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述(四)

合集下载

【精品】计算机

【精品】计算机

7.在浮点加法运算中,完整的操作步骤是对阶。尾数相加、结果规格化、舍入、溢出检查。
8.定点运算器中一般包括ALU、寄存器、对路选择器、移位器和数据通路。
9.ALU的基本逻辑结构是快速进位加法器,它比行波进位加法器优越,具有先行进位逻辑,不仅可以实现高速运算,还能完成逻辑运算。
10.浮点运算器由阶码运算器和尾数运算器组成,它们都是定点运算器,尾数运算器要求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18.一条机器指令由一段微指令构成的微程序来解释执行;微指令可由一系列微命令组成。
19.控制部件通过控制线向执行部件发出各种控制命令,通常把这种控制命令叫做微命令。而执行部件接受此控制命令后进行的操作叫做微操作。
20.一条微指令可划分为微命令字段和控制字段;微指令的基本格式可分为水平型和垂直型。
12.虚拟存储器管理的基本方法有页式、段式和段页式三种。
13.在虚拟存储器中,一般采用全相联地址映像方法和LRU更新策略。
14.虚拟存储器中,程序正在执行时,由操作系统完成地址映像。
15.在磁表面存储器中,调频制(FM)记录方式目前主要用于单密度磁盘存储器,改进调频制(MFM)记录方式主要用于双密度磁盘存储器,而在磁带存储器中一般采用调相制(PE)和成组编码(GCR)记录方式。
21.由于数据通路之间的结构关系,微操作可分为相容性和相斥性两种;
在同一微周期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微命令,称之为互斥的微命令。
在同一微周期中可以同时出现的微命令,称之为相容的微命令。
22.在微指令的字段编码中,操作控制字段的分段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
把互斥性的微命令分在同一段内。
一般每个小段要留出一个状态0,表示不操作。
1.-1的补码定点整数表示时为1...1,用定点小数表示时为1...0。

计算机组成原理书籍

计算机组成原理书籍

计算机组成原理书籍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它主要介绍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相互关系等内容。

本书籍旨在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述。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是计算机的物理实体,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软件是指控制计算机硬件工作的程序和数据。

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

了解计算机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组成对于深入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至关重要。

第二章,数字逻辑基础。

数字逻辑是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基础知识,它主要研究数字信号的产生、传输、处理和控制等。

数字逻辑包括数字信号的表示、逻辑运算、布尔代数、逻辑门电路等内容。

理解数字逻辑对于理解计算机内部运行机制和设计数字电路至关重要。

第三章,指令系统。

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接口,它规定了计算机能够执行的指令集合和指令的格式。

指令系统的设计直接影响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功能。

了解指令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和进行汇编语言编程非常重要。

第四章,中央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件,它负责执行各种指令和数据处理操作。

中央处理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部分组成,它通过总线与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数据交换。

深入理解中央处理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于理解计算机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

第五章,存储器系统。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的设备,它包括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两部分。

存储器系统的设计和管理直接影响了计算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了解存储器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于优化程序设计和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输入输出系统。

输入输出系统是计算机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的接口,它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接口电路等。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一章总结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一章总结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述1.电子(电子线路)数字(电子线路是数学式)通用(计算机本身功能多样)计算机系统。

2.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构成计算机的所有实体部件的组合)和计算机软件(一系列按照待定顺序组织的计算机数据和指令的集合)组成。

3.硬件指由中央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外围设备等组成的实际装置,硬件的作用是完成每条指令规定的功能。

指令是计算机运行的最小的功能单位,指令是指示计算机硬件执行某种运算,处理功能的命令。

4.软件是为了使用计算机而编写的各种系统的和用户的程序,程序由一个序列的计算机指令组成。

指令是用于设计的一种计算机语言。

5.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数字逻辑层,微体系结构层(这两层是硬件部分),指令系统层(处在硬件和软件系统),操作系统层,汇编语言层,高级语言层(这三层是软件部分)。

6.运算器(ALU,算术逻辑单元)(1)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2)在计算机中参与运算的数是二进制的(3)运算器的长度一般是8,16,32或64位。

7.存储器(1)存储单元:在存储器中保存一个n位二进制数的n个触发器,组成一个存储单元。

(2)存储器地址:存储器是由许多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的编号称为地址。

(3)内存储器(ROM,RAM)8.信息单位(1)位(bit,简写b)数字计算机信息单位;包含1位二进制(0或1)(2)字节(Byte,简写B)由8位二进制信息组成(3)字(Word)计算机一次所能处理的二进制位数,至少一个字节,通常把组成一个字的二进制位数称为字长9.存储器的分类(1)按照在计算机中的作用(主存储器,寄存器,闪速存储器,高速缓冲存储器,辅助存储器等)10.主存储器(主存)通常采用半导体存储器(1)随机存取存储器(RAM)CPU可读写,断电时内容被消除(2)只读存储器(ROM)CPU只能读写,断电后可保留其数据,存储在ROM中的软件常被称为固件。

11.寄存器(CPU内部的一组特殊存储单元)(1)读写速度比主存快的多,通常被用于使用最为频繁的数据项,以避免多次访问主存,减少主存访问可大大加快计算机速度。

第1章 计算机系统概述

第1章 计算机系统概述

1.4.2 电子 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 第一代 电子管时代 电子管时代(1946-1958) 耗电高,体积大,定点计算,机器语言, 耗电高,体积大,定点计算,机器语言,汇编语言 • 第二代 晶体管时代 晶体管时代(1958-1965) 变集中处理为分级处理,浮点运算、 变集中处理为分级处理,浮点运算、高级语言 • 第三代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65-1970) 存储容量大,运算速度快,几十至几百万次 秒 存储容量大,运算速度快,几十至几百万次/秒 • 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71至今 至今) 至今 向大型机和微型机两个方向发展 • 现代计算机发展方向 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 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 根据摩尔定律集成电路大体上每18个月翻一番,今后可再用 年 根据摩尔定律集成电路大体上每 个月翻一番,今后可再用10年。 个月翻一番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清华大学 王爱英主编 主讲 马洪连
第一பைடு நூலகம்计算机系统概论
1.1 计算机的语言 自然语言:人类相互交流信息所用的语言 自然语言 高级语言:由于当前的计算机还不具备理解自然 高级语言 语言的能力,于是人们希望找到一种和自然语言 接近并能为计算机接受的语言,这种语言被称为 计算机的高级语言 。 机器语言:然而目前的通用计算机不会直接执行 机器语言 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因而要先将其翻译成机 器能执行的语言,这种语言被称为机器语言(由 二进制代码表示的指令组成)。 汇编语言:符号式程序设计语言。 汇编语言
1.4.3 计算机的六大分类
• 巨型机——世界几家公司生产,最快1.4万亿次,9千个CPU组成 Cray-1,Cray-2,Cray-3,国产银河I, 银河II, 银河III • 小巨型机——功能同巨型机相近,价格相对便宜,发展十分迅速 美国Convex公司的C系列机为其代表产品。 • 大型机——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作为计算中心的主机使用,统一调 度主机资源,代表产品有IBM360,370,4300等。 • 小型机——它可以满足部门性的需求,供小型企事业单位使用, 典型产品有IBM-AS/400,DEC-VAX系列,国产太级 • 工作站——用于特殊的专业领域,例如图象处理和辅助设计等。 典型产品有HP-APOLLO,SUN工作站等。 • 微型机——个人或家庭使用,PC机/个人计算机,价格低廉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答案 中英主编第五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答案 中英主编第五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答案中英主编第五版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答案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述1. 数据是计算机系统处理的基本对象,其形式包括数字、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种类型。

2. 信息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后得到的有用结果,例如计算、存储、传输等操作。

3. 计算机系统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

硬件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

4.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包括硬件层、指令系统层、操作系统层和应用层等,每一层都在上层的基础上提供更高级的功能,为上层提供服务。

第二章:数字系统1. 数制是一种用来表示数字的符号体系,常见的数制包括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

2. 在二进制系统中,每一位上的数值称为位权,位权的值是2的幂次方。

3. 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可以使用位置权重法,将二进制数每一位与对应的位权相乘,然后求和即可。

4. 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可以使用短除法,不断将十进制数除以2取余数,直到商为0为止,将余数按倒序排列即为二进制数。

第三章:汇编语言1. 汇编语言是一种与机器语言直接对应的低级语言,使用助记符来表示机器指令。

2. 汇编语言的指令包括数据传输指令、运算指令、逻辑指令、控制转移指令等,用于完成各种计算机操作。

3. 汇编程序是由一系列汇编语句组成的程序,需要经过汇编器的处理转换为机器语言程序,再由计算机执行。

4. 汇编语言相对于机器语言具有可读性强、编写方便的优点,但是移植性较差,需要根据不同的硬件平台进行适配。

第四章:总线1. 总线是计算机各部件之间传输数据和信号的通道,包括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等。

2. 数据总线用于传输数据,地址总线用于指定操作的存储单元或者IO设备,控制总线用于传递控制信息。

3. 总线的性能指标包括宽度(数据位宽)、带宽(传输速率)和周期(传输时间)等。

第五章:存储器1. 存储器是计算机中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的设备,包括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两部分。

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强化-清单

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强化-清单

20考研·计算机组成原理全程班【知识强化】第一章 计算机系统概述 [1]半导体存储芯片的基本结构□1.1 计算机发展历程 [2]SRAM和DRAM□[1]计算机系统简介□ [3]DRAM的刷新□[2]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 [4]读写周期□[3]计算机的分类与发展方向□ [5]半导体只读存储器ROM□1.2 计算机系统层次结构 [6]本结小结□[1]计算机的组织结构□ 3.4 主存储器与CPU的连接[2]存储器□ [1]主存模型与CPU的连接□[3]运算器控制器□ [2]主存地址分配□[4]计算机的层次结构□ [3]主存容量拓展□1.3 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4]CPU和主存的连接□[1]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3.5 双口RAM和多模块存储器[2]第一章总结□ [1]双端口RAM□【知识强化】第二章 数据的表示和运算 [2]多模块存储器□2.1 数制与编码 3.6 高速缓冲存储器[1]进位计数法□ [1]概述□[2]进制转换□ [2]性能分析□[3]BCD码□ [3]cache工作原理□[4]字符□ [4]地址映射①□[5]奇偶校验□ [5]地址映射②□[6]本节总结□ [6]替换算法□2.2 定点数的表示与运算 [7]写策略□[1]定点数的表示□ [8]本节小结□[2]原码□ 3.7 虚拟存储器[3]补码□ [1]虚拟存储器□[4]反码□ [2]第三章总结□[5]移码□【知识强化】第四章 指令系统[6]定点移位□ 4.1 指令格式[7]定点加减和溢出判断□ [1]指令格式□[8]定点乘法□ [2]地址码□[9]定点除法□ [3]扩展操作码□[10]强制类型转换□ [4]数据类型与小结□[11]本节总结□ 4.2 指令寻址方式2.3 浮点数的表示与运算 [1]数据存放□[1]浮点数的表示□ [2]指令寻址□[2]IEEE754标准□ [3]数据寻址□[3]浮点数的加减□ [4]偏移寻址□[4]强制类型转换与运算小结□ [5]堆栈寻址□2.4 算术逻辑单元ALU 4.3 CISC和RISC的基本概念[1]ALU的功能与结构□ [1]CISC和RISC□[2]数电基础知识□ [2]第四章总结□[3]一位全加器□【知识强化】第五章 中央处理器[4]加法器□ 5.1 CPU的功能和基本结构[5]小结□ [1]CPU的功能和基本结构□[6]第二章总结□ [2]运算器的基本结构□【知识强化】第三章 存储系统 [3]控制器的基本结构□3.1 存储器的基本概念 5.2 指令执行过程[1]存储器的分类□ [1]指令周期□[2]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2]中央处理器2指令周期的数据流□3.2 存储器的层次化结构 [3]指令执行方案□ [1]多级存储系统□ 5.3 数据通路的功能和基本结构3.3 半导体随机存储器 [1]CPU内部单总线方式□[2]单总线例题□[3]专用数据通道□[4]专用数据通道例题□5.4 控制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1]控制器的结构与功能□[2]硬布线□[3]微程序控制器概述□[4]控制存储器□[5]微指令的格式与编码方式□[6]微地址形成方式□[7]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5.5 指令流水线[1]流水线的基本概念与性能指标□[2]影响流水线的因素□[3]流水线的分类□[4]第五章总结□【知识强化】第六章 总线6.1 总线概述[1]总线的基本概念□[2]总线的分类与结构□[3]总线的性能指标□6.2 总线仲裁[1]总线仲裁□6.3 总线操作和定时[1]总线操作与定时□6.4 总线标准[1]总线标准□[2]本章小结□【知识强化】第七章 输入/输出系统7.1 I/O系统基本概念[1]IO系统的基本概念□7.2 外部设备[1]输入/输出设备□[2]外存储器□7.3 I/O接口[1]I/O接口□7.4 I/O方式[1]I/O方式简介□[2]程序查询方式□[3]中断系统□[4]程序中断方式□[5]DMA方式□[6]第七章总结□。

计算机系统基础袁春风第二版课后答案

计算机系统基础袁春风第二版课后答案

计算机系统基础袁春风第二版课后答案计算机系统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它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等内容。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袁春风老师编写了《计算机系统基础》第二版,并在课后附上了一系列的习题与答案。

本文将就该书第二版的课后答案进行论述和解答。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述本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组成部分等。

通过学习本章,同学们可以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总体结构,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本章主要介绍了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形式,如布尔代数、逻辑函数、逻辑门电路等。

同时,还涉及到数字系统的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设计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存储系统本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存储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存储器的层次结构等。

同时,还涉及到存储系统的性能指标和存储器的组成原理。

通过学习本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存储系统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指令系统本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和指令的执行方式等。

同时,还涉及到指令的寻址方式和指令的编码方式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指令系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章:中央处理器本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等。

同时,还涉及到CPU的指令执行过程和数据传输方式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六章:总线与I/O系统本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系统中的总线和I/O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等。

同时,还涉及到总线的分类和总线的组织方式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中总线和I/O系统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08考研操作系统复习知识点总结笔记

408考研操作系统复习知识点总结笔记

408考研操作系统复习知识点总结笔记●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述●考试大纲●一、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是指控制和管理整个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调度计算机的工作与资源的分配,进而为用户和其他软件提供方便接口与环境的程序集合,是计算机系统中最基本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的特征●并发●共享●虚拟●异步:多道程序环境允许多个程序并发执行,但由于资源有限,进程的执行并不是一贯到底的,而是走走停停,它以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这就是进程的异步性●操作系统的功能●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负责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包括命令接口、程序接口●实现对计算机资源的扩充●二、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手工操作阶段(还没有操作系统)●批处理阶段:解决人机矛盾及CPU和I/O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的问题●单道批处理系统:内存中始终只存放了一个作业●多道批处理系统: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进入内存并允许它们在CPU中交替的运行●分时操作系统:多个用户通过终端同时共享一台主机,用户可以同时与主机进行交互操作而互不干扰,较好地解决了人机交互问题●实时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接收到外部信号后及时进行处理,并在严格的时限内处理完接收的事件,主要特点是及时性和可靠性●网络操作系统:把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一种统一的,经济而有效的使用各计算机的方法,实现各台计算机之间数据的相互传送●分布式操作系统:系统中任意两台主机之间使用通信方式交换信息;系统中任意台主机都可以构成一个子系统;每台计算机地位相等;每台计算机上的资源都被所有用户共享;任务可以分布在几台计算机上由他们并行、协同完成,特点是并行性和分布性●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三、程序运行环境●CPU运行模式:CPU执行的程序分为操作系统内核程序和用户自编程序两种●特权命令:不允许用户直接使用的指令,如I/O指令,置中断指令等●非特权指令:允许用户直接使用的指令,不能直接访问系统的软硬件资源,只能访问用户的地址空间●内核模式与用户模式●内核的概念:是计算机上配置的底层软件,是最接近硬件的地方,包括以下内容●时钟管理●中断机制●原语●系统控制的数据结构及处理●核心态(管态、内核态):CPU可以执行特权指令,操作系统内核程序运行在内核态●用户态(目态):CPU只能执行非特权指令,用户自编程序运行在用户态●内核态变为用户态:执行一条特权指令,修改PSW的标志位为用户态,然后操作系统主动让出CPU使用权●用户态变为内核态:由中断引发,硬件自动完成变态过程,操作系统强行夺回CPU使用权●中断和异常的处理(见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第七章)●系统调用:用户在程序中调用操作系统提供的一些子功能,在用户程序中凡是与资源相关的操作都要通过系统调用来完成,要运行在核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警安职业学院标准教案纸
2、总线接口部件(BIU)
总线接口部件由指令指针存器(即程序列、地址产生及总线控制逻辑等部分组成。

的全部总线操作,按照EU的要求,向存储器和I/O器件传送数据。

BIU具有预取指令的功能。


指令其间,BIU提前从存储器取出一些指令,按执行的顺利,装入指令队列中。

该队列共有
保存一个字节的指令,队列按“ 先进先出”的原则组织。

EU执行完当前指令后,指令队列中的指令依次送入EU,EU又开始执行下一条指令。

在8位微型机中,一般CPU都是按“ 取指令1,执行指令1,取指令2,执行指令
【例】各段相互重叠情况示例。

设CS=0200H、DS=0400H、SS=0480H,这样代码段、数据段和堆栈段的物理首地址分别为04000H和04800H。

其中代码段占8KB地址空间,数据段占2KB,堆栈段占
所示。

3、堆栈
堆栈是在主存中开辟的一片数据存储区,这片存储区采用的存储方式是一端固定,另一端堆活动。

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