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典型病论文
慢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论文

时间:2021 年 x 月 x 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页码:第1页 共4页
慢性胃炎中医药治疗论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本院门诊慢性胃炎患者 56 例。所有病例均具有 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在我院作纤维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病理诊断上符合 2000 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定的病理诊断标准[1],其中男 35 例,女 21 例,年龄 15~67 岁,病程 1.5~18 年,平均 8 年。其中浅表性胃炎 36 例,萎缩性胃炎 17 例,糜烂性胃炎 3 例。 1.2 辨证分型与治疗 1.2.1 脾胃虚弱型共 26 例。症见胃脘隐痛,食后加重,喜暖喜按,纳 呆,神疲乏力,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方用香 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 20g,白术 15g,茯苓 15g,陈皮 10g,半夏 10g,木香 10g, 砂仁 6g,黄芪 20g,炙甘草 9g,当归 10g。 1.2.2 肝胃不和型共 14 例。症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暖 气频频、得矢气则舒,舌苔薄白,脉弦。治以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加味四 逆散。方:柴胡 10g、白芍 20g、枳壳 12g、甘草 6g、延胡索 15g、佛手 10g、川 楝子 10g、旋覆花 12g、香附 12g、木香 10g、陈皮 10g。 1.2.3 脾胃湿热型共 10 例。症见胃脘胀痛或满闷不适、嘈杂嗳气、口 苦口腻、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化湿清热、理气和胃,方选芩连平胃散 加味:厚朴 15g,苍术 15g,陈皮 12g,黄芩 12g,黄连 10g,半夏 10g,霍香 12g,茯苓 15g, 石菖蒲 10g,薏苡仁 20g,蒲公英 30g。 1.2.4 胃阴不足型共 6 例。症见胃脘隐痛,灼热不适,口干喜冷饮,舌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中华 消化杂志,2000,20(3):199-201.
慢性胃炎100例论文

慢性胃炎10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左氧氟沙星和奥硝唑组成的三者联合应用治疗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50例,采用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和奥硝唑三者联合应用治疗;对照组50 例,采用奥美拉唑单独给药治疗,比较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奥美拉唑联合左氧氟沙星和奥硝唑组成的三者联合应用对慢性胃炎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是一种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的新方法。
关键词:奥美拉唑;慢性胃炎;疗效【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79-01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长期因不正确饮食习惯、不良嗜好、精神刺激常容易引起慢性胃炎。
针对我院近几年慢性胃炎患者所占比重的日益加剧。
现将2010年1月至 2011 年10 月我院所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治疗,现就对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以在本院2010年1月至 2011 年10 月期间住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经胃镜检查确定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个别患者伴有轻微性局部糜烂;所研究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 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26~51岁,平均(38.1±2.1) 岁;对照组50 例,男34 例,女16例;年龄27~53 岁,平均年龄(39.2±1.9)岁。
两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实验对象要求,具有可比性。
患者在治疗前的一周内没有服用其他任何相关的抗生素、抑酸剂等药物。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20mg、左氧氟沙星200mg和奥硝唑500mg 三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20mg 单独给药治疗,上述药物均为2次/d,疗程为4周,治疗期间患者没有服用其他类药物。
中药治疗慢性胃炎56例临床疗效论文

内蒙古中医药
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56 例临床疗效观察
李晓玲 *
摘 要:目的:通过采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本文将选取2009年 4月-2011年10月间我院门诊所收治的56例慢性胃 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将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采取中药治疗法,而对照组16例采用西医治疗。 结果: 两组患者通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7.50%,而对照组则为75%,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对比,治疗组明显 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通过辩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不同并且选择不同的治疗慢性胃炎的特效药联合相关药方进行加减治疗,其 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药;慢性胃炎;临床疗效
30g,人参 12g,炙 甘草 5g,陈 皮 10g,法 半 夏 8g,白 术 12g,大 枣 4.2 辨证论治“瘀”:一般慢性胃炎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舌质有暗
12g,茯苓 9g,生姜 9g。如果患者是以热症为主,需添加蛇床子 沉或瘀斑、胃疼如针扎且无固定痛处,其脉象沉弦而细涩。经中
9g、半枝莲 12g、蒲公英 15g,另外可根据病情添加疏肝散辅助治 医论证其病变主要由于瘀滞不通,而不通则痛,而对于慢性胃炎 疗;如果患者以血瘀凝滞为主,需添加蜥蜴、伍丹,另外可根据病 病症,病症时间越久,其瘀滞现象就越是严重[2]。因此,临床治疗
完全消失பைடு நூலகம்且无复发。有效:在服用药物 21d 后患者的消化道 以及病邪犯胃。若采取西药治疗,其可在短时间内起到显著疗
症状基本消失且病情未加重,在治疗后 3 个月之内未复发;无 效,但是药物的副作用较大且易于复发。而在本文的临床研究
效:患者在服用该药 3 周之后 病症仍然没有明显改善或者病 中,治疗组患者均采用纯中药治疗,且辅助使用特效药,进而有
慢性胃炎120例临床分析论文

慢性胃炎12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到本院就诊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分为两组,a组60例给予单纯奥美拉唑治疗,b组60例给予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持续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a、b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67%,95.00%;b组治疗效果优于a组(p0.05)。
结论:奥关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幽门螺杆茵根除率高,值得临床适用。
【关键词】慢性胃炎;奥美拉唑;克拉霉素【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75-02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炎症,根据病灶位置和病因的差异,主要可分为特殊型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三大类[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愈加细化,使得慢性胃炎发病率逐年增加。
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胃炎的治病因素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hp),随着医疗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现代化诊疗手段的在消化内科临床诊断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因此,彻底清除幽门螺旋菌是治愈慢性胃炎的关键[2]。
本院对60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疗效显著,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
随机分为a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0~70岁,平均(44.30±5.40)岁;病程3个月至2年,平均(12.4±3.5)个月。
b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1~72岁,平均(43.90±6.10)岁;病程3个月至2年,平均(12.9±3.6)个月。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慢性胃炎诊断:均符合《内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3]:(1)有嗳气、恶心、反胃等消化道不适症状;(2)胃镜检查hp为阳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论文

浅论慢性萎缩性胃炎210例临床体会【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352-02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为常见胃部疾病,引起cag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以及嗜好烟酒茶等。
在cag临床检查中分析,患者的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是主要临床特征,通过对调节肽、胃肠激素以及生长因子的条件,从而改变抑癌基因和癌基因的活性,导致细胞凋亡以及对相关基因的活化的抑制。
一般来说,cag在临床上已经作为胃癌的前期状态,为了防止胃癌的发生,需对cag进行积极诊断及治疗。
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间共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1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采用活检方法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其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4年至2012年4月间收治的胃炎患者210例,按中华消化学会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确诊为cag患者210例,其中男110例,女100例,年龄24~72岁,平均55.4岁,患者病史0.5~13年不等。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78例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胀满、胸闷与嗳气,64例患者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舌炎、舌乳头萎缩、缺铁性贫血,31例患者出现失眠、疲乏、无力等。
cag发病部位:胃窦22例,胃体及胃窦6例,胃底2例,胃角7例。
患者萎缩程度:轻度99例,中度101例,重度10例。
1.2 临床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有症状者也缺乏特异性。
常出现的临床表现有①胃脘部胀满: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胃脘部胀满不适较为多见,部分患者感觉胃部痞闷或胃脘有堵塞感,甚至腹部、胁肋部、胸部也感觉到胀满,嗳气频频。
②胃脘部:胃脘部可以单独出现,但多数情况下是与胃脘部胀满同时出现。
呈胀满、隐痛、钝痛,急性发作时也可出现剧痛或绞痛。
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论文

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论文1临床资料60例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18~58岁(29岁以下12例,30~49岁32例,50岁以上16例);病程18天~13年(半年以内10例,6个月~5年29例,5~10年16例,10年以上5例)。
患者多有胃脘痛,胃脘痞闷,嗳气,纳差,大便异常等症状,并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
凡镜下以粘膜充血、水肿,呈点状片状充血者为轻型,本组46例;凡镜下粘膜高度充血,或表层粘膜形成糜烂,或粘膜下出血者为重型,本组14例。
中医辨证:肝胃气滞型29例,脾胃气虚型15例,脾胃虚寒型3例,胃阴不足型7例,胃热内蕴型6例。
2辨证施治2.1方法肝胃气滞型(胃脘痞闷,食后腹胀或胀痛,嗳气方舒,或有嘈杂、吐酸,大便正常或稍干,恼怒后病情加重,脉弦或弦滑,舌象多正常):治宜疏肝和胃。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苏梗、陈皮各6g,佛手8g,川芎、炒枳壳、香附、白芍各5g,炙甘草2g。
脾胃气虚型(胃脘隐痛,绵绵不休,纳呆食少,面色白光白,舌质淡或胖淡,苔薄白,脉细沉):治宜健脾助运,升脾降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人参10g,良姜、香附、白术、茯苓、陈皮各9g,半夏12g,木香、砂仁、甘草各6g、广三七粉10g。
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温痛减,食欲不振,泛吐清水,或饮后水停心下,神疲畏冷,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胖淡而嫩,苔薄或呈水滑状,脉沉细而迟):治宜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方选大建中汤:人参6g,饴糖30g,干姜5g,蜀椒(炒去汗)3g。
亦可选用黄芪建中汤。
以上三型,夹湿者(脘痞闷痛,便滞不爽,舌淡苔腻,脉濡滑)可于方中加藿香、杏仁、苍术各12g,草蔻、炒厚朴各15g,炒谷芽18g;夹瘀者(痛重于胀,痛有定处,舌质紫黯或有瘀斑)可于方中酌加土鳖虫5g,九香虫12g,延胡索、蒲黄、五灵脂各15g。
(在临床上,我常配清胃药加蒲公英、百合及土方其效更佳)胃阴不足型(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而不欲饮,似饥而不欲食,大便干,舌红少津,脉细弦或细数):治宜滋阴益胃。
药物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论文

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与研究【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355-01【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效果。
方法通过对此不同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症状、疗效、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结果通过药物治疗,症状基本缓解。
结论学习、正确选择药物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
【关键词】慢性胃炎药物治疗对比分析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慢性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多数是胃窦为主的胃炎,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
本病进展缓慢,常反复发作,中年以上好发病,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的倾向。
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以进餐后为重的上腹不适、饱胀、无规律的腹痛、反酸、嗳气、烧灼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少数伴有胃黏膜糜烂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一般为少量出血。
慢性胃体炎消化道症状较少,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
慢性胃炎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
1 资料资料来源自沂水县许家湖镇卫生院,2009年-2010年一年治疗慢性胃炎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6-68岁,平均43.5岁,病程5-20年,其中,伴有胃粘膜异型增生6例,胃粘膜上皮腺化生9例。
2 相关用药2.1 胃黏膜保护药2.1.1 吉法酯(gefarnate,惠加强:胃黏膜保护剂,提高胃黏膜组织内前列腺素水平及氨基己糖浓度以恢复或加强胃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促进溃疡部上皮再生。
2.1.2 麦滋林-s(marzulene-s):该药含有水溶性奥和l-谷氨酰胺。
水溶性奥能抑制炎症、增加黏膜内前列腺素e2的合成保护胃黏膜。
l-谷氨酰胺增加胃肠黏膜上皮氨基己糖及葡萄糖胺的合成,参与促进组织修复。
主要用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急性和慢性胃炎。
2.1.3 瑞巴派特(rebamipide,膜固思达):通过上调胃黏膜内各种生长因子及前列腺素e2表达,起到促进组织修复、抑制炎症反应、增强黏膜屏障功能及抑制氧自由基损伤等作用。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探究论文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探究论文【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方法: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胃炎分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热炽盛型、肝胃气滞型、瘀阻胃络型、胃阴亏虚型)的诊治方法。
结果: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明显减轻。
结论:在临床通过健脾和中、清脾泻热、降逆和胃、疏肝泄热、调气和胃、活血化瘀、养阴益胃等治法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辩证分型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居消化系统疾病的首位,近年来亦有上升趋势。
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好、价格廉、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的特点,适用于广大农村推广运用,现将个人的诊疗体会介绍如下。
1西医对本病的认识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发炎、病程长,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
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一般要借助胃镜检查,虽从临床表现很难做出肯定性诊断。
其症状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部分病员毫无症状或只诉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①上腹痛:是最常见的表现,部位多在上腹,以隐痛、钻痛、胀痛、刺痛较为多见,上腹部压痛范围较广泛,无节律性疼痛,无饥饱加重或减轻的特征;②腹胀:上腹饱胀或全腹胀,进食后更明显,伴有嗳气;③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泛酸、舌苔厚腻,大便隐血阳性等症状;④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时以上腹不适,食欲不振、乏力、消瘦、贫血、腹泻等症状较为突出;⑤巨大皱襞型肥厚性胃炎,除上腹痛等症状外,由于血清蛋白经病变的胃黏膜中丢失,因此突出表现为低蛋白血症,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肿。
胃腺增生性肥厚性胃炎由于大量胃酸的分泌,临床症状酷似十二指肠溃疡。
2中医辩证施治可根据以上特点,结合胃镜及X线检查再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思维去对应进行辨证施治。
我们根据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常分五型论治。
2·1脾胃虚寒型脘痛绵绵,胀满不舒、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典型病论文:黄香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分析黄香汤治疗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改善情况。
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4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分别运用西药、中药黄香汤加减治疗,疗程8周。
结果经治疗后,和西药组比较,患者的胃脘疼痛、上腹胀的症状改善明显。
结论黄香汤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确切,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身心双重调节的优势。
【关键词】黄香汤慢性胃炎典型病例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院运用自拟“黄香汤”治疗慢性胃炎4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整理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00例病例均来源于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本院门诊患者。
其中女性160例,男性240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6岁。
病程最长8年,最短半年。
临床症状是:胃脘疼痛,嗳气呕恶,泛酸嘈杂,纳少乏味。
全部病例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1.2 诊断标准:参考2003年重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关于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方案[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2003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制定的慢性胃炎
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执行。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予黄香汤方,药物组成:黄连9g 香附10g 苍术12g 栀子12g 半夏9g 瓜蒌20g 神曲15g 鸡内金10g 佛手10g蒲公英15g高良姜5g甘草6g等。
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400ml,分早、晚各一次口服。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白术益气补脾;脾胃虚寒者,加吴茱萸、干姜温中散寒止痛;恶心呕吐、吞酸者加竹茹、厚朴、海螵蛸降逆止呕制酸;水湿困脾者加茯苓、泽泻利水渗湿运脾。
1.3.2 对照组阿莫西林0.5g,每日3次,吗丁啉10mg,每日3次,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每日3次,口服。
1.3.3 疗程4周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4 疗效标准:治愈:胃脘痛及其他主要症状消失,电子胃镜复查无糜烂、充血水肿,粘膜液清,停药后3个月未复发;好转:胃脘痛及其他主要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胃镜复查粘膜无糜烂,充血水肿面缩小减轻;无效:经治疗连续服药2个月以上,症状无明显好转,胃镜复查无改变。
2 治疗效果
3 典型病例
张某,女,36岁,主因胃脘痛、腹胀,纳差,喜叹息就诊,查体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形体瘦弱,舌质红,苔白,脉弦滑,经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糜烂。
给予阿
莫西林0.5g,每日3次,吗丁啉10mg,每日3次,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每日3次,口服。
效果不佳,故请中医专家会诊,考虑为肝胃不和,肝气横逆犯胃所致,给予黄香汤加减,处方如下:黄连9g 香附10g 郁金10g苍术12g 栀子12g 半夏9g 陈皮9g瓜蒌20g 神曲15g 鸡内金10g佛手10g 蒲公英15g高良姜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400ml,分早、晚各一次口服。
服药三剂后,腹胀减轻,胃痛好转,余同前,故又给予七付,巩固疗效。
共服用十剂后痊愈。
4 讨论
5 讨论
黄褐斑俗称肝斑、妊娠斑。
人面阳明之属也,面部黑斑与阳明胃经关系密切,亦与月经和妊娠相关。
冲任失调,或妊娠后,血以养胎,不能上荣于面,气血失和则面生黑斑。
故本病病机为气滞血瘀、阳明蕴热、肌肤气血失和。
本治疗采用加味桂枝茯苓汤内服,功能理气和血,调理冲任,清解郁热。
方中桂枝通阳化气利水,通血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有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抗菌、解热作用。
丹参、当归、鸡血藤、三棱、桃仁养血和血调经。
香附调经理气,疏肝解郁,大大提高和激起免疫功能,使气血通畅,促进气滞血瘀的缓解。
川楝子、木香理气和胃,疏散阳明郁热,丹参、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败酱草、连翘清热解毒,凉
血祛瘀,茯苓健脾和中,利水渗湿。
本病病程较久,病人长期服药难以坚持,每届经前,阳气偏旺,血热上蒸,故选择经前施治,结果显示,本方法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