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之旅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2)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登上月球。

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就表达了人们向往月球的美好愿望。

多少年来人类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船接近月球照相观察——对所看到的月球表面的研究——推测环形山的形成——模拟实验分析——终于完成登月之旅——采集月球表层样品带回地球分析等等一系列的探索,才对月球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介绍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即: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目前唯一亲自登临过的星球。

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并对月面的形成做出了各种解释和研究。

第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地球上陨石坑的有关图片,思考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实验,解释月球环形山的形成。

环形山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环形山的中间有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千米之间。

至于环形山的成因,科学家认为多数环形山或月坑是由流星体、小行星和彗星撞击而成,个别的环形山则是由火山爆发而成的。

教材通过组织学生往沙盘里丢石子,并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陨石坑”,观察坑的影子的变化,从而确定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环形山的效果最好。

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

第三,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了解月球概况。

课文首先指出月球是一颗公转周期为27.3天、围绕地球运转的卫星,并从空气、水、温度等方面介绍月球环境。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1登月之旅-附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1登月之旅-附知识点梳理

4单元探索宇宙1.登月之旅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课《登月之旅》。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谈一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处于《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知识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入,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作为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知识与技能探究为这个单元的后续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对于本课所探究的月球的基本情况,六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与生活实践的体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对于月球上的具体情况,例如环形山的形成等问题还比较模糊,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应把握好重、难点,让学生对于本课关于月球的内容理解更加明了,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年龄与心理特征以及新课程要求,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4、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结合教材,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准备:收集月球知识的相关资料、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最后,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请看大屏幕。

(播放“月球月色录像资料)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月亮、月球)我问学生:去过月球吗?想去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一起去月球旅游。

然后.讲述:每当夕阳西下,皎洁的月亮升上天空,月亮就是夜空中最亮的天体。

六上《登月之旅》

六上《登月之旅》
登月之旅——
你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神话?
古代: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 玉兔捣药(神话)
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 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 “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 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 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 来了。”翌(yi)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 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 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传说是 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写 照。
环形山
二.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 流星和陨石撞击形成的。
1.判断: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 (X ) 2.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 流星) 和( 陨石)撞击形成的。
3.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 流星和陨石撞击形成的。
三.实验
1.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盘子,细沙,石子 (1)准备材料: (2)步骤:
柯林斯
阿姆斯特朗 阿尔德林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 宇宙飞船成功登陆月球 。
宇航员 阿特朗的名言
对一个人来说,这是 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 是巨大的一步!
空气 六、月球上没有( ),也 没有( );月球上( ) 液态水 温差 很大,最高可达( ),最低 可降至( )。月球上的引 100℃ 力只有地球上的( ) 零下170 ℃ 六分之 一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 五百丈的月桂树。汉 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 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 学习,被贬到月亮里 砍月桂,但月亮中的 月桂随砍随合,砍伐 不尽,因而后世的人 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 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 形象。
吴刚伐桂
课本 51页
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评课记录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评课记录

《登月之旅》评课记录王老师今天执教的《登月之旅》一课的设计可以用大胆创新、简单明了、朴素平实、收放自如、以人为本五方面来进行评析。

大胆创新:王老师将教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通过微课视频使其成为一课典型的科学探究课,使课堂的主脉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

让学生亲历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摆的过程。

简单明了:一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简单明了,目的性强,其实整体设计就分为两大部分:先认识通过视频实验模拟实验来揭开本课重点问题的研究。

王老师没有单纯地利用这个问题做过渡,在这里,让学生通过多测几次来体会重复实验的重要意义——科学、精准的数据是要通过多次测量才能得到的。

这一重要的科学思想为下一个环节“研究影响环形山的形成”的因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是教师语言简单明了,问题设计逻辑性强、指向性强。

六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已经较强,教师的问题就不能过碎,让学生有一个连贯性的思维过程。

王老师在这一问题上做的比较好,她更多的是注重引导学生评价,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维发展。

朴素平实:王老师这节课实验器材简单适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器材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理解科学的生活化,感受身边处处是科学。

教师在课堂上从摆的构造到猜测影响摆快慢的因素,再到设计实验验证猜测,都力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方式亲历亲为每个探究活动。

操作前,教师更是利用师评、生评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过程等。

力图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现科学的严谨性。

收放自如:在探究环节,教师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制定计划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开展的过程,对这一过程,教师给予了指导并直接参与学生讨论。

以人为本:本节课始终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设计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有关结论和信息,能主动地把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交流,这里王老师就是在努力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支持和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在参与中自己建构知识,自己锻炼能力。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的登月之旅作文

我的登月之旅作文

我的登月之旅作文我的登月之旅作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我的登月之旅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风拂过枝头,夜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月亮,我趴在窗前欣赏着那孤独的月亮,幻想着那些嫦娥,吴刚、玉兔、外星人……我真想目睹那一风光啊!这时,我感到一股秋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我渐渐地合上眼睛。

“请问您是厦门市青少年宫的赖乐彤吗?”从梦中隐隐约约飘来了如风一般清脆的声音。

“是的,您是哪位?”“我是A集团登月处秘书,您很幸运,昨天举行的登月抽奖仪式,一位总统来抽奖,那箱子装得满满的,里面是全球人民的名字,您万分有幸被抽中了。

”“真的!”我还一位这是个骗局。

“这还能有假?”对方轻笑了一下,又说“你家门前有一架飞碟,不信,您去看看?”我走到门前一看,果然,一个不明飞行物体降落在我家门前,操纵的是一个三只眼睛肢体像章鱼的大嘴怪物,我“啊”地尖叫一声,不过一会儿就安静下来,收拾行李,与家人告别。

“长官,我已接到地球外星人。

”怪物用“千里传音”接听器对讲。

飞碟启程了,大嘴怪物娴熟地操纵着,不时转过来与我“叽里呱啦”一阵,说实在的,他语速太快,我甚至没听清它在说什么,我剥了一包干果吃,妈妈平常不让我吃,今天我偷偷带来了,大嘴怪物还掏出一包怪味糖与我分享。

我们突然进入了无重力状态,干果和怪果糖飘到空中,那些东西实在好吃,于是我长腿一蹬,一个个吃了起来,非常有趣,不信你试试看。

“嘭——”飞碟降落了,外星人把我请出舱门,只见无数外星人家族停在那儿,见到我便呼喊起来,送来飞吻,这让我无比骄傲,我搬出行李,啊——我“呼哧呼哧”地提着行李,本不该带这么多的,只见一只巨手帮我提了起来,我吓出一身冷汗,抬头一看,哦,原来是吴刚呀!我放松下来,吴刚另一手拿着一只巨斧,而我的行李安放在他的小拇指盖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4.1《登月之旅》 (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4.1《登月之旅》 (2)

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通过比较得出了新的推论:认 为月球上的环形山可能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和陨石撞击而 成的。
注意事项
1.石头要自然下落,手松时 不要用力; 2.用手取出石头时要小心,注意不 要破坏“陨石坑”的形状; 3.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石头离 开盒子的高度不能超过20厘米; 4.注意观察手电筒直射或斜射“陨 石坑”时的明暗变化。
月球上的环形山是由于 陨石的撞击形成的,这些坑 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陨 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 们的撞击速度。
自学课本44页 内容,并与同学交流 你所获得的关于月球 的知识。
谢谢大家! 再见!
一、填空 1.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伽利略 利用自 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 环形山 、 高地 、和 “月海” 。 2. 月球 是地球的卫星,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约为 27.3 天。 3.美国于1969年7月16日, 3 位宇航员乘坐“ 阿波 罗11号 ”飞船奔向月球,3天后 阿穆斯特朗 第一个登上 了月球。 4.月球上没有 空气 ,也没有 水 ;月球表面温差很 大,最高可达 127 ℃ ,最低可降至 -183 ℃;月球上的引 力只有地球上的 六分之一 。 5.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由于来自 宇宙的 流星 和 陨石 撞击而形成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 多科学家通过各种望远镜观察 月球,发现月球表面的许多地 方都布满了圆形的坑,他们把 它称为环形山;除此之外,月 球表面还有许多暗黑而平坦的 区域,称为月海。
【主动参与】
你们觉得这些月球表面的阴影和什 么因素有关呢? 30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推测这些环 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所形成的。 直到发现地球上被流星撞击形成的陨石坑……

左边第一个是阿姆斯特朗

《登月之旅》教学案例

《登月之旅》教学案例

《登月之旅》教学案例教学内容简介:《登月之旅》是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月球的有关知识,对月球基本情况的了解是学生学习月球知识的基础。

第二部分: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首先要让学生观察月球环形山的图片,思考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实验,获得数据,最后通过数据解释月球环形山的形成。

第三部分: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及所取得的成就。

第四部分:了解人类将来对月球的开发。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2.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3.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4.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2.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3.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2.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教学准备: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手电筒、环形山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引出研究对象1.观看录像。

(播放月色图)2.谈话:你看到了什么?你心中的月球是怎样的?关于美丽月球,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讨论,教师摘选,并引出。

二、了解月球的概况1.介绍以前科技不发达,人们用神话故事表达对月球的向往,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故事。

2.教师启发谈话,真的有广寒宫、嫦娥、吴刚伐桂、捣药的玉兔吗?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月球的新认识。

三、走进环形山1.出示图片2.思考怎样形成环形山?(讨论交流)3. 讨论模拟实验方案,交流改进方案后做实验实验:做环形山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

登月之旅

登月之旅

注意事项
1.弹力球要自然下落,松手时不要用力。
2.用手取出弹力球时要小心,注意不要破坏“陨石 坑”的形状;
3.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弹力球离开盒子的高度 不能超过25厘米; 4.注意观察手电筒直射或斜射“陨石坑”时的明暗 变化。
首次载人登月是由“阿波罗11号”飞船完 成的。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国又陆 续发射了“阿波罗”12号至17号飞船,其中除 “阿波罗13号”因故没有登月,另5艘飞船均 登月成功,“阿波罗”15号至17号飞船的航天 员还驾驶月球车在月面活动,采集到月球上岩 石的样本。
我国探月工程以无人探测为主 ,分 “绕”“落”“回”三个实施阶段。“
第一、二期工程已经实施
2004年4,中国探月关键年——“嫦娥 工程”启动,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号发 射成功,载着中国祖祖辈辈的登月希望,向 月亮飞去。2010年10月1日18:59西昌卫星 发射场“嫦娥二号”成功升天, 中国探月工 程二期揭开序幕 .
4.引力约天,我们的“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探月工程仅仅是我 国探索月球的起点, 到我们能真正 登上月球,甚至建立月球基地,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 如果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乘飞船 去月球旅行。以你们现在对月球表面情况 的了解,在出发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准 备工作呢?
登月之旅
嫦娥奔月
直到17世纪初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人们能 够更仔细的观察月亮。 坦此 形 发
的之 的 现 区外 坑 月 科 域, 科 球 学 ,月 学 表 家 称球 家 面 通 为表 把 的 过 月面 它 许 各 海还 们 多 种 。有 称 地 望 许为方远 多环都镜 暗形布观 黑山满察 而;了月 平除圆球
第三期将发射机器人登上月球。计划约耗时20年。 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进行深空探测所迈出的至关重要的 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之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新课:1、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出一个小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师】: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月亮,那么同学们欣赏过我们美丽的月亮么?2、播放有关月亮的影音视频3、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么?想不想走进我们美丽的月亮,了解月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走进本章的第一节——登月之旅(二)新课推进:1、【师】:月亮上有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就想弄清楚,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的故事,那么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古人是最早怎样来记录月亮的么?(幻灯展示古人记录月相的图片)2、直到1609年,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就已经开始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并绘制出了月面图(引导学生观察月亮)月海:月球上的暗区,没有一滴水,实际是一些比较年轻的岩石,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低。

月陆:月表上的亮区,是月球上的高原和山脉,古老的岩石反射太阳光的能力强。

3、1959年苏联“月球3号”探测器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使月球背面的面貌第一次呈现在人类面前(展示环形山图片)环形山:无论是明亮的高原还是低洼的月海,上面都有环形山分布,环形山也叫月坑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介绍月球上环形山的大小,数量高低等)介绍环形山的形成:“撞击说”和“火山喷发学说”(后者未被证实)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月球的大概地貌特征,那么同学们还想了解有关月球的其他情况么?月球的其他信息:月球的运动方向:逆时针,自西向东月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0月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的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月球上没有大气,处于一种高真空状态,连声音都无法传播月球上没有水是没有生命活动的世界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天空是黑色的白天最高气温可达127度,夜间最低气温可达零下183度5、【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从古时候起,人们就一直渴望着了解月球,更多地认识月球,甚至幻想着能飞上月球。

人类的登月梦想终于在1969年7月实现了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一起乘坐的“阿波罗号11号”飞船来一次登月之旅吧!看看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课件播放“阿波罗号”登月视频)(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今天我们是随着美国的“阿波罗号”登上了月球,我们有没有希望搭乘中国自己的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呢?2、(有!)看来我们的同学们一个个都充满了信心呀。

虽然美国早在1969年就实现了载人登月,但近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课件播放“嫦娥一号升空视频)2007年10月14日,〈〈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担当四大任务,载着中国祖祖辈辈的登月希望,向月亮飞去。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了,这标志着我们中国人在不远的将来登上月球,也标志我国的航天领域迈入了世界航天的先进之列。

让我们重温一下那紧张,激动人心的一刻。

播放《嫦娥一号》登月实况。

3、今天,我们的“嫦娥一号”探月工程仅仅是我国探索月球的起点,到我们能真正登上月球,甚至建立月球基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学们,让我们为了早日实现登月的梦想,共同努力吧。

登月之旅直溪中心小学崔起教案背景:《登月之旅》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奥秘。

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表达了人们飞向月球的美好愿望。

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教学课题:本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4单元探索宇宙》中的第1课。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月球的有关知识,对月球基本情况的了解是学生学习月球知识的基础。

第二部分: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第三部分: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及所取得的成就。

第四部分:了解人类将来对月球的开发。

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总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科学知识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层次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层次3: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始科学探究的,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层次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不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和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2:能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不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层次3: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能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具、学具准备: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尺子、手电筒等,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人类登月工程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刺激感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说明:我上这堂课正好是元旦节前两天,我决定就用这个节日作为引子,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的开场。

1、谈话:元旦节快要到了,同学们都准备到哪儿去玩?告诉大家,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利用节假日出去旅行。

(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也和他们一样喜欢"玩",这样他们就会把老师归为他们同一“群”,消除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切感,有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

)今天,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到一个特别的地方去旅行吗?好,那么现在我们一起踏上这神秘的登月之旅吧!(板书课题:登月之旅)2、组织学生观看一段美丽月色的录像。

边播放录像边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

谈话:瞧,月色多好呀!面对它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呀?教师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一段让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神秘的溶溶月色,让学生用感官来触动心底对月球的那种神往,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的一步。

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的起始,教师的适时评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探究的开始就享受到成功感。

二、调査月球概况,交流探月登月历程、登月条件1、你对月球有哪些了解?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书本上的这些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②月球的大小怎样?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④月球上温度如何?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2、“嫦娥奔月”毕竟是个美好的传说,你们知道科学家们曾经都对月球进行过哪些探索?(学生交流课外收集到有关月球的资料、图片)?边播放阿波罗登月课件边讲解: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揭开月亮神秘的面纱。

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发射了月球探索I卫星,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成功登上月球,实地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标本,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

讨论要登上月球,我们必须做哪些准备?小组交流、汇报。

小结:要登上月球,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希望大家从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袓国的登月工程出力。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三、研究环形山的形成谈话:同学们,我们在"登月旅行"之前,先来熟悉一下月球的"地形"好吗?投影出示月球环形山图片并提问:你们知道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吗?各小组讨论并交流分享猜想的结果。

提问:你们可以设计相关的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吗?等会比一比科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最完整?师提示:你们准备怎样做?需要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分别相当于自然状态下的什么?应该仔细观察些什么?并需要注意些什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意石块的大小和坑面积的大小、石块扔下的高度[力度]与坑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实验时要控制好变量。

)学生交流设计方案注意:石块的人小和坑的面积,石块扔下的高度与坑面积的人小都有关系。

讨论并交流怎样用手电筒光(直射和斜射)细沙上的石了坑,观察石子坑影子的变化效果最好?学生分组模拟实验“流星撞击月球表面”,研究环形山的形成,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实验记录表小组交流评价实验结果。

(孩子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杲,会产生一种喜悦感和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渗透科学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的思想,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志趣。

老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对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积极营造民主的学习、交流氛围。

)四、巩固柘展介绍我国探月事业的发展。

谈话:2005年,我国"神舟6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现在我同正在加紧实施"嫦娥一号" 绕月工程,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人将登上月球。

(科学教师要时刻更新学科知识,随时不断注意科技动态并汲取最新科学知识。

)据说,到那时,我们国家还有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旅游业。

月球旅游公司还将招聘一批月球旅游导游,问学们,到时候如果你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啦!想成为月球旅游导游吗?好,今天就我们先来当一回月球旅游小导游,作为一名月球导游就必须对爿球知识非常熟悉,那你们知道哪些月球知识呢?课后请问学们写一篇"登月旅行"导游解说词,准备参加全班月球导游解说竞赛。

设计意图:我在备课过程中,没有按照常规的思路(教材的思路)去做,过多的考虑让学生研究研讨,这种“偷懒”的方法,而是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结果给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杲。

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研究的气氛非常浓,学生回答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给我三点启示:其一,教师的备课要由以教材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线上来;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和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用有结构的材料对相关的科学素养进行"简约复现",课堂上真正"流汗"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