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2)(1)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2)(1)《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同步练习一、名词解释1.人际沟通P220 2.社会测量法P231 3.群体规范P234 4.群体的领导P235 5.社会助长P2376.社会惰化P238 7.去个体化P239 8.群体极化P240-241 9.群体思维P242 10.从众P244 11.服从P246 二、单项选择题1.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指的是( )P217 A.包容需要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2.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度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
这是一种( )P213A.包容需要 C.支配需要 B.合群需要D.情感需要3.个体有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个体有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 )P217 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4.个体有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这是一种( )P218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支配需要 D.情感需要5.动物学家哈罗实验发现,小猴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可见,无论是灵长类动物,还是人类,都表现了与其他个体进行交往的( ) P213A.包容需要 B.合群需要 C.本能需要 D.情感需要6.社会学家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 )P218A.社会交换理论B.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C.动机需要理论D.本能需要理论7.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 )P223 A.言语沟通B.非言语沟通C.人际沟通 D.社会沟通8.除了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人们还使用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来传递信息。
人格 人际关系

行 为 倾 向
向他人 (IE) 我参予他人 (CE) 我管理和 ,并且我包含他 表达 影响他人 人 E
想从他 (CW) 我想他人 (AW) 我想人 (IW) 我想他人包 领导我或 们待我亲密和私 人得到 含我 给我指导 人化 W
12
图 中美人际关系倾向特征比较
主动容纳
16
中国 美国标准
情谊
14 12 10
16
蒂娜
科尔比
科尔比 杰瑞
伊利 沙白
蒂娜
杰瑞
图1伊利沙白将几票被“踢”出 局?
图2科尔比应该选择谁?蒂娜还 是杰瑞?
17
科尔比
蒂娜
图3谁会获得100万美元? 科尔比还是蒂娜?
18
胜者 ↓ 蒂娜!
图3结果: 蒂 娜 比科 尔 比 多出 1票胜出!
19
TA人格
交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是一种理论,它既考虑人格结构,又涉 及人与人的交往。它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艾 里克· 裴尔内在1968年提出的。它起源于临床, 但现在它的应用领域已超出了咨询的范围。
9
3.情感行为
舒茨认为情感是两个人之间紧密的情绪联系。他划分了三种来源于童年经验的, 情感行为类型。他认为双亲与儿童在情感上不适当的关系可能产生低个人行 为(underpersonal behavior)或超个人行为(overpersonal behavior)的行为,而 理想的情绪关系则产生个人行为。 低个人行为表现为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这种人尽管表面上表现得很友好,但 却与人保持一定的情绪距离并希望别人对他也这样。产生这种行为的根本原 因在于他担心自己能否引起别人的好感,能否博得他人喜欢。
10
华师心理学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 )。
A.性格B.意志C.需要D.兴趣标准答案:B2.()认为情绪就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机体的生理变化在情绪经验是第一位的,个体的情绪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
A.阿诺德B.坎农—博德C.普里布拉姆D.詹姆士—兰格标准答案:D3.与朋友的友情,无论在顺利的条件下,还是在困难的环境中,都能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互相爱护,这是属于情感品质中的()A.倾向性B.深刻性C.稳固性D.效果性标准答案:B4.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
A.感觉B.表象C.记忆D.知觉标准答案:A5.最早运用无意义音节研究遗忘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B.弗洛伊德C.艾宾浩斯D.冯特标准答案:C6.马斯洛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安全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标准答案:D7.思维过程的重要特征是()A.概括性和形象性B.集中性和指向性C.间接性和概括性D.准备性和敏捷性标准答案:C8.司机一边把握方向盘,一边注意行人、车辆及交通信号,这是注意的()A.起伏B.分散C.转移D.分配标准答案:D9.热恋中的男女往往看不到对方的缺点,这是下列哪种效应的影响?()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标签作用标准答案:C10.()是指通过观察实物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参观等方式,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式。
A.教具直观B.实物直观C.模像直观D.言语直观标准答案:B11.智力多元论是()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B.瑟斯顿C.吉尔福特D.加德纳标准答案:D12.有些人对某事物的兴趣虽也达到了迷恋的程度,但很容易”见异思迁“,难以持久,这是缺乏兴趣的()品质的表现。
A.广度B.有效性C.稳定性D.专一性标准答案:C13.自我认识属于自我意识中的()形式。
A.认知B.情感C.意志D.动机标准答案:A14.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测量人际关系的方法。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2 需要满足方式相对的继承性与连续性
第一:在包容需要的满足方面 成员在儿童期与双亲交往极少的经验会使他 们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于内部语言,摆脱互 动,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相 反,如果儿童过分依赖与父母的沟通,则会形成 超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要求给予注意, 热衷于小组的活动。 第二:在支配需要的满足方面 如果在成员的儿童期父母采取既有要求又允 许他们有一定的自主和决定权,就会培养出民主 型的行为方式,既乐于顺从,又敢于掌权,可以 放弃也可以执行支配权,能够适应社会生活。
第三章 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动力
本章重点问题:
一 需要理论 二 社会学习理论 三 交流分析理论 四来自小组动力分析一 需要理论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 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 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 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对小组工作比较有影响的需要理论包 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舒茨的人 际需要理论。
3 六种基本人际取向
主动包容型,即主动与他人来往、积极参与社会 活动的外向者。 被动包容型,期待别人接纳自己,孤独、退缩、 易疏离他人。 主动支配型,主动去支配他人,能运用权威、权 力,喜欢控制别人。 被动支配型,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乐于追随他 人、受人支配,表现出顺从、无争等特征。 主动感情型,对他人处处表示喜爱、友善、热心 、同情、亲密。 被动感情型,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本人则 往往显示出冷淡、厌恶等情绪。
5 关于小组的形成与瓦解
与不相容的小组相比,相容小组有更大的凝 聚力,能够更有效地达到目标或产生离生产率 小组的形成、发展要经历 沟通、控制与爱 三个 阶段。通过沟通,每一个个体都要抉择是否要 留在该小组,然后就过渡到责任与权利分配, 确定谁是小组的领导和核心,最后会出现情绪 整合或情感加深现象:在小组瓦解时,这三者 会向相反方向变化,先是情绪依恋被破坏,随 后支配关系松弛或瘫痪,最后众人纷纷脱离小 组。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

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考情简介:这一知识点在山东教师招聘统考中会考察到,在其他地方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考察比较少。
作为一个生僻考点,可能会在一些地方性的考试中以单、多选的形式去考察,但是考察比较简单,因此在备考中联系生活事例进行识记即可。
一、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定义(互有所需,互相满足)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也取决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在于双方能否实现满足)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传导信息的时候),包括语言符号系统(探花交流()和非语言符号系统(肢体语言,穿着打扮)两大类。
(二)人际关系特点1.群体是人际关系产生的基础。
2.交往是人际关系形成与发展的途径。
3.个性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器。
4.人际关系以情感体验为特征。
5.人际关系是比较稳定的心理联系。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认知成分: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
在人际关系中,认知起到了唤起情感、控制和改变情感的作用,对人际关系起着调节作用。
2.情感成分: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与人的交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
3.行为成分:是指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手势、举止、作风、表情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要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
任何人际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改变,都是这三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正式群体中,行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调节着人际关系;在非正式群体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及稳定持久程度。
二、人际关系类型(一)舒茨的分类(只要知道能选就可)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需要有三类:1.包容需要。
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建立联系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愿望。
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

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
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
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
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
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
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人际关系三维理论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什么是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
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
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
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
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第八章人际关系复习题

第八章人际关系复习题、选择题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A)的联系A 心理上B 行为上C 合作方面D 利益上2、(D)不是人际关系的特点A 个体性B 直接性C 情感性D 系统性3、(A)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A 自我暴露程度B 情感卷入程度C 好恶评价D 亲密行为4、(D)不是基本的人际需要A 包容需要B 支配需要C 感情需要D 人只需要5、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D)A 亲和B 喜欢C 亲情D 爱情6 、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B)A 智慧B 真诚C 热情D 幽默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A 交换性原则B 平等性原则C 强化原则D 相互性原则8、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B)A 六种人际关系原则B 群体整合原则C 包容原则和情感原则D 群体分解的控制原则9、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这说明舒茨提出的(C)的重要性A 包容需要B 自尊需要C 支配需要D 情感需要10、最早对爱情进行科学研究的心理学家是(B)A 冯特B 鲁宾C 阿特全森D 魏斯二.多选1、人的基本人际关系需要包括有(AD)A支配需要E认知需要C从众需要D包容需要2、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是指(ABD)A包容需要B 支配需要C成就需要D情感需要3、互补对于人际吸引是重要的,互补的形式主要有(BCD)A情感的互补B需要的互补C社会角色的互补D人格特征的互补4、一般来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ABCD )等阶段A 定向阶段B 情感探索阶段C 情感交流阶段D 稳定交往阶段5、爱情的三个主题包括(ABC)A 依恋B 关怀与奉献C 信任D 理解与宽容6、魏斯提出人际关系的报酬包括(ABC D)A依恋B可靠的同盟感C照顾他人机会D价值确定7、鲁宾将自我分为了(ABCD)层次A自我最表层B对待事物的看法和态度C自我的人际关系和自我概念状况D自我的最深层次8、下列属于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的有(ABD)A互惠原则B得失原则C接近原则D联结原则9、下列选项中属于对待不满的策略有(ABCD)A 真诚B忽视C退出D表达10、鲁宾确定的爱情的主题包括(ABCD)A 依恋B关怀C信任D奉献三.判断1、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健康、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
答:1、舒茨认为,每个人对人际关系的需求有三个向度:
(1)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于是就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
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了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
相反,如果个体在早期能够与父母或他人进行有效的适当的交往,他们就不会产生焦虑,他们就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这样的个体会依照具体的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是否应该参加或参与群体活动,形成适当的社会行为。
(2)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
个体在早期生活经历中,若是成长于既有要求又有自由度的民主气氛环境里,个体就会形成既乐于顺从又可以支配的民主型行为倾向,他们能够顺利解决人际关系中与控制有关的问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范围。
而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的或是服从型的行为方式。
专制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倾向于控制别人,但却绝对反对别人控制自己,他们喜欢拥有最高统治地位,喜欢为别人做出决定服从型行为方式的个体,表现为过分顺从、依赖别人,完全拒绝支配别人,不愿意对任何事情或他人负责任,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这种人甘愿当配角。
(3)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形成低个人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他就会形成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而在早期生活中经历了适当的关心和爱的个体,则能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他们总能适当地对待自己和他人,能适量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接受别人的情感,又不会产生爱的缺失感,他们自信自己会讨人喜爱,而且能够依据具体情况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舒兹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群体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
这种循环不断发生。
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
2、舒茨将行为反应分成两种:主动型和被动型。
3、由需求和行为反应,可以得出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