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11课 古代日本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设计

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

2、记住日本大化改新的年代和内容。

3、理解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导入新课: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著名的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新佑卫门、足利义满三个人物,说明三者的身份分别是天皇的儿子、武士和幕府将军,并设问天皇、武士和将军三者在日本历史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今天我们学习了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你就全明白了。

三、讲授新课第一目、大化改新(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问题: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以及统一的大和政权2.大和政权的社会结构3.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4、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5、日本大化改新的影响(二)背景材料引入相关史事1、汉倭奴国王金印和邪马台国的亲魏倭王两幅图片了解日本历史2、大和政权的统一(1)兴起:3世纪中期,大和国在本州中部兴起。

(2)统一:5世纪左右,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3)政治统治:国王称“天皇”,朝廷和贵族占有大大量土地。

(4)经济特点:基层生产组织为“部”,部民没有人身自由,地位近似奴隶。

大王依赖中央、地方的氏姓贵族统治全国。

大和统治阶级将被征服的部落居民,按照"部"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生产。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大和国是一个奴隶制性质的国家。

(三)大化改新背景1. 背景:(1)国际:受到中国唐朝的影响。

(2)国内:苏我氏专权,中大兄皇子发动政变除掉苏我氏,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2.目的: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3. 时间:646年开始4. 特点: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

5. 主要内容:(1)废除贵族对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改由国家管理;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颁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废除贵族世袭控制军事的特权,中央和地方设置官僚机构治理。

6. 影响:改革为经济和文化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改变了日本的国家性质,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部编版人教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名师教案

部编版人教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名师教案

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知道大化改新,初步了解日本古代社会。

二、教材解析本课主要讲述自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的日本古代史,包括三个子目:6世纪前的日本、大化改新、武士和武士集团,三个子目之间既是时间上的相继,也是内容上的递进。

“6世纪前的日本”子目重点介绍了大和统一日本后奴隶制社会的状况,也点出了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交往史,为第二子目进行了铺垫。

“大化改新”这一子目介绍了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更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武士和武士集团”子目讲述了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封建社会的变化,出现了武士和武士集团,形成了幕府统治。

本课是《世界历史》第一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中的第一课,与下一课《阿拉伯帝国》在内容上是并列关系,代表着亚洲国家步入封建社会的两种典型方式:学习和宗教。

同时日本作为亚洲的重要国家之一,了解其历史发展的进程有助于后续世界史的学习。

旧教材将古代日本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整合在一课中,囿于篇幅的限制,只对大化改新这一重点进行了介绍。

统编版教材补充了奴隶社会时期日本的生产组织以及大化改新之后的日本社会发展走向,使得日本历史发展的脉络更加完整连贯,一方面更好地衔接了近代史上的明治维新,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日本形成一个更加客观全面的认知,为现实提供历史依据。

三、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学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中唐朝的对外交往,初步了解了唐朝对古代日本的影响;通过中国近代史中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系统学习,知道了近代以来日本发动和参与的侵华战争史实;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的外交,明确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尽管部分学生知道日本号称大和民族,男生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比较感兴趣,但是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总体来说,学生对日本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近代以来中日关系这一领域,对于日本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认识却是匮乏的,日本古代史尤其如此。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一课,主要介绍了日本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历史。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日本原始社会的构成、大化改新、飞鸟时代、奈良时代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现了古代日本的历史风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古代日本的历史认知相对较弱,对于日本原始社会、大化改新等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引导和巩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本原始社会的构成、大化改新、飞鸟时代、奈良时代等历史知识,掌握日本历史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日本原始社会的构成、大化改新、飞鸟时代、奈良时代等历史知识。

2.教学难点:大化改新的意义、奈良时代的特点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4.图片、图表引导:运用生动的图片、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案例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本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日本地理位置,进而引入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呈现日本原始社会、大化改新、飞鸟时代、奈良时代等历史知识。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历史事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感知。

最新人教版九上历史-第11课 古代日本【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上历史-第11课  古代日本【教案】

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日本大化改新,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二、内容分析日本的文明产生比较晚。

大化改新是古代日本一场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正是由于这场改革,日本从落后的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一些地方豪强建立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发展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

1192年,镰仓幕府统治日本。

日本从此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三、教学目标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认识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了解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其对日本的影响,了解幕府统治及其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通过大化改新,认识学习和模仿他人是提高自身的一种重要途径。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6 世纪前的日本(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概况日本的地理环境。

(2)学生活动●日本的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地理环境特点:岛国,岛屿众多、山地众多,平原少、多火山地震,资源匮乏。

●地理环境影响:便于发展渔业、航海业,便于畜牧业发展,灾害频繁,忧患意识较强。

(3)教师活动大和政权的统一(4)学生活动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最高统治者称“大王”2.大化改新(1)教师活动研读材料,归纳出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是什么?大和的世袭大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以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权势极大。

6世纪末7世纪初,部民反抗不断;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权夺势;强大的中央贵族权倾朝野。

中国唐朝的统一和兴盛,朝鲜半岛上新罗国家的崛起,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

天皇和一些曾留学中国的士大夫决心参照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2)学生活动①国内形势: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

②国外形势: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3)教师活动研读材料,总结出日本大化改新的意义?(4)学生活动意义: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3.幕府统治(1)教师活动研读材料,梳理封建庄园制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材料1:8世纪中叶政府发布《垦田永世私有法》以后。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 古代日本》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 古代日本》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古代日本》主要介绍了日本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史实。

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包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以及大化改新等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为学生展示了古代日本的面貌,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日本的历史发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但对于古代日本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线索,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日本文化的认知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大化改新等重要历史事件;认识日本与中国在古代时期的交流与合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脉络,大化改新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对古代日本社会制度的认识,大化改新与日本封建社会建立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日本的历史风貌。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古代日本》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代日本的图片,如神社、宫殿等,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日本的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古代日本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教学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教学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教案学科历史年级九年级主备人:上课时间:月日课题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日本的地理位置;岛屿构成;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武士集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教学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武士道精神教学难点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课时新授课一课时教学过程个性化补充一、图片导入多媒体出示:多媒体展示樱花、富士山图片。

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问题:古代日本的统一时间,统一以后统治情况。

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总结日本的统一: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国家,其中与汉朝交往的有30多个国家。

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来自中国的、朝鲜的移民,也被编入织锦部,锻冶部。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1.PPT展示材料并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大化改新的背景是什么?材料一: 7世纪的时候,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

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

材料二:初唐时期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由于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优秀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优秀教案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过程与方法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化改新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

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

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

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

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提示: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日本的发展历史,掌握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分析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及日本民族的主要特点,知道武士及武士道。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分析和情景设置,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知道其内容和影响,把握大化改新与唐朝的关系。

了解古代中日之间交流的史实,进一步感悟中日文化渊源。

对比大化改新和当今日本,理解日本民族特性,激发学生探讨对当今中华民族发展的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使学生理解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认识到善于学习和模仿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大化改新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位于日本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设计兴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

于天平宝字三年(759年)开始建造,大约于770年竣工。

寺院大门上红色横额“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谦女皇仿王羲之、王献之的字体所书。

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被确定为日本国宝,也被称为“中日友谊的寺院”,是中日两国人民友谊和交往的见证。

古代日本有怎样的历史?这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中国唐朝学到了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一)6世纪前的日本1.地图展示:提出问题:观察《古代日本》地图,概括日本与中国的地理关系。

学生回答: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与我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2.教师提问:日本什么时候产生了国家?学生回答: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3.教师讲解:3世纪时,本州中部的大和国兴起。

5世纪初,大和国逐步吞并了其他小国,首次实现了日本的统一。

提出要求:阅读教材,归纳大和国的政治、经济情况。

学生归纳: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古代日本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日本的地理位置;岛屿构成;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武士集团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说出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用语言准确表达日本大化改新对我们的启示;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武士道精神
难点: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
多媒体展示樱花、富士山图片。

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
(二)、讲授新课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日本的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

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2、日本的统一: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国家,其中与汉朝交往的有30多个国家。

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初,大
和统一了日本。

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来自中国的、朝鲜的移民,也被编入锦织部,锻冶部。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1、背景: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
2、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及内容。

①时间:646年;②人物:孝德天皇,年号大化;③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大化改新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民族要繁荣强盛,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锐意改革,重视教育,促进本民族的发展。

你能举例说明日本文化当中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
开元通宝和同开珎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形成的原因: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

2、幕府统治的形成的标志
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日本由此进入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3、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武士效忠的对象: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

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5、武士道精神:忠义节烈,宣扬忠诚无畏。

实质: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三)、课堂小结:
日本历史上两次改革,本课学习的是第一次,大化改新,象唐朝学习,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

日本这么民族善于学习,我们应当学习。

武士道精神不容易理解,其实质是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二战时期成为日军的精神支柱。

(四)、课堂练习:
1、 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

它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A.天皇
B.国王
C.大王
D.将军
2、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

公元646年,日本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这一次日本学习的对象是()
A.阿拉伯帝国
B.唐朝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3、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

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

其内容之一是()
A.实行贵族世袭制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C.分封贵族为诸侯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4、日本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
A.大和统一 B.幕府统治建立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5、下列关于幕府与天皇朝廷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天皇任命幕府首领,掌握实权
B.天皇成为礼仪性的摆设
C.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D.国家政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五)、板书设计
第12课古代日本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日本的地理位置
2、日本的统一
二、大化改新
1、背景、时间、人物
2、内容:
3、意义:
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形成原因
2、幕府统治的建立
3、武士道
(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