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上《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4单元《登月之旅》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通过探究月球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月球的基本概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的探测和研究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探究,但有时缺乏耐心和毅力。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知道人类登月的历史,掌握月球探测和研究的常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概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的探测和研究方法。

2.难点:月球探测和研究的常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月球探测和研究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月球的基本概况、人类登月的历史、月球探测和研究的常用方法等。

2.资料:收集相关月球探测和研究的案例,供课堂分析使用。

3.教学器材:月球模型、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月球的哪些知识?”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球的基本概况,如月球的直径、表面特征、自转周期等。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登月之旅_苏教版

六年级上科学教案-登月之旅_苏教版

《1. 登月之旅》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主要历程。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提供了行动支撑。

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探索月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月球的图片。

2、谈话:神秘而美丽的月球激起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人们总想着亲自到月球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重温一次人类的——登月之旅。

二、了解月球1、谈话:面对月球,我们的祖先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

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吗?你能大抵说说故事内容吗?2、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1)课件出示:环形山、月陆和月海图片。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3、环形山的形成(1)谈话:那么你们知道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吗?说说你们的看法!你们知道科学家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吗?(2)师:怎样才能知道科学家们的看法呢?启发学生借助网络。

(3)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教师模拟实验:⑤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⑥用手电筒照射砸出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三、登月之旅1、谈话。

从面对月球的无限遐想,到用天文望远镜进行实际观察,在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特别是航天科技的发展为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吧!2、介绍阿姆斯特朗。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他的一句话至今还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对一个人来说,这是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

3、介绍中国的登月计划。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目前只有美国成功登陆月球,而登上月球也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你们知道我国的登月之旅的相关信息吗?(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我国航天事业的主要成就。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11)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原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阿波罗登月计划、月球车的设计、月面行走、月球返回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登月之旅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太空和航天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登月的具体过程和科学原理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登月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基本情况,知道人类登月的历史和科学原理。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具体过程,月球车设计和月面行走的原理。

2.难点:月球返回的原理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登月相关知识。

2.利用多媒体资料,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登月过程。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登月之旅的科学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登月历程、月球车设计、月面行走等内容的图片和视频。

2.资料卡片:关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相关资料。

3.讨论话题: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话题,如登月意义、月球返回原理等。

4.实验器材:月球车模型、月球表面地形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历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

2.呈现(10分钟)展示月球车的设计和月面行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登月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和技术。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讨论话题,分析登月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登月之旅的科学原理。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登月之旅》教案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登月之旅》教案

登月之旅教学目的:1、知道月球的根本状况以及环形山的成因。

2、理解人类探究地球的经验。

3、知道人类对月球的相识是不断开展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类探究月球供应了支撑。

4、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试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月球的根本状况。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开展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当夜晚降临的时候,天空中最光明的是什么?(星、月)月亮是地球的近邻,同时也是人类目前为止唯一可以踏足的外星球。

登上月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人类的探月脚步,来一次登月之旅吧!(板书:登月之旅)二、新授。

1、先考大家两个与月亮有关的学问。

你知道月亮有哪些名称与雅号吗?你知道这么多的名字大局部来源于哪里吗?2、人类探究月球的经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开展,人们对月球的相识不断深化,下面我们来理解一下人类探究月球的经验(板书:人类探究月球的经验)。

万户日食、月食记录伽利略月面图戈达德预言月背图阿姆斯特朗等登月我国航天事业的开展3、月球的根本状况。

人类登月的幻想最终实现了,月球近在眼前。

如今就让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它的一些根本状况吧!(板书:月球的根本状况)说说,你想探究哪些问题?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月球的体积与地球相比有多大?(2)、地球到月球的间隔有多远?(3)、月球上有空气、水、动物与植物吗?(4)、2020年的某一天,假如你是“神舟16号”飞船的指挥者,将要开场登月之旅,动身前须要打算些什么?(5)、月球的资源状况。

4、环形山的成因。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自从伽利略用望远镜发觉了月球外表的月海、高地与环形山后,科学家们对这种地形成因的探讨就始终没有停顿过。

这里仅以环形山为例,你知道环形山的成因吗?(板书:环形山的成因)300多年来,科学家始终认为环形山是火山喷发所形成的,指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们的出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是由于来自宇宙的陨石撞击而形成的。

科学不仅须要大胆的想象,还须要用试验来验证,今日老师就带来了一套装备,我们也来做一次小小科学家,亲自探讨一下环形山的成因之谜。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登月之旅》教学设计《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总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2、科学知识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

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石子、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了。

“今月照古人”,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人类的理想不能实现,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神话故事,你能说出一两个来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好,那么现在我们一起踏上这神秘的登月之旅吧!首先老师想让同学们欣赏一段录像。

2、播放一段月色溶溶的图片。

(二)初识月球,体会人类探索过程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1、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的遐想和探索。

2、伽利略观察月球(1)介绍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到的月球。

(2)简要介绍环形山、月海。

3、现代人类的登月工程。

(课件播放登月之旅视频)(三)模拟实验,交流发现。

1、同学们需要的材料,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了,请大家根据各组的假设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做一做这个模拟实验,提醒一下,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注意点一定不能忘记哟,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既快又好。

2、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1 登月之旅》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4.1 登月之旅》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章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模拟登月之旅,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索月球的秘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探究活动、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宇宙、太空等话题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月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特点。

学生已经掌握了观察、思考、讨论等学习方法,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特点,如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

2.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月球的秘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月球的基本特点、探究月球的秘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 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月球的秘密。

2.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多媒体设备2.月球模型、图片3.实验器材:如望远镜、地球仪等4.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球的基本特点,如月球的形状、表面特征等。

然后,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月球的特点。

3.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如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与月球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球模型,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

4. 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月球的基本特点。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登月之旅》教学设计2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登月之旅》教学设计2

1.登月之旅【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每当夕阳西下,夜幕初垂,天空中最明亮的就是月亮。

2.播放一段月色溶溶的录像。

(板书:赏月)3.同学们,月亮美吗?仔细看一看你眼前的这轮明月,除了美,你还发现了什么?(生可能答黑色斑点,阴影)4.其他同学看到阴影了吗?对于这个现象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可能答这些阴影是怎么形成的)(板书:探月)5.其实,古时候的人们抬头看到有明有暗的月亮,也产生了和你们一样的想法,知道古人是怎么解释这种现象的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6.这是古人的解释,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只好编造了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来解释这种现象。

今天我们能不能解释呢?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释?有没有办法,让学生说一说。

(生可能回答:到月球上去或者用望远镜看)二、初识月球,了解环形山1.想知道世界上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月亮的是谁吗?2.早在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就利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那么他看到的月球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课件)3.月球表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那哪里是凹进去的?哪里是凸出来的?叫学生上黑板指一下(解释:突出的叫月露,凹进去的叫月海。

)4.后来,人类科技有了更大的进步,这时候看到了这样的月球表面是什么一直。

(课件出示图片:月球表面有许多地方都布满了圆形的坑——叫做环形山)三、质疑探究,讨论实验1.看着这些环形山,同学们的脑海里一定会产生很多问题,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问题?(预设:怎样撞击?陨石为什么会撞击月球?撞击的陨石哪去了?为什么这些环形山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板书)2.同学们探究的欲望真浓,这些问题,也是正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今天我就着重来研究环形山为什么会有大有小。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登月之旅|苏教版 (2)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登月之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体会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了解宇宙的帮助。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探究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盘子、细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电筒等。

学生:收集有关月球及人类探月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

1、谈话:从古至今,人们对月亮就有无限遐想。

让我们通过带“月”的古诗来了解一下吧!(配乐诗词积累)2、师:古代的中国人对月亮有这么多美丽的描述,看一看古希腊神话故事又是怎样说的呢?(出示图片——阿蒂米斯)教师播放希腊月亮女神——阿蒂米斯的故事的音频资料(因播放遇到问题,教师讲述故事)。

(二)新课探究1、认识人类的探月经历(1)师: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有着美好的憧憬,并不懈探索月球的秘密。

(出示伽利略图片)直至伽利略发明望远镜才首次观察到月球表面的情况。

学生说相关月球的信息。

(2)(出示阿姆斯特朗图片)师:直至美国阿波罗登月成功,我们才知道月球的更多情况!(播放第一次登月视频)(3)师:从中你获得什么信息?(学生交流、汇报)(4)课件出示:阿姆斯特朗说“对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

学生读,谈理解。

2、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1)师:老师将相关月球的知识罗列一下,读一下。

(课件出示)学生读相关信息。

3、探究环形山的形成(1)师: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谈猜想。

(2)(出示地球表面的陨石坑与月球表面的环形山)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

(3)教师讲解:地球上的陨石坑是陨石撞击地球而形成的。

学生再次猜想环形山的形成。

(4)模拟实验。

(课件出示实验方法)问:各种材料分别代表什么?展示温馨提示。

学生分组实验。

交流汇报。

(5)小结:环形山的形成是小行星或陨石撞击月球而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环形山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

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

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伟大。

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

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重点:
了解月球基本情况
难点:
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实验探索的方法和借助于多媒体图片教学的手段来引领学生学习。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节课,主要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究的办法引领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从中体会人类探索月球的经历是很艰辛的漫长过程。

教学流程:
【主动感知】
一、导入
播放嫦娥一号发射视频,介绍中国探月计划。

嫦娥一号是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

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

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嫦娥二号是我国于2010年10月成功发射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器。

嫦娥二号在L2点的环绕轨道运行235天,积累了大量对太阳的探测数据后,于2012年4月15日受控飞向距离地球大约1000万公里深邃的太阳系空间,择机开展对4179号小行星的探测,为未来的小天体探测积累经验。

嫦娥三号有望于2013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CZ-3B运载火箭发
射。

着陆地点基本确定在虹湾地区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么,月亮是天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你们想上月球上旅行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登月之旅。

(板书课题)
【主动发现】
二、问题质疑
讨论并展示《问题生成单》中的问题,每组筛选一个问题,出示在小白板上,组织学生汇报。

【主动参与】
三、问题探究
1、了解人类从古到今的探索过程
谈话:同学们,太阳落山后,月亮就是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了。

“今月照古人”,从古时候起,美丽的月亮就引起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
学生交流,出示,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故事。

在古代人们为什么实现不了登上月球的愿望呢?(技术落后)正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才一步步的实现了登月的梦想。

下面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科学家们探索月球的艰辛历程吧。

了解了人类的登月之旅,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交流。

2、实验: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课件出示陨石坑和环形山图,谈话:你想知道月球上的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吗?下面我们通过两个模拟实验来研究一下。

请同
学们按照43页“动手操作”的要求准备好实验的材料。

2、出示实验的注意事项。

3、引导实验,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写活动记录。

【主动建构】
四、解疑分享
1、小组间互访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分享。

3、小结:看来还真是被砸出来的,这些坑的大小与深浅不仅取决于流星和陨石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撞击速度。

4、了解人类探月的成果
自学44页内容,你获得了关于月球的什么知识。

(每人只说一点)
5、指导朗读阿姆斯特朗的话。

【主动拓展】
五、课未检测
完成课未检测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