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后利用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探略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探略大型体育场馆在比赛结束后,如何进行经营利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体育场馆在比赛日常结束后,需要继续发挥其价值,实现经济效益;体育场馆的场地、设施等资源需要继续得到合理利用,保值增值。
进行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的探讨,对于提高体育场馆的综合利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大型体育场馆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大型活动来进行赛后经营利用。
可以在体育场馆中举办音乐会、演唱会、展览会等文化娱乐活动,利用场馆的大空间和良好的音响设备,吸引更多观众和参与者,增加收入。
还可以邀请一些重要的企业举办年会、发布会等商务活动,提供场地和服务,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场地支持,获得场地租金收入。
体育场馆还可以考虑合作举办一些社区活动,比如组织体育馆、展览会、座谈会等,促进与社区的联系,提升社会形象。
大型体育场馆可以开设商业运营部门,发展相关的商业项目。
在体育场馆内设立商业综合体,包括餐饮、购物、影院等多种业态,吸引更多人群前来消费。
还可以借助体育场馆的地理优势,开设健身俱乐部、室内游泳池等设施,提供健身娱乐服务,增加经营收入。
可以考虑与其他商业机构合作,开展各种特色项目,比如与餐饮企业合作开设特色餐厅,与娱乐企业合作开设儿童乐园等,增加多元化的经营项目,提高场馆的运营收益。
大型体育场馆可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可以与国内外的体育组织、俱乐部等进行友好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内外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来体育场馆进行集训、比赛、讲座等活动,提供专业场地和设施支持,增加收入。
可以积极参与国际体育赛事的招标竞标,争取到举办一些国际性的赛事,通过承办这些赛事,提升体育场馆的名气和知名度,吸引更多赞助商和合作伙伴,实现经济效益。
大型体育场馆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教育和培训项目来进行赛后经营利用。
可以与学校、培训机构等合作,举办各类体育培训、讲座、活动等,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体育教育和健身服务,增加收入和社会效益。
还可以借助场馆举办各类运动营、夏令营等活动,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素质,实现社会教育的目标。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探略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探略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大型体育场馆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城市文化体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些大型体育场馆不仅仅是举办体育比赛和演唱会的场所,更是城市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而对于这些大型体育场馆来说,赛后的经营利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的相关问题。
一、多元化利用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的多元化利用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举办体育赛事和演唱会外,还可以利用大型体育场馆举办文化活动、展览、会议等。
通过多元化的利用,可以让大型体育场馆成为城市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城市营造文化氛围。
利用大型体育场馆举办文化艺术展览、戏剧表演、音乐会等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前来参与,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和软实力。
二、拓展商业模式增加经济效益在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中,商业模式的拓展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举办体育赛事和演唱会外,可以开发体育场馆周边商业配套设施,如餐饮、购物、娱乐等。
通过推出各种优惠活动和商业合作,为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可以利用大型体育场馆的场地资源,开发体育健身培训、会展活动、儿童游乐等项目,丰富大型体育场馆的商业模式,增加经济效益。
三、良好的管理运营提升服务质量良好的管理运营是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的关键。
在管理运营方面,需要注重人才培训、服务水平和设施维护,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效率,优化场馆设施和服务,提供更加优质的场馆体验,吸引更多的客户前来消费和参与活动。
四、开展体育文化教育增进社会和谐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不仅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还可以开展体育文化教育,增进社会和谐。
可以通过举办体育文化活动、体育教育培训、体育公益活动等方式,传播体育文化知识,提升市民的体育意识和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大型体育场馆也可以开展体育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和社会公益事业提供支持,回馈社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探略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探略近年来,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不断增多,例如奥林匹克体育场、鸟巢、水立方等。
这些场馆在举办赛事后,经常会成为闲置状态。
为了提高利用率,赛后经营成为了大型体育场馆的焦点。
1. 场馆内部设施改造为了实现场馆赛后经营的目标,场馆内部设施需要根据不同需要进行改造,以满足各种商业活动的要求。
例如,在鸟巢举办世界杯时,球场周边的零售业已经发展成为另一个独立的产业。
在场馆内部,也需要通过改变训练场馆、赛道的布局,增加更多的商业设施,使得场馆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商业中心,吸引更多的游客和顾客。
2. 组织商业赛事和文化活动大型体育场馆在赛后利用可以通过组织商业赛事和文化活动来实现。
在鸟巢中,每年都会举办多个音乐会、展览、商业促销等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加。
同时,鸟巢还成功举办了一些商业赛事,如电子竞技大赛、篮球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商家进场销售或参与活动,增加场馆的利润和经济效益。
3. 吸引旅游业大型体育场馆在休息期间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增加观光和购买的机会。
例如,在布加勒斯特的体育场馆,大型赛事的历史和实力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除了游览赛事举办场馆,旅游者还可以参观周边景点和购物商场,丰富旅游体验,提高场馆的利润和旅游业贡献。
4. 支持本地商品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特别是能够支持本地商品和企业。
在德国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场馆推出了“本地肉类食品”计划,在场馆内售卖由当地农民生产的肉类食品。
这个计划不仅改变了观众对体育场馆的看法,也提高了当地农民和小企业的收入,为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了贡献。
5. 建设场馆周边商业设施为了增加赛后经营的商业机会,大型体育场馆周边商业设施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例如,奥运村的建设中,区域内不仅设有训练场馆、运动场、住宅区等等,还设有医院、超市、餐饮、娱乐等多功能商业设施,满足了群众的各种需求,为区域增加了经济价值和魅力。
基于大型体育场馆设计策略及赛后利用的研究

基于大型体育场馆设计策略及赛后利用的研究大型体育场馆是举办体育比赛和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设计策略和赛后利用对于体育场馆的功能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基于大型体育场馆设计策略及赛后利用的研究,分析其在体育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一、大型体育场馆的设计策略1.多功能性设计大型体育场馆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其多功能性。
除了作为体育比赛举办的场地外,还需要考虑其在其他大型活动和文化演出中的使用。
设计策略需要考虑到场馆内部空间的多样化,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
2.现代化设施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设施已经成为大型体育场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高清晰度视频显示屏、全景声音系统、智能化灯光控制等,这些设施可以提高观众的观赛体验,同时也为各类活动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支持。
3.可持续发展在大型体育场馆设计策略中,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考虑到场馆的能源利用、建筑材料的环保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可以在设计阶段就进行科学的规划,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文化演出大型体育场馆在赛后可以成为举办大型文化演出的场地。
由于场馆内部空间和设施的多功能性设计,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需求,如音乐会、舞蹈表演、戏剧演出等,为城市的文化生活带来丰富多彩的体验。
2.展览会议大型体育场馆也可以用于举办各类展览和会议。
其宽敞的空间和现代化设施,可以满足不同行业的展览需求,同时也可以作为大型会议的举办场地,为城市的商贸活动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3.体育健身赛后,大型体育场馆也可以开放给市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
这不仅可以提高场馆的使用率,还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
加强场馆和社区的联系,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1.世界经典案例全球范围内有许多成功的大型体育场馆设计案例,如美国的迈阿密篮球馆、澳大利亚的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等。
这些案例在设计策略和赛后利用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为不同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发。
《2024年国际重大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研究及对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启示》范文

《国际重大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研究及对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启示》篇一一、引言随着国际体育赛事的日益频繁,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赛后利用问题备受关注。
一个成功的国际重大赛事场馆,不仅要在举办赛事期间展现其独特的魅力,更需要在赛后得到合理的利用,以实现其长久持续的运营与经济效益。
本文旨在探讨国际重大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情况,以及对于即将在杭州举办的亚运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从中得出对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启示。
二、国际重大赛事场馆赛后利用现状1. 成功案例分析- 奥运会:如北京奥运会后的鸟巢、水立方等,在赛后转型为文化、体育、娱乐等多元化用途的场所,不仅满足了市民的多样化需求,也成为了城市的新地标。
- 世界杯:部分足球赛事的体育场在赛后被改造成足球学校或专业训练基地,继续服务于青少年足球发展。
2. 挑战与困境- 部分场馆在赛后利用效率不高,运营困难,出现闲置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 部分场馆虽然得到了有效利用,但需要政府持续投入资金进行维护和改造。
三、国际重大赛事场馆赛后利用的关键因素1. 合理规划与科学设计:在建设初期就应考虑到赛后的多种用途,如观众席的灵活调整、场地功能的转换等。
2. 政府支持与政策引导:政府在赛后利用中应发挥重要作用,如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
3. 市场运营与公众参与:通过市场化运营手段吸引企业投资,同时增强公众参与度,提升场馆的使用率。
四、杭州亚运会场馆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1. 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情况- 杭州已建成一系列高标准的体育场馆,如杭州奥体中心、亚运村等。
- 这些场馆在设计上考虑了多种用途,旨在满足不同赛事和市民的需求。
2. 面临的挑战- 如何实现赛后的高效利用,避免资源浪费和运营困难。
- 如何结合杭州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体育文化。
五、对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启示1. 结合城市发展规划:亚运会场馆的建设应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和地标性建筑。
2. 多元化用途设计:在建设初期就应考虑到赛后的多种用途,如体育比赛、文化活动、商业活动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探略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探略大型体育场馆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和文化活动,还可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在体育比赛结束后,如何进行经营利用是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的措施。
大型体育场馆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来实现赛后经营利用。
比如举办音乐会、演唱会、舞蹈表演等各类文艺演出。
这样一方面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体育场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体育场馆还可以举办各类大型展览,如汽车展、家电展等,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
通过举办这些展览,不仅能够提升体育场馆的知名度,还能够带动周边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大型体育场馆可以通过商业运营来实现赛后经营利用。
比如将体育场馆的商业区域租给商家开设各类商店和餐饮店,吸引观众在比赛结束后在这里消费。
体育场馆还可以通过开设健身房、游泳馆等场馆设施,提供体育健身服务。
这样一方面能够满足观众的健身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大型体育场馆还可以通过开展体育培训和比赛来实现赛后经营利用。
比如举办各类体育培训班,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培训课程。
还可以开办各类体育比赛,吸引更多的运动员和观众前来参与。
通过这些体育培训和比赛,不仅能够提升体育场馆的知名度,还能够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经营利用是一个复杂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商业运营、会议活动和体育培训,可以实现体育场馆的赛后经营利用,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还需要加强市场分析和策划,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赛后经营利用措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后利用的困境与消解

:
,
追 求 效 应 、 扩 大 规 模 、 取 得 轰 动 效 果一
T HE S PI R I T OF K U NGF U 1 8 9
运动 训练学 l T H E O R I E S O F S P OR T T R A I N I N G
逐 步 移 至 室 内。 经 济 的发 展 和 科 技水 平 的 提 高 ,奥 运 会 自身 的发 展 规 律 对 场馆 建设 提 出 了 需求 ,场 馆 建 设渐 渐 融 入 了主 办城
的商业 目的,损害环境和社会效益。 以北
京奥 运 会 奥 运 村 为 例 , 虽然 现 有 开 发 事态
良好 ,但 是 建 密 度 过 大 ,城 市 环 境 被 破坏 严 重 。 除 了对 环 境 的 影 响外 , 明星 经 济效 应 冲 击 市 场 ,可 能 带来 恶性 竞 争 的 后 果 。 北 京奥 运 会 后 ,奥 运 村将 被 改造 成 为 高档 住 宅 区 。北 京 “ 国 奥村 ” ,楼 盘 由最 初均 价1 7 0 0 0 元/ 平方 米 已飙 升到 约3 0 0 0 0 元。
市 及举 办过 改善 和 提 高 城市 化 进 程 的 有 力 途 径 。 随着 各 国国 力提 升 ,举 办 国力 求将
2 、大 型体 育 场 馆建 设 规模 日益 扩 大 ,奢华成风的历史演 进
现 代 奥 运 会 诞 生 以 来 , 奥 运 会 大 多 数 比赛 曾长 期 在 室 外举 行 。随 着 奥 林 匹 克 运 动 的普 及 以及 竞 技 体育 的专 业 化 、 商业
个 ), 其 中 , 淄 博 体 育 中 心 体育 场 ,投 资
想法。
艇 赛 道 、朝 阳 公 园沙 滩 排 球 场 以 及 老 山 小 轮 车 赛场 也 出现 皮 划 艇 赛 道 干 涸 , 沙滩 排
《2024年国际重大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研究及对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启示》范文

《国际重大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研究及对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启示》篇一一、引言随着国际体育赛事的日益增多,赛事场馆的建设和赛后利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个成功的国际重大赛事不仅需要建设高标准的比赛场馆,更需要在赛事结束后,有效利用这些场馆资源,以实现其长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
本文旨在研究国际重大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情况,并分析其对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启示。
二、国际重大赛事场馆赛后利用现状分析(一)国际赛事场馆赛后利用的常见模式国际赛事场馆的赛后利用模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作为专业运动训练和比赛场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转型为公共体育设施、商业开发等。
这些模式能够使场馆在满足专业运动需求的同时,满足社会公众的多元化需求。
(二)成功案例与启示以某国际知名赛事为例,该赛事结束后,场馆被充分利用为训练基地及国际性体育比赛场所,同时也为公众开放进行体育锻炼和文化交流活动。
这为其他城市的体育场馆建设与利用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方面需保证专业标准的建设质量;另一方面则要重视公众参与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三、杭州亚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策略(一)杭州亚运会场馆的建设背景与特点杭州作为中国的重要城市,承办亚运会是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应遵循绿色、智能、人性化的理念,充分体现现代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二)赛后利用策略1. 专业化利用:保持一定数量的专业运动场馆,用于运动员训练和国际国内体育比赛。
2. 公共化利用:将部分场馆转型为公共体育设施,向市民开放,满足市民的健身和文化需求。
3. 商业化开发:通过商业开发,引入社会资本,提高场馆的自我运营能力,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4. 文化活动举办: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音乐会、展览等,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四、杭州亚运会场馆赛后利用的挑战与对策(一)挑战1. 运营成本问题:如何降低场馆运营成本,保证其长期稳定运营。
2. 公众参与度:如何提高市民对体育场馆的参与度和使用率。
3. 商业开发与文化价值的平衡:如何在商业开发的同时,保持场馆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2004年雅典奥运会场馆后利用问题引发的思考(包金霞西南大学体育学院)摘要:作为奥运会的鼻祖,希腊人成功了,04年雅典奥运会以其“完美无瑕”而赢得了全世界的称赞,而遗憾的是,在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方面却实在是乏善可陈[1]。
通过仔细研究本届奥运会场馆建设和赛后利用状况,对比分析随后北京、伦敦奥运会类似问题,获得关于现代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些许思考和建议。
[Abstract]:EIIa as the ancestor of the Olympic Games, the Greek people successful, the Athens Olympic Games with its "flawless" and won the praise of the world.But unfortunately, in the Olympic venues of the game , it is nothing. Through a careful study on the games venues construction and the subsequent utilization, analyzing then Beijing and London Olympic Games compared similar problems, to obtain some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about the modern Olympic venues’subsequent use .关键字:雅典奥运会;场馆建设;赛后利用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的主体育场,位于雅典北郊马罗西,是雅典奥林匹克综合体育场的一部分。
体育场可容纳观众5.5万人,建筑结构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室内馆、水上中心、网球中心、室内赛车场和主体育场。
奥运会结束后,这里曾举行过2007年欧洲篮球冠军杯的四分之一决赛、半决赛和决赛,2006年第51届欧洲电视网歌唱比赛也是在这举行的。
但从整体来看,赛后,这座体育场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除跆拳道综合运动中心和举重中心偶尔用于召开会议和举办音乐会外,绝大部分场馆被关闭,没有向公众开放,一些场馆甚至出现破败的迹象。
受危机加剧和社会支出减少的影响,雅典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现已住进了许多无家可归者和由于戒毒项目被取消而流落街头的瘾君子。
在城市另一端的田径场情况也差不多,破损的座椅、毁坏的楼梯,俨然一座废墟。
还有棒球、击剑、曲棍球等运动场地也都遭到废弃。
雅典市北郊一座有8000个座位的乒乓球馆和体操馆在奥运会后再未被使用过。
在更靠北的地方,能容纳1万人的奥运村曾号称雅典最大的城市再生项目和最大的奥运村之一,现在已经沦为垃圾成堆的鬼城。
类似奥运场馆建设前期论证和规划、赛后运营和管理有失偏颇的案例屡见不鲜。
据了解,希腊北部的沃罗斯,建造了一座能容纳2.2万人的足球场,但这里平时根本吸引不到2000观众。
赛前,耗资2.3亿欧元建立的超级棒球馆和1.5万人的跆拳道馆,由于希腊人并不喜欢棒球也不了解跆拳道,这些场馆并未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偏好和需求,使得赛后场馆无人问津[2]。
据统计,这一届奥运会的场馆建设、奥运会运营和其它相关支出达120亿美元,这一数额超过了除北京奥运会以外历届奥运会的经费支出。
2004年希腊政府的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其中一半以上与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有关。
雅典奥运会总开支严重失控,使希腊政府陷入严重的预算赤字,2004年高达6.6%,与欧盟规定的3%的最高标准相比超出了一倍多[2]。
雅典奥运场馆,昔日“辉煌”今日“瘫痪”,反映了什么问题呢?一、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奢华成风的历史演进现代奥运会诞生以来,奥运会的大多数比赛曾长期在室外举行。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以及竞技体育的专业化、商业化及观赏性的提高,奥运会的大多数比赛逐步移至室内[3]。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奥运会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场馆建设提出了需求,场馆建设渐渐融入了主办城市及举办过改善和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有力途径。
随着各国国力提升,自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后,各举办国力求将本届奥运会举办成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场馆建设求大求全,建设规格普遍提高[4]。
由于缺乏对场馆建设的前期论证和规划,尤其对奥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和需求考虑不足,投资超额超标,导致04年雅典奥运会的悲剧。
用图示表示如下:必要性产生建设建设性继续符合奥运会发展规律追求效应、扩大规模、取得轰动效果缺乏统一规划,赛后利用考虑不足二、现代奥运场馆赛后面临严峻问题的表现1、部分奥运辅助场馆甚至主场馆,长期闲置,资源浪费严重有报道称,05年十月份开始,以前拒绝接待旅客的雅典奥运会主体育场(奥林匹克综合中心)开始允许游客免费进入参观,只要获文化部许可证即行。
因为,主会场已移交给文化部管理。
一年前座无虚席且吸引了全球上亿观众目光的地方,现空无一人,只剩下著名的卡拉特拉瓦屋顶和被烧得发黑的奥运主火炬台仍然屹立。
综合区内的其他体育场馆,如体操馆、跳水馆、网球馆、游泳馆都是门可罗雀。
据报道,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皮划艇赛道、朝阳公园沙滩排球场以及老山小轮车赛场也出现皮划艇赛道干涸,沙滩排球馆墙纸脱落,小轮车赛场内遍地杂草的状况。
伦敦奥运会,类似情况稍有好转。
2、融资困难,管理难度大,多数主办城市在奥运会后运营长期亏损。
雅典奥运会后,希腊政府宣布了奥运场馆利用的三项原则:第一,绝不出售任何场馆,保持场馆的国有性;第二,注重场馆的社会价值,让它们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发展规划,而不过度强求经济效益;第三,政府绝不让百姓承担一分钱的维护费用[2]。
但实际上,场馆维持工作非常艰难。
包括人员经费在内,每年场馆维持费用高达3200万欧元。
雅典也通过举办世界著名歌手演唱会的方式增加场馆收入,但获取的收益只有开支的一半。
国家每年需要填补相当于20多亿日元(约1200万欧元)的亏空。
希腊政府面临的预算赤字,2004年高达6.6%,与欧盟规定的3%的最高标准相比超出了一倍多。
政府不仅未能从这些奥运设施中获得经济好处,还需要支付每年高达1亿欧元的维护费。
但即使是这样,奥运会结束一年之后,希腊仍然无法提供一个可完全满足田径运动员训练体育场。
3、场馆功能转换后对当地环境及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
大型赛事后,对场馆及周围土地进行功能转换加以充分利用,这是保证场馆持续经营的必要条件,但对其转换功能的同时,可能由于规划不合理,处于迅速盈利的商业目的,损害环境和社会效益。
以北京奥运会奥运村为例,虽然现有开发事态良好,但是建密度过大,城市环境被破坏严重。
除了对环境的影响外,明星经济效应冲击市场,可能带来恶性竞争的后果。
雅典奥运会后,奥运村被改造成了经济适用房。
而北京奥运会后,奥运村将被改造成为高档住宅区。
北京“国奥村”,楼盘由最初均价17000元/平方米已飙升到约30000元。
三、现代奥运场馆赛后经营管理基本状况1.整合资源,发挥奥运品牌效应。
奥运会是一个动态的,极具号召力的奥运品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奥运竞赛活动的承载主体,运动场馆自然极具品牌效应。
目前,对赛后场馆可利用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品牌效应,走体育场馆产业化、市场化道路是各国,各城市经营的重点。
诸如将场馆改造成会议中心、博物馆和研究院,或在场馆内开展职业联赛、演唱会,展览会等。
有的甚至在运动场附加商业设施,如饭店、咖啡屋、主题公园等。
北京奥运会后,以场馆为基础,利用体育专业人员技术指导性强的优势,发展技术培训。
同时拓展横向联系,广泛开展健身、娱乐、休闲、保健咨询、餐饮等全方位服务。
2.以市场化为导向,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
聘请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场馆经营管理,转换政府职能,由管理者到监督者,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目前一种典型的场馆管理方式[5]。
较之单纯由国家管理的方式,企业化管理公司由专业的体育设施建设和标准化管理公司组成,更熟悉体育领域业务、掌握体育设施标准的优势。
它专门负责整个场馆的前期论证、规划、设计、招标、施工,乃至竣工后的经营管理,能够有效加强各环节之间联系。
12年伦敦奥运会,在离奥运会开幕还有4个月的时候,英国政府就已成立了伦敦奥运遗产公司。
该公司主要处理奥运会遗产,尤其是赛后场馆的利用。
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竞技体育、文艺演出、健身娱乐、广告开发、宾馆餐饮、购物展示、都市旅游众多经营项目,这不仅符合市场运作规律,而且利于从经营的角度调整完善建筑功能与布局。
3.充分利用赛事无形资产,将场馆转换另一形式的资源加以创收。
对奥运会场馆建筑各主要关注点的冠名权、广告位出租等,以奥运会场馆无形资产的开发经营及以奥运会场馆形象为原型设计的纪念品发行的授权等等,成为开发奥运会场馆无形资产,拓宽奥运会场馆赛后收入渠道,提高奥运会场馆盈利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体育场馆赛后难利用的规避和减轻途径1.多种场馆赛后利用模式相结合。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林显鹏老师,提出现代奥运会场馆的赛后利用的四种模式: 继续用于组织体育活动,交替使用模式,多用途使用模式和搭建临时场馆设施。
奥运会后, 场馆区域尤其是奥林匹克公园通常会成为主办城市甚至一个地区的大型体育活动中心,用来开展职业体育竞赛、大学生体育竞赛、国家级高水平运动集训、居民健身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等。
交替使用模式,主要是说许多奥运主办城市为节省奥运开支, 将大型商贸中心、会议中心临时改作奥运比赛场馆, 会后恢复原来功能。
而奥运村在会后往往成为城市住宅新区、大学生宿舍、办公用房等。
多用途使用模式,要求场馆规划时就充分考虑赛后利用, 进行多功能设计, 使其在奥运会结束以后能够开展体育、商贸展览、音乐会、演唱会、娱乐等多种大型活动。
搭建临时场馆设施,在现代奥运场馆建设中使用普遍。
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主体育场, 在奥运会期间分别增加了11000个和55000个可拆卸的座位。
除这些临时坐席。
还有一些大型赛事的主办城市在其场馆建设过程中使用了气膜体育建筑。
2、场馆采用政府和企业合作建设与运营模式。
政府与企业协作模式的核心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种模式现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模式[4]。
改变以政府为主的投资结构,鼓励民营资本、外商资本以及合资、参股等方式投资体育场馆,是目前场馆建设的一种有力途径[6]。
以伦敦奥运会为例,为了把奥运场馆再利用的工作做得更好,在2011年,伦敦就已成立了“奥林匹克公园遗产公司”。
这家公司专门负责奥运会后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公共空间的开发和管理。
伦敦有不少公司提供运动场馆和设施租赁工作,此次奥运会篮球馆为预赛和四分之一决赛提供1.2万个座位,这个工作就成功地交给了租赁公司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