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

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
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

在上中学历史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时候,范老师曾不止一次向我们强调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即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时空观念是历史认识的基础,也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时空观念呢?在最近观看了几堂初中课程后,我对此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我所在的宽城二中向我们开放的是七八九三个年级的课程,恰好这三个年级所对应的是中国历史的三个重点分段: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复习)。三位老师都在第一节课便明确的告诉学生们这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在这里面便是时空观念的体现,“中国”是空间的概念,“古代、近代、现代”则是时间的术语,所以在一开始各位老师都在贯彻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除此之外,在具体教学中,时空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不必过多解释,知道历史这一学科的都知道历史离不开时间,让学生最头疼的事情也是背各种时间甚至是人物的相关时间。当然在历史学科最常用的时间轴便是“时”的体现和实施,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其他形式。比如在我听得九年级的课程中老师就以时间轴为主进行教学。(见下图)听了这么多节课,不难发现大多数历史教学都是以时间为主要线索展开,如王朝的建立兴衰、人物的人生经历等等,这些最核心的内容都是时间。这样的教学结果自然是学生对于历史时间的概念印象比较深,就好像历史学习不好但是他也知道各个王朝的顺

序一样。

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袁伟杰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袁伟杰

而与之并列“空”,在历史教学中似乎显得不怎么突出,但这也只是相对来说罢了,“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地图,相信直到现在大家学完历史都会对“战国七雄”的分布图印象深刻吧,“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就是历史中的空间观念,这就和地理的内容有些重合了,只不过历史学科侧重的是历史上的空间,如近代史上的五口通商的位置等等。在这次的听课中,老师在讲解京杭大运河这一内容时,也在隐隐强调空间的重要,通过地图来呈现大运河的各个段。由此可见,“空”也和“时”有同样的地位,只不过相较于空间,时间更难记忆罢了。

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袁伟杰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袁伟杰

布罗代尔对“历史时间、历史空间”提出了他的看法:“历史时间是具体的、普遍的存在的时间”,“任何社会实在归结为他所占有的时空”,诚然,“时空”是抽象的,但也正是如此历史教学更加充满意义,让学生通过教学来了解抽象的时空正是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从“三

(完整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能够作为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素养,是影响、决定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价值判断和世界观的有机统一,是学生终身发展和成长的潜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遵循历史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为目标,确立教学中心、整合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问题、组织教学活动。 为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特将 一、教学设计要紧扣“中心”,实现价值引领 所谓“中心”,是统领一节课的灵魂,也是一节课应该达到的根本目标。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开展等,都应围绕这一“中心”。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来说,“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史实”是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解和认识教育与“国运”的关系是本课的中心,也是本课的“灵魂”。 因此,在设计导课环节时,以“一场逆转德法命运的战争”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阅读普鲁士是如何重视教育的材料,从而凸显教育与“国运”的关系,彰显本课中心。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为下面三个环节: 环节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展示“当前世界教育竞争力排名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排名表”,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教育竞争力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 环节二:“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主要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和教师的讲述,使学生基本上掌握新中国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理解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环节三:“中国教育‘冷思考’” 以两个关于中、美基础教育发展前景的“考察报告”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基础教育对中、美两个国家的影响,理解教育与“国运”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相关材料,以“中国诺贝尔奖的缺失”等现象为抓手,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深度思考教育与“国运”的关系。 这三个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教育与“国运”的关系这个中心,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重要影响。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整体预设和系统安排,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教学设计紧扣教学“中心”,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站在历史学科的角度,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形成价值判断,彰显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体现了历史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 二、教学设计要凸显“主角”,关注学生发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积极建设者。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是一个剧本,教师只是这个剧本的编剧或导演,学生才是这个剧本的“主角”。一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采用等,都不能忽视“主角”。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才能更好的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开发的教学资源适合学生实际 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开发教学资源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测和需要,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比较盲目、随意,无形中

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

在上中学历史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时候,范老师曾不止一次向我们强调历史教学的五大核心素养,即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时空观念是历史认识的基础,也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时空观念呢?在最近观看了几堂初中课程后,我对此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我所在的宽城二中向我们开放的是七八九三个年级的课程,恰好这三个年级所对应的是中国历史的三个重点分段: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近代史(复习)。三位老师都在第一节课便明确的告诉学生们这一学期的学习内容,在这里面便是时空观念的体现,“中国”是空间的概念,“古代、近代、现代”则是时间的术语,所以在一开始各位老师都在贯彻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除此之外,在具体教学中,时空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不必过多解释,知道历史这一学科的都知道历史离不开时间,让学生最头疼的事情也是背各种时间甚至是人物的相关时间。当然在历史学科最常用的时间轴便是“时”的体现和实施,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其他形式。比如在我听得九年级的课程中老师就以时间轴为主进行教学。(见下图)听了这么多节课,不难发现大多数历史教学都是以时间为主要线索展开,如王朝的建立兴衰、人物的人生经历等等,这些最核心的内容都是时间。这样的教学结果自然是学生对于历史时间的概念印象比较深,就好像历史学习不好但是他也知道各个王朝的顺

序一样。 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袁伟杰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袁伟杰 而与之并列“空”,在历史教学中似乎显得不怎么突出,但这也只是相对来说罢了,“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地图,相信直到现在大家学完历史都会对“战国七雄”的分布图印象深刻吧,“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就是历史中的空间观念,这就和地理的内容有些重合了,只不过历史学科侧重的是历史上的空间,如近代史上的五口通商的位置等等。在这次的听课中,老师在讲解京杭大运河这一内容时,也在隐隐强调空间的重要,通过地图来呈现大运河的各个段。由此可见,“空”也和“时”有同样的地位,只不过相较于空间,时间更难记忆罢了。 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袁伟杰浅谈历史教学五大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袁伟杰 布罗代尔对“历史时间、历史空间”提出了他的看法:“历史时间是具体的、普遍的存在的时间”,“任何社会实在归结为他所占有的时空”,诚然,“时空”是抽象的,但也正是如此历史教学更加充满意义,让学生通过教学来了解抽象的时空正是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从“三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59050552.html, 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 作者:马霞 来源:《启迪与智慧·下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 要:时空观念是历史这门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义,培养历史时空观念对学生知识的拓展、历史基本体系的构建以及全局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历史时空观”为话题,探究如何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关键词:初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 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使学生能够将特定的历史事件和时空联系起来,以此构建历史时间、任务和现象之间的联系,能够在自行构建的时空框架下了解到历史的变化和延续、事件发展的统一和多样性。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历史时空观念有机地渗透进历史课堂中。 一、初中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的现状 1.历史教材编排给历史时空观念教学带来障碍 目前的历史教材是按照时间发生的顺序进行编写的,比如说七年级的时候基本都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紧接着八年级学习的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然后九年级就突然开始接触世界历史,这种编写的方式使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人为的分裂开来,有很多学生觉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者之间是不同的,认为没有任何关联。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时间较长,会给学生在时空观念教学的空间要素上造成误解,只是单方面的培养了时间观念[1]。 2.历史教师不重视时空观念的培养 大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并不会去过多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会重点强调单一事件发生的情况,但是并没有将事件所产生的事件前后的历史背景情况进行有关联的解释,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挑重点知识来学习,一些非重点知识直接一笔带过,或者直接忽略不讲。教材后面往往会附有历史年表和地图,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忽略这些教学工具的使用,导致很多学生对这些辅助工具也只停留在认识上,并未意识到这些教学工具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价值。 二、如何培养初中历史时空观念 1.科学的教学目标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 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时下各学科提出了“核心素养”,但是具体到各学科又不能泛泛而论。历史与社会是综合性人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即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不但要体现人性,更要注重追求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就是需要结合实际学情,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社会科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历史与社会其实就是一门综合性人学科,立足于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发展社会的综合能力培养,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人素养。为此,新课标明确提出“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抓住相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凸显综合的意义,以鼓励和指导学生以综合性知识内容为媒介,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

通过多次公开课的实践验证与教师研讨,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能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二、以综合思维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较多,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割裂地学习,肯定不能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和迁移,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学习和体验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综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我们以历史线索为主导,从“古今综合”“中外综合”“时空综合”三个角度指导学生贯通知识,进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 1.古今综合 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就是古,“社会”就是今,其实学习的就是古往今,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古今知识联系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学习历史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对照地图加深印象,还可以启发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学习当前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参照古今大历史变迁深刻认知。 比如学习“辽阔的疆域”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以制作成动漫视频,以渐变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展现给学生。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人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中国自古有着“观乎人,以化天下”的人教育传统和五千年的优秀化成果,但是由于西方明的冲击,我们许多丰富的传统资被边缘化,甚至消失殆尽。特别是西方腐朽化和“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念已经开始影响着新一代青年的价值取向,甚至导致了某些人民族自信心的失落和民族意识的淡漠,使价值尺度走向了西化。所以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素养就显得更为必要。 高中历史新教材不但提高了对历史学习方面能力的要求,更强调了对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贯穿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更突出了人精神。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目的不是培养历史专家,而是让学生接受历史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素养,教给学生一种历史思辩的能力。本试图结合自己历史教学的实践,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素养谈一点浅显之见。一、历史教学中人素养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1、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是人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历史史实,用榜样的力量启发学生的创新意

识。历史教材中敢于创新的人物和事迹多不胜数,例如:在思想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敢于革新,挑战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东汉前期杰出的唯物思想家王充,提出了“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唯物思想主张,反对当时被汉王朝推崇的“天人感应”说。宋代平民毕什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化交流的加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宋代指南针的发明并西传,为实现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从此世界由局部历史逐渐融合为整体。天学家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等等。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把创新榜样制作成鲜活的素材,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其次、以评价历史人物的留白艺术为手段,引导学生发展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历史人物的事迹是评价这个历史人物的最基础的标准,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评价。所以,我常常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结合对历史人物的个人见解,并根据自己兴趣所向的不同收集大量资料对人物进行评价论证。给学生留下教学的空白,提供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亲生体验历史人物,让学生自己去填补历史。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在的创造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更多的学生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2、科学情感的培养 历史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同时要把这些情感付诸于行动,才会形成个人的品格、个性。这样,历史教学才是有效果的、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设计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价值观养成的教学过程设计 ——以高中历史必修《文艺复兴》为例* 以历史价值观培育为核心设计教学过程,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充分运用符合学生情感和思维特点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的核心立意,激发学生对相应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感悟和共鸣,让历史教学过程的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文艺复兴》一课为例,试探讨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历 史价值观养成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确立“课魂”,突出重点,解决历史价值观达成的关键问题 李惠军老师说过:“富有价值的历史感必然是深沉的,深沉的历史感是一种深刻的感知和厚重的理念。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灵魂。灵魂是历史课堂智慧的精髓,只有在这个灵魂的驱使下,历史才有深度力量,才有神韵风采。”[]《文艺复兴》一课的“课魂”毫无疑问是“人文精神”(Humanism)。学生通过对文艺复兴历史的学习,能否对人文精神的内涵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直接关系到本课历史价值观的达成度。 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设计时,必须突出人文精神这一重点。 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设计时要明确一个认识:“人文精神”不等于“人文主义”。两者有很大的共性,但也有根本的区别。“人文主义”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对神学束缚的反抗,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人文精神”则具有更大的广度和外延,历史上早于人文主义这一概念出现(古希腊时期),又伴随历史的发展,成为了超越民族、超过国界,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共识。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设计时,不仅仅局限于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理解,而要将更具广度的“人文精神”置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价值观层面更为准确地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凸显人文精神的历史感。笔者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以米开朗基罗的着名壁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会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一、xx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作为高中的学生对他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中生首先得会学习,会探究。在课堂中要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方法叫技巧但不是教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历史学科关键素养 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必须必修转变观念与方法。高中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记忆,既要有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各种素养。 1体现学科特色,培养探究精神。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深刻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到的发现。历史学科知识庞大内容浩繁,一定要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生学科学习探究能力。日常教学中通过预习巩固基础内容,在日常教学里加强唯物史观的训练,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家国情怀的培育。 历史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填塞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历史学科具有独到的学科特色,通过历史人物的报效国家的事迹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国情怀。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科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也应重视道德情操的培养。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尤为明明,既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 多穿插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事迹加强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作为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一定要时刻贯穿历史的学科素养。

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最新教育资料

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日益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即研究各阶段学生发展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并以此指导、引领本学科的教学。具体到历史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通过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系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我们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认识和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关注点应及时转移 通过合理的方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可以让教师们的教学关注点发生转变,从而将其重点落实到核心素养的指导上,也就是从“教什么”转变为“学会什么”。在历史教学中,逐步的渗透历史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同时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为知识技能的获取奠定基础,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而促使学生们的核心素养稳步提升。通过教师们有目的的引导,可以有针对性的展开提问,使学生们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从而更好的展开教学,体现出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

值。历史教师们的教学能力有所提升,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到位,才能严格的实施,并且深化课程的改革,适当的开展个性化教学,提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 二、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并深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内涵 1.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涉及到的知识需要学生们拥有时空观念,学生们可以将学习到的内容实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通过观察和分析,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培养学生掌握和历史时空相关的概念与术语,从而更好的阐述国家与世界的发展史。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理解能力,从历史年表和历史地图上获取到有用的信息,从而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更好的架设出来,从而展开详细的探究。 2.史料实证。 历史学科的学习都是以史料作为重要的依据,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辨析,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证据,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该培养学生们合理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使他们科学的选择并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引导着根据特定的问题,对相关的史料加以甄别,通过学生们合理的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培养他们的证据意识。 3.历史理解。 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学生们正确的理解历史知识,实事求是的看待过去发生的事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培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由素质教育阶段进入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得到社会的认可. 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在坚持人文性的同时,更加追求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就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关键问题的提炼、归纳过程中,受到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基本集中在如何表达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凸显本课程特有的意义和价值等较为宏观、抽象的领域。那么什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不可或缺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这五大方面具体如下:时空观念是指能够将所认识的历史事物放在具体的时空条件进行分析和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前提条件。史料佐证,是强调提取可信史料的能力,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历史理解,要求能够以更加客观的角度全面理解过去发生的事,在理解历史中构建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而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历史解释,强调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形成对历史事物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历史价值观,是指在历史研究中形成的求真务实价值取向.史料教学,即根据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历史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历史材料,引领学生在

丰富的历史信息、真实的历史场景中学习历史知识、追问历史真相、探究历史问题、领悟历史规律、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生发历史启迪。“史料教学”的价值指向,聚焦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大核心素养目标,代表了历史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史料教学,既符合历史学科的特征,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课改不断深化的态势,更是建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环节。中学历史课程要不断优化史料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提升能力,形成历史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倾听历史回声,感悟文明沧桑,启迪人文智慧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呢?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例如在讲授《跨越时空的文明——丝绸之路》一课中采用探究型学习方式,生通过设计思路,确定研究目标,亲自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等一系列活动能够体会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从中积累成功的体验。如文字介绍、图片反映、分析课文前言、引语、思考题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中学历史有主体认识,基础知识的习得才能较好地落到实处。 学习新版北师大版七上教材第一单元“史前时代”,就要接触大量的考古材料和神话传说,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材料的多样性。史料体量巨大,按其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史前时代的了解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如遗迹、遗址、文物等,而神话、传说等口述史料则是其重要补充。

《培养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学习心得

《培养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学习心得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能力和思维的体现。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就是让学生在掌握时空观念的前提下搭建历史知识的空间网络,进而对历史现象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历史,分析、归纳、总结和类比能力尚且欠缺,历史知识结构尚未建立,形成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历史教师应该本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利用各种途径,巧妙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立足时序,建立时空观念”是部编教材的一个编写特点。按时序编排,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呈现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时空观念。与此同时,部编教材以文字叙述与历史地图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进程的空间背景。部编教材中大量的地图,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历代疆域的变化,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时空观。这些地图也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载体,可以拉近学生与 ___时空距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对地图的讲述和描述,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我们在使用这些地图时,首先要向学生说明历史地图的名字,然后讲述地图的细节,叙述的历史事实和地图内容要一致。 配套的历史地图册都是配合历史教学的,能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利用地图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地图的内涵,将学生的具体感知与想象思维紧密结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历史时空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具备学习 ___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进而提高历史素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时间概念的名词,比如世纪、公元前、公元后、前期、中叶、后期、民国纪年等。尤其在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时,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时间分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时序,更为以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打下基础。七年级上册的历史分期、纪年方式、朝代等概念尤为重要,对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形成时空观念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直观再现历史时空,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大国崛起》《国宝档案》《文明之旅》等

浅谈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实施设计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倡导自主探究、实现情感体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从而将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真正体现出来。 一、设计教学目标,凸显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的设计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针对“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这两项核心素养,在设计“西汉国家的统一”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通过西汉统一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应该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西汉疆域图,明确西汉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汉武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西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与可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学习便可达到。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 解释的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先就抛给学生这样一个悬念:“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自1851年爆发以来,势如破竹,1856 年在取得东征胜利以后,便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然而,就因为一件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素养1: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素养5: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的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育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育 摘要:历史核心素养是当今历史教学最为热门的理念,也是广大历史教师教学的新追求。历史核心素养涵盖了核心唯物史观,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和利用史料的能力,让学生跨越时空了解人类发展历史,尤其是感悟民族奋斗历史,培育高中生的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师要合理融入国内外时事新闻,带领学生分析历史素材,培育学生的敏锐的历史分析和判断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高中历史教材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大板块开展教学,涵盖了国际、国内历史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利用好教材上的史料和插图,适时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和时事新闻,培育学生自己的历史理念,辩证分析历史、解释历史事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融入热门的时政新闻,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融入民族文化和历史名人的讲解,激发高中生的爱国情怀,升华历史课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笔者认为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奠基石,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发展,立足于特定历史背景下分析历史史实,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理论支撑。例如历史教师在教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时,可以从教材中对秦始皇、李斯、商鞅的政治理念入手,结合典型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中央集权制对我国古代政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一举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制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是基于特定历史背景下,正所谓是“分久必合”,秦朝结束了各国分裂割据的形式,统一了六国,为中央集权制的实施奠定了政治基础。秦始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进行中央集权,例如统一文字,奠定小篆在书写上的地位;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推行法家思想,制定严苛的律法制度;实施朝议和郡县制度,便于皇帝的管理。学生通过对教材的自主解读和探索,对于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进行分析,辩证看待这种制度,在诸侯割据分裂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多民族的融合,利大于弊。但是这种制度对于底层劳动群众的压迫比较大,在历史长河发展中会逐渐淘汰,民主制度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学生在自主辩证分析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二、融入时政新闻资讯,培育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史料是历史发展的证据,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素材,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融入时政新闻,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寻找相关史料来佐证历史事件,实现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历史教师可以自主探究,自主查询相关史料,验证中日古往今来的友好交往。学生搜集到了唐朝时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一方面是宣传佛法,另一方面带去了大唐先进的医学、纺织、汉字文化等,推动了当时日本的社会发展。唐朝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日本也在贸易往来路线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 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4. 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 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历史叙述。 5.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1. 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作出的主观评判。 2. 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3. 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之时空观念专项训练

高中历史学科素养之时空观念专项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12小题 共48分) 1. 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各诸侯国国君也遵此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东周。但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九代国君,兄终弟及者三人,以孙立者二人,不明嫡庶者一人,以长子继位者仅二人。据此可知 ( ) A.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B. 经济文化比他国发达 C.比他国更利于社会变革 D.贵族特权受到限制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下表为统计表,由此可以推论 ( ) 受朝国 鲁国 晋国 齐国 楚国 越国 纪国 次数 39次 38次 11次 10次 2次 1次 A.周文化的影响力得以延续 B.鲁国具备了统一各国的实力 C.南方国家间交往频度降低 D.中原因战乱丧失中心地位 3.下图为新疆吐鲁番唐代墓葬出土的一卷文书照片。,十一名叫卜天寿的学生抄写的论语郑氏注的家庭作 业。其后,该生写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 4.15时期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前半期 17世纪后半期 18世纪前半期 18世纪后半期 19世纪前半期 每公斤白银所 能购买的大米(单位:公石) 75.11 46.44 31.07 31.78 27.37 15.92 12.30 读上表,表中数据变化主要反映了 ( ) A. 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 B.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 B. 人口急剧增长对经济现成不利影响 D.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 5. 1861~1911年 1912~1937年 地区 集市总 数 平均每集覆盖面积(km2) 平均每集半径(km ) 集市 总数 平均每集覆盖面积(km2) 平均每集半径(km ) 山东 3139 46.75 3.9 4253 34.50 3.3 河北 1861 75.36 4.9 2652 52.89 4.1 河南 3031 54.48 4.2 4024 41.04 3.6 山西 805 194.31 7.9 808 193.59 7.8 A. 政区面积大小决定集市数量多少 B.民国以来华北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C.山西集市贸易活跃程度远低于他省 D.外部市场对华北集市的冲击较低 6.1557~1640年间澳门与长崎几乎同时由一个偏僻小鱼村一跃而为世界有名的中转港。1570~1636年间,日本的长崎成了葡萄牙血统的日本人活跃的城市,可是到了1636年这批日本人大批迁居到澳门,以至于形成了一条日本人街区。导致这一变化的背景,主要是 ( ) A.澳门在远东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B.日本成为当时中国外贸的主要对象 A.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说明了新疆商人的社会地位较高 C.体现了科举制对四书五经的考察 D.证实了中原文化在西北地区传播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国自古有着“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人文教育传统和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成果,但是由于西方文明的冲击,我们许多丰富的传统资源被边缘化,甚至消失殆尽。特别是西方腐朽文化和“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念已经开始影响着新一代青年的价值取向,甚至导致了某些人民族自信心的失落和民族意识的淡漠,使价值尺度走向了西化。所以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显得更为必要。历史新教材不但提高了对历史学习方面能力的要求,更强调了对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贯穿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更突出了人文精神。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目的不是培养历史专家而是让学生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给学生一种历史思辩的能力,本文试图结合自己历史教学的实践,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谈一点浅显之见。 1,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历史史实,用榜样的力量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历史教材中敢于创新的人物和事迹多不胜数,例如:在思想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敢于革新,挑战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东汉前期杰出的唯物思想家王充,提出了“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唯物思想主张,反对当时被汉王朝推崇的“天人感应”说。宋代平民毕什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代指南针的发明并西传,为实现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从此世界由局部历史逐渐融合为整体。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等等。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把创新榜样制作成鲜活的素材,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2、以评价历史人物的留白艺术为手段,引导学生发展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历史人物的事迹是评价这个历史人物的最基础的标准,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评价。所以,我常常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结合对历史人物的个人见解,并根据自己兴趣所向的不同收集大量资料对人物进行评价论证。给学生留下教学的空白,提供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亲生体验历史人物,让学生自己去填补历史。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在的创造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更多的学生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3、通过科技的进步或落后直接导致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的价值和重视科学的必要性。利用历史人物对权威的批判、对真理不断追求的事例来培养学生具备追求科学的品格和思想。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布鲁诺扞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可是在这种新的理论中对唯物主义的宣传却触怒了教会,被宗教裁判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