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2020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优质课教案合集

合集下载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4单元 身边的材料(全单元)》优质PPT公开课件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4单元 身边的材料(全单元)》优质PPT公开课件
玻璃的来源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塑料的来源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 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
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羊 毛
直接来自
木 材
于大自然
花与腈纶棉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比较棉花与腈纶棉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实验一:“感官总动员”直接对比棉花和腈纶棉
谢谢观赏!
再见!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身边的材料
13.纸
讨论纸的用途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纸? 它们有什么用途?
……
各种用途的纸
牛皮纸
卫生纸
书写纸
宣纸
箱板纸
新闻纸
复印纸
人民币
古代的造纸术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 ( 公 元 105 年 ) , 蔡 伦 在 总 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 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 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 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 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 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 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 “蔡侯纸”。造纸技术的 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 文明的杰出贡献之一。造 纸术也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之一。
电线 常用工具
周围的金属制品
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用金属制成的?人们为什么用 金属制作它们?
金 铁
银 镁
锌 铅 铜
金属的共同性质 活动一
用砂纸打磨铜棒、铁棒、铝棒的表面,仔细观察,你 有什么发现?
金属有光泽。
金属的共同性质
分工明确 观察仔细 记录整理 注意安全
注意事项
金属的共同性质 活动三
用铁锤分别敲打铜丝、铁丝、铝丝,你有什么发现?
看一看
A 棉花 白色
B 腈纶棉 白色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

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教学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剪刀、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二、调查造房子需要的材料以及分别是什么材料。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并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来加深认识。

2.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4.了解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论。

3.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应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

4.通过反证法,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科学态度: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体验合作研究的乐趣,感受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观察发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

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箱、气球、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声音游戏“听和说”,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引入新课1.谈话:我们身处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每个声音都传递着不同的信息。

闭上眼睛,仔细听一下,周围有哪些声音?(适时播放上课铃声和读书声)2.播放音频:学生活动声、大课间跑步声、学生篮球落地声、体育老师口哨音乐。

3.思考:你能听到哪些声音?从这些声音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从中获取的信息。

5.小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因此声音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

6.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首先我们来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7.板书课题:9.声音的产生二、探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1.展示音箱,向学生解释音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最新2022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课件

最新2022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课件
6
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
要求 请同学们用塑料袋制
造声音,看谁制造的声 音种类多。
7



8
方法
用鼓满气的塑料袋敲击 用小尺划过鼓满气的塑
桌面,发出声音。
料袋发出声音。
塑料袋没有鼓气之前, 甩动塑料袋发出声音, 揉搓塑料袋发出声音。
用嘴吹鼓满气的塑料袋 发出声音。
9
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本
学法指导: 1.学会抓住重点,巧妙疑问。 2.指导能够大胆质疑。 3.学会带着疑问去查阅资料变有疑为无疑。 4.能够将生活中的小疑问通过学生间的质疑利用科学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5.通过质疑,能够解释一些现象,培养敢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在学习了“探索宇宙”一文,了解了宇宙的奥秘,认识了探索 宇宙的意义。 6.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二)自学环节自学的目的在于学习科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探究的技能和技巧,并改变以 往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信息流程为教师——学生的双向交互的信息流程的学习模式,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强化学生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习能力。 学法指导: 1.学会阅读课文,根据导学提纲分析重点、难点。 2.学会理论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通过学习“巧妙的结构“能够对常见建筑物分类: 电视塔——屋架结构,凉亭——支柱结构,大坝——实心结构 3.学会实验操作,能独立完成一些小制作 4.学会科学活动的过程、分类。 5.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 初步学会整理信息的方法。 (三)交流环节交流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勤于思考,善 于表达的学习效果,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全册《43海洋》课件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全册《43海洋》课件

海洋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 海水不能直接饮用。 含盐类比重很大的海水又苦又咸。 海水淡化的简易方法。 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完成同步练习题
几天后,女主进组报道了。薇薇安,混血小美女。陈灏也认识,公司今年的新人,面孔长的喜人,身材一级棒不说,据说人家上 头还有人,所以一出道,便风头大盛,这次也是公司安排,借着林昱辰的人气来继续拉升知名度的。
小姑娘人美声甜,一进组便给大家派了一遍礼物,礼物不算太贵重,难得的是美女有这份心意,于是立马斩获了无数人的仰慕。
陈灏的小助理拿着到手的手链,美的一个劲的吐泡泡,“哎呀,陈哥,跟你真是赚到了,我前两天才拿到昱辰哥的签名照,今天 就收到薇薇安的礼物了,哎呀我以后就跟你混了,你看我过几天去跟薇薇安也要张签名照好不好?哎呀,我会被人嫉妒的......”
仲贤惠一头扎到八卦大军里去比较各自得到的礼物去了,陈灏默默地叹气:唉,这个没良心的,哥再不济,也是有点名气的艺人 吧,好歹跟了哥也快一年了,你跟哥要张签名照你会死啊......
实验结论:含盐类比重很大的海水又苦又咸。
海水为什么不能直接饮用?
海水中的盐的浓度约是人体体内的4倍,而人体肾脏排泄盐的 浓度最高不能高于2%。如果喝下200毫升海水,要排掉其中 含有的盐分,需要排出体内350毫升的水,不仅没有起到解渴 的作用,还会失去体内更多的水。如果大量饮用,会导致某些 元素过量进入人体,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严重的还会引 起中毒。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
海洋
教学课件
说说你对海洋的了解。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四分之三。
从太空看地球
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
比较海水与淡水,了解海水发苦发咸的原因
实验材料:滴管、金属勺、蜡烛、1杯淡水、1杯模拟的海水(淡水加盐) (1)用滴管分别取 1 毫升淡水和 1 毫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电流的产生》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电流的产生》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电流的产生》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电流的产生原理;- 掌握电流的产生条件;- 能够用简单的实验验证电流的产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研究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与好奇心;- 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科学知识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电流的产生原理- 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电流的产生原理,如电流的流动方向、电流的强弱等。

2. 电流的产生条件- 介绍电流的产生条件,包括电源、导体、回路等。

3. 验证电流的产生-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搭建电路,验证电流的产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产生,如电视机的使用、电灯的亮起等。

2. 讲解电流的产生原理- 以简明的语言解释电流的产生原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探究电流的产生条件- 分析电流的产生条件,重点介绍电源、导体和回路的作用。

4. 实验验证电流的产生-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搭建电路,验证电流的产生。

5. 总结与评价-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总结电流的产生条件和原理。

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具:导线、电源、电灯、电池等。

2. 实验器材:电路板、开关等。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了解他们对电流的产生是否有正确的理解。

2. 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或工程师来学校,给学生讲解电流的产生及应用。

2. 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探究电流的变化规律。

七、课后作业- 家庭实践:请学生回家观察家用电器的使用情况,尝试解释电流的产生原理。

八、思考题1. 什么是电流?电流的产生条件有哪些?2. 你能举出其他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电流的产生吗?3. 电流的强弱与什么有关?以上是《电流的产生》的优质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材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了生活中的课题、科学实验、习题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材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编排,内容和形式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并掌握科学课本中的基础知识。

b. 了解和运用科学实验方法,掌握实验技能。

c. 积累并理解科学词汇,掌握科学术语的正确表达。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b. 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c.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c.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锻炼他们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科学是什么a. 科学的定义及特点。

b. 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c. 科学实验的意义和方法。

2.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问题a. 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b. 如何观察、提问和解决问题。

c. 进行简单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3. 第三单元:天地人a. 天地人的基本概念。

b. 地球的构造和运动、四季变化的原因。

c. 影响人类生活的自然因素。

4. 第四单元:动植物的生长发育a. 动植物的基本概念。

b.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c. 动植物的种类和特征。

四、教学策略1. 设计引导性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实践的能力。

2. 实践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进行观察、实验等,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集体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电子教案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使用图片或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案、教学设计)

12.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中的第1课。

本课是对后面3课学习内容的引领概括。

学生通过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认识常见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来源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是本单元的核心目标。

本课教科书安排了以下内容:第一个内容:就是让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的积累利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认识材料,展示自己的观察与平常的积累,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事实作为依据,为他们打开一片视野,从而引起对材料的兴趣,愿意去探索材料世界的科学奥秘。

第二个内容:是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平时积累较好抓住材料特点,让学生在研讨中,拓展学生的认知。

第三部分内容:是知道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对材料的研讨,知道材料可以粗略划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并且揭示两种材料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事例中了解材料的构成、发展和变化。

在对棉花和腊纶进行比较中,发现它们的相似处与不同点,旨在了解材料之间的性质差异和来源渠道不同。

教科书上还安排了一个思考身边的物品中使用天然材料或人造材料多寡的原因。

意在巩固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材料的探究活动,树立保护环境资源的观念,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通过二年级上册科学“它们是用什么做的”的单元学习,学生对生活中的材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把握课堂节奏,逻辑清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窗台上、有阳光的地方。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动手种植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延伸,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兴趣得到培养,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三、我是记录员
1.师:把花盆放在教室的窗台上,那里有阳光照射,比较温暖。现在是冬天,种子需水量少,每隔三天浇点水,大概两个星期后,种子就会发芽,来看看之后他们会长成什么样子。
3.师:没错,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小伙伴。西红柿和黄瓜是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它们维生素含量高,味道甜美,还可以美容养颜。我们的小伙伴要长大成熟,必须经过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这几个过程,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它们发芽的过程。(板书:种子发芽了)
二、一起种植物
1.种子的发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通过一个视频观察一下。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全册优质课教案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了》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8.2“亲手种下盆栽植物的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和12.1“用简单的实验或依据生活经验,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例如,探究水对种子发芽的的影响”。
展示图片(西红柿/黄瓜种子--发芽--长叶)。
科学态度:
1.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而空气可以使种子发芽,可以运用到生活中,提高种子发芽的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第二课时内容通过对上节课种植的西红柿生长情况的观察,思考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再分别对每一种影响因素提出假设,设计简单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会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对这门课有了一定认识,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在一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植物》中,学生学习了观察植物不同的方法;通过二年级下册《栽小葱》,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但是并没有观察过小葱从一颗种子变成一株完整植株的过程。在这一课的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种子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愿望。
2.师:你猜到你们组的小伙伴了吗?能不能向其他同学介绍你的小伙伴的样子?
投影仪展示学生活动单,学生回答。
生1:我们组的小伙伴是黄瓜种子,它的个头大一点也长一点,是黄色的,表面比较光滑。
生2:黄瓜种子的壳很硬
生3:我们组的小伙伴是西红柿种子,它的个头很小,扁扁的,是褐色的,上面有一些细细的绒毛。
[设计意图:认识新朋友的活动符合小学生好奇心,满足学生认识新朋友的欲望。通过介绍新朋友,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观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做好引导者。活跃了气氛,奠定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观看视频《种子发芽了》
2.师:你们愿意照顾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让它们也像这样发芽吗?
师:你们打算怎么种植西红柿或者黄瓜种子?
生:每天按时浇水、晒太阳,放在温暖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以满足部分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愿,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师:同学们的想法很好,不过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老师已经种下西红柿和黄瓜种子了,来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学生材料:固体胶,彩笔,活动单,每组土壤、水若干,塑料瓶1个,花盆2只。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新朋友
1.师:今天有两位小朋友要跟咱们一起上课。不过它们想和同学们玩个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一些与它们有关的线索,同学们依次阅读线索,猜一猜它们到底是谁?如果你们猜出来了,按照要求填写活动单。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植物的种子形态不同。
2.知道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方法。
3.认识种子发芽的条件,能够理解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
科学探究:
1.能够用语言描述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西红柿和黄瓜。
3.能够设计栽种记录的内容,乐于长期观察记录。
4.设计“种子的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观看视频“种植西红柿/黄瓜”。
4.师:怎样能把种子种的更好?
生描述实验步骤:
(1)把土壤放进花盆里,填满到距离花盆边缘1根手指的地方。
(2)在土壤上面放上两粒种子,两粒种子中间隔一点距离。
(3)在上面盖上一层薄薄的土,看不见种子即可。
(4)用塑料瓶浇水,等花盆底部有水流出即停止浇水。
师:种的过程中,老师还有一些温馨提示送给大家,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本课第一课时内容首先询问学生平时对于植物的观察情况,了解学生前概念。然后通过观察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这一活动,明确观察可以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入手。同时引起学生对种植植物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完成活动一“种植植物”。最后,设计活动二“找到弄混的种子”,让学生学会利用种子的特征,把不同的种子和对应的植物联系起来的简单方法。
生阅读①四人为一个小组。
②分工明确,一人扶着花盆,一人放土壤,一人放种子,一人浇水
③浇水时动作要轻,避免将种子冲出土壤。
④记得把试验台收拾干净,恢复原样。
5.师:是的,请同学们拿出材料盘,我们用5分钟时间种植西红柿和黄瓜种子,给你们组的小伙伴一个温馨的家。
活动一:种植西红柿/黄瓜(小组活动)
师:种子种好了,我们接下来把它放到哪里呢?
【教学重点】
1.熟悉观察方法,明确记录单观察内容。
2.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设计“种子的发芽与什么有关”的实验,初步形成对比实验的探究思维。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发芽的西红柿和黄瓜植株各一盆,西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黄瓜、玉米、带壳葵花籽、枣、南瓜、蚕豆、苹果、松子等的种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