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教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计算机病毒》教案设计

《计算机病毒》教案设计

《计算机病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和危害。

2. 培养学生识别和防范计算机病毒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安全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是什么,如何定义计算机病毒。

2.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有哪些,如何描述计算机病毒。

3.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计算机病毒是如何传播的,有哪些常见的传播途径。

4.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造成哪些危害,如何描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5. 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方法:如何识别和防范计算机病毒,有哪些常见的安全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危害和防范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典型的计算机病毒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识别和防范计算机病毒,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计算机病毒相关资料:收集计算机病毒的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 投影仪:用于展示计算机病毒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3. 计算机病毒防护软件:用于演示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案例引入计算机病毒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特点:讲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知识。

3. 分析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分析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4. 讲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讲解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的危害,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5. 讲解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方法:讲解如何识别和防范计算机病毒,让学生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计算机。

6.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计算机病毒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识别和防范计算机病毒,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计算机病毒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计算机病毒》教案

《计算机病毒》教案

《计算机病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高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增强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和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

2、教学难点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工作原理。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实际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计算机病毒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展示一些因计算机病毒导致系统瘫痪、数据丢失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提问学生是否遇到过计算机病毒,以及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程度。

2、知识讲解(20 分钟)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传染性: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

潜伏性:计算机病毒可以在系统中潜伏一段时间,不被察觉,等待特定的条件触发。

破坏性:计算机病毒可以破坏计算机系统的功能、数据,甚至导致硬件损坏。

隐蔽性:计算机病毒通常会隐藏自己的存在,以避免被用户发现和清除。

可触发性:计算机病毒需要满足特定的条件才能被激活,例如特定的时间、操作或系统环境。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引导型病毒:感染磁盘的引导扇区,导致系统无法启动。

文件型病毒:感染可执行文件,如exe、com 等。

《计算机病毒》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计算机病毒》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计算机病毒》的教学设计《计算机病毒》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病毒》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计算机病毒》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防范的基本知识及使用杀毒软件的基本操作。

本课内容与本册前面的内容比较起来联系不大,却是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涵义及其特点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3.掌握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常规安全措施※技能目标:1.学会在金山公司“毒霸信息安全网”上下载并安装“金山毒霸2007杀毒套装”软件2.学会杀毒的应用操作及杀毒软件的升级操作3.掌握“金山网镖”的一般应用※情感目标:1.使学生树立并加强计算机安全意识2.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教学重难点]具体对杀毒软件的系列操作[教学地点]计算机教室(可局域网内广播演示教学和学生操作监控)[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方法]演示讲授为主的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屏幕出示一张图片),同学们看这张图片上的熊猫可爱吗?但是你知道吗,这正是网络上肆虐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病毒发作时的图片,名叫“熊猫烧香”!“熊猫烧香”是一个蠕虫病毒,会终止大量的反病毒软件和防火墙软件进程,病毒会删除系统备份文件,使用户无法使恢复操作系统。

“熊猫烧香”感染系统的众多文件,添加病毒网址,导致用户一打开这些网页文件,IE就会自动连接到指定的病毒网址中下载病毒。

感染后的文件图标变成右边图片上面的“熊猫烧香”图案。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吗?你知道怎样才能有效地防范计算机病毒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并且掌握怎样防范和清除计算机病毒。

二、新课讲授知识点教师学生基础知识计算机病毒概念及特点计算机病毒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能对计算机产生危害的程序。

《计算机病毒》教案设计

《计算机病毒》教案设计

《计算机病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和危害。

2. 培养学生识别和防范计算机病毒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安全的认识,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是什么,如何定义计算机病毒。

2.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传播速度、潜伏期、激活条件等。

3.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对计算机系统、个人隐私和网络环境的影响。

4.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如何识别、防范和清除计算机病毒。

5. 典型计算机病毒案例分析:分析近年来流行的计算机病毒案例,了解其传播途径和危害。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危害和防范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计算机病毒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实践操作法:安排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选用合适的计算机病毒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

3. 计算机病毒案例:收集近年来流行的计算机病毒案例。

4. 网络环境:确保教学过程中网络畅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好奇心。

2. 讲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和危害: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提高防范意识。

3. 分析典型计算机病毒案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危害,提高识别能力。

4. 讲解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防范和清除计算机病毒。

5.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防范计算机病毒的经验。

6. 课后实践: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计算机病毒防范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布置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课后作业,包括研究报告和防范措施的实施。

2.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概念和防范方法的理解。

计算机病毒大学教案

计算机病毒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及危害。

2. 培养学生识别和防范计算机病毒的能力,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及危害。

2.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教学难点:1.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及危害。

2.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计算机病毒感染后的电脑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电脑出现这种情况?2.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这是因为电脑感染了计算机病毒。

二、新课讲授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对计算机系统及数据造成破坏的恶意程序。

2.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1)传染性: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如网络、移动存储设备等。

(2)潜伏性:计算机病毒可以在系统中潜伏较长时间,不易被发现。

(3)破坏性:计算机病毒可以对计算机系统及数据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4)针对性:计算机病毒针对特定操作系统、软件或数据类型进行攻击。

(5)多样性:计算机病毒种类繁多,形式各异。

(6)变种性: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变异产生新的变种,增加防范难度。

(7)复杂性:计算机病毒的制作技术复杂,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3.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1)网络传播: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等网络环境传播。

(2)移动存储设备传播:通过U盘、光盘等移动存储设备传播。

(3)邮件传播:通过电子邮件传播。

(4)软件传播:通过软件下载、安装等传播。

4.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1)破坏计算机系统:导致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程序运行异常等。

(2)窃取用户信息:窃取用户账号、密码、隐私等敏感信息。

(3)恶意攻击:对网络进行攻击,如DDoS攻击、网络钓鱼等。

5. 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1)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实时监控计算机系统。

(2)谨慎下载、安装软件:从正规渠道下载、安装软件,避免下载、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

计算机病毒教案(公开课)原创配套

计算机病毒教案(公开课)原创配套

计算机病毒教案(公开课)原创配套第一篇:计算机病毒教案(公开课)原创配套计算机病毒教学目标1、掌握病毒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危害;3、认识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及危害性,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并掌握其特点;2、了解计算机病毒造成的危害,树立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意识;3、掌握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教学设想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关照全体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并注重交流与合作。

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其防治方法形成比较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引导→提问→讨论→归纳→延伸→练习这样的过程,互相交流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当我们感冒时,我们会出现咳嗽、流鼻涕、发烧等症状。

它使我们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无法集中精神进行正常的学习与工作。

不但如此,它还会传染给我们的亲朋好友。

可以看出,病毒侵袭我们的身体,给我们带来许多的不适。

如果我们的电脑“感冒”了,它会有什么症状呢?提问,学生分组讨论,预设的答案可能为:①反应迟钝,出现蓝屏甚至死机②常用的程序突然无法使用,或者图标变更③开机后出现陌生的声音、画面或提示信息揭题:计算机病毒二、新授课首先,请问一下同学们,有没有谁见过计算机病毒?有没有见过计算机病毒发作的样子?(随机选取几个同学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并畅所欲言,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以引导,让学生感知本节课教学内容)然后,向同学展示一个案例。

(PPT展示熊猫烧香病毒案例:)演示完毕,大家有没有发现,病毒的危害是如此巨大,出乎我们每个人的所料。

病毒的攻击会使我们的个人的隐私权造成很大的侵犯并对我们的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是什么,以及它的特点及危害性。

《计算机病毒》教案设计

《计算机病毒》教案设计

《计算机病毒》教案设计第一章:计算机病毒概述1.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1.2 计算机病毒的起源与发展1.3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与特性1.4 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与影响第二章: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与感染途径2.1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2.2 计算机病毒的感染途径2.3 社交工程与钓鱼攻击2.4 恶意软件与木马病毒第三章:计算机病毒的防护措施3.1 防病毒软件的选择与使用3.2 操作系统与网络的安全设置3.3 数据备份与恢复3.4 用户的安全意识与行为规范第四章:计算机病毒的清除与修复4.1 手动清除病毒的方法与步骤4.2 自动清除病毒的工具与技巧4.3 系统修复与文件恢复4.4 防范病毒感染的方法第五章:典型计算机病毒案例分析5.1 蠕虫病毒案例5.2 木马病毒案例5.3 宏病毒案例5.4 勒索软件案例第六章:病毒防范的先进技术6.1 行为分析与沙盒测试6.2 云安全与大数据分析6.3 机器学习与在病毒防范中的应用6.4 安全编程与代码审计第七章:网络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7.1 网络钓鱼与社交工程防范7.2 数据加密与安全传输7.3 隐私保护与数据合规性7.4 移动设备与物联网安全第八章:企业级病毒防护策略8.1 企业网络安全架构8.2 安全策略与合规性8.3 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8.4 应急响应与事故处理第九章:新兴技术与发展趋势9.1 区块链技术在病毒防护中的应用9.2 5G与物联网安全挑战9.3 虚拟化与容器安全9.4 量子计算与未来安全威胁第十章:实战演练与综合防护10.1 病毒防护演练设计与实施10.2 网络攻击模拟与防御策略10.3 安全运维与监控10.4 综合防护体系构建与优化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与特性病毒定义:需要明确计算机病毒的内涵,包括它是一种恶意软件,能够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修改或删除数据。

病毒特性:强调病毒潜伏性、传播性、破坏性等特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安全。

《计算机病毒》的教学设计(精选)

《计算机病毒》的教学设计(精选)
企业和个人违反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的后果
阐述企业和个人违反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舆论压力,以及对企业和个人 声誉的负面影响。
26
07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2024/1/26
27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和分类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介绍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分类方 法,以及常见的病毒类型如蠕虫病毒、木 马病毒等。
分析检测结果
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 和分析,评估检测技 术的准确性和效率。
2024/1/26
18
05
计算机病毒清除与恢复技术
2024/1/26
19
常见清除工具使用指南及注意事项
使用杀毒软件
选择知名品牌的杀毒软件,定期 更新病毒库,对计算机进行全面
扫描和清除。
2024/1/26
使用专杀工具
针对某些特定的顽固病毒,可以使 用专杀工具进行清除。
恶意软件与勒索软件
窃取个人信息、破坏系统或勒 索钱财为目的的计算机病毒。
10
03
计算机病毒传播与防御策略
2024/1/26
11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分析
网络传播
通过电子邮件、恶意网站、下载的文件等方 式传播病毒。
系统漏洞传播
利用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的漏洞进行传播。
2024/1/26
移动存储介质传播
通过U盘、移动硬盘等移动存储介质传播病 毒。
案例二
某高校成功防御蠕虫病毒传播。 高校网络中心采取了严格的网络 管理措施,限制学生使用未经授 权的移动存储介质,有效杜绝了
蠕虫病毒的传播。
案例三
某政府机构成功防御木马病毒窃 密。该机构加强了对员工的安全 培训,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 避免了木马病毒的植入和数据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作者:————————————————————————————————日期:《计算机病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地图版初中信息科技第一章第九节《信息安全和计算机道德》教学内容的拓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树立防范病毒意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在使用电脑过程中时刻关注计算机安全,学会防治病毒。

二、学情分析如今家庭电脑已是日益普及,六年级的学生对计算机病毒已有耳闻,然而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病毒确让人防不胜防。

学生在小学时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对计算机病毒这个概念有模糊的印象,但对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因病毒对计算机造成的危害、如何防治病毒还缺乏进一步的认识。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使用,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有一种内在的需求,作为教师就应创设一种环境满足学生的需求,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病毒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在教师的带领、小组协作下发挥自主探索学习精神。

三、教学策略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要学习的内在需求;然后以问题的形式来构建学生的学习线索;根据问题和要求学生把从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出较准确的答案,但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以及网络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教师有必要提供一定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留言板来发布找到的答案,进行资源的共享,这是本课教学中一次新的尝试,学生在小组合作的环境中发挥自主探究精神,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能够描述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和传播途径、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措施。

3)能运用杀毒和查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杀毒和查毒。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专题网站或借助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了解病毒的有关信息,学会采用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

2)在经历从获取的资源中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并能够陈述整理答案的过程中,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关于答案的整理方法和自己对于计算机病毒的想法,发挥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防范计算机病毒的意识;在使用网上信息的时候能养成保存信息所在的网站网址的习惯,进一步增强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

2)通过留言板能与伙伴共同分享搜索到的信息,增强信息交流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难点:如何防治计算机病毒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1、播放动画(通过一个Flash动画,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计算机病毒。

动画中由于“胖胖”对计算机病毒知识的无知,闹出了一个笑话,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谈话交流(2)学生交流曾经经历过计算机病毒发作的情况。

(通过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让学生对计算机病毒这个概念有更清晰地认识;同时通过交流经历计算机病毒发作的情况,让学生知道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计算机病毒存在于自己的电脑中是很有可能的事,促使学生明白了解计算机病毒知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启发比较,引出新知1、引出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可能对计算机及其存储的信息造成危害的计算机程序)3、计算机病毒之所以成为计算机病毒?为什么?(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这个名称的由来:介绍《p1的青春》)4、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比较得出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传染性:可通过各种途径传染(通过修改计算机中存储存储的文件,把自身代码复制到宿主程序中,从而使病毒进一步扩散。

当前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病毒,危害不可低估,如“求职信”“冲击波”的病毒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传播。

)(2)隐蔽性:计算机病毒以欺骗的方式隐藏各种文件中。

(通过一定的伪装保护自己。

如伪装成一张图片或者把自身复制在应用程序上,并修改代码使该文件的长度看上去并没有发生变化)(3)潜伏性: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才会被激活发作。

(如:CIH病毒在计算机内部时钟4月26日时发作,对计算机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4)破坏性:(通过介绍计算机病毒名称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比较,学生对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三、自主探究、解答问题1、提问:你们还想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哪些内容呢?(通过学生的提问,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但教师不直接提供答案,要求同学借助专题网站和网络来搜索信息来解答问题。

)2、出示要求:(1)通过网络或信息科技过程性评价平台的课件中心提供的《信息安全》专题网站中“预防措施>>病毒的预防”查找答案。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查找信息,商讨出正确的答案。

(3)把答案通过留言板来发布共享。

3、列出要查找的问题:(1)介绍两种计算机病毒,说明他们的特点及破坏后果。

(2)为什么会有人编写计算机病毒?(编写计算机病毒者的目的是什么?)1、开个玩笑,一个恶作剧。

2、产生于个别人的报复心理3、用于版权保护。

(3)计算机病毒对人有怎样的影响?(计算机病毒的优缺点)病毒的出现,让人知道计算机系统的漏洞,但还是坏处大于好处4、提问:整理资料应该注意什么?在整理资料时要注意:(1)对于问题有针对性,要陈述和解释清楚(2)说明简单扼要、不啰嗦(3)如果需要分类,则用标号或小标题来表示(4)使用网上信息的时候应保存信息所在的网站网址(通过查找资料,学生学会从获取的资源中进行筛选,整理、汇总并能够陈述整理答案,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使用网上信息的时候能养成保存信息所在的网站网址的习惯,进一步增强尊重知识产权的观念。

)四、实践操作,提高认识1、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使用电脑的时候我们也要做到未雨绸缪,不要等到被病毒感染后才着急,我们事先也要先做好防毒工作。

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防:预防计算机病毒,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工作呢?(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列出防毒策略:(1)安装至少一种防病毒软件(一般的防毒软件都有防火墙功能,防火墙能有效地防止网络上病毒的入侵。

(2)定期升级你的防病毒软件。

(3)连接与别人交换的软盘、光盘、优盘时要先进行扫描。

(5)不要随便打开邮件附件。

(6)及时为计算机安装最新的安全补丁。

(7)定期备份文件。

治:面对计算机病毒我们该怎么办?提示机器出现了下列情况了怎么办?提问:哪个同学可以跟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经验呢?(学生交流发言)2、学生实践操作一种杀毒软件的使用:上机操作要求:(1)对C盘进行杀毒;(2)对E盘下的一个文件夹进行杀毒。

使用杀毒软件的两个忠告:(1)杀毒软件一定要使用正版。

(由于很多盗版软件本身就含用计算机病毒,而且一般情况下盗版软件都不能进行升级)(2)杀毒软件一定要经常更新。

(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我们的杀毒软件也是如此,不断有新的病毒出现,如果我们不及时进行更新的话,将无法清除这些新的病毒)(通过对计算机病毒防治的了解及杀毒软件的应用,加强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碰到计算机病毒后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五、拓展总结今天通过对问题的逐层逐层的解答,对计算机病毒有了很多的认识,揭开了计算机病毒神秘的面纱。

1、推荐一个网站。

(让有兴趣的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看看关于计算机病毒方面的播报。

)6.1.2 计算机病毒简史1949年,冯·诺依曼在《复杂自动机组织论》中提到了计算机程序能够在内存中自我复制,勾勒出了计算机病毒的蓝图。

1975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写了一本《震荡波骑士》的书,该书第一次描写了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成为正义与邪恶斗争的工具。

1977年夏天,托马斯·捷·瑞安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幻想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病毒,从以太计算机传染到另一台计算机,最后控制了7000台计算机,酿成一场灾难。

1983年11月3日,弗雷德·科恩博士研制出一种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复制自身的破坏性程序,伦·艾德勒曼将它命名为计算机病毒。

1986年初,巴基斯坦,巴锡特和阿姆杰德两兄弟经营者一家IBM PC商店,他们编写了Pakistan病毒。

一年中,病毒流传到世界各地,使人们认识到计算机病毒对PC机的映像。

1987年10月,在美国,世界上第一例计算机病毒(Brian)被发现。

这是一种系统引导型病毒,它以强劲的势头蔓延开来。

世界各地的用户几乎同时发现了形形色色的计算机病毒,如大麻、IBM圣诞树、黑色星期五等。

1988年3月2日,一种苹果机病毒发作。

1988年11月3日,美国6000台计算机被病毒感染,造成Internet不能正常运行。

1989年,全世界计算机病毒攻击十分猖狂。

“米开朗琪罗”病毒;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第一次将计算机病毒用于实战,在空袭巴格达的战斗中,成功地破坏了对方的指挥系统。

1992年,出现针对杀毒软件的“幽灵”病毒,如One_Half,还出现了实用机理与以往文件型病毒有明显区别的DIR2病毒1994年5月,南非第一次多种族全民大选的计票工作,因计算机感染病毒停止30小时。

1996年,出现宏病毒。

1998年,CIH病毒出现1999年3月26日,出现一种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美丽杀手病毒1999年4月26日,CIH病毒在我国大规模爆发,造成了巨大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