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案-中考语文古诗文比较阅读 精品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古诗文鉴赏的优秀教案范本

九年级语文古诗文鉴赏的优秀教案范本

九年级语文古诗文鉴赏的优秀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诗文的特点和鉴赏方法;2.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篇章;2.多媒体设备:幻灯片、音频设备等;3.相关素材:古诗文赏析资料;4.学生参与活动所需的课堂活动用具。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幻灯片或音频设备播放一首古诗,让学生先欣赏和感受其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随后,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思考这些手法为何能够增强古诗的艺术感染力。

步骤二:鉴赏古诗文(30分钟)1.教师依次选取两篇或三篇古诗文,将其内容呈现在幻灯片上,并解读其中的意境、情感和文化背景。

2.引导学生阅读古诗文,让他们自己感受其中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3.组织学生就古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音韵美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分享。

步骤三:感悟与写作(40分钟)1.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文所描绘的意境、传递的情感以及诗人的感悟。

2.组织学生进行个人写作或小组合作写作,要求他们选择一篇古诗文,表达自己对于其中意蕴和情感的理解,可以通过散文、诗歌、连续笔记等方式来呈现。

3.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独特的观点和感悟,同时要注意提醒他们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和音韵美,塑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步骤四:展示与分享(2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可以逐篇呈现或选取几篇进行集中展示。

2.其他学生对于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可以提出不同观点、赞赏之处或改进意见。

3.教师要适时总结讨论结果,强调古诗文鉴赏的重要性以及学生们在写作过程中的收获和提升。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能够在欣赏古诗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要素。

通过写作环节,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初三语文古诗鉴赏教案人教版

初三语文古诗鉴赏教案人教版

初三语文古诗鉴赏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初三语文古诗鉴赏教案(人教版)教案目标:1. 通过鉴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掌握古诗的基本鉴赏方法和技巧。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鉴赏。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感悟和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首适合初三学生的古诗,包括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古诗。

2. 准备多媒体设备,展示古诗的相关图片和背景知识。

3. 准备学生课前阅读材料,包括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以及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提问学生对古诗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古诗,包括作者、背景和题材。

2. 解读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三、课堂活动(3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鉴赏。

要求学生结合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等进行讨论。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鉴赏成果。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评论。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鉴赏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方法,概括古诗鉴赏的基本要点。

2.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和思考,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相关材料和问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或文学展览,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初三语文教案古诗词鉴赏与欣赏方法

初三语文教案古诗词鉴赏与欣赏方法

初三语文教案古诗词鉴赏与欣赏方法初三语文教案:古诗词鉴赏与欣赏方法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教案将介绍一些针对初三学生的古诗词鉴赏与欣赏方法,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与欣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或富有情感表达的古诗词,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所描绘的美景或情感。

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讲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其艺术特点和背景故事,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

二、学习韵律与格律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是其独特之处,对于学生来说,掌握韵律与格律的基本知识是进行古诗词鉴赏与欣赏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对比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和韵律之妙。

同时,要求学生在鉴赏中注意诗词的押韵、平仄、句式结构等要素,培养学生辨别并欣赏韵律与格律的能力。

三、注重意境与情感表达古诗词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美,更是一种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在鉴赏古诗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古诗词所传达的情感,感受其中的意境与意义。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与情感,培养学生从情感角度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四、多角度阅读与解读古诗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解读角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多元化的阅读思维。

可以通过解读作者的生平背景、社会背景、作品风格等,分析古诗词背后的文化与时代内涵。

同时,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拓展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欣赏的广度和深度。

五、创新活动形式,提升学习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活动形式,提升学习效果。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背诵比赛,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动力;开展古诗词朗诵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创造能力等等。

初三语文教案二:古诗文阅读

初三语文教案二:古诗文阅读

初三语文教案二:古诗文阅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古诗文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通过读古诗文,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久远和文学的美妙,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因此,本篇文章就来探讨初三语文教案二:古诗文阅读。

一、教学目标1.了解、熟悉唐宋诗词的特点和魅力,能够默读、朗读、理解、分析、赏析唐宋诗词。

2.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

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诗文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古诗文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创作的诗歌和文学作品。

古诗可分为五言、七言和律诗,古文则可分为散文和骈文。

2.唐诗唐诗是指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创作的诗歌。

唐诗的特点是表现了时代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

最著名的唐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

3.宋词宋词是指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创作的诗歌。

宋词的特点是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构思精巧。

宋代的词人很多,如苏轼、辛弃疾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讲解古诗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使学生对古诗文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默读朗读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古诗文文本的默读和朗读。

默读不仅可以增强对句子结构和词汇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艺术魅力;朗读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语调不准确、音律不协调等问题,加深对古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3.赏析分析在学习每首古诗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词汇、表现手法、意境构建等方面对古诗文进行赏析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魅力。

四、教学建议1.注重学科交叉古诗文既是语文教育的内容,也是文化教育的内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历史学科、美术学科等,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学习古诗文。

2.增强实践性教学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增强实践性教学。

初三语文教案古文阅读技巧与训练

初三语文教案古文阅读技巧与训练

初三语文教案古文阅读技巧与训练【教案】授课内容:古文阅读技巧与训练目标学生:初三学生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古文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鉴赏古文、理解古文、运用古文阅读技巧解答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掌握解答古文阅读题的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文:《论语·卫灵公》2. 教学工具:投影仪、课件、黑板、粉笔3. 教学辅助材料:古文阅读练习题集、古文阅读技巧总结表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古文阅读技巧与训练。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古文阅读方法,复习知识点。

二、学习与探究(30分钟)1. 示范分析:选择一个古文段落,根据古文阅读技巧解读其中的难点。

2. 学生共同分析:在学生的参与下,选择另一段古文,共同分析其中的难点和理解方法。

3. 引导学生总结古文阅读技巧,并将其记录在古文阅读技巧总结表上。

三、实践应用(4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要求学生独立阅读一个古文篇章,并根据所学的古文阅读技巧回答相应的问题。

2. 课堂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解题思路。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发现解题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带领学生探索更多的古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2. 提供拓展练习:提供一些拓展题目供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的古文阅读技巧。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持续运用古文阅读技巧。

2. 学生反思:学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应用古文阅读技巧。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在古文阅读技巧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古文难点和讲解古文阅读技巧,对古文的理解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在课堂分享环节,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解题经验,提高了课堂互动和合作氛围。

初三语文教案诗词鉴赏精讲

初三语文教案诗词鉴赏精讲

初三语文教案诗词鉴赏精讲教案:初三语文教案-诗词鉴赏精讲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人名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2. 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和角度去欣赏和解读古代诗词;3. 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词鉴赏的基本理论;2. 中国古代文人名家及其代表作品;3. 根据诗词的意境进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如何准确理解诗词的意境;2. 如何把握诗词的情感表达方式;3. 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欣赏和解读古代诗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诗词的了解和感受;2. 提出学习诗词鉴赏的目标和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诗词鉴赏基本理论讲解诗词鉴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诗词的韵律、格律、意境等方面的要点,并与学生一起分析一首古代诗词的结构和意义。

2. 中国古代文人名家及其代表作品介绍中国古代文人名家的背景和创作风格,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重点介绍李白、杜甫、王维等著名诗人的诗词,并与学生进行解读和讨论。

三、实践操作(40分钟)1. 分组朗诵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进行朗诵,并通过朗诵来感受诗词的音韵和意境。

2. 创作情感表达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根据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作。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四、固化扩展(30分钟)1. 课外阅读推荐推荐一些与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和诗集给学生,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和研究。

2. 口头表达让学生随机抽取一首古代诗词,并以口头形式进行诗词的鉴赏和解读。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古代诗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也有了初步的掌握。

在实践操作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好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初三语文古文阅读教案

初三语文古文阅读教案

初三语文古文阅读教案注意:根据您的要求,我将按照教案的格式为您撰写文章。

然而,由于缺乏特定的古文阅读材料,我将提供一份通用的初三语文古文阅读教案,以供参考。

教案:初三语文古文阅读教学目标:1. 理解古文作品的基本特点、写作风格和意义。

2. 能够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读古文作品。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点:1. 熟悉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理解古文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掌握古文阅读中常见的词汇和结构。

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的语境和修辞手法。

2. 深入分析古文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教学准备:1. 古文阅读材料。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古文阅读的重要性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师提问学生对古文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讲解古文阅读基本技巧(15分钟)1. 教师介绍古文阅读的基本步骤:先读整篇文章,把握整体意思;再分段理解,逐句推敲。

2. 教师示范如何分析古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运用对比、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现力。

三、分组讨论(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发一篇古文材料。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古文的主题、结构、修辞手法和意义,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四、小组展示和讨论(20分钟)1. 各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对古文的分析和解读。

2.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深入探讨古文作品。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古文阅读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2.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配发适当的古文阅读材料作为课后作业。

2. 要求学生阅读并写一份关于该古文的读后感或分析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解和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学生的小组展示和讨论,不仅可以巩固和加深对古文作品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促进思维的碰撞和成长。

中考必备:语文古诗文对比阅读详解

中考必备:语文古诗文对比阅读详解

中考必备:语文古诗文对比阅读详解
中考必备:语文古诗文对比阅读详解
(一)比较阅读下面古诗与散曲,按要求完成小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寞,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秋词》与《天净沙·秋思》都描写怎样的景物?
2.《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写的是同样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秋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却流露出怎样的情绪?
3.请谈一谈《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相关推荐:中考冲刺:初中语文古诗中的风字详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描写洞庭湖的两首五律
江山胜景引人入胜,有两个因素:一是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一是韵味深长的文化内涵。

如果能够兼而有之,更会让人留恋忘返。

岳阳楼就是如此。

登临此楼,不仅能够仰观三楚长天,一览洞庭湖光,更能饱览岳阳楼上的历代诗文,真的好像是重踏历史足迹,谛听人间风雨,仿佛看见了一代代文学大家,面对湖山吐露心声,或忧或喜或醉或醒。

下面就选择两首五律(一首是杜甫的《登岳阳楼》,一首是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一个比较欣赏,共同领会古圣贤人的心境。

登岳阳楼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杜甫孟浩然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从诗歌本身表达思想的出发点来看二者的不同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漂泊西南十几个年头的杜甫从四川放舟下峡入洞庭湖,泊岳阳城下。

时年57岁的他,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老病孤舟”,国恨家痛,此时登临,可谓是心境复杂。

首联便紧扣题目,点明登临之意,从“昔闻”、“今上”看是一首登临抒怀诗。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颇多。

而孟诗则是作者呈送执政者,请求引见自己进入仕途的所谓“干谒诗”,表达的是作者不甘心闲居在家,迫切希望入仕的愿望。

二、写景的特点及目的均不同
从颔联写景的角度来看,杜诗侧重于写洞庭湖水的浩瀚无涯,气象之大,仿佛天地都囊括其间,借以衬托诗人胸怀的宽广博大,即“位卑未敢忘忧国”。

孟诗则侧重于洞庭湖水的气势磅礴,首联突出的是其浩瀚和雄浑的特点,借此来称颂唐王朝的兴盛,也突出了自己激荡不安的入仕心理。

纪昀的“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之语确实道出了这首干谒诗的妙处。

三、抒发的情感不同
杜诗的尾联转进一层,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使此诗的思想境界深邃阔大。

作者看到洞庭湖烟波浩淼的神奇景象,忽又想到“飘似沙鸥”的自己,又想到吐蕃入侵,边陲不宁,感于内乱初定,外侵又入,不禁老泪纵横。

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何等伟大!
孟诗的后四句,从洞庭湖的气势,联想到欣欣向荣的开元盛世,因而有出仕之心,但苦于欲渡无舟,故有“坐观垂钓”之叹。

可是此时的他是多么想有舟楫使自己渡越洞庭湖,划向宦海一展宏图啊!因此,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来表达这种愿望。

诗中的“垂钓者”,暗指当朝的执政者,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羡鱼情”言外之意如果有人引见自己就会由“坐观”变为执竿而钓的人,其要求引见的心情表露含蓄自然。

四、艺术特点的比较
这两首诗的前四句都以雄浑的气势、夸张的手法,从正面直写了洞庭湖景象的壮阔雄浑,气势的磅礴有力,给人强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但杜诗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较之孟
诗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更显不凡之处。

因为前者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博大无比的气魄,而后者仅仅局限于“云梦泽”的“气蒸”、洞庭湖的“波撼”。

再从全诗来看,杜诗写景有包容宇宙吐纳海内的气势,抒情有催人泪下气荡回肠的效果。

从前边的大气磅礴,到后边的忧苦慨叹,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汩极难”(黄白山语),评价极其中肯;而孟诗运用寄兴的手法,以写洞庭湖起兴,后写所感,再运用典故,吐露心声,达到了一种含而不露却用意分明的意图,显得委婉含蓄,自然清新。

《爱莲说》和《陋室铭》之异同
一、同中之异
从主题看,两文表现的都是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但《爱莲说》的作者表达的不是隐逸,而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的清白节操,《陋室铭》流露的则是作者消极循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两文都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但前者是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后者则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从表达方式看,都聚描写、抒情、议议于一体。

但前者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描写:"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美名;"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使莲成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在作者爱莲的议论中,表露出其高尚情操。

而后者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二、异中之同
从文体看,《爱莲说》的"说"和《陋室铭》的"铭"标明了各自所属文体的不同。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说"为说理文,"铭"是应用文。

但两文都是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所以从这一点讲,两文又都属议论文。

从句式看,前者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后者则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爱莲说》中也有骈句,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

所以两文句式上都骈散结合,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从线索看,《爱莲说》以"爱"为线索,"爱"在文中出现7次,几乎句句有"爱";《陋室铭》则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

两文线索各具特色,但它们仍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乙】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渭城朝雨邑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
唯见长江天际流。

西出阳关无故人。

【点拨】
甲诗和乙诗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但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从语言风格上讲,两首诗用语都较为平实,在诗中流露出诗人的感情:甲诗在惜别的依恋中并无一般送别诗的忧伤情绪,相反,倒是充满了诗情画意;乙诗在惜别时,体现了诗人对老友此去寂寞孤单的无限关怀,透露出一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凄凉与感伤。

【精练】
1.甲诗与乙诗中都提到了“故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是
中的“故人”写的。

2.甲诗与乙诗表现送别的季节都是春季,甲诗能反映这一时令特点的诗句是
“”,乙诗能体现这一时令特征的诗句是“”。

3.甲诗一开头就点明了与友人惜别的地点,“西辞”说明朋友要去的广陵在;乙诗一开头也点明了与友人惜别的环境,从全诗的最后一句看,友
人要去的地方在。

4.甲诗与乙诗都描摹了送别的景色,但两诗有不同:甲诗是先后,乙诗则先后,情中言事。

5.甲诗的第一、二句除了勾画出惜别的画面外,还烘托了南方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环境气氛,从中可触摸到诗人内心的之情。

乙诗的第一、二句写了“雨”“柳”这些景物,从春寒料峭、凄清冷落的氛围中,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6.甲诗中表现诗人长久翘首凝望的诗句是“,”,乙诗中表达诗人对友人别后生活牵挂与关怀的诗句是“”。

7.甲诗与乙诗都有言外之意。

甲诗的第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乙诗的第一句的言外之意是。

【参考答案】 1.甲诗 2.烟花三月下扬州客舍青青柳色新 3.黄鹤楼东面客舍西面 4.言事写景写景写情 5.激动和向往忧郁 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西出阳关无故人 7.黄鹤楼惜别,勾连起与友人在这里聚会流连、吟诗作赋的回忆,对未来的向往比对过去的回忆更美好;“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离人的留恋之情,使离情别意更浓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