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与防范对策论文
信用风险管理分析论文(共4篇)

信用风险管理分析论文(共4篇)第1篇:网络时代众筹融资的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1引言随着全民网络化的逐步实现,传统金融业开始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实现自身经营模式的改革,而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众筹融资也从中受益。
2014年12月,中国证券协会发布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方法(试行)(征求意见稿)》,标志着中国的股权众筹融资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监督与管理。
在2015年7月由国家多部门共同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表明了目前中国的众筹融资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创新模式,其发展理应受到鼓励与保护。
中国的众筹融资起步相较欧美略晚,但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浪潮,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根据《2015年中国众筹市场发展报告》,中国目前有数十家家登记在案的众筹平台。
其中包括天使汇、京东众筹、淘宝众筹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众筹平台。
报告选取了2014年全国规模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13家众筹融资平台,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得出,截止到2014年底,该13家互联网众筹融资平台总共产生融资项目达到9088起,涉及众筹融资金额达到13.81亿人民币。
众筹融资模式高速发展的背后,其背后所潜在的信用风险却不能被忽视,相对于已经构建起完整信用风险应对机制的传统金融业,依托于互联网存在的网络众筹融资一再简化融资程序,降低融资难度后,其信用风险也凸显出来,同时由于互联网的高覆盖率,高关联性,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其后果将是难以设想的,必定会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所以必须在了解潜在信用风险的前提下,提前构建可行的预防机制,确保众筹融资的健康发展。
2我国众筹融资存在的信用风险长久以来,传统的融资业务一直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信用风险领域之一,即便是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如风险定价、风险评估、征信体系建立之后,信用风险管理依旧是一大难题。
受到融资结构不合理,信息不对称以及主观性影响,每年仍有大量的贷款无法按期收回。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必须强化信贷风险管理,保证信贷资产业务的健康发展。
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并提出在金融危机下治理信贷风险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信贷风险【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信贷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贷放出去的款项,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而形成逾期、呆滞或呆账,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贷风险管理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
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化信贷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上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经营管理的授权操作与内控自律制度建设的严重不协调,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贷风险控制理念和行为偏差,以致信贷资产不良率还处于高位运行。
在金融不断对外开放的今天,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便成了银行能否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着手,提出了治理信贷风险的相关措施。
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面临的主要风险现况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加强信贷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起主导作用,并决定外部风险。
1.1 内部风险1.1.1 素质风险。
是指因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原因导致的信贷风险,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品德素质两个方面。
业务素质偏低的信贷员一般很难对一笔贷款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贷款的风险增大;品德素质较差的信贷人员则容易导致以权谋私、以贷谋私的道德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信用风险原因[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信用风险原因[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6446e2856a561252d36f4a.png)
我国商业银行企业信用风险原因探析【摘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从信用文化缺失、外部监管缺陷以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三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企业信用风险;原因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00021-01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不能履行事先的约定按时足额偿还债务,进而使得债权人遭受经济损失。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不仅直接造成银行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扰乱市场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竞争性,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
对于以经营资产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及主要收入来源。
而贷款业务中,又以企业贷款为主,因此企业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也是最严重的风险,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也一直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
而认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信用文化缺失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由经济和政治决定,同时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先进文化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资本市场不完善,信用交易和信用意识发展滞后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近代中国由于封建小农经济占主体地位,政府重农抑商,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信用交易起步较晚,国民信用意识较弱。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计划经济,经济发展完全由政府主导,使得整个社会缺乏信用发展的土壤,信用意识普遍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市场观念和市场意识也逐渐增强。
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信用缺失等,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信用文化环境。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缺乏市场经济运行所必须的信用意识。
信用文化的普遍缺失,已经成为商业银行企业信用风险的诱因。
二、外部监管存在缺陷(一)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在商业银行信用监管和企业失信惩戒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缺乏健全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
关于农村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及有

1几个常见问题的不同角度分析1.1农村中小商业银行所谓的战略风险,绝大部分实际上是执行战略的风险战略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本身存在偏差或者方向性错误,导致经营出现风险,而农村中小商业银行基本上不会面临真正的战略风险,但是绝大部分高风险农村中小商业银行往往存在执行战略的风险。
一方面,大部分农村中小商业银行的战略基本上是口号式和战术式,制定战略往往在赶超思维主导下被动跟随,之所以会出现所谓的战略风险,其实是农村中小商业银行缺乏坚持战略的定力,即执行战略的风险,对已经制定的战略不能彻底、长期、全面地坚持执行,如零售战略、小微战略、流程银行战略、网点转型战略等,容易受利润“诱惑”和外部“压力”左右。
加之农村中小商业银行高管更替频率相对较高,对某一经营战略的执行一般不会超过3年,难以形成“接力棒”式执行战略的机制,而放弃执行的路径一般是从决策层开始,常见的认识变化即少量开点儿“口子”不影响大局,实际上缺乏的是执行战略的定力和监督机制。
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通常会依托所在地区整体经济金融环境制定,地区内规模相近的机构一般处于同质化经营竞争中,因此制定的经营战略大同小异,加之熟人文化根基使得机构间的信息透明度高,一旦少数机构发展迅速,短期内极易形成模仿效应,因此容易形成系统性战略风险。
1.2农村中小商业银行依靠完善法人治理来控制风险,最大的障碍是天生的股东结构缺陷完善法人治理机制,从长期来看,确实是提升农村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治本”之道,但要实现农村中小商业银行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并以此来控制风险,在实践中一个最大的障碍是农村中小商业银行股东结构的缺陷,农村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历史沿革,股东结构普遍存在数量多、额度小、股东素质相对较低、股东参与性不强等问题,因此“三会一层”的基础较弱,法人治理机制普遍存在“形似神不似”的问题。
另外从农村中小商业银行的各个利益关键方来看,不论是机构管理层还是行业主管部门,都没有主动放弃控制权的动力,因此,短期内依靠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规范经营或者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还任重道远。
信用卡风险毕业论文

信用卡风险毕业论文信用卡风险毕业论文信用卡作为一种便捷的支付工具,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着信用卡的普及和使用量的增加,信用卡风险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信用卡风险的成因、影响和应对措施,旨在为信用卡用户和金融机构提供参考。
一、信用卡风险的成因信用卡风险的成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个人因素是信用卡风险的主要成因之一。
一些信用卡用户由于不良的消费习惯或者缺乏理性消费的意识,导致信用卡透支或无法按时还款,从而增加了信用卡风险的发生概率。
其次,技术因素也是信用卡风险的重要成因。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用卡信息的泄露和盗用问题日益突出,黑客攻击和网络犯罪给信用卡的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再次,经济因素也是信用卡风险的重要来源。
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因素会导致信用卡用户的还款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了信用卡违约的风险。
二、信用卡风险的影响信用卡风险对个人和金融机构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个人而言,信用卡风险可能导致个人信用记录受损,从而影响到个人的信用评级和贷款申请。
同时,信用卡风险还可能导致个人陷入经济困境,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信用卡风险可能导致不良资产的增加,从而对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信用卡风险还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整个金融系统产生严重冲击。
三、应对信用卡风险的措施为了有效应对信用卡风险,个人和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对于个人而言,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避免过度依赖信用卡消费。
其次,个人应该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和还款计划,确保按时还款,避免逾期产生罚息和滞纳金。
此外,个人还可以通过定期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及时发现并纠正信用记录中的错误。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首先应该加强对信用卡用户的风险评估,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模型,提前识别高风险用户。
其次,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信用卡交易的监控和防范,及时发现并阻止异常交易。
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同打击信用卡诈骗和违规行为。
课题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74314 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大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程度、需求程度越来越高。
伴随着中小企业的突飞猛进,中小企业贷款数额与数量也是节节升高,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也是层出不穷。
为减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层面上将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做简要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概念、特征、分类以及发展历史(一)商业银行的概念、特征与分类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商业银行以吸收散户存款和形成其他企业金融负债为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利用吸收上来的存款对外投资形成各种金融资产,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来自于存贷利差和各种稳定性投资,二是进行风险投资获得的投资业务收入。
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结构上主要以国有独资或者国家控股为主,在投资的业务受到较大的现值,主要体现在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投资。
我国商业银行的分类主要为三类,第一类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第二类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类是城市合作银行。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大抵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以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不能发挥其本身具有的杠杆作用,只是充当着会计核算、记账的职能角色。
总的来讲这阶段商业银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
第二阶段是1979年到1993年期间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崛起时期,该阶段的主题是把国家专业银行转变为有作为的商业银行,并且提出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的适当性政策要求。
商业银行的发展在此阶段取得了客观的进步。
1993年至2001年是第三阶段,此次改革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走市场化的道路。
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公司治理制度改革,实现增值保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的股份制改革,在产权改革与引进外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同时对商业银行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是越来越严格。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现状分析:从前面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可以知道,在任何商业银行运作中,不良贷款的产生不可避免,但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国际警戒线一般10%左右,中国监管标准要求不得超过15%。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与防范

பைடு நூலகம்
第 5期
河 北 联 合 大 学 学 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He b e i U n i t e d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违约 所形 成损 失 的可 能 。二 是 市 场 风 险 , 即市 场 的 价格 变化使 头 寸蒙 受 的损失 , 它 包括 利率 风 险 、 汇率 风险 和价格 风 险 等 。三 是 操 作 风 险 , 即 因不完 善 的 内部 管理 程 序 和 不 规 范 的 内部 操 作 程 序 而 形 成 的
分方法教笼统 , 缺乏专业 的风险预警人员。在风 险 控制方面 , 风险缓释方法 比较单一 , 大多采用抵押担 保方 式 。各 银行 尚未 建 立起 统 一 的管理 信 息 系统 , 内控 不严 , 操作 随 意 。我 国商业 银 行 在 风 险控 制 方
面还 处于初 级 阶段 , 存在很 多 问题 。 ( 四) 政府 融 资平 台信 贷风 险逐 渐增 大
4 . 企业( 借 款人 ) 的道德 风 险
从偿还方式看 , 平 台贷款采取统贷统还方式 , 特别是 地方政府大部分依赖拍卖土地获得资金来还贷 , 还 债压力大。加上政府在平 台贷款上具有强 势地位 ,
企业还款 意愿不确定也会给银行带来风险, 具 体表现有 : 企业并未按照约定专款专用 , 导致银行 到期不能收回贷款 的; 企业 编制各种理由推托还款
2 . 产能过 剩行 业贷款 沉 淀风 险
据 银监会 统计 , 目前 我 国一 些产 能过剩 的行 业 , 如 电解 铝 、 水泥 、 平板 玻璃 、 纺织 等行业 减产 、 停产 现 象普 遍 。这些 行业 由于 以往 盈 利 能力 较 强 , 往 往 是 商 业银 行追逐 的对 象 , 商 业 银 行 已经 投 入 了 大量 信
商业银行风险论文六篇

商业银行风险论文六篇商业银行风险论文范文1【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资金运营过程中由于财务结构不合理、经营状况不佳而引起的财务风险。
为了规避财务风险,需要在风险发生之前进行识别,准时实行措施化解风险。
为了进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识别,需要对以往银行所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汇总分析,找出应对措施,避开下次发生。
风险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风险的监管,对财务资产负债表等财务资料定期汇总进行讨论分析,了解企业财务经营状况,发觉潜在危机,同时,银行财务风险也需要对往来客户的信用风险与经济市场风险进行识别。
客户的负债清偿力量是需要银行谨慎考核推断的。
面对市场经济需要不断的进行市场监管,把握市场动态,准时发觉可能影响财务风险的缘由,做出对策,规避风险。
一、商业银行风险特征(1)不确定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双重性和相关性:商业银行风险存在患病损失的可能性与取得收益的机会,这不仅与其自身的经营活动影响,更受其服务对象的经济行为决策和活动效率的影响。
正是由于银行风险的双重性和相关性,所以会使经济主体产生一种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有效配置资源。
(3)可控性:商业银行风险所具有不确定性,并非意味着不行控,从肯定程度上可以把风险掌握到肯定范围内。
(4)加速传染性:银行风险一旦爆发,不同于其他经济风险爆发,它会因信用基础的丢失而提高金融经济危机的发生。
(5)集中累积性:企业融资渠道与方式单一,使银行风险过于集中化;基层银行的经营不善并不会危及其生存,各种风险通过向上级转嫁,逐级汇总到总行,这样风险将逐步累积。
二、商业银行风险分类(一)外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国家风险的来源于商业银行外部的风险。
1、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未能履行契约中商定的义务而造成商业银行经济损失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2、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内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它存在于银行的经营活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与防范对策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12-000-01
摘要当前,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这些不断增加的风险之中,信用风险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市场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成因防范对策
信用风险,是当前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一种影响十分巨大的市场风险。
对于银行来说,信用缺失能够影响金融市场的公正性和竞争性,破坏市场的秩序,阻碍金融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情况,商业银行就必须要加强对信用风险成因的研究,并根据其成因制定行之有效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当前,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银行不能够获得必要的法律保障。
当前,我国的法律和法规规定:公司的股东与法人只承认有限责任。
这样的情况为公司的股东,特别是对于那些控制股份的股东提供逃避债务、滥用有限责任的条件,使得大股东占用资金等现象成为了一种常态化的问题。
而且,因为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人们在追究这种行为时缺少法律依据,加之这种违法行为的违法成本过低,使得有更多的人去仿效这一行为。
这样的情况增加了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几率,加重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二)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人们的信用观念淡薄
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
在这一经济体制之下,人们没有正确的认识商业信用,甚至存在否定和取缔商业信用的态度。
与市场经济不同的是,计划经济才去的是自上而下的纵向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之下,各经营单位只需要按照计划完成任务即可,彼此之间不存在经济活动,因而也就没有商业信用的观念。
在过去的三十年之中,由于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使得整个社会都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信用观念,使得信用的基础薄脆如纸,为信用风险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三)缺乏对道德风险的良好控制
在信用风险之中,有一个影响十分巨大的风险: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在最大限度提高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了一系列危害他人的行为。
通过对道德风险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商业银行中的道德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为借款人出现违约而导致的失信风险,另一种情况是因为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出于满足自己利益的目的而做出的风险选择行为,例如,银行的信贷管理人员为了满足自己利益的要求,而发放人情型、关系型的贷款。
二、防范信用风险产生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良好的法律环境,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要想防范信用风险,就必须要先构建良好的法律环境,采取有效地措施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
首先,应在完善现有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加快信用立法的立法进度,要建立高素质的监督队伍,对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做好信息的反馈工作。
其次,必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社会信用评估体系,加强对社会信用的评估。
最后,要合理利用舆论,通过舆论来加强对信用的引导的监督,使全体公民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信用观念与信用意识,要通过舆论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崇尚诚信、唾弃失信”的社会风气,要在加强对守信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的同时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打击。
(二)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商业银行风险文化
要想预防信用风险的发生,就必须要采取有效地措施来营造商业银行风险文化。
对于风险文化来讲,它能够使风险管理意识更好的融入到企业的组织文化之中,有助于帮助商业银行的全体员工形成一种共同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使员工能够养成较强的风险意识,同时提高其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这样的情况能有效的提高银行对风险的认知能力,使银行能够及时的发现各项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有效地措施予以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够在风险文化与保守的银行业务经营之间划等号;良好的风险文化还必须要有持续的、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机制作为支持,要通过绩效考核以或资源配置等形式来对其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强化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三)要加强对信息的披露
当前,要想有效地预防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就必须要强化信息披露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和披露制度。
通过这一制度,来强化对市场的约束能力,提高银行的管理和经营水平以及对风险的防范能力。
此外,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还有助于提高银行的声誉和公信力,为银行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
信息披露制度还能够更好的帮助银行发现问题,释放风险,避免因为风险过度堆积而引发信用危机。
(四)要加强市场约束
市场约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纪律,是指市场的机制自动发挥出来的约束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维持金融的稳定,为经济的运行提供良好的条件。
加强市场的约束,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更好的引导资金配置,通过市场约束能够提高融资的成本或者对融资的规模进行有效地约束,继而避免稀缺资源的浪费和过度的风险承担,实现预防信用风险的目的。
结束语: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研究,全面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推动商业银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玲英.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启示.经营管理者.2008(12).
[2]朱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及风险管理.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9(08).
[3]方慧欣.我国票据业务的风险分析及其管理措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1(02).
[4]黄珊珊.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07).
[5]王颖慧,李亦争.基于var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华商.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