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小论文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范文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

总而言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这一学科的名称存在很大学术问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篇1浅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质疑研究摘要:目前,在很多高校中都设置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一专业,然而,国内很多学者对这一专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其利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本文则主要针对这一名称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高校;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前言教育部于1998年大规模地调整了二级学科,其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两个二级学科进行了合并,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置于现在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下。

在该课程名称诞生伊始,国内的学者就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观点。

例如,谢振天指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强行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对学科发展产生了很大阻碍。

一方面,导致认识论的混乱,很多师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一学科的实质,从而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同等对待,认为两者的教学研究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也造成了混乱,在很多师生眼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相同的,理所当然地把外国文学的相关教学、论著看做是比较文学的教研成果。

再如,孟华指出,把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捆绑起来进行学科设置,对于比较文学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从本质上来看,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并不是一个学科体系的范畴,而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国教育系统中把这两个学科强制地合并成为一个学科,并没有经过学术意识的公众论证。

然而,在我国的综合性大学中,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基本上原来的“外国文学”课程均变为了现在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那些“外国文学”的教师也随之成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教学者和研究者。

1、比较文学的内涵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学科的设置是混乱的,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定位就是“非学术性”的,另一方面,一些教学研究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比较思维”。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

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

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一、引言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

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

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比较文学课程论文格式范例

比较文学课程论文格式范例

论电影《通天塔》的边缘人物视角与叙事结构分析专业:XXX 学号:XXX 学生姓名:XXX【内容摘要】电影《通天塔》讲述了一个有关冲突和隔阂的故事,这篇论文从影片的边缘人物视角出发,展现影片中的四种边缘人物的生存窘境以及与这四种边缘人物相对立的中心人物和中心社会,解读这四种边缘群体生存的绝境并对造成边缘人物窘境的原因进行思考,结合影片独特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主要是从电影的四段式块状结构和交叉蒙太奇的运用方面对电影进行分析,把多变复杂的叙事结构与电影的边缘人物视角相连接,在视角与结构的联系中,展现电影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通天塔;边缘人物;四段式块状结构;交叉蒙太奇引言《圣经·创世纪》第11节记载:那时全天下的人的语言都是一样的,为了传扬人类的名,他们决定建造一座通向天的塔。

上帝为了阻止人类接近自己的狂妄,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于是人们的感情再也无法沟通,思想也无法统一,人类的冲突与隔阂由此产生。

电影《通天塔》借用圣经的隐喻,显示了冲突与隔阂无处不在,而当社会的主体与主流与边缘发生冲突与隔阂时,边缘应何去何从?影片将这一视角放注于此,展现了边缘人物在中心世界与中心人物的压迫、威慑中无法沟通无法获取理解的绝境。

影片由一把枪引起,摩洛哥的小孩在试枪时不幸打中到这里旅游的美国人苏珊,由于苏珊受伤不能及时回家,又导致墨西哥保姆和苏珊孩子们的深入险境,以为是插曲的日本哑女千惠子迷失的生活境遇却又在冥冥中导出了这把枪存在的原因从而把故事连成一片。

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不同阶层的人物身上,他们在各自的边缘里奋力挣扎。

在中心与边缘的对抗中,影片利用独特的叙事结构将不同边缘的人物绝境放在多维的空间内交叉展现,凸显了人物边缘的欠缺感和不安全感,极力争取却沟通无果的悲愤与无奈。

一、电影《通天塔》的边缘人物视角边缘人是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

社会地位的改变能使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发生改变。

比较文学可比性

比较文学可比性

浅论比较文学可比性07中师1班廖丽葵 2007014143025老师说,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的比较,然而这种说法还是很模糊,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

因为国家和民族两个概念有交叉的地方,同一个国家可能包含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相同的民族也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国家。

因此,我们似乎应该寻找一个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的概念出来,以期使比较双方的界限清楚分明。

在这一方面,我比较认同北师大王向远教授的看法。

他将比较文学定义为: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

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突出了“跨文化”,尤其是跨“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不管这个民族流落何方,只要他的脐带还连着这个体系,他就属于这个民族文化的范围;相反,哪怕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只要都认同并接受同一个民族文化,并且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在创作上有所成就,那么,他们都属于一个文化体系,是一类人。

因此,我认为,比较文学,首先是要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标准下进行。

在这个标准下,我们可以对文学创作本身,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关于文体的研究,关于文学创作过程本身的研究,关于文学理论的研究,等等,从而探寻文学共同规律。

其次,比较文学里的比较也不是单纯的异同比较。

如果我们要明确,谁跟谁可比,谁跟谁不可比,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他们究竟是为何而比。

也就是说,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没有目的,没有意义的比较,是不可取的。

例如,将潘金莲与简爱相比,恐怕连作者也说不明白究竟在比个什么劲吧,难道是单纯证明简爱比潘金莲有自尊有人格?对于探寻文学的特征和规律来说,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可比。

有一篇著名的比较文学论文《王熙凤和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思考”》,证明了即使貌美的王熙凤和肥的流油的福斯塔夫之间差异很大,然而因为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即对小人物如何在巨著中发光发热的文学技巧有所发掘,符合“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要求,因此,他们是可比的。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比较文学是一门正处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国内外学界至今都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定位。

不过,由于跨越性是比较文学学科成立的核心属性,国内学界倾向于根据其“跨越性”特征来界定比较文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

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

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

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

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

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

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

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比较文学论文 (3)

比较文学论文 (3)

比较文学论文1. 引言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差异和共同点的学科,旨在通过对比和分析来深入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

本文将探讨比较文学的意义和方法,并以两个经典文学作品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2. 比较文学的意义比较文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文学作品。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进一步理解文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此外,比较文学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加深我们对世界文学的全球化认识。

3. 比较文学的方法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比较和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3.1 主题比较主题比较是比较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主题或者概念,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进行比较。

通过对不同作品中相同主题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在对待同一主题时的差异和共同点。

3.2 文体比较文体比较是比较文学中另一种常见的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文学形式,如诗歌、小说、剧本等,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文体的作品,我们可以探讨不同文学形式对文学作品表达和传达信息的影响。

3.3 时代比较时代比较是比较文学中关注时代变化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选择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从而研究文学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演变和发展。

通过比较不同时代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在社会和文化变迁中的反映和回应。

4. 比较文学案例分析在本部分,我们将以两个经典文学作品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4.1 《傲慢与偏见》与《红楼梦》比较分析《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而《红楼梦》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虽然这两部作品背景和文化差异很大,但它们都围绕着社会地位、爱情与婚姻等主题展开,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1】比较文学的论文提纲前言批评不是批评的目的。

一,现代、当代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环境1,1百年轮回;1,2 30年的断层;1,3 现代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化以及潜革命化;1,4 当代文学创作的伤痕起点、先天不足及其异化;二,现代、当代文学作者的知识结构以及价值观的区别2,1西方文化的鲜花在封建的牛粪上怒放;2,2 不知不觉中的狼奶哺育出不完整的人;2,3 愤怒是当代文学的助产士;2,4 在栏架前因伤退却的当代文学;三、现代、当代文学的传承和类同3,1 在拒绝人文精神的土地上发育不良的物种;3,2 对强权或物质的臣服是现、当代文学的殊途同归; 四、百年文学的未完成越狱;4,1 十年黄金时间对三十年的反动的反动;4,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千年政治宗教造成的一种群体症候4,3 摸着石头迷失在路上;五、扭曲了的当代文学之路5,1 全民的泛物质化,告别阅读时代;【2】比较文学的论文提纲一、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作用本专业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查学生在本科阶段在法语读写方面的学习成果,包括:1)法语笔语表达能力:用法语分析、归纳、陈述、论述所选专题内容。

2)查阅法文文献、分析归纳原文资料的调研能力。

撰写论文本身是一个为将来做科研工作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过程。

二、国际合作办学(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本专业对国际合作办学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的要求不同于单一语言文学方向论文的要求,根据培养法语本科+专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参照法国商学院对商科学生实践性写作一般规范,本专业规定3+1项目(贸易方向)毕业论文要求用法文撰写,论文应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一篇在法国企业实习的实习报告,撰写要求以法方学校要求为准;2、一篇小论文或评论,对有关国际贸易专题或法国商科教学方面的选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评论。

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如下:篇幅为a4纸4号字单倍行距打印稿不少于8页。

要求对选定专题进行分析、归纳和论证,提出个人的见解。

有关比较文学论文

有关比较文学论文

有关比较文学论文摘要:术语是其中一特定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

术语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往往代表一门学科的发展水平。

变异学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研究范式的新尝试,其关键术语翻译对变异学理论在跨语际语境中的接受与发展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关键词:比较文学一、国内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萌发期严绍璗先生在研究日本文学的变异现象时指出:文学的变异,指的是一种文学所具备的吸收外来文化,并使之溶解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的能力。

文学的变异性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溶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

因而,变异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基于本土经验的对本土文学的创新及发展。

在此过程中,本土文学的民族性并未因变异而消失,而是得以延续及充实,排异中实现自身的变异。

其实早在严绍璗先生研究日本文学的变异现象之前,台湾学者提出的阐发法中蕴含的文论话语异质性问题已经为变异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依据。

因为异质文论话语在相互遭遇时,会产生相互激荡的态势,并相互对话,形成互识、互证、互补的多元视角下的杂语共生态,并进一步催生出新的文论话语。

此种新的文论话语从本土的文化及文学背景出发,也许是对西方文论话语加以修正或调整的结果,比如五四期间的浪漫主义者在对西方浪漫主义的调整中,更注重继承浪漫主义的情感维度;或是渗入了本土的文化因素,在对外来模子的选择中而实现的文论的他国化变异,但此种变异并非一味的追随或排外,而是依据自身的文化传统及现实情况,有效地吸收并改造外来文论,从而使其成为中国文论话语的一部分,否则就会导致文论的失语症。

相比于阐发法中由于文论话语的异质性而产生的变异,翻译中的变异则显得更为隐性。

王晓路在《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第三章迁移的变异中,阐述了英语世界经由语言的中介而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不同理解与阐释,指出了语言在交流过程中的牢笼作用。

对这一更为隐性的变异进行系统阐述及研究的谢天振称其为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在1997年出版的《比较文学》第三章译介学中,谢天振对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了专门阐述,肯定了创造性叛逆的研究价值,认为在此过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变形等现象表现得特别集中,也特别鲜明,并指出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不仅有译者,还有读者与接受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诗人对中国诗人创作影响——以拜伦和梁启超为例摘要: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在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

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兼革命家,他的诗歌大胆、自由。

他对中国近代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梁启超是近代诗人中受影响最早也是较深的一个。

拜伦精神及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诗风都对梁启超创作的新诗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梁启超的诗歌在思想内容及风格上都有别于传统诗,别树一帜,开拓出传统诗歌的新国土,成为真实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充满慷慨豪迈之气的时代之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梁启超拜伦诗歌创作影响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功勋人物,在古老的中国风雨飘摇之际欲扶大厦之将倾。

他锐意革新,救亡图存,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他立志将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制度。

他是一名出色的革命家,同时在学术领域也卓有成效。

他的散文、诗歌等均渗透着他的政治思想。

他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中外交流碰撞的时期,在中国文学由传统的古典型向现代型过渡、转化的过程中,梁启超无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他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是因为他既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了世界性的眼光,能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背境、大框架下,构筑诗界、小说界、文界革命的瑰丽殿堂。

当然,他在文学上所做的努力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来说是功过参半:功,在于使中国文学以外国文学为类比模式而获得了新的活力;过,在于把刚刚萌芽的现代型文学引入了功利主义的非文学轨道。

但由于他在政治上抱着理想主义态度,并且以诗、文、小说作为鼓吹这种理想的工具,加上他本人又有浓厚的浪漫气质,所以他的作品在宣传启蒙救国的同时,也带上一种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拜伦,19世界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学生时代即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拜伦扮演着诗人兼革命家的双重角色,对世界各国的近代政治与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是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也是一位为欧洲各民族民主自由而奋斗,为希腊的独立而献身的革命战士。

他的一生为民主自由、民主解放的理想而英勇斗争,将自己努力创作的诗篇看成是掷向敌人的“手榴弹”,强烈地表现出对当时封建专制的憎恨,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向往。

拜伦以其饱含爱国主义精神,充满着民主主义反叛精神的不朽诗篇,以及为欧洲各民族主义自由而英勇斗争的行为,对西方的政治和文学都带来了深远影响,对与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试图就拜伦与梁启超的诗歌创作关系作一些探讨。

一拜伦献身于民主、自由的精神引起梁启超强烈的共鸣,使他最早从行动上作出回应,推介拜伦。

中国近代,正是“精神日就于荒落”的时代。

“为呼维新,既二十年,而新声迄不起于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有感于拜伦献身于自由、独立伟大精神,将他封为“精神界之战士”❶,希望从他那里取得投身革命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和战斗武器。

梁启超认为:“拜伦最爱自由,兼以文学的精神……助希腊独立,竞自从军而死,真可谓文界里头一位大豪杰。

”❷他推崇拜伦,并为了推动维新革命,鼓舞国人,他将融注了拜伦精神的作品积极译介给国人。

梁启超这一首创行为得到了胡适的充分肯定,他说:“拜伦诗之入汉诗,始于梁任公。

”❸梁启超译介拜伦的作品是《哀希腊》。

《哀希腊》是出于拜伦长篇诗体小说《唐璜》的第三章,是作品中一位希腊爱国志士吟唱的歌。

梁启超用中国传统的词曲形式译述,“以不失其精神为第一义”❹,共译《哀希腊》中一、三两章。

这两章分别写进了他的《新中国未来记》。

与此同时,梁启超还在小说的同一情节中,译述了拜伦的《渣河亚(Giaour)》中的一段。

《哀希腊》和《渣河亚》这两首诗在小说情节中,是由“二十来岁—个少年中国之美少年”这一人物用英语吟诵的。

英文句后附梁氏的汉文译诗。

这里的“美少年”是身为资产阶级新战士的梁启超思想中的“少年中国”里的“新人”,诗人借这两首诗以抒发“怀前古之光荣,哀后人之零落”❺的感喟。

因为在梁启超看来,眼前清朝统治下的衰老中国,犹如曾经有过光荣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而今已衰落的希腊,所以借这两首诗以倾吐自己不满中国现状的感叹,期望中国“独立”并“改良”为“少年中国”。

所以经梁启超及后来的苏曼殊、马君武等人不断译介拜伦的作品,一时间,“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❻。

为进一步焕发国人的革命热情,梁启超在主编的《新小说》创刊号卷首刊登了拜伦头裹花巾去助希腊独立的大幅肖像,以此激励了心中“有叫喊复仇的和反抗的”青年,使他们“惹起感应’。

缈而心神俱往。

拜伦的形象深入民心,成为民主、自由、独立的同名词,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这其中与梁启超的积极推介分不开,同时也恰恰印证了拜伦精神对梁启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拜伦精神对梁启超诗歌内容的深远影响。

梁启超为推动“诗界革命”,身体力行,不断进行新诗创作。

他认识到拜伦对中国近代政治及新派诗创作的重要影响,所以勇于在拜伦等人身上汲取爱国主义养料,并将拜伦式的精神(指为希腊民族而战的牺牲精神)融注于诗中,这使他的诗以截然不同于任何一家中国古典诗的崭新面貌,独立于诗坛。

由于拜伦精神的融注,使梁启超诗歌的思想内容开拓出新的国土。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表达锐意维新的抱负,体现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

这方面的突出诗作有《志未酬》、《举国皆我敌》、《自励六首》、《留别梁任南汉挪路卢四首》、《书感四首寄星洲富公仍用韵》之三等。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这首《自励》诗,反映了梁启超虽经挫折流亡海外,但是初衷未改,斗志仍存。

诗中充满舍我其谁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体现了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是梁启超的人格意境、人格理想。

不难看出,这是拜伦献身于希腊民族独立斗争精神在他诗中的融注。

“阐哲理指为非圣兮,倡民权日畔道。

积千年旧脑之习惯兮,岂旦暮而可易?先知有责,觉后是任……君不见,苏格拉底瘦死兮,基督钉架,牺牲一身觉天下。

”这首《举国皆我敌》表现出诗人以一身觉天下的高度责任感,锐意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

读其诗,仿如见到拜伦正头裹花巾奔向希腊,为希腊民主而战的巨幅肖像..“志未酬,志未酬,问君之志几时酬?志亦无尽量,酬亦无尽时。

世界进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但望前途之宏廓而寥远兮,其孰能无感于余情?嗟乎,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这首《志未酬》体现了诗人虽几经颠沛,流亡他乡,但心系民生、志在天下的情怀,顽强奋进和自强不息的意志溢于言表。

这高瞻远瞩的英雄气概有如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

他在《留别梁任南汉挪路卢四首》中同样表达出他改造社会的雄心壮志。

第二,救亡图存的爱国热院。

这类诗较多,如《壮别二十六首》、《书感四首》、《爱国歌四章》等。

“丈夫有壮别,仗剑行复仇。

一卮酹易水,如闻风萧萧。

今我其蹉跎,墓草宿已凋。

中夜栗然起,胥江号怒潮。

”这是《壮别》之三,透过诗句,一个仗剑复仇的拜伦式英雄跃然纸上。

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复仇精神,斗志昂扬,令人振奋。

“泱泱哉!我中华。

最大洲中最大国,廿二行省为一家。

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蟊我中华!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畴与伦!可爱哉!我国民可爱哉!我国民。

”这是《爱国歌》第一首,以激昂文字,抛洒诗人一腔爱国热忱以我国地大物博和“英日区区三岛”作比,激励国人焕发精神,奋起救亡图存,创造二十世纪新世界……这些洋溢着爱国之情的诗篇,充分体现了身为维新革命家的诗人的伟大胸襟和人格理想,也充分体现了拜伦精神在其诗的熔铸。

第三,反映社会现实,对黑暗社会进行揭露和抨击。

身为英国贵胄的拜伦,同情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支持弱小民族的解放运动,为希腊独立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正是这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梁启超拿起诗作武器,向黑暗的社会挑战,对它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抨击,深刻反映劳动人民深受苦难的近代社会现实。

“呜呼,济艰乏才兮,儒冠容容。

佞头不斩兮,侠剑无功。

君恩友仇两未报,死于贼手毋乃非英雄。

割慈忍泪出国门,掉头不顾吾其东。

”这首《去国行》是诗人在“百日维新”失败后辞国赴日途中所写。

全诗仇怨交作,百感交集,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旧体制深恶痛绝,对旧体制要实施“破坏主义”的一种意境,这意境有如拜伦的浓重的撒旦主义色彩,亦即挑战、破坏、复仇,于是,鲁迅又冠以“摩罗”精神,将拜伦誉为“叫喊复仇和反抗的”“摩罗诗人”的“宗主”。

❼梁启超以拜伦这位“摩罗诗人”为榜样,将“摩罗精神”融进诗中,大胆地向旧制度、向清王朝提出挑战。

梁启超对拜伦的推崇以及他个人身历维新变法的政治风云,足迹遍及亚欧澳,再加上诗人的气质,政治家的襟怀,学者的博奥,这些使他的诗有一种不凡的气度和大开大合、雄浑苍莽的特质,其豪迈的积极浪漫主义诗风,是“取泰西文豪之意境之风格”融注而成的。

拜伦对梁启超的影响是积极的,梁启超对拜伦的学习是主动的,所以梁启超既是对拜伦进行绍介的第一人,也是自觉将拜伦精神、拜伦诗风融注在自己诗中的近代杰出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充分体现了拜伦的思想及诗风,从而显得别树一帜,在广大国民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扫荡了传统的旧诗颓风,开拓了晚清诗界的新国土,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在内忧外患的近代社会中,起到振奋国人,奋起救亡图强的作用,这就是梁启超诗歌创作的贡献。

注释:❶❻《鲁迅全集》卷1第65页、第220页;❷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4回,《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9册;❸胡适:《尝试集》;❹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卷末总批;❼《鲁迅全集》第1第23页;参考文献:【1】互联网:/view/8388.htm.【2】互联网:/view/1999.htm.【3】互联网:/p-414243956.html.【4】互联网:/Article/CJFDTotal-TJDS201202016.htm.【5】倪正芳.近代留日群体与中国式拜伦想象的初次构建【J】,船山学刊,2009年第2期.【6】郉益强.从民本到民权的创造性接转——梁启超晚年民权思想之一面【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2007年第60期.【7】李公文罗文军.论清末"拜伦"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6期.【8】鲁迅.鲁迅全集【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胡适.尝试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0】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