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之旅
四1登月之旅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 万千米 。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见的月光是它所反射的太 阳光。月球表面基本上没有大气,由于没有大气的热传导,月表 平均温度白天为107℃,夜晚降至零下153℃,向阳面与背 阳面的温度为120℃~-150℃,夜晚和太阳不能照射到的 阴影区的温度仅为-160℃~-180℃,由于最低与最高温 度为-180℃~130℃,所以温差可以达到300℃以上。 体积只有地球的1/49。月球的表面积约为3800万平方千 米,只有地球表面积的1/14,大约相当于中国陆地面积的4 倍;月球表面的重力也只有地球表面的1/6。如果你的体重是 60千克,到月球上就只有10千克了,因此在月球面没有水。月球的永久阴影区可能存在水冰。月球 南北两极的月壤中确实存在水冰。它们是彗星撞击后残留下 来的,并在月坑的永久阴影区中得以长期保存。月球表面总 共大约有66亿吨水冰,但水冰的收集和加工比较困难。 大量的测试表明所有月球样品中都没有生命存在的证据, 它不含有活动的有机体或它本身固有的有机化合物。 在地球上看月球,只能看到月球的半个球面,而这半个球 面基本上是月球的同一个半球的表面。这个总是朝向地球的 半个月球面,叫做月球的正面。月球的另一个半球面,总是 背着地球,叫做月球的背面。在地球上,人们是无法直接观 察月球背面的。自从1959年月球探测器拍摄了月球背面 的照片以后,人们才开始对那里的月球表面特征有所了解。
伽利略看月球: 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加利莱伊· 伽利略听说有人发明了这样 一种仪器,它可以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近些。伽利略把两块透镜 放置在一个木制筒的两端,很快就做成了他自己的望远镜。这两块 镜片将射入木制筒的光线聚焦,从而使得远处的物体看起来近得多。 当伽利略把望远镜对准月球时,他所看到的比他以前的任何一个人 看到的都要详细。月球的表面形态包括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2)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登上月球。
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就表达了人们向往月球的美好愿望。
多少年来人类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船接近月球照相观察——对所看到的月球表面的研究——推测环形山的形成——模拟实验分析——终于完成登月之旅——采集月球表层样品带回地球分析等等一系列的探索,才对月球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介绍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即: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目前唯一亲自登临过的星球。
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并对月面的形成做出了各种解释和研究。
第二,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
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地球上陨石坑的有关图片,思考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实验,解释月球环形山的形成。
环形山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环形山的中间有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千米之间。
至于环形山的成因,科学家认为多数环形山或月坑是由流星体、小行星和彗星撞击而成,个别的环形山则是由火山爆发而成的。
教材通过组织学生往沙盘里丢石子,并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陨石坑”,观察坑的影子的变化,从而确定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环形山的效果最好。
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
第三,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了解月球概况。
课文首先指出月球是一颗公转周期为27.3天、围绕地球运转的卫星,并从空气、水、温度等方面介绍月球环境。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4.1登月之旅-附知识点梳理

4单元探索宇宙1.登月之旅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课《登月之旅》。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谈一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处于《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知识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入,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作为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知识与技能探究为这个单元的后续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对于本课所探究的月球的基本情况,六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与生活实践的体悟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对于月球上的具体情况,例如环形山的形成等问题还比较模糊,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应把握好重、难点,让学生对于本课关于月球的内容理解更加明了,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年龄与心理特征以及新课程要求,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3、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4、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能力,结合教材,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准备:收集月球知识的相关资料、记录纸等。
教学过程最后,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请看大屏幕。
(播放“月球月色录像资料)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月亮、月球)我问学生:去过月球吗?想去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带领你们一起去月球旅游。
然后.讲述:每当夕阳西下,皎洁的月亮升上天空,月亮就是夜空中最亮的天体。
六上《登月之旅》

你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神话?
古代: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 玉兔捣药(神话)
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 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 “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 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 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 来了。”翌(yi)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 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 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传说是 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写 照。
环形山
二.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 流星和陨石撞击形成的。
1.判断:环形山是由于火山喷发形成的。 (X ) 2.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 流星) 和( 陨石)撞击形成的。
3.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 流星和陨石撞击形成的。
三.实验
1.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盘子,细沙,石子 (1)准备材料: (2)步骤:
柯林斯
阿姆斯特朗 阿尔德林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 宇宙飞船成功登陆月球 。
宇航员 阿特朗的名言
对一个人来说,这是 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 是巨大的一步!
空气 六、月球上没有( ),也 没有( );月球上( ) 液态水 温差 很大,最高可达( ),最低 可降至( )。月球上的引 100℃ 力只有地球上的( ) 零下170 ℃ 六分之 一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 五百丈的月桂树。汉 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 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 学习,被贬到月亮里 砍月桂,但月亮中的 月桂随砍随合,砍伐 不尽,因而后世的人 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 无休无止砍伐月桂的 形象。
吴刚伐桂
课本 51页
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
苏教版科学六上《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重点:了解月球基本情况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实验探索的方法和借助于多媒体图片教学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学习。
使用教材的构想:本节课,主要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的办法引领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从中体会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是很艰辛的漫长过程。
教学流程:【主动感知】一、导入播放嫦娥一号发射视频,介绍中国探月计划。
嫦娥一号是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
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
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嫦娥二号是我国于2010年10月成功发射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器。
嫦娥二号在L2点的环绕轨道运行235天,积累了大量对太阳的探测数据后,于2012年4月15日受控飞向距离地球大约1000万公里深邃的太阳系空间,择机开展对4179号小行星的探测,为未来的小天体探测积累经验。
嫦娥三号有望于2013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CZ-3B运载火箭发射。
着陆地点基本确定在虹湾地区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么,月亮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你们想上月球上旅行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登月之旅。
(板书课题)【主动发现】二、问题质疑讨论并展示《问题生成单》中的问题,每组筛选一个问题,出示在小白板上,组织学生汇报。
我的登月之旅作文

我的登月之旅作文我的登月之旅作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我的登月之旅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风拂过枝头,夜空中挂着一轮皎洁的月亮,我趴在窗前欣赏着那孤独的月亮,幻想着那些嫦娥,吴刚、玉兔、外星人……我真想目睹那一风光啊!这时,我感到一股秋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我渐渐地合上眼睛。
“请问您是厦门市青少年宫的赖乐彤吗?”从梦中隐隐约约飘来了如风一般清脆的声音。
“是的,您是哪位?”“我是A集团登月处秘书,您很幸运,昨天举行的登月抽奖仪式,一位总统来抽奖,那箱子装得满满的,里面是全球人民的名字,您万分有幸被抽中了。
”“真的!”我还一位这是个骗局。
“这还能有假?”对方轻笑了一下,又说“你家门前有一架飞碟,不信,您去看看?”我走到门前一看,果然,一个不明飞行物体降落在我家门前,操纵的是一个三只眼睛肢体像章鱼的大嘴怪物,我“啊”地尖叫一声,不过一会儿就安静下来,收拾行李,与家人告别。
“长官,我已接到地球外星人。
”怪物用“千里传音”接听器对讲。
飞碟启程了,大嘴怪物娴熟地操纵着,不时转过来与我“叽里呱啦”一阵,说实在的,他语速太快,我甚至没听清它在说什么,我剥了一包干果吃,妈妈平常不让我吃,今天我偷偷带来了,大嘴怪物还掏出一包怪味糖与我分享。
我们突然进入了无重力状态,干果和怪果糖飘到空中,那些东西实在好吃,于是我长腿一蹬,一个个吃了起来,非常有趣,不信你试试看。
“嘭——”飞碟降落了,外星人把我请出舱门,只见无数外星人家族停在那儿,见到我便呼喊起来,送来飞吻,这让我无比骄傲,我搬出行李,啊——我“呼哧呼哧”地提着行李,本不该带这么多的,只见一只巨手帮我提了起来,我吓出一身冷汗,抬头一看,哦,原来是吴刚呀!我放松下来,吴刚另一手拿着一只巨斧,而我的行李安放在他的小拇指盖里。
与月球接触:历史上的人类登月之旅

1969年7月20日,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在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的一小步中达到了高潮。
当时,阿姆斯特朗是阿波罗11号任务的指挥官,他成为了第一个在月球表面行走的人类。
这一时刻代表着科学、勇气和人类意志力的巅峰,也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太空的认知。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月球怀有浓厚的好奇心。
它悬挂在夜空中,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却又如此遥不可及。
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类才有了实现登月梦想的技术条件。
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向国会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在本十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安全带回地球。
这一宣言点燃了整个国家的激情,开启了美国宇航局阿波罗计划的壮举。
经过多次飞行任务的积累经验和技术创新,终于在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携带着三名勇敢的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和迈克尔·科林斯,踏上了前往月球的旅程。
数百万人围观着电视机前,目睹了这一伟大时刻的发生。
当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表面,他说出了那句至今令人铭记的台词:“这是一个小步,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他的脚印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标记,也象征着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与征服。
登月之旅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人类意志力和勇气的巅峰体现。
宇航员们需要面对无比艰难的环境,克服种种困难和危险,才能安全抵达月球并返回地球。
他们的毅力和勇气激励着全世界,让人们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决心和努力,任何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可以实现。
登月之旅也深刻改变了人类对太空的认知。
它激发了人们对宇宙的无限好奇和探索欲望,推动了太空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
此后几十年,人类在太空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包括建立国际空间站、深空探测任务以及商业太空旅行等。
这些成就都源自人类登月之旅的启示和鼓舞。
如今,虽然人类已经登上过月球多次,但那一次伟大的壮举仍然让人感到震撼和自豪。
它不仅是科学和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意志力和勇气的象征,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探索未知,开拓宇宙的边界。
登月之旅

注意事项
1.弹力球要自然下落,松手时不要用力。
2.用手取出弹力球时要小心,注意不要破坏“陨石 坑”的形状;
3.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弹力球离开盒子的高度 不能超过25厘米; 4.注意观察手电筒直射或斜射“陨石坑”时的明暗 变化。
首次载人登月是由“阿波罗11号”飞船完 成的。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国又陆 续发射了“阿波罗”12号至17号飞船,其中除 “阿波罗13号”因故没有登月,另5艘飞船均 登月成功,“阿波罗”15号至17号飞船的航天 员还驾驶月球车在月面活动,采集到月球上岩 石的样本。
我国探月工程以无人探测为主 ,分 “绕”“落”“回”三个实施阶段。“
第一、二期工程已经实施
2004年4,中国探月关键年——“嫦娥 工程”启动,2007年10月24日 嫦娥一号发 射成功,载着中国祖祖辈辈的登月希望,向 月亮飞去。2010年10月1日18:59西昌卫星 发射场“嫦娥二号”成功升天, 中国探月工 程二期揭开序幕 .
4.引力约天,我们的“嫦娥一号” “嫦娥二号”探月工程仅仅是我 国探索月球的起点, 到我们能真正 登上月球,甚至建立月球基地,还有很长 的路要走。 如果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乘飞船 去月球旅行。以你们现在对月球表面情况 的了解,在出发前,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准 备工作呢?
登月之旅
嫦娥奔月
直到17世纪初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人们能 够更仔细的观察月亮。 坦此 形 发
的之 的 现 区外 坑 月 科 域, 科 球 学 ,月 学 表 家 称球 家 面 通 为表 把 的 过 月面 它 许 各 海还 们 多 种 。有 称 地 望 许为方远 多环都镜 暗形布观 黑山满察 而;了月 平除圆球
第三期将发射机器人登上月球。计划约耗时20年。 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进行深空探测所迈出的至关重要的 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之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部分:1、介绍人类对月球的逐步认识。
从神话传说到望远镜观察,再到天文望远镜的深入观察,对月面形成做出了各种解释和研究。
2、解释环形山的形成。
通过让学生观察地球上的陨石坑,思考环形山的形成,再通过模拟实验,解释月球环形山的形成。
3、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了解月球概况。
通过介绍阿波罗的登月,反映人类对月球最直接的探索实践。
认识登月的意义,了解登月后所观察到的月球表面的概况。
4、假想去月球旅行,引导学生回顾并综合考虑月球特点,激发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月球的资料。
学情分析:
高年级的学生有着自己的思维,有着一些认识。
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对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关于本课的内容,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一些了解,但并不是系统的认识,零星的知识比较多。
本课教学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观察点由远到近的顺序,让学生一步步系统认识月球,串起他们的零星知识,通过拓展延伸,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
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月球。
1、播放短片及月球图片。
2、谈话: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样想说的吗?(美)(指名学生交流)
3、提问:自古以来,人们对月球充满了遐想,因此也有了许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你能说出一、二个有关月球的神话故事吗?
4、揭示课题:正是因为神话的美丽,人们都渴望登上月球一探究竟。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登月之旅。
(板书课题)
二、远望月球,了解环形山。
1、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撩开月球的神秘面纱,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通过自制望远镜第一次观察到了月球的真面目,伽利略在望远镜中看到了怎样的一个月球?(那里没有玉兔,没有桂花树……)
2、播放幻灯片,这就是在望远镜中观察到的月球,上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300多年来,科学家们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所形成的,你认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猜测可能是由流星和陨石撞击月球所形成的)
3、同学们想的不错,这个也是近50年来科学家们所得出的最新的结论。
三、研究环形山的形成。
1、提出问题: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环形山会有大有小呢?(学生回答并追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板书:因素:大小,速度……)
要想知道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
研究。
)
2、设计实验: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假设吗?(学生答)
3、师生合作实验演示:
实验一:
问题:环形山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大小有关。
方法:大小不同的石子在同一高度落下。
现象:(学生看示范实验后作答)结论: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有关,陨石越大,环形山就越大,陨石越小,环形山就越小。
实验二:
问题:环形山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假设: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的下落高度有关。
方法:相同的石子在不同的高度落下。
现象:(学生看示范实验后作答)结论: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下落的速度有关,陨石下落的高度越高,速度越快,环形山就越大;陨石下落的高度越低,速度越慢,环形山就越小。
4、汇报交流。
师生共同小结。
5、实验研究光照角度对环形山影子的作用。
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知道环形山的大小与陨石下落的高度有关,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请同学们看看手电筒的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照一照沙盘上的坑,观察石子坑影子的变化。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小结:根据光照情况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我们都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一周需要27.3天,但要想更好的观察月球,也要选择好的时机。
每月的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到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的农历初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
四、了解登月成就,再识月球。
1、从古时候起,人们一直渴望飞上月球。
人类的登月梦想实现了吗?是谁先登上了月球?亲历月球后人们又有了哪些新的发现?(1969.7.16,阿姆斯特朗和阿尔德林驾驶登月舱成功登月。
)
(原来月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那里没有空气和水,昼夜温差很大,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
2、今天美国的“阿波罗号”登上了月球,我们有没有希望搭乘中国自己的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呢?(有!)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升空,标志着我们探索月球的开始,中国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登上月球。
让我们重温一下火箭发射时那紧张、激动人心的一刻吧!(播放视频)
3、简介我们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
五、拓展延伸。
1、如果你可以搭乘“嫦娥三号”去月球旅行,需要准备些什么?
(小组交流后回答)
2、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已经发射成功,它正在去往月球的路上,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请近期关注新闻报道。
板书设计:
登月之旅
神话传说
远望月球伽利略
环形山的形成陨石大小和撞击速度模拟实验
近观月球 1969.7.16 阿姆斯特朗
嫦娥工程 2007.10.24 嫦娥一号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以观察月球为线索,从遐想到远望,从长时间的远望研究到猜测环形山的形成并进行模拟实验,从寻找远望的好日子到登上月球一看究竟。
由这种由远到近的观察、研究顺序,带着学生一步步进入月球。
通过登上月球的现象表明,月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也让学生明白了猜测与现实的差距。
介绍人类的
登月以及中国的登月计划,极大的提升了民族自豪感。
本课教学效果良好。
在学生设计实验时,学生猜测环形山形成原因有些让人担心,上课还是遇到了问题,只能积极引导到陨石大小和速度上来,有些显得不太自然。
实验的演示为了更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采用师生合作演示的形式展现。
虽然课后发现有利于课程的教学,但似乎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及时采用作业形式弥补,但愿有效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了一节课的艰辛,从资料的整合,到教学的方式方法,到活动的设计,到教师的小结……都是费尽心思,反复推敲。
即便是这样,还是有所缺憾。
一节课中容不得一点点的疏忽,思路也不能有一点点模糊,这些是我这节课的收获,也是给我以后教学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