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不跪着教书

合集下载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不跪着教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教育书籍,作者吴非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见解,对教育现象进行了批判与反思,让我深受启发。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以及个人的感悟。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

在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品格和价值观的塑造者。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味地迎合权威、遵循传统,那么又怎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有独立人格的学生呢?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时因为种种压力和顾虑,而放弃了坚持真理和独立思考。

“学校教育如果忽略了人文精神,那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可能是有知识没文化的‘残次品’。

” 这让我意识到,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对他们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让他们懂得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理解社会,成为有温度、有情怀的人。

我们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心灵的滋养。

“对一位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读到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学生取得了多高的分数,而在于他们是否拥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

当我们的教育能够让学生懂得感恩,能够对周围的人和事心怀善意,那才是真正的成功。

这也提醒着我,在日常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让他们成为有温度的人。

“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要有独立的人格,不能人云亦云。

” 一个有精神追求的教师,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教师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不随波逐流,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

如果教师自己都没有追求,又怎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呢?“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变得更美好,而不是让人变得更功利。

”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功利主义的倾向愈发明显,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习,教师为了成绩而教学。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精选5篇)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精选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1拜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不跪着教书》这一本书,刚开始是被这书的题目吸引了,因为这触及到现行教育的痛处和反应了教师的尴尬。

吴非老师所描述的是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状态:教师屈服于应试教育和奖项、荣誉的获得,成了考试分数或各种比赛的奴隶;教师缺少终身学习、提高专业水平的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孩子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环境,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在实践中又存在着很多问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独生子女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好胜、自私、独立性小、依赖性大、宽容度小。

而有些家长更是纵容自己的小孩,让教师在孩子面前无法树立威信。

在这一系列问题面前,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选择,继续做教书匠?还是做个独立的思想者。

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更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

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

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但教师更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

所以我们要:(1)善于学习,积极进取。

教师只有成为好的学习者,才能成为好的教育者。

(2)大胆创新,领先潮流。

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社会教师的灵魂,教师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新一代创造型的人才,引导学生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2读完了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我又一次翻开了书的首页,读了作者的《序》,突然发现自己似乎能感受到他的内心,他在真挚地呼唤,大声地呐喊,直面现实,怀揣梦想,毫不放弃。

中学教师《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中学教师《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中学教师《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学教师《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最近,我读到了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看似轻松的文笔中渗透着作者鲜明新颖的思想与智慧,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的一段话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永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教师“必须读一百本书”的目标、每年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

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一、教师要有尊严,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书近十年,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缺乏尊严,没有铁骨。

繁琐的工作,使我产生职业倦怠。

得过且过,没有个性,缺乏激情,使我见了什么都无所谓。

我成了十足的教书匠。

我是跪着教书,跪在应试教育的面前,俯首贴耳,惟命是从。

所幸的是,这本书让我彻底清醒,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自己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才能教出善于思考的学生。

正如书中序言所写: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二、教师要不断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

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教师本身就要有让人信服的魅力: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谈吐、较高的业务水平。

这些素质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后天慢慢培养出来的。

只有不断地进修,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我。

所以只有教师自己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让你的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教师还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生活,需要关爱,需要同情,更需要一颗善良的心。

善良的心充溢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教育也如此,一样需要有仁爱,需要有爱心的教师。

爱孩子首先要走近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

理解全班每个孩子的悲哀与欢乐。

爱孩子,必须尊重孩子。

要尊重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爱孩子,就必须信任孩子,信任孩子的潜在能力。

在师生之间,只有架起爱的桥梁,才能到达教育的最理想的彼岸。

唯有在教育中注入更多的关爱与希望,生命之花才能永不枯竭地绽放,教育之树才能永远长青。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不跪着教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教育书籍,作者吴非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见解,揭示了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人格尊严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何等重要。

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缺乏主见,盲目跟从,那么又怎能培养出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呢?只有教师站得直、立得稳,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坚守自己的立场,追求真理。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一问,问得人心惊胆战。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家长的信任和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

我们应该时刻反思,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是否能够让他们在多年后成为有责任感、有道德、有能力的青年?我们的教育是否真正关注到了每个孩子的个性和需求,是否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文字中看到人性的光辉,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领悟到生命的意义。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传递人文精神的载体。

通过语文教学,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学会欣赏、学会表达,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教育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学生的成绩,更在于培养出懂得感恩、有道德良知的人。

当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人、对待社会,那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作为教师,能够见证这样的成长,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要有独立的人格。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一书,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见解,引发了我对教育的诸多思考。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自身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坚定的教育信念。

只有教师站直了,学生才有可能站直。

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总是随波逐流,缺乏主见,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可能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难以在复杂的社会中坚守自我。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这让我意识到,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如果我们停滞不前,不追求知识的更新和自身素养的提升,就无法给予学生最优质的教育。

我们不仅要精通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以更广阔的视野引导学生探索世界。

“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

”有理想的教师,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充满激情和动力。

这种理想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宏大目标,而是在日常教学中,始终坚守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这使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与交融。

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困惑和梦想,才能让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要用爱去关怀学生,用真诚去赢得学生的信任,让教育成为一场温暖的心灵之旅。

“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恰恰是在磨灭学生的个性。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标准化的考试和评价体系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吴非老师的这句话提醒我们,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而不是将他们都塑造成一个模式。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读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

这书里的好多观点和话语,就像一把把小锤子,轻轻地,却又实实在在地敲在了我的心坎上。

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段教学经历。

那是我刚开始教书不久,学校组织了一场公开课。

为了这堂课,我精心准备了很久,教案改了又改,课件做了又做,还在办公室里对着同事试讲了好几遍。

我满心期待着这堂课能够完美无缺,让领导和同事们都刮目相看。

终于,公开课的那一天到了。

我穿着得体的衣服,早早地来到了教室,看着孩子们一双双好奇又期待的眼睛,我心里暗暗给自己鼓劲:一定要上好这堂课!上课铃响了,我按照之前设计好的流程,一步一步地引导着孩子们学习。

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孩子们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可是,就在我讲到一个重点问题的时候,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孩子举起了手。

我心里一喜,想:这孩子今天居然主动发言了,不错不错。

于是,我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

他站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我觉得您讲的这个不太对。

”我心里“咯噔”一下,脸上的笑容瞬间有点僵硬。

但我还是故作镇定地说:“哦?那你说说你的想法。

”他结结巴巴地说了自己的观点,说实话,他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和我准备的标准答案完全不一样。

我心里开始纠结:如果肯定他的想法,那我之前准备的那些内容不就全乱了?如果否定他,又好像不太尊重他的思考。

就在我犹豫的时候,我看到了教室后面听课老师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在说:“看你怎么处理。

”我一下子慌了神,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按照我准备的流程走,不能出错。

于是,我对那个孩子说:“你的想法很独特,但是这道题还是应该按照老师讲的方法来。

”孩子的眼神一下子黯淡了下去,他默默地坐下,再也没有说话。

那堂课结束后,我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扬,说我准备充分,教学流程清晰。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摘抄《不跪着教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教育书籍,作者吴非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见解,揭示了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并呼吁教师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人格。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自身的精神独立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如果自己都没有坚定的信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怎能培养出有主见、有担当的学生呢?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精神世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引导。

如果我们自己都停滞不前,又如何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呢?“学校教育如果忽略了人文精神,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有可能是有知识没文化的‘畸形人’。

”这让我反思我们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

一个有文化的人,应该懂得尊重他人、关爱社会、有责任感和正义感。

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品德和心灵的成长。

“教师要有勇气保持自己的个性,要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不随波逐流。

”在教育大环境中,可能会有各种压力和诱惑,让教师失去自我。

但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原则,不被外界的因素所左右。

保持个性,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真实、可信的榜样。

“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自己不读书,不写作,怎么可能教出爱读书、会写作的学生?”这让我意识到教师的示范作用。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热爱阅读和写作,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热爱阅读和写作的人。

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

“教育是为了让人活得更美好,让人更有尊严。

”这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们的教育不应是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而是要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拥有追求幸福和尊严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山西省实验小学张金锁学校每学期都会给我们推荐了一些书来读,其实,我是个爱读书的人。

我爱读的书也很多。

只是一向对专业类的的书籍不大感兴趣,因为说教味太浓,读起来总觉得有些累。

当我看到《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时,它的题目吸引了我,这“跪着”的含义是什么谁在跪着教书为什么跪着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中有没有“跪着”
书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势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就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怀着对吴老师的敬意,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

对于本书封面上的那段话,我不敢说完全理解了,但可以说有点理解了。

我觉得用“语重心长”、“发自肺腑”或者说别的什么词都不能表达出作者在写这段话时的心情。

回过头来再读这段话,我读到了一个字——爱。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其实,着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早在上世纪末就反对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称颂教师。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看看现实,可以说跪着教书是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

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看来只能先从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做起。

跪着,意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人云亦云,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生存而失去教师的责任。

吴非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是:“不跪着教书”。

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

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
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

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不跪着教书,必须要有站起来的勇气,要有视野的宽度、知识的厚度、思想的深度。

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

深记自己做为教师的责任。

开启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品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人。

作为教师还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

”也就是说要想拥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必须从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来入手,才能不断地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舍此,别无他径可寻。

针对目前教育界很多教师“跪着教书”的现实,吴老师给出了一个良方:就是读书。

“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

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
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了教育生命。

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

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吴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言简意赅,把握住了现代“师道”的实质。

课堂中我们要有激情,这种激情劲儿很重要地来自言辞,不仅仅是将预先准备的内容表达地流畅、有韵味,更多的还是对随机出现的问题能接过话题阐释和借题发挥,有了新意,有了深度,学生怎么会厌学呢,学生喜欢有激情的老师,喜欢有激情的课堂,我们得靠激情感染学生。

我们要和学生对话沟通,要展现所教学科的内在魅力,体验老师的妙趣横生。

你看,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我们现在所做的不仅仅是传播,更是创造,传说人本来是泥做的,因为得到一口灵气而开始了生命,也许经后我所做的就是要传承这股灵气,让更多的生命有新的呼吸。

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

书中有不少篇目引起我的共鸣。

在《“地动仪”真的那么灵吗》中,对张衡的地动仪提出质疑——“地动仪”真的灵敏到“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果真如此,那么我们应该仿制几台来预防地震。

可是科技发展到人能进入太空,却无法预报汶川大地震。

可见这其中是否有夸大之意对于教材,只是教学的素材,尽管新课改、新课标喊得很响,但看看新教材,就会发现许多新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是低级错误,像知
识性错误的科普文、胡编乱造的“三无”文、前后重复的古诗和课文。

莫非现在要进行课程统整的研究,是因为已经发现教材中出现了较多问题
在《看“骄子”成“娇子”》一文中,谈到了劳动——“劳动也是获取文明教养的途径”。

确实如此!劳动创造了人。

如果学生连值日、大扫除都懒得参加,扫地、拖地都不会,如何培养自理能力、树立自立意识这样的人长大了怎么会有社会责任感怪不得每年都有考上了大
学还要请保姆、衣服还要带回家洗、自理不行被退学等负面新闻。

当有人还在批驳西方大学生劳动目的比较庸俗,“他们大概没想到,不能培养劳动者才是教育最大的失误”!
还有《这不是尊重,是歧视》,写到学生、家长对教师的不尊重,一味强调自己的个人利益,似乎教师应该多做牺牲、完全服从于学生的需要。

社会上的类似报道也不少,老师对学生稍作批评,学生就受不了,不但不自省,反而做出种种不理智的举动来,结果责任全在老师身上。

因此,“班主任可以适当批评学生”的条文出台,引来社会的热议。

“教师要严守师德,正身为范,但是教师也要扞卫职业尊严”,“如果把教师当作可以随意使唤的仆役,不仅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侮辱,也是对文明的亵渎”。

作为教师,对于书中披露的许多中小学教育的问题和造成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身受感同。

吴非老师直面现实,直逼人生,洞烛幽微,鞭辟入里地揭开种种的疮疤并剖析个中的原因,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作者对祖国、对民族所倾注的一片真情。

我想,如果每个教育者,
在琐碎劳顿的教育工作中都能这样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创新,那么我们就能不跪着教书,学生就能站直腰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有更辉煌的明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