雪花永远只能是雪花,她的身份是艺妓,她的命运已经定格,纵然努力去摆脱,却也只是徒劳,正如小说里写的:驹子的生命是徒劳的,你只能看着这哀艳美丽的雪花悠悠地飘到你的眼前,于是你忍不住心动,用手去接,然后只能静静地看着她在你手中慢慢地消融,而你却什么也做不了。
岛村是雪国里独自飘零的孤叶,在风中,这般孤寂凄清,历尽人世沧桑和炎凉世态,养成了一种孤独沉默的性格,对于世事采取漠然的态度。
纵然及力去追寻内心,然而却逃不过命运的安排。
总体来说,《雪国》的情节并不复杂,主要围绕三个人物驹子、岛村和叶子来展开。
尽管如此,川端康成的语言却给人一种凄凉无奈之感。
驹子的无力,令人伤感无奈。
驹子的存在就是这样微不足道,在岛村的心里是,在雪国也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她代表着雪国。
其实,驹子的形象随着叶子的死去而幻灭,她悲凉的喊叫声意味着最后的挣扎,但却依旧无力。
她——注定不能摆脱命运,雪国的凄冷已成宿命。
《雪国》读后感2川端康成是日本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员,他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特质。
其作品《雪国》是一本讲述日本寻常人家在一段旅行中发生的普通平常的事。
通过这样的故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的关系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
在《雪国》这部作品中,描述了一位自由撰稿的舞蹈研究家岛村在一次机遇中认识了当地的一位艺妓后的情景,那时所谓的艺妓就是平时在家里做些平凡的家事,过着极为普通的生活,待到被召唤时就立刻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地道的艺妓,有的时候她们在客人的旅馆内一起歇宿,大家坐在火盆旁闲聊一些家常,很自然地同客人们了解起来,而后,当她们看到男人们穿着棉睡衣就寝或起床时便会给予精心的料理,驹子就是这种地方艺妓中普通的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逐渐的了解起来,并且经常见面。
《雪国》读后感模板(三篇)

《雪国》读后感模板读《雪国》后,尽管这是一本短篇小说,但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川端康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雪国的冬季景色,表达了主人公与周围环境的孤独与无奈。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描写方式所吸引。
川端康成以优美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雪国的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雪花纷飞的世界中。
他运用大量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冰冷的雪地、苦寒的氛围以及恶劣的天气条件,让我感受到了主人公生活的苦难和艰辛。
尤其是对于雪花的描写,作者将其比作一种漫舞的梦幻之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笔者通过主人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巧妙地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主人公作为一个不属于这个雪国的旅客,他对待雪国的态度始终保持着一种冷漠和疏离。
他被困于雪国,无法回到自己熟悉的世界,这让他感到无助和迷茫。
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与雪国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逾越的隔阂,无法真正融入这个陌生的环境中。
这样的情节描写让我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引发了我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最后,小说以一个充满哲理的结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当主人公最终与雪国告别时,他对自己心中的一个声音说:“这真的是最后一次了。
”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但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一丝别离和无奈。
这个结尾不仅仅是主人公与雪国的别离,更是一种对生活的触动。
从整篇小说看,主人公始终被困在一个无法摆脱的境地中,这让我想到了人们往往处于一种类似的困境之中,无法逃脱。
这个结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使我欲罢不能。
综上所述,读完《雪国》后,我被其细腻的描写、主人公与环境的互动以及深刻的结尾所打动。
这部小说揭示了人与环境、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并引发了对生活的思考。
通过这部作品,我不仅在情感上受到触动,也在思想上得到了一些启发和思考。
《雪国》读后感模板(二)《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独特而深刻的方式描述了一个被冰雪覆盖的偏远山区,在那里生活的人们与外界隔绝,并面临着孤独与无望。
《雪国》读后感

《雪国》读后感《雪国》读后感1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雪国》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雪国》读后感1初夏的日子,季节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潮热。
静静地坐在落地窗前,品读川端康成的《雪国》,冷冽的美感如洁白的雪片落在手心,悄悄融化,恍惚之间,竟不知它是否真实地飘落过,还是只曾出现在幻镜中。
故事讲述了男主人公岛村来到远离东京的乡村旅行,在那里与一位年轻的艺妓驹子和一位纯情少女发生的感情纠葛。
《雪国》起笔于1935年,当时的日本正准备全面发起战争。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下,作者并没有写明对战争的看法与态度,而是只用细腻的笔尖,刻画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妓拼命地想要生活下去,追求淳朴爱情的真实状态,表现了自己内心对女性的深切同情。
书中的驹子善良、真实、充满勇气,她对自己的未婚夫并没有爱情,却在无助、孤苦的逆境中,为其筹集治疗费用去做了艺妓,在悲惨的命运面前,她没有自甘堕落,而是保护自己纯洁的身体,苦练技艺,艰难地追求更好的生活,她对岛村质朴、热烈的爱情其实也代表了对淳朴、正常生活的渴望与依恋。
男主人公岛村的形象似乎总是模糊不清,以侧脸示人,他的形象掺杂沉默与哀怨,对于宿命的无可奈何,对于驹子的爱并没有真正认同且深感愧疚,认为一切都是“徒劳”,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许与作者父母早逝,青年时期又遭遇失恋的经历而形成的沉默、封闭的性格有关。
岛村的手指感觉到的是驹子,而看到和听到的却是纯情少女叶子美的近乎悲戚的眼神与声音。
他心中惦念着相别一年的驹子,又偷偷欣赏着借助窗外流动的山色映出的叶子的影子,他在自己的意境中对温柔的像慈母般照顾病人的叶子产生了爱意,却又不是世俗男女之间的情欲。
行男临死之时,驹子为了送别岛村甚至不愿回去见行男最后一面,但岛村却“感觉到一种生理上的厌恶”,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他的形象与驹子的形象也相矛盾,在对立中为读者展现了复杂社会的现实和内心压抑的渴望。
雪国读后感(精选44篇)

雪国读后感雪国读后感(精选44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雪国读后感(精选4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雪国读后感篇1看《雪国》,我突然间想起曾经写下的一些关于火车、旅行的文字来,想想,自己是一个很爱坐上火车去旅行的人。
因为坐上火车,就能在陌生的人群中、在陌生的世界中穿行。
一路行来,飞驰而来的风景,来往去留的人们,可以让我胡思乱想上好一段时光了。
只是,对风景的描述,比之这样的名著,是绝对无法企及的了。
那样凌厉、冷艳、凄美的文字,在《雪国》中频繁出现,却那样自然,似乎是作者信手拈来,却又那样贴切于文章一贯风格和主题。
很容易让人沉溺其中。
淡淡的哀愁,抹不开的忧郁,深入骨髓的凄凉。
不是普通文字能承受住的重量。
发自内心的悲戚。
喜欢悲剧的我,何时是尽头?人生悲苦、孤独、凄凉如此,也许,不过是庸人自扰之。
我是个太容易多想多虑的人了。
也许,该多看看喜剧文才好呢。
雪国读后感篇2《雪国》故事写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研究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
岛村是一个有着妻室儿女的中年男子,坐食遗产,无所事事,偶尔通过照片和文字资料研究、评论西洋舞蹈。
他来到雪国的温泉旅馆,邂逅了艺妓驹子,并被她的清丽和单纯所吸引,甚至觉得她的“每个脚趾弯处都是很干净的”,后来又两度到雪国和驹子相会。
小说就是从岛村第二次来雪国开始的。
驹子的三弦琴师傅的儿子行男患了肺结核,叶子陪同他从东京乘火车返回汤泽,正好坐在第二次去会驹子的岛村对面。
岛村透过车窗欣赏黄昏的雪景,却看到映现在车窗上的美丽的叶子,不禁喜欢上了这个美少女。
因而在他和驹子、叶子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的情感关系。
小说最终以叶子的意外去世而告终。
雪国读后感篇3“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一段简简单单的开头,将我们引入这一个世界。
雪国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雪国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雪国》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雪国》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
《雪国》的名字预示了故事主人公凄冷的宿命,故事内容为读者展现了一种哀怨和冷艳的世界。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雪国读后感,分享给大家!雪国读后感其实一直以来我对日本的很多东西都是很反感的。
其中的原因自不用说。
但是当我看到日本著名的作家川端康成写的散文临终的眼时,给我极大的震撼。
之后我知道了他的小说雪国。
川端康成自小成为孤儿,历尽人世沧桑和炎凉世态,养成了一种孤独沉默的性格,对于世事采取漠然的态度。
为此,他早期作品,如《伊豆舞女》和《招魂祭典一景》等,还蕴含着对下层妇女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雪国这本书买了后,看了好几遍,看完之后,我问自己,看完后自己有何感觉,我告诉自己,没有感觉。
是的,看完之后,心底没有留下几个特别印象深刻的人物和与之发生的事情。
但是唯一觉得的就是作者细致的景物描写。
犹如,电影画面中那些唯美的影象,人已经不是关键的因素。
他们都是一些带你走如画面的线索而已。
其实,这里边有很多关于日本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地方风土人情描写。
反而,让我想起了简爱中,对于那个阴郁的阴天的描写,低矮的旧式城堡,有着阴霾的天,自己一个人躲在小房间窗帘的后面看这书,那个时候看着这一段的时候,只是觉得那个景物和人物的心情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川端康成的《雪国》凝聚着作者十二年的心血,《雪国》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有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
作品中作者着力描写的无声的雪国在作品中是一个重要的自然角色,雪国四季的自然景色魔术般地衬托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雪”的洁白是日本美学观念的体现,日本传统美的象征,而“雪国”则是川端为其营造的最后一块栖身的净土。
雪国的晶莹剔透、丰富多彩也象征着有过灿烂文化的日本;叶子象征着作者的终极理念,在这里体现为日本传统。
和叶子一样,行男也隐喻了传统的日本文化,行男和叶子是一体的。
行男这个名字暗示着作者对渐渐离去的日本传统的哀悼,叶子生命的终结也寓意着作者对日本传统文化可能消亡的命运的深沉担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雪国》的读书报告
作品:《雪国》
作者:川端康成
作者简介:川端康成(1899--1972),出生于日本大阪市。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
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
据说川端家族是镰仓幕府第三代执政官北条泰时的后代,“我有北条泰时第31代或32代孙这样一个不堪可靠的宗谱”(《文学自传》),到川端爷爷那一代,还拥有房屋、山林、田地、宙宇和私人墓山,是村里的大户人家。
但川端世家也从这时开始衰落,房地产逐渐所剩无几,没落世家的阴影给幼年的川端带来一丝人生的悲凉,让他体悟到生活的苍白。
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郁闷,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阴影很深的底色。
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次)杂志。
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
新感觉派衰落后,参与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
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
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
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
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
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川端担任过国际笔会副会长、日本笔会会长等职。
1957年被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
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
“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
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
写作背景:《雪国》起笔于1935年1月,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英云密布时期。
在这期间,他们对日本国内加强统治,轰动一时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已被镇压下去,与之对立的新感觉派文章,包括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从另外一面收到影响。
《雪国》这部作品的发表足以说明这一严酷的现实。
《雪国》开始是以《晚景之境》、《白色的晨景之境》、《物语》、《徒劳》、《萱花》、《火枕》、《拍雪球》等短篇形式分别发表于各种刊物上,后来随着形势更加的险恶,从1937年以后即基本上停止发表。
但作者后来又补写了《雪中火场》、《银河》两章,并反复修改,直至1948年重新刊出新
版本,出版最后完成本。
主要原因大致是,它既没有追随日本帝国侵略的政策,歌颂侵略战争,也没有像小林多喜二的《为党生活的人》那样。
正面批判和反对侵略战争,描写共产党员和工人阶级的斗争。
它把背景设置的远远离开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中,并以那里的艺妓驹子和游客到村的邂逅为题材,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生活。
小说倾注了川端的心血,也是他最自信的作品之一。
图书馆藏书情况:
《雪国·古都》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雪国·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雪国》叶渭渠、唐月梅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 《雪国》叶渭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雪国·古都》叶渭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雪国·千鹤·古都》高慧勤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 《雪国·伊豆的舞女》日汉对照叶渭渠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研究情况:
《雪国》描写的是来自东京的中年男子岛村在百无聊赖中3次到雪国游历,与当地的两名女子驹子和叶子的情感纠葛。
在中
国知网上以“雪国”为检索词,可以检索到673条有关《雪国》的研究论著。
其中研究角度趋于多方面,辐射性很强,大概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一、《雪国》中重点人物形象分析;在研究中,我们多见的是以“驹子”和“叶子”二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展开的分析。
如《歌唱的处女—川端康成<雪国>人物“叶子”的寓意》,《试论<雪国>中的女性形象刻画》,《雪的洁净与悲凉—解读<雪国>中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从<雪国>看日本女性之觉醒》,《浅析<雪国>中驹子的形象》,《世俗女性和纯净美人—中日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灵与肉的变奏曲—解读<雪国>中的女性形象》等。
二、以“雪”为主的象征意义及其色彩美;如《<雪国>:一个雪白的世界》,《<雪国>中的色彩世界》,《试论<雪国>的色彩美》等。
三、论《雪国》的悲剧美以及其中所包含着的虚无主义;如《川端康成的“完美”之死》,《一曲凄美的梦幻曲—论<雪国>的虚无思想》,《<雪国>中的悲剧美学—解读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实现川端文学虚实合一的媒介--<雪国>、<古都>中镜子的作用》,《从<雪国>透视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东方美的传承之作—浅谈<雪国>空虚美的构筑与展现》等。
《雪国》之我见:
《雪国》全篇都没有表现出重大的社会主题,也没有以哪个任务为否定的对象。
也许是没落世家的阴影给当时年幼的川端带来一丝人生的悲凉,让他从小就体悟到了生活的苍白,亲人的一
个个离去使川端在世界上成为了单形体。
而这种“孤儿的悲哀”渗入到他的作品中,过早而频繁地接触死亡也促使他一生都在思考着生与死的问题,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死亡与生命如影随形,他常常在死的阴影下探索生的美,生命也因此显得虚无缥缈。
因此,依次分析,未涉及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情有可原的。
其实,当日本逐渐被战争的狂热所席卷,川端的总体倾向是回避,似乎战争与自己无关。
但日本的惨败以及战后日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混乱和感伤却给川端不小的冲击,如在《东京人》、《河畔小镇的故事》中,川端再现了美国占领军损害日本人民和日本文化的事实。
在《雪国》中,作者笔下的人物的悲欢离合展现的是对悲哀的美的鉴赏,对无常易逝的人世的解释,对绝对精神境界的寻求。
从作者的本意来说,他回避矛盾冲突。
但从作品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异,有闲阶级的不劳而获,精神空虚;下层民众生活艰辛,尤其是地位卑贱的妇女找不到正常生活的出路,沦为社会制度的牺牲品,让人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