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节选)阅读附答案-.doc
2018年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故乡》(有答案)

《故乡》阅读训练一、阅读《故乡》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我愈加愕然了。
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
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
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
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竞完全忘却了。
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
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
我须卖了这些,再去……”“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1.第一段中,作者写杨二嫂的话时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请分析其作用。
2.节选的语段中,“我”眼前的杨二嫂与记忆中的杨二嫂相比,除外貌、年龄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的词语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故乡》阅读题

《故乡》阅读题(一)、“这来的便是闰土,……我也说不出话来,我问他的景况….他就领水生回去了。
”1、文中对闰土肖像描写依次写的是、、、、,从顺序上,这可以看作是从到,从到。
2、闰土见到“我”后,为什么会有先是“欢喜和凄凉”,后是“恭敬”的变化?3、“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中“这样”指代。
4、“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是因为。
5、“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中的“我就知道”的依据。
6、“我也说不出话“表达出我当时感情。
7、“这来的便是闰土,┄┄记忆上的闰土了。
”一句与后面句子是关系。
8、这些肖像描写主要表现了。
9、曲线句中,“欢喜”和“凄凉”的原因分别是“欢喜”、“凄凉”是否矛盾?为什么?10、“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的原因是,“寒噤”的意思是,整句话的意思是。
11、“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厚障壁”在文中指的是,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12、闰土的变化,是通过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来表现的。
13、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体裁是,作者,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14、本文以为线索,按“故乡、故乡故乡”的顺序,描写了以主人公为代表的旧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我”对贫苦农民的,揭示了农民贫困的,抒发了作者热切向往的愿望。
15、本文通过对的描绘,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景象。
16、“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终于”一词不能删去的原因是。
“恭敬”的原因是。
17、“厚壁障”在选文中指代具体言行是。
18、文中两次写了“他只是摇头”,这是因为。
19、“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表现了“我”当时的心情。
20、以上文段以为序,记叙“我”与闰土的情形(一刻)。
21、由“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可见①处应填。
由“收成又坏”可知②处填。
由“什么地方都要钱”,“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可知③处填。
由不太平可知④处填。
22、闰土谈话用了四处省略号,刻画出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神态(欲说无语),这些神态说明了闰土。
故乡习题含答案.doc

故乡习题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4题)1.请选出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A.瓦__________________(lèng)__________________骨(bì)__________________鸪(bó)__________________条(xiāo)B.__________________下(kuà)恣__________________(suī)脚__________________(kē)潮__________________(xùn)C.伶__________________(dīng)__________________骨(quán) __________________气(pí)__________________笑(chī)D.__________________潺(chán)猎__________________(chá)__________________本(shé)阴__________________(měi)【答案】C难度:偏难知识点:字音2.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我曾经写过一段文字,题目是《致文学》。
B.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
C.“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D.我们是到图书馆去借书,还是到资料室去查找资料?【答案】A难度:偏难知识点:标点符号3.下面一段文字的画线句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逐一修改。
①__________________。
绍兴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
②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习及答案(故 乡)

[自主测评]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黛.色()(2)寓.所()(3)嗤.笑()(4)獾.猪()(5)愕.然()(6)惘.然()(7)阴晦.()(8)瑟.索()答案:略2.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横线上。
(1)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__________(萧条萧索萧疏)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__________(隐瞒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3)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__________(凄惨凄楚凄凉)。
(4)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__________(涌流淌说)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答案:(1)萧索(2)藏(3)凄凉(4)涌3.下边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好,并说说你的理由。
①“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②“阿呀阿呀,真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我认为______句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杨二嫂认为我在外发了,听说我搬家,要拿走我的木器,被我拒绝后,她便认为我是愈有钱,愈不肯放松(这两句话强调的重点不一样,①句强调的是有钱之后才吝啬,②句强调因一贯吝啬才有钱。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语段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到文末一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4.结合全文,分析“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加点词语“这地步”所指的内容是什么?这个词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这地步”指代“我”与闰土的关系,不仅失去了儿时的亲密友情,而且两个人彼此不能够了解、相通。
“这地步”正是“我”的一种极大的感慨,因为这感慨,“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看到了农民命运的悲惨、生活的极度穷困,看到了封建势力对像闰土一般的农民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双重摧残。
《故乡》(节选)阅读附答案-.doc

《故乡》(节选)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故乡》(节选)①“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②“是的。
”③“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④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⑤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
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⑥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⑦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⑧“阿!闰土哥,——你来了?……”⑨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⑩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11A“老爷!……”1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13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14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15“老太太。
信是早收到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知识解读及训练(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四单元《故乡》解读训练在解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小说的共性,还要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入手关注文本的个性。
单元导读、预习提示、训练系统这三条路径可帮我们全面把握教材价值及编者意图,寻找到准确解读《故乡》的路径。
尽管教学文本(尤其是文学作品)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解读,但教材的编者选用这个文本自有他的用意,所以,我们解读、执教时必须从教材的编排体系出发。
教学重点就该是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要进入“当今”的“故乡”,必须了解《故乡》在当今的教材中的具体地位,从而找出解读、教学的路径。
一、从单元导读寻找进入“故乡”的路径在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段导读文字,这段导读文字,是逐步达成课程目标的必要点拨。
也就是说,关注单元导读,是进入教材中的“故乡”第一要着。
《故乡》如今被安排在部编版九上第四单元,该单元提示如下:……本单元的小说,或涉及少年成长这一话题,或从少年视角观察世间百态,取材独特而广泛。
……学习这个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显然,我们的单元教学应该从这里出发,这是单元共性的显现。
也就是说,一方面,必须放在“小说”的视域下进行教学活动。
作为初三的学生,应该早已了解了“小说三要素”,但是,借助这个单元的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带领学生对“小说三要素”进行复习,对今后的高中学习颇有帮助,即使是对即将到来的“中考”,也不无裨益。
实际上,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走进小说天地”。
所以说,任何轻视甚至无视“小说三要素”的解读都不能说是“正确”的。
另一方面,必须站在“少年视角”上解读本单元的文本。
作者在看到中年闰土时,想到了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这是对“少年视角”的展现;又如,对当年的杨二嫂的描绘,“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这也是通过“少年视角”的展现;再如,文中的第二次环境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这也是通过少年视角所作的回忆。
文学类阅读文本沈天鸿《故乡》答案解析

文学类阅读文本沈天鸿《故乡》答案解析文学类阅读文本沈天鸿《故乡》答案解析故乡沈天鸿①我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看到了时间流逝的痕迹,进入眼帘的人和事物,都因与我上一次保存在记忆里的印象有了一段距离而显得遥远,这使我有些恍惚,他们同我打招呼,说话的声音仿佛是从很远的地方通过一根电话线传来,细小而飘忽。
我的神情可能因此有些怪怪的,因为他们总是很注意地看我一眼或几眼,然后才匆匆走开。
②他们知道他们已经变老了吗?我凝视着他们的脸或背影,看见时光之手不停地在他们身上抚摸——时光之手没有光,它投下的是阴影,正是这种抚摸使阴影进入生命,使生命逐渐失去光泽。
但他们对此显然毫无知觉,因为时间的长度还不够,距我上次回来才几个月而已。
而且,人总是很难看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我也同样如此。
③天气很好,风轻柔地吹着,带着傍山依水的故乡特有的那种我熟悉的气息。
这唤起了蕴藏在我心中的亲切感,但仍然有些不对头,它吹在我身上产生的感觉总是夹杂着陌生与疏远。
因为太熟悉了才陌生?似乎是这样,如果展现在我面前的不是故乡而是异地,我不会觉察到时间流逝的痕迹,也不会有现在这种感觉,因为本来就是陌生的地方或者事物,足以制止陌生感觉的产生——异地本就是陌生的,有何陌生可言?④不变的是生活,不仅与我上一次回来时相比毫无变化,与我许多年前回来也毫无本质的不同。
更换的总不是生活,而只是生活中的人,甚至连那些长在田中的水稻,地里的玉米黄豆,也如同不曾更换——它们与十年五十年或者数百年前有什么不同?而人虽然更换了,劳作的姿势以及身影,却不曾更换了。
比如说我现在看见的那个剥玉米的老女人的姿势和神情,她投在下午的地上,鸡鸭在上面跑来跑去,甚至很从容地将屎尿遗在其中的那个影子,与在她之前生活过、剥过玉米的那些女人有什么不同?玉米在她手上缓慢地旋转着,一柱金光从逐渐被剥开的包皮中长出,最后完全赤裸,像是被什么用牙齿细细地很小心地咬过,留下了极规则的牙痕。
那是谁咬的呢?反正不会是人。
第15课《故乡》类文阅读专项练(含答案)

第15课《故乡》类文阅读专项练有它的地方叫故乡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梅……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总少不了赏花者。
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
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的四月天里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不过,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
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说起来,这种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花开之处,仿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
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
天南海北的人们,不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
这种花,就是油菜花。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
因为在我心中,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
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它承载着我对于家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即便你从未亲眼见过生命力旺盛的油菜花,从未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油菜花的遍野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处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这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是故乡的生产与生活,农事与家事。
而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
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与灿烂。
故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泼直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节选)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
读及答案-
《故乡》(节选)
①“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②“是的。
”
③“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
④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⑤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
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⑥这来的便是闰土。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⑦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⑧“阿!闰土哥,——你来了?……”
⑨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⑩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11A“老爷!……”
1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说不出话。
13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14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15“老太太。
信是早收到了。
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16“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
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
”母亲高兴的说。
17“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
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18“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
”母亲说。
19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
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20“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21我问问他的景况。
他只是摇头。
22B“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
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23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15.当闰土见到分别二十年的“我”时,他的神情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他心态的变化。
请按要求填写下表。
(3分)
神情
心态
欢喜、凄凉
①见到分别多年的好伙伴,内心激动
欲言又止
心中有很多想倾诉的东西,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②恭敬
③意识到自己和对方在身份上存在着很大差异
16.面对中年闰土,“我”对少年闰土仍念念不忘,对往事仍印象清晰。
选文中哪些地方流露出“我”的这种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其中的两处。
(2分)
答案示例:对少年闰土的外表记忆深刻;脑海中仍能想起角鸡、跳鱼儿、贝壳、猹等许多趣事。
17.选文在对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中出现了多处省略号。
说
说文中A、B两处的省略号分别表现了闰土内心怎样的情感。
(3分)
答:A处的省略号表现了中年闰土矛盾复杂的心态,B处的省略号表现了闰土对自己生存状况的无奈与内心的悲苦。
18.选文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人物形象特点。
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不超过150字)(6分)答案示例一:“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处外貌和动作的描写以及对猹迅速逃脱的描写,都直接、间接地表现出少年闰土的勇敢无畏。
这些描写与“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所构成的神奇画面有机融合,景物描写衬托出少年闰土活泼的生命。
答案示例二:作者在描写中年闰土外貌时,与记忆中的少年闰土进行对比,在巨大的反差之下,突出了中年闰土内心和命运的变化。
其间还穿插着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肿得通红”的眼睛、“松树皮”般的手以及单薄的衣着,形象地表现了闰土辛苦劳作,饱经风霜,极度贫困的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