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传统节日学案(答案版)

合集下载

第2课《传统节日》大单元教案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三)

第2课《传统节日》大单元教案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三)

课题: 2、传统节日(一)设计: 审核: 执教: 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 认识“传、统”等12个生字,会写“贴、街、舟、艾”4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6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春节、元宵节等5个传统节日。

学习重点: 1.学习生字、词语,多种识字方法识字。

2、朗读课文,知道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学习难点:知道各个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

教学过程:(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

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

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也更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备注(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一、教学导入创设情境,导入题目1、师: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大家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生交流) (师播放有关春节的图片)春节俗称“过年”,那一天人们按照传统习惯要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拜年,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2、分享交流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呢?请把课前大家搜集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资料,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如: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清明节的扫墓、踏青;春节的贴对联、扫尘、守岁等;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元宵节的猜灯谜、逛花灯、吃元宵、庆团圆……)3、揭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全面地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传统节日)二、教学过程第一学程: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习任务主问题1.学习字、词、句学法指导第一步: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标上诗节序号,把诗句读正确、流利。

第二步:互学要求同桌两人交流识字方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
友情小提示:(出示课件7)
1.当遇到困难时,可不要退缩,要想办法解决,可以求助老师、同学、家长或其他人帮助,但不要让他们替你们包办哦!
2,向别人询问、采访时应有礼貌,声音要响亮,要把问题讲清楚。
3.活动中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争取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相信你是最棒的!
4.如果你们要到学校以外的地方进行调查、研究,一定要注意安全。
②小组讨论:围绕选定的传统节日,你们想研究它的哪些方面内容?打算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③交流(课件出示6)
如,“清明节”要研究的内容是它的由来,各地清明节的庆典活动等,可以到图书室或上网查找,也可以问自己的长辈。搜集资料要注意整理和分类,访问是要事先约好时间,设计好访问提纲,在访问过程中要讲礼貌,并做好访问记录……,还可以开展体验活动,结合学校组织去烈士陵园扫墓、踏青等,感受清明节的节日气氛,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板书:节日由来 庆典活动)
三、小组探究、制定方案
1.师:说到不如做到,我们马上行动吧!刚才我们已经分好小组了,现在制定活动方案。当然这只是初步方案,所以你们可以用铅笔写,以后想到要补充或改变的,还可以适当调整。
2.各小组汇报活动方案,师生评议,提出意见或建议。
3.各小组修改、完善活动方案,提出注意事项。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节日里都有不同的习俗。让我们了解这些节日,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借“春节”来唤起学生对春节的回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课堂一开始就充满了快乐、和谐、互动的气氛。】
新课
教学
( )分钟
2、学习探究,辨别节日
(一)探讨方法
你打算如何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及习俗?又如何记录呢?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导学案(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了解与春分有关的习俗,感受春分带给我们的文化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收集春分的材料,传承民俗文化,建立起对家乡浓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独特情趣。

教学手段1.教师准备:了解各地有关春分习俗。

有关春分习俗的,各种与春分活动有关的文字介绍。

2.学生准备:向老人询问民间流传的与春分有关的谚语、习俗。

教学设计:一、前置学习初步了解一些春季气候变化的相关常识,以及气候变化对生活的影惊蛰简介:(课件、春分的)二、教师介绍春分的由来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所不同的是北半球是春天,南半球是秋天.春分是24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是春季6个节气中的第4个。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春分节气习俗:吃春菜岭南风俗昔日四邑(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

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

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

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春分节气习俗:送春牛春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

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传统节日》教案-2023-2024学年语文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传统节日》教案-2023-2024学年语文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传统节日的概念和意义。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习俗,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春节,它是如何庆祝的?有哪些传统习俗?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了解传统节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传统节日》中的生字词,如“春节”、“元宵”、“端午”等,并理解它们的意义。
(2)熟读课文,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背后的文化意义。
(3)学习《传统节日》儿歌,感受儿歌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我也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收获知识、快乐成长。
(3)儿歌的韵律感知:学生对儿歌的韵律感知能力不同,部分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儿歌的节奏和韵律。
(4)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举例:针对生字词的记忆与运用难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①制作生字卡片,让学生通过看、读、写等多种方式记忆生字;
②设计有趣的生字游戏,如“找朋友”、“猜字谜”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生字词的记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手工制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传统节日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传统节日导学案》

《传统节日导学案》

《传统节日》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由来
2. 掌握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导学内容
1. 什么是传统节日?
2.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3. 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是什么?
4. 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和习俗有哪些?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让学生观看一段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视频,并进行简短讨论。

2. 进修: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由来、意义、庆祝方式和习俗。

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一个传统节日,包括其由来、庆祝方式和习俗,并向全班做简短介绍。

4. 总结:老师进行总结,强调传统节日对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传承和宏扬传统文化。

四、拓展延伸
1. 邀请家长或尊长来学校分享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体验。

2.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设计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动手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五、检测评估
1. 设计一份关于传统节日知识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掌握水平。

2. 观察学生在组内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判其对于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反馈建议
1. 鼓励学生多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 继续组织类似的主题进修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认识和责任感。

通过本次进修,置信学生们会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会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他们手中得以传承,绽放出更加灿艳的光芒。

《传统节日》第二课时【学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传统节日》第二课时【学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传统节日 - 第二课时学案一、课前导学1、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我们学习了哪些传统节日?它们是什么时候举行的?有哪些习俗和传统活动?2、自主思考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进行书写:•你最喜欢哪一个传统节日?为什么?•你曾经在哪些传统节日中参加过庆祝活动?你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你认为传统节日对人们来说有什么重要的作用?二、教学过程1、新课讲解•本课我们要学习哪一个传统节日?•它是哪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它通常是在什么时候举行的?•它有哪些传统习俗和活动?2、集体阅读请同学们带着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跟着老师一起读一下《民间游艺》中关于这个传统节日的文章,并注意理解其中的含义和精髓。

读完后,请老师随机邀请几名同学进行读后感分享。

3、小组讨论请老师将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以下讨论:•您认为这个传统节日的含义和意义是什么?•它的历史渊源和起源有哪些故事和传说?•针对这个传统节日,您有没有什么看法和建议?4、个人思考请同学们回到个人,思考以下问题:•您收获了哪些关于这个传统节日方面的新的知识和见解?•您认为这个传统节日对于您个人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和影响?三、课堂练习1、填空题请同学们填写以下内容:•这个传统节日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

•它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是 ____________。

•它的主要庆祝日期是 ____________。

•它的主要传统习俗和活动包括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2、阅读理解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文章,并回答下列问题:文章内容:某某传统节日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节日。

它通常在每年农历XX月XX日举行,是某某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的主要传统习俗和活动有跳舞、唱歌、祈求丰收等等。

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会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一起在村庄的广场上跳舞。

同时,他们还会点上香烛,拜祭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好运。

问题:•这个传统节日是哪个族群的传统节日?•它通常在哪一个月份举行?•在这个节日中,人们通常要做哪些传统习俗和活动?•人们在这个节日中为什么要祈求丰收和好运?四、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学到的内容,写一篇小作文,讲述自己最难忘的一个传统节日经历,包括庆祝活动的场景、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该传统节日的由来及意义。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传统节日导学案第【1】篇〗传统节日教案设计设计说明《传统节日》是一篇以我国传统佳节为题材的韵文,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韵文既巧妙地写出了节日的特点,又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是学生识字的好载体。

结合文本特点与学生特点,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旨在通过学生自学生字,随文巩固生字,使识字学文有机结合;在通过简笔画、多媒体等多种形式有效整合,促进学生高效识字的同时,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突出学科人文性的特点;通过学生仿写、讲神话故事等形式,内化并升华文本内涵。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包含各个传统节日场面及传说的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搜集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制作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辨猜节日,激趣导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游戏:下面我们就做个“听词猜节日”的游戏,比一比谁听得认真,猜得准。

贴春联放鞭炮(春节)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吃月饼赏明月(中秋节)3.揭题:从悠悠远古到现代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特有的传统节日、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传统节日)学生齐读课题。

4.过渡:中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过节这一天又有哪些习俗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的传统节日。

设计意图: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很多节日学生并不陌生,设计“听词猜节日”的游戏环节,既拉近了学生与课堂所学知识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引导学生交流自主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自学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牛郎织女贴窗花赛龙舟艾香月饼赏菊祭扫乞巧①相机强调“传、舟、赏”是翘舌音;“艾”是零声母音节。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导学案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导学案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导学案传统节日一、学前准备1.课前准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忆起上节课所学的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

2.课堂导入:出示一张包含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他们所认识的节日。

二、学习目标1.理解传统节日的含义和重要性。

2.认识和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三、学习过程1.新知记忆让学生观看一段介绍传统节日的视频,加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2.知识讲解(1)传统节日是指源于中国古代和民间的传统习俗和庆典活动,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春节通常在农历腊月的末尾或正月初一,持续15天,期间人们会尽情地庆祝、欢笑、聚餐、放鞭炮。

(3)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会团圆,吃月饼,赏月,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端午节,即龙舟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并驱逐疫病,祈求平安。

3.案例学习(1)春节:学生可以画一个春节的场景,比如人们家家户户贴红纸、挂灯笼,并在纸上写上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期望。

(2)中秋节:学生可以制作一个简易的月饼模型,用纸板和彩纸做成圆形,然后再用颜料或彩纸剪成月饼图案。

(3)端午节:学生可以用纸或材料制作一个小龙舟,并在船身上画出精致的图案。

4.小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传统节日的基本概念和一些传统节日的习俗。

四、巩固练习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和内容提示猜测是哪个传统节日,加深对传统节日的记忆和理解。

五、拓展延伸分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研究,并展示他们所了解到的该节日的习俗和特点。

六、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答一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问题,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最喜欢的传统节日的作文,包括该节日的名称、庆祝方式以及他们个人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县中学 2012 级语文组 3
李兴旺 编辑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中国传统节日学案
诗歌:《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 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宋·秦观《鹊桥仙》) 节日名称七夕或乞巧节
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曈曈日,总 将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 节日名称春节或元日 。
安县中学 2012 级语文组 7
李兴旺 编辑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中国传统节日学案
原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 3.传统节日类诗歌鉴赏 (1)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那么他的这首《青玉案》是属于 豪放词吗?请你根据词的内容作出简要的分析来阐明你的观点。
安县中学 2012 级语文组 6
李兴旺 编辑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中国传统节日学案
2.下定义【格式:被定义项 是 种差(即特征) 的 属概念 (即比被定义项大的概念)】 (湖北卷 2006)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 解释“端午节”。(不超过 35 字)
立 春:公历 2 月 3--5 日
习俗: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 “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 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 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立春时迎春喝“败毒膏”这种使人不长口疮的药膏。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来源: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 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 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 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
时间 农历正月十五
节气清明 农历七月十五
节气冬至 农历腊月廿四
节日
时间
头牙
农历二月初二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
除夕 农历十二月卅日
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 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除夕:农历十二月卅日 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 意思。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中国传统节日学案
中国传统节日学案
中国传统节日表:
节日 春节 寒食节 七夕 重阳节 尾牙
时间 农历正月初一 清明节前一天 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九月九 农历腊月十六
节日 元宵节 清明节 中元节 冬至 祭灶
李兴旺 编辑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中国传统节日学案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来源: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 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习俗:喝腊八粥
尾牙:农历腊月十六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 六,是闽南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 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祭灶:农历腊月廿四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 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 称为“灶王奶奶”。
安县中学 2012 级语文组 2
李兴旺 编辑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中国传统节日学案
习俗:寒食、扫墓。
诗歌:唐代诗人韩翃的诗《寒 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 入五侯家。这是一首讽刺诗,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 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说明了当时朝廷的腐败,体 现出了诗人对当时朝廷的忧心忡忡。
清明节: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扫墓,祭祖、寒食,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
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诗歌: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 指节: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有“元夜”、 “元夕”“灯节”等别称。
习俗: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
诗歌: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 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冬 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 习俗。
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 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安县中学 2012 级语文组 4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 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 针眼,就算很“巧”了)等风俗,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 出约会。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 的影响。
习俗: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 病,佩香囊。
北宋诗人张耒的诗《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 世间。”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的诗《午日处州禁竞渡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 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在中国的民间又称鬼节。 习俗:祭祀先人,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习俗: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月饼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
诗歌:白居易的诗歌《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 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国传统节日学案
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 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等别称,俗称“过大年”。春 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 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习俗:守岁、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诗歌:王安石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 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附录:农历(正)一月的节日
1.正月初一, 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 佛教中弥勒佛诞辰。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9,正月初九,天日,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 11,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 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孙思邈)诞辰
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是称端阳节。②端午 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厦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源于纪念投汩罗江自沉 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 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赛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 参加。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常要吃粽子,这是用箸 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习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 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穿新衣。除夕之夜,吃“团圆饭”、 发“压岁钱、守岁。
春节: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安县中学 2012 级语文组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