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冯骥才《感谢生活》

合集下载

感谢生活 冯骥才

感谢生活 冯骥才

感谢生活冯骥才
生活,是一首美妙的诗篇,是一幅绚丽的画卷,是一段永恒的旅程。

感谢生活,让我们有机会去体验世界的美好和多彩,让我们有机会去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冯骥才先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作家和学者,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
对人生的思考。

他用文字描绘了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灵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深刻。

感谢生活,让我们有机会读到冯骥才先生的作品,让我们有机会从中汲取智慧
和力量。

他的作品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让我们懂得了珍惜当下,感恩身边的一切。

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让我们相信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感谢生活,让我们有机会去追寻梦想,去追求幸福。

冯骥才先生的作品告诉我们,生活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爱去感悟,用智慧去把握。

感谢生活,让我们有机会去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我们有机会去用爱去呵护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感谢生活冯骥才,让我们懂得了感恩和珍惜。

让我们学会了用心去感受生活
的美好,用爱去拥抱生活的一切。

让我们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我们相信生活的无限可能。

感谢生活冯骥才,让我们用心去感恩,用爱去回报。

让我们用智
慧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诗篇,用力量去追逐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感谢生活冯
骥才,让我们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让我们相信生活的美好。

生活的多样性与文学的理想—从冯骥才《感谢生活》谈起

生活的多样性与文学的理想—从冯骥才《感谢生活》谈起
剐 主编 , = 》 无疑暗示了一个不堪 回首的 “ 前史 ” , 的叙事 中, 人物摆脱 了涕 泪涟涟 的诉 苦 , 也 没有将 主 旨
“ 前史” 中遭受的危险与痛苦造成 了他 指 向于对 于历史 与文化 的反思 , 而是 聚焦于人 与生 活之 刘 大 先 如今心灰 意冷甚 至有 离群索 居倾 向 , 间的辩证 。 在这种辩证 中, 一方面可以看到需子式 的“ 生
了“ 我” 。
己与系主任的艺术观念不合造成的。 在不得不接受现实 命运 开始折腾起 我 来 了!让我 充 军到这 么个鬼地
火。 几 次 想掉 头不 去 了。
值得 注意的是 ,小说是第一个人 安排去往陶瓷厂 的时候 , 关于华夏雨有一段描写 : 称叙事 ,穿插 华夏 雨讲述时叙述者也 人称视角在小说中 自然地融合在一 直接转变成 了第一人称叙事 ,两个第 方 , 下车也没人接 , 只好 自己扛 着行李走 , 越 走心里越 冒
年, 可能 由于 人 与 人 关 系变 得 太可 怕 ,
处处藏危伏险 , 一不 留神就陷落下去 ,
我便 总喜欢 自己陪着 自己。在淡漠 中 寻求宁静 。” 这 个 心理 自白式 的陈述
新 锐 批 评 家/ 0 05
书= 》
著^ 千 灯 互 照 与 随笔集A 远道 批评家 l j 奖等, 近 期 将 出 版 专 青 年 文 学 研究 . I 奖, 『 0 _ u年 度 著译 H 0种 , 曾 获 第 届 I - 唐 瞍 广 电 总 局 等 各 类 项 目 种 , 有 人员 科技活动 、 国家 新 闻 出 版
实现 ,两个人 的交谈就如同一个 通过 作为尖子生他原先 的理想是到美术馆 、 美术 } } { 版社或者
仪式 ,华夏雨将他前半生 的故事 和盘 艺术研究所之类“ 专业部 门” , 却意外被分配到迁西县第 托出 , 这个故事也映照 、 鼓舞乃至改变 二陶瓷厂 。 他甚至怀疑这种“ 草菅人命” 的分配是 因为 自

感谢生活

感谢生活

感谢生活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曾经以为脱离了学校的枷锁就会变成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生活却给了我沉重的一击,我从一个鸟笼却飞到了另一个鸟笼。

曾经看过哥哥的《阿飞正传》这部电影,羡慕他说的那一只没有脚的小鸟。

可能是永远也达不到的洒脱,所以才会久久难以忘记。

我紧张的工作生活在这个炎热的八月开始,对于八月份的记忆似乎还停留在家里的冷气,还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暑假。

大学的宿舍虽然也有些拥挤但还是没有群租房的生活让人难以忍受,可能是高温的天气让整个人都不好了。

曾经无数次的幻想自己工作的样子,天天穿着那美丽的高跟鞋挎着白色的皮包在办公室里吹着冷气,那是多么令人向往。

现实是穿着运动鞋和长裤在马路上奔跑只为了赶上这一趟公交车,在公交上拥挤保证自己不会上不去车,下车后还是奔跑只是为了赶上下一辆公交车,生活就是一个陀螺在无休止的转动,我也曾经试过挣扎,试过放弃,但我还是没有,因为我只是在过最普通的生活。

在公交车上,我看看来来往往的车辆,和我一样在早上就开始奔跑的人们。

我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奔跑的原因,但是我们一样在生活。

在公交车上,我看到带着三个孩子出门的母亲,拥挤的公交让她只能紧紧抓住最小孩子的手,然后回头对急切的寻找另外两个孩子,然后对年长一些的女儿说,你看好妹妹。

母与子在公交的不同位置各自安好,等待一起下车。

还有一些老人,在清晨就拉着小车上了公交,虽然岁月的痕迹在他们的脸上和身体上都很明显,但是看着小车里满满当当的菜和肉、水果,我不禁想要感慨,难道老人不老啊!清晨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东西买的很多,需要料理它们的时间就更多,他们不知辛苦跑更远的超市或集市只为买便宜几毛钱的菜和肉,老人只为节省,想给孩子们留下更多。

当然公交车上最多的是和我一样的上班族,他们也是很好辨认,手里拿着馅饼包子,靠在座椅上带着耳机眯着眼,似睡非睡的随着公交车摇晃着。

他们身上穿着干净整洁的衬衫证明了他们是朝气,年轻总有梦想。

【优质】冯骥才感谢生活读后感-推荐word版 (2页)

【优质】冯骥才感谢生活读后感-推荐word版 (2页)

【优质】冯骥才感谢生活读后感-推荐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冯骥才感谢生活读后感冯骥才感谢生活读后感《冯骥才集》收进了冯骥才四部中篇小说,分别是《铺花的歧路》《啊!》《神鞭》《感谢生活》。

其中,除了《神鞭》,其他三篇都是写“文-革”的,而且都设置了悬念——《铺花的歧路》是白慧所打的老师死没死,《啊!》是吴仲义丢失的信到底去了哪儿,《感谢生活》则是华夏雨箱子里的“活物”究竟是什么。

当然,比较起来最感人的还是《感谢生活》——我读的时候几次流下了眼泪,至始至终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感谢生活》写了“文-革”中一位艺术家的遭遇:他像个“魔术袋”,把生活中尖的、圆的、软的、硬的都塞进去,并默默地消化掉,不论遭际如何坎坷,依然挚爱生活。

华夏雨深陷被批斗的泥沼时,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冤枉的,可就是没有人去拉他一把,甚至连他深爱的妻子也离他而去,只有一条同样命运坎坷的狗——黑子追随他,始终不离不弃,与他相依相伴。

黑子在华夏雨最寂寞的时候自动来和他做伴,抚慰他受伤的灵魂:华夏雨和仰慕他的罗俊俊在里间欢度新婚之夜时,它乖乖地睡在外屋,守护着他们的幸福:还像家庭成员一样,帮俊俊做家务,让他们的新婚生活过得很“圆满”;“文-革”风暴骤起,诬陷华夏雨的大字报铺天盖地,赤卫队勒令他跪读大字报时,黑子竟趁夜深人静偷偷地撕毁了给主人带来厄运的大字报;造反派发现黑子撕了大字报强逼华夏雨亲手打黑子,华夏雨被-迫打了黑子一棍后黑子被赶跑了,华夏雨不能原谅自己的那一棍,但黑子却原谅了他;华夏雨被造反派打伤后躺在床上,黑子每晚夜间都来陪伴他,还用柔软的舌头舔他的伤口,用身体的温度给他取暖;造反派决定把华夏雨送去青石场劳-改,用车把他押送青石山时,黑子不惜长途追赶,还和汽车赛跑,最后甚至宁肯一死也要拦住汽车,保护自己的主人不受侵害。

《感谢生活》作文优秀5篇

《感谢生活》作文优秀5篇

《感谢生活》作文优秀5篇优秀的作文是独特个性和自我展示的杰出途径,作文是一种对自己观点的阐述和证明,需要有充分的论据和逻辑推理,下面是网作者为您分享的《感谢生活》作文优秀5篇,感谢您的参阅。

《感谢生活》作文篇1生活就像一棵大树,许多的人和事在你的生命中来来往往,他们像一片片叶子,不断地凋零,生长。

你要感谢他们,因为他们让你懂得了感恩。

感恩你的父母,因为是他们将你带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你一个能遮风避雨的港湾,也是他们在对你百般呵护,含辛茹苦地将你养大,还是他们在你灰心的时候,给你点燃希望的火把。

百事孝为先,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报答这没齿难忘的养育之恩。

感恩你的老师们,因为是他们给了你走向成功大门的金钥匙,也是他们给了你遨游知识海洋的一叶扁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

在多少个日日夜夜里,他们始终陪伴着你,他们会因你伤心来安慰你;会因你取得了好成绩来故意给你"浇冷水"心里却早已乐开了花。

感恩你的朋友,因为是他们陪着你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你一起茁壮成长。

同时,你也要学会感恩离别,因为在离别之后,当你与好友在某一天某个地方重逢,你会发现你们之间的友谊不知不觉中以深厚到这种地步。

离别,并不代表着离开,而是代表着下一次重逢的开始。

你还要学会感恩失败,有些人或许会问:"为什么要感恩失败呢?那是一种多么令人讨厌的东西!"因为它告诉我们不是每一段路程都铺满鲜花,充满掌声,只有保持一颗对失败充满感恩的心,才能披荆斩棘,高扬起自信的风帆继续向理想的彼岸前进。

如果说生活是一张七彩的唱片,那么感恩就是一首和谐的歌,它能使你的生活更加快乐;如果说生活是一首和谐的歌,那么感恩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它能使你的生活更加完美,一个不心怀感恩的人,他的生活是注定不会快乐,完美的。

所以让我们心怀感恩,快乐生活!《感谢生活》作文篇2生活于我而言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苦旅,我在一片茫茫大雾中奔跑着,不断地向生活索取,不断地抱怨,从未停留,也从不珍惜。

感谢生活

感谢生活

感谢生活
现实中我们的生活大多在平淡无奇中度过,许多时候我们忘记了在生活中还有没有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可以纪念的
地方,有时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一草一木可以改变我们对人生的态度及看法,或因此而发现生活原来是绚丽多彩的,前几天我翻阅了《廖智:感谢生命的美意》,这个年轻的姑娘,在汶川地震中,被活埋26个小时,失去女儿,失去双腿,失去婚姻;截肢两个月,她强忍疼痛,学会跪立,为家乡灾民筹款义演《鼓舞》;当时我的感受就是生命如此短暂脆弱,让我们无法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许生活中有曲折和坎坷、悲伤、痛苦,对于生命来说又算得了什么,经历磨难也是人生中的考验,拥有生命和健康就是幸福,我们还活着,还拥有着生存的权力,这样说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抱怨命运呢?
也许,你的人生之旅正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也许你现在的人生之路正充满荆棘,但无论境遇如何,请学会潇洒一些吧!珍重生命,只要你还呼吸,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将你打败!除非,你选择了自我放弃或是自我毁灭……
也许我们不富有、也许很平凡、也许处于人生的低谷中,但生活依然要继续,生命的存在比什么都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感谢生活i-250字三年级作文

感谢生活i-250字三年级作文

感谢生活i-250字
读《感谢生活》有感最近,我读了冯骥才写的《感谢生活》这本书,我喜欢书中描写黑狗黑儿的
那句话:“突然,我觉得有一个软软的东西在舔我的手,睁眼一看,原来是黑儿。


我觉得这条狗很会感恩,它在主人最困难的时候陪伴了主人,给主人安慰,让主
人不那么孤单。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书中主人公在艰辛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找到感恩的事。

虽然生活带给他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是苦难让他更加坚强,更加热爱生活。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什么叫苦尽甘来,每个人活着都应该要认真地去体会生活,
感谢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一切,不管是甜的还是苦的,真正懂得什么叫《感谢生活》。

感谢生活冯骥才读后感

感谢生活冯骥才读后感

感谢生活冯骥才读后感读完冯骥才写的那些关于生活的文字啊,就像和一位特懂生活的老朋友唠了一场长长的嗑。

冯骥才的文字,那是把生活里的事儿给琢磨透了。

他写的生活啊,不是那种浮在表面上的美好,而是实实在在的酸甜苦辣。

就好像他把生活这个大杂烩,一股脑儿地端到你面前,还特热情地说:“来,尝尝看。

”你看他写那些小人物,那些在生活里摸爬滚打的普通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生活的痕迹。

有的被生活磨得粗糙,有的却在困境里活出了自己的小确幸。

这让我觉得,生活就是这么个神奇的东西,它不会按照你的剧本走,可就是这种不确定性,才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儿。

就好比我自己吧,有时候觉得生活就像一场调皮的恶作剧。

我满心期待着一件事儿,结果它总是给我来点意外的小插曲。

读了冯骥才的文章,我就明白了,这就是生活的本色啊。

那些意外,那些挫折,其实都是生活送给我们的“特别礼物”,虽然包装有时候不那么好看,但打开了,说不定就藏着让我们成长的宝藏呢。

他的文字还让我觉得,生活里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值得被感谢。

可能是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脸上的那种温暖,也可能是街边小吃摊飘来的那股香味儿。

以前我总是忽略这些,就知道一个劲儿地去追求那些远大的目标。

现在我想啊,要是没有这些小确幸,那些远大目标实现了又能咋样呢?就像吃菜光有大鱼大肉,没有那些小配菜来调味儿,多寡淡啊。

而且,冯骥才笔下的生活有一种坚韧的力量。

不管是在多么艰难的环境里,人们总能找到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的理由。

这让我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觉得不管我现在遇到啥烦心事,和他书里写的那些比起来,那都不叫事儿。

生活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在乎你一时跑得多快,重要的是你能坚持跑到还能在途中发现那些美好的风景。

总的来说,读冯骥才写生活,就像是给自己的生活来了一场大检修。

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从那些抱怨和不满里跳出来,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去感谢生活带给我的一切。

哪怕是那些让我掉过眼泪的事儿,现在也觉得是生活让我变得更坚强的一种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谢生活―――― 献给十年浩劫中受过苦的人火车已经开过三站,这包厢的其它铺位依然空着,多半没人来,那可真是要谢天谢地了!长途旅程中,没熟伴,就最好也没生伴,一个人自由自在,我便总喜欢自己陪着自己。

在淡漠中寻求宁静。

只有在没人的地方才自由么?在没人的地方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几小时前天就黑了。

可是忽然外边射进的强光照得眼睛发花,不等弄清是对面来车还是到达什么站头时,车身“咣当”一晃停了,直把杯中的水晃出一半。

那时司机就这么停车,总像憋着多大的火气拿旅客撒。

不知哪个包厢的孩子被吓醒,哇的哭起来。

我把脸贴着冰冷的窗玻璃往外看,原来是辽河平原上的郭家店车站。

但在那一条条涂满口号的水泥柱子中间,看不见几条人影;寒风把刮落的大字报团成一个大纸球似的,在月台上缓缓滚过。

很快,鸣笛和关车门的声音过后,再“咣当”一下就动起来。

看来今儿一夜这包厢属于我自己了。

我躺下来,闭掉顶灯,扭开床头的小壁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里,松弛思维,放纵想像,打算任意享受一下孤独才有的安宁,忽然“哗啦”一声车门卡开。

糟糕,来人了!我忙起身开灯,没见人进来,却先拱进一个笨重的大牛皮纸箱。

纸箱撂下,现出一个中年男人。

我刚想和他打招呼,可他喘着粗气,脱下带着寒气的棉大衣往铺上一扔,回身又提进个破旅行包,拉锁坏了,中间用麻绳捆扎起来;还有一个绿帆布面的脏得发黑、边儿磨毛的大画夹。

他把东西往里一放,赶紧回身把包厢门拉上,动作紧张得好像是个没票混上车的。

他进来后没搭理我,而是扬着脸为他的大纸箱找地方放好。

待他坐下来,我问他:“外边很冷吧!”谁知他好像没听见似的,又起身四下看看,再把那大纸箱挪到门上边的空格里去。

我见他举那纸箱挺吃力,刚要问他是否需要帮忙,他一用劲,正对着我脸的屁股,“噗”地放了一个又粗又响的屁。

我从来没见过这样不通人情、不懂礼貌的人!而且他放好纸箱之后,也没向我道歉,只用他死鱼一样淡灰色的眼睛瞅我一眼。

瞅我时,眼睛一嘘,好像看什么费眼的东西,真叫人讨厌极了!我预感一次不愉快的旅行就此开始了。

我决定不再搭理这家伙,头靠一边,假装打瞌睡。

但这家伙一会儿也不闲着,总出声音。

先是“嚓”地划着火柴抽烟,吐烟的声音好像吹气,然后听见他总在自言自语念叨着,什么“车速太慢”,“暖暖手吧!”,“黑夜、黑夜、黑夜……”我想大概这家伙精神上有点毛病。

后来这家伙就折腾开了,坐不会儿就站起来,总去把那纸箱弄得咯吱咯吱响,我把眼微微嘘开一条缝,只见这家伙正踮着脚把棉大衣盖到纸箱上去,完事还没坐下,又去拉开棉大衣,让一个箱角露出来,原来这箱角上有一个撕开的洞。

这引起我的好奇。

纸箱装着什么东西怕冷又需要空气?显然是活物。

起初我以为是偷运的鸡呀猫呀狗呀之类的东西,但为什么没有叫声?即使不会叫的兔子,也会有响动。

这时更稀奇的事出现了。

这家伙回头看看,以为我睡了,便轻轻登着铺边上去,把嘴对着箱角的小洞,居然小声说起话来:“憋坏了吧!忍一忍,天亮就到了!”啊呀!这是人贩子吧!但两尺多长的纸箱绝对装不下一个人,多半是小孩吧。

可他背着画夹子干嘛?伪装画画好遮人耳目吗?我等他坐下来,仔细瞧一瞧他。

幸好我在阴影里,嘘着眼看不出是醒是睡。

却见这家伙头发像一团秋天蓬乱的干草。

平板板的脸上蹭上一块块灰,好像刚从什么地方钻出来的。

瘦瘦的手上净是伤疤,格斗留下的疤痕?再瞧,他从旧制服、破绒衣、直到里边的烂领子的衬衫,领扣儿全没扣。

胸前一个扣子还扣错了眼儿。

这副狼狈相,活像一个越狱出逃的犯人。

可是细心打量一下,他浑身上下沾满颜色,新的痕迹压在旧的痕迹上边。

还有种散漫的、不经意的、脱俗似的气息,不知从他身上还是脸上散发出来。

他那天生的红眼边,给人一种忧郁感。

一个落魄的穷画家吗?怎么坐得起软卧?这又和那神秘的纸箱怎样联到一起?我脑袋里对这一切无法形成明确的判断。

好奇心和一种莫名的不安,使我忍不住问他:“那箱里是什么?”他差点蹦起来。

“你吓我一跳!你没睡着?”他惊慌失色,显然那纸箱里装着非常之物。

等他像刚才那样着意瞅我一眼后,便说:“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咱再往下说。

”他反而来问我。

不等我开口,他进而把问题提得十分具体:“您是作家?嗯,我没说错吧!”“我?”我不知该怎么回答。

那时,“作家”这两个字是一种光荣还是罪过?我苦笑一下说,“……以前写过东西。

”“好了!其实我第一眼就认出您来了。

”他顿时松弛下来,脸上的惊慌像水纹一样忽然没了,身子往后一仰说,“您不会认识我,我是您的读者。

以前在报刊上常见到您的照片。

连批判您的文章也读过,当然是揪着心读的……”。

这几句话,似乎使我们在相互了解之前就沟通了。

我觉得,我对他那些猜疑也变得毫无根据。

“你……”我想问什么。

他从衣兜摸出一盒揉成卷儿的破烟盒,从中掏出一根只剩下半截却没舍得扔掉的烟卷,点着狠狠抽两口,再用力吐出来,然后隔着面前浓浓的烟团对我说:“我给您讲个故事吧!”他见我有些诧异,就用手指指上边说:“您不是要知道那箱子吗?还有我,都在这故事里。

我这个故事没对任何人讲过,但我愿意讲给您听……”我从他的目光中感受到一种信赖。

人民的信赖是作家最大的幸福。

如果你是个严肃的作家,便会常常碰到这种令你深深感动的情景:一个陌生人,怀着虔诚,把久团的心扉突然朝你敞开。

似乎只有你才肯用心、并能够体会那中间的一切。

那么,你获取的决不止于这秘密了。

这时,他已然扭头,把那淡灰色的眼睛对着漆黑一片、冰天雪地的窗外,望了一会儿,再扭过来时,便好像换了一双眼睛:炽热、逼人、烁烁发光;仿佛有种压抑不住的东西要从这里炸开。

烟头带着火,就在他食指和拇指中间捻灭。

“是这样――”他的故事开始了。

这几年,风云变幻,天旋地转,以至无论怎样古怪奇特的事听起来也不动声色,谁知道世上还有这样一个难以想像又撞击人心的故事……。

他答应我可以写出来。

为了他的安全,我一直靠记忆把它保存心中。

只有在今天才能如实地写在纸上。

一他妈的!您别怪我开口就这么一句。

我一想到过去的事,不知怎么,这三个字儿自己就蹦出来了。

那是六十年代初!我在北京美术学院毕业。

我是学油画专业的,不是吹牛,我是那一届公认的尖子。

我认准自己一定被分配到美术馆、美术出版社或艺术研究所那些专业部门。

那些部门也在争我。

和我最相好的一个女同学打听到,我可能被留校当助教。

我那时真是兴致勃勃,恨不得一头扎进社会里干一气。

“拿这画笔向生活和未来报到!”我整天喜笑颜开地这么说。

可是“报到通知单”到手一看,我傻了。

上面写着报到单位:迁西县第二陶瓷厂——一个开玩笑也扯不到的地方。

开始我以为搞错了。

当我看见“报到人”一栏清清楚楚写着――华夏雨――是我的名字,我感到这单子黑了。

我的向往、抱负、前途、计划,连同我挚爱的她,全都涂在这黑纸上了。

直到我在北京站等候开往迁西的火车,还像做梦一样,不相信这变化。

为什么?这怎么可能?出什么事了吗?当时,我怀疑这种“草菅人命”式的分配是系主任捣鬼。

因为我和他的艺术观念截然相反,简单地说,他把艺术看做学问,我把艺术当做生物。

我们常常弄得很僵,偏偏多数同学都站在我这边。

深深伤了他的自尊心……他怎么肯留我?嘿,其实这完全冤枉了他。

我倒霉的根由与他毫不相干。

他妈的,叫谁也绝想不到……待会儿我再说这段吧!命运开始折腾起我来了!让我充军到这么个鬼地方,下车也没人接,只好自己扛着行李走,越走心里越冒火,几次想掉头不去了。

可我站在陶瓷厂门口往里一看,乖乖,事情就变了。

我一下子把行李扔在地上,眼前的情景将我震住。

瞧瞧!卡片开阔地上摆着成千上万正要装窑的泥胚,海碗、大缸、瓶子、坛子、罐子,没烧过的泥胚还有股子野味的、生性的、原始的美,粗糙、圆厚、紫的、白的。

干活的窑工们都光着膀子,坚韧的脊背晒得又黑又亮。

背景的大土窑,好像平涂上去的砖红色和土黄色。

我从来没见过这种单纯又辉煌,雄性加烈性的颜色!生活中的颜色永远充满生气!太新鲜、太独特了!我几乎什么也没想就爱上这地方了。

兴冲冲进场报到。

厂党委书记叫罗铁牛,给我感觉像个小商贩,又矮又有点歪的身子,像个压瘪的鞋盒。

他对我的态度很微妙,客气后边好像藏着什么。

他领着我在窑上和车间里转转看看。

工人们对我也不理不睬,个别年轻人好奇地瞥我一眼,赶紧低头干活,年岁大的干脆头也不抬。

我以为闭塞地方的人对外来的大学生有种畏惧心理。

我朝他们友善又亲切地微笑。

其实我又猜错了!他们对别人并不是这样。

您要是没干过陶瓷,决想不到,那是一个怎样奇妙的世界!一个平平常常的日用瓷碗,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更甭说瓶儿罐儿的了!处处都有讲究,都含着艰辛,都藏着神秘。

铸浆的小姑娘,一个月要用木桶把一万三千斤瓷浆灌到模子里去。

这些车间下边都有大地灶,把屋里烤得像蒸笼,为的使泥胚快干。

三伏天,热得那些没结婚的小姑娘也脱光膀子,顾不得别的了。

有人说“每一件瓷器都有陶瓷工人的汗水”?那种说法太空洞。

应该说世界上无论多精美的瓷器都是从这里出去的!我在拉胚车间看到一个高大壮实的老汉在做瓶子。

他把一摊软泥放在台子上,脚蹬轴碌,双手一提,没见他手怎么动,一个样式古朴,神气活现的大瓶胎就出来了。

这地方的瓷器与景德镇的不同,不求匀整精细,看上去笨重,可有股拙劲,一股雄风,尤其这老汉拉的瓶子,个个赛活的,有神气,有姿态,好像按上眼就会说话!我被他的手艺感动了,情不自禁问他:“老师傅,您这是怎么做的?”他对我这句实际上是赞美的话并不高兴,偏过半张大肉脸,生硬地说:“使手做的!”这句话像把一团泥塞在我心口上,真憋气!我心想一辈子也不再搭理这老家伙。

您别以为我真会这样,我天生不会记恨人,过去就忘了。

罗书记叫来一个细高、文气的青年,他皮肤像绸子一样光滑,见面就笑眯眯。

他叫罗家驹,彩画组长,以后我归他领导了。

我很高兴,因为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热情的人。

他领我去后院看“宿舍”,争着抢着帮我扛行李,他说早就听说我要来,一直盼着,还要拜我为师。

话里没虚假,我在美院时,也常在业余作者那里感受到这种殷切的敬意。

后来我才知道,罗家驹在厂里非同寻常,他既是罗书记的表侄,又是头号秀才,人极聪明,十几岁就进厂,对各种洋彩和花釉熟悉得赛过一个老娘儿们使唤有盐酱醋,还能画素描、国画、水彩,写草书和隶书,全靠自学。

在这县城,有这两下子,就算半个圣人。

虽然照我看,他这些不是凭天赋而是靠精明达到的……罗家驹指着一间破屋说:“您别怨怪。

厂里都是当地人,没宿舍。

这还是几年前,会计的亲戚打秦皇岛来找活干,也是个画画的,没地方住,就住在这儿。

原是里外间,那人走后就堆乱七八槽东西了。

听说您来,只能先腾出外间应应急,等有地方再把里间也腾出来……。

我打量一下这屋子,真不能算是住人的。

总共也就三四步见方,大小且不说,它倒像没入窑烧制过的泥胚。

地是黄土地,墙上抹过一道大白也差不多掉净了。

屋顶没扎糊,露着草芭和带树皮的黝黑的椽子。

里外屋中间没门,用木板隔开,一种阴冷加上积尘的“仓库味儿”从木板缝透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