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 古代日本教案与教学反思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历史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日本》优质教案.docx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历史教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日本》优质教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日本》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以“古代日本”为主题概述了日本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6世纪前的日本、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日本社会的历史风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6世纪前的日本的社会状况;掌握大化改新的背景、时间、内容及影响;掌握武士集团与幕府统治形成的背景及发展历程过程与方法从大化改新的背景中理解内因、外因与历史事件的关系,体现“学”与“变”,提高客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理解改革开放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认识日本的大化改新是善于学习他国长处发展自己的明智之举,一个国家应该善于借鉴与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化改新和武士集团。
教学难点:大化改新的影响。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等新课导入……xxx卫视《郎眼看财经》节目里的几组数据,它引发了人们对当今中国的“留学热”的热烈讨论。
今天,大量的中国人自费到海外特别是美国留学,中国成为一个巨大的留学流出国,他们学成归国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1400多年的中国则相反,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留学流入国,特别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派遣大量留学生和学问僧随着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
他们为什么要到中国来?到中国学到了些什么?对日本有何影响?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群“海龟”是如何出国学习,并推动日本改革的——古代日本。
讲授新课一、大和时代——6世纪前的日本教师幻灯片出示日本地图,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回答日本在亚洲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地理特点,明确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它由许多岛屿组成,国土有限,资源匮乏。
除了自然情况,6世纪前,日本社会是什么样的状况呢?请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史事第52页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
九年级上册历史古代日本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 课古代日本【教学目标】1、了解 6 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洁说出日本大化改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缘由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生疏武士道的实质2、争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头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亲热?那时交往亲热的缘由是什么?初步培育结合所学学问综合分析问题的力气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生疏日本学习与仿照中国文化进展的大化改,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展成为一个封建国家【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化改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2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方武士英雄。
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方武士。
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秀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秀丽。
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像。
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地,在片刻的刺眼的秀丽中到达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完毕自己的生命。
今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11 课:古代日本。
二、课讲授目标导学一:6 世纪前的日本1.教师表达:3 世纪时,在本州中部消灭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 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展治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1.教师提问:大化改的背景有哪些?提示:①国内:社会冲突锐利(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学生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的主要内容。
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心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心派官治理。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古代日本》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 课古代日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2.结合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有关中日交往历史的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大化改新的学习,认识只有主动开放,善于吸收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武士和武士集团。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及幕府统治的影响。
学前准备教学教学活动导入: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一个岛国,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
日本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交往,源远流长。
唐朝时,我国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
现在,日本的建筑、服装、文字以及艺术等都与古代中国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学生活动:思考:结合地图,说说日本的概况。
教师讲述:日本由许多岛屿组成,国土有限,资源匮乏,那日本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第11课《古代日本》展设计意图从了解日本的概况入手,激发学生探知古代日本的发展状况。
修改建议内容示本课课题和知识体系。
一、6世纪前——大和兴起·一统日本时间轴呈现:教师讲述: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3世纪,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日本是如何管理这个国家的。
二、7世纪时——大化改新·走向封建1.材料展示并思考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教师提示:阶级矛盾尖锐,政局十分混乱。
(内因)中国隋唐国力强盛、制度先进(外因)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教师讲述: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优秀教案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过程与方法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化改新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
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
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
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
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提示: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024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新人教版

题目:平安时代日本政治的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武士阶层是如何兴起的?
答案:平安时代日本政治特点是贵族掌握政权,实行摄关政治。武士阶层在这一时期兴起,主要是因为地方领主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斗争,导致武士阶层的地位逐渐上升。
例题4:
题目:请举例说明古代日本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表现。
答案:古代日本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表现有:汉字的推广和使用、儒家思想的传播、佛教的传入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模仿和创新。
1.导入新课(5分钟)
老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那么,有谁知道日本是如何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呢?对了,就是通过大化改新。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1课《古代日本》,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2.大化改新(15分钟)
老师: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性事件。它发生在公元646年,当时的日本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些改革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7.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完成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整理思路、撰写文章,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8.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日本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氛围活跃。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阅读并思考)
学生:奈良时代的文化成就包括佛教的传入、建筑和艺术的发展,还有著名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
老师:没错,这些文化成就对日本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下面,我们通过视频资料来感受一下奈良时代的文化氛围。
(老师播放关于奈良时代文化成就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
4.平安时代(15分钟)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认为古代日本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面广的课程,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深入了解日本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古代日本对今天世界的影响。
在本篇教学反思中,我将针对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古代日本》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将重点关注以下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古代日本的基本历史及文化发展。
2.学生能够认识到古代日本对今天世界的影响。
3.学生能够分析古代日本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授古代日本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日本的基本情况。
2.讨论法: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加深对古代日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3.图像法:在教学中,我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代日本的文化、艺术、建筑等。
4.实地考察法:在教学结束后,安排学生到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参观,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日本的文化和艺术。
三、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重点强调了以下内容:1.古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日本的基本情况。
2.日本神话的传说与实际历史的联系,以及影响日本文化的客观因素。
3.古代日本的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日本优美的文化艺术。
四、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比较高。
学生们对古代日本的文化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理解日本古代文化对今天世界的影响。
通过实地考察和讨论,学生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1.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不愿参与讨论。
2.语言表达能力不够,让部分学生听不懂课堂内容。
3.部分学生对古代日本文化缺乏兴趣,难以激发学习热情。
部编版九年级 历史上册 《 古代日本》 教案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古代日本》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6世纪前的日本和大化改新背景、内容、意义;知道日本武士的形成及幕府统治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说出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到日本人善于学习外来优秀文化,理性第认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大化改新;日本幕府统治的概况难点: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欧阳修、宋祁编撰的《新唐书》中写到:”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
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
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或云日本乃小国,为倭所并,故冒其号。
使者不以情,故疑焉。
”(二)、讲授新课一、6世纪前的日本材料一:《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
”材料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帝刘秀赐以印绶。
材料三:《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邪马台国在3世纪曾数次向三国中的魏进贡,并接受了魏帝的册封与印绶。
根据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大和国是4~7世纪日本古代奴隶制国家,又称倭国、大倭国。
晚于邪马台国,大化改新后君主改称天皇,国号由大和改成日本。
在考古学上称为古坟时代。
大和国家形成初期,以近畿大和地方为中心。
君主被称为大王。
3、大和政权组织: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从事农业的称为“田部”,从事海洋捕捞的称为“海部”,等等。
来自中国的、朝鲜的移民,也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材料一:7世纪时,日本奴隶社会的部民制发生危机。
2024年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新人教版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古代日本》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古代日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古代日本》问题。
2.能力层次: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方面表现较好,能够进行史料的阅读和分析。但部分学生在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上仍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进一步提升。
3.素质层次: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但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方面表现较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古代日本》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古代日本》内容,强调《古代日本》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古代日本》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我在教学中使用了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学生们对于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还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问题,而无法深入地去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们在完成课后作业时表现认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并提交。他们在作业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表现出对《古代日本》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古代日本
【教学目标】
1、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2、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化进行的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发展成为一个封建国家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
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
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
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
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
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
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学生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问题思考: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
提示:通过这一系列改革,打击了旧贵族在经济、政治上的顽固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达到了改革的目的。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拓展延伸: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你还知道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的哪些事例?你怎样看待日本民族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目标导学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教师提问: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封建庄园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有实力的庄园主开始把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组成以主从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的武士集团。
武士集团对内镇压民众抗争,保卫庄园;对外侵占别人的土地,扩大自己的势力。
2.教师讲述:武士集团之间不断进行争斗,最后形成了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集团。
1185年,平氏政权灭亡。
1192年,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
3.教师提问: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提示: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教师提问: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
武士道的实质就是
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大化改新”一目,结合P53“相关史事”。
概括:
1)大化改新的背景是什么?
2)大化改新的时间是在哪一年?是怎样进行改革的?
3)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影响是什么?
2、阅读教材“武士和武士集团”一目,结合插图《源赖朝》和《盛甲武士》。
回答问题:
【问题1】日本庄园是怎样建立的?有什么特点?
【问题2】武士和武士团是怎样出现的?幕府统治是怎样建立的?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如何?
三、课堂总结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
文化。
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讨了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启示等问题。
关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学生在影视剧中已有所了解,但对于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以及实质还不清楚,需要加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