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子午岭基本情况
甘肃子午岭森林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甘肃子午岭森林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甘肃子午岭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森林保护区和旅游景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然而,目前子午岭的旅游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甘肃子午岭森林旅游的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现状分析1. 自然资源丰富:子午岭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拥有大量的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是生态旅游的宝地。
2. 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相较于其他知名旅游景区,子午岭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3. 旅游宣传推广不足:子午岭的知名度相对较低,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使得游客对该地区的认知度和吸引力不足。
4. 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矛盾:子午岭处于森林保护区内,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对策1. 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加大对子午岭旅游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交通条件,完善住宿和餐饮服务,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2. 加强宣传推广:加大子午岭的知名度宣传力度,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广子午岭的自然风光、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
3. 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加强子午岭森林的保护工作,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在旅游活动中,加强游客宣传教育,提倡文明旅游,保护环境。
4. 发展特色旅游产品:充分挖掘子午岭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开发出系列特色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高旅游吸引力。
5. 加强合作与交流:与周边旅游景区和相关旅游机构展开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子午岭森林旅游的发展。
三、小结甘肃子午岭森林旅游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上,仍面临着基础设施滞后、宣传推广不足、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矛盾等问题。
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加强宣传、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发展特色旅游产品以及加强合作与交流,可以推动子午岭森林旅游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子午岭能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为甘肃的旅游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甘肃子午岭野生紫斑牡丹种群及生境

东
北
林
业
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
学
报
Vo. 1 40 No. 5 M a 01 v2 2
J OURN ORT AL OF N HEAS ORE T I ERS T TF S RY UN V IY
甘 肃 子 午 岭 野 生紫 斑 牡丹 种 群 及 生 境
b il u v y a d s mpe p o s r e . Nau a y f d s r e n a l lt u y e v t rl rc i p p lt n c u y n n a e f 6 2 m d s b t n o k io u ai s o c p i g a r a o 9. 5 h o it u e i i r W a h a i h o i a o e tr go n Z w l g c u n dt f c Tab i r s e in i i u i .Th l p p c .p st n a d oh rh b ttc n i o sh v f cs o f n e so e a e t o i o n t e a i o d t n a e e e t n s i a i t e p p l t n c a a trsis o h u ai h r ce t P.r c i.P.r c i p p l t n il it b t n wa f a d w ts a y a p cs( o t . o o i c f oki o k i o u ai sman y d sr u e i I e h d s e t n rh o i T n l e s lp .Th o t y tm f a tso e e r o se o s P.rc i d srb t si — 0a s i ly rw t H a u f . —8 0 o ki it u e 0 4 m o l a e i p v l e o 7 8 . .Di e e t l p o i i n h f r n o e p s. f s t n a e a g e tif e c n te p P l t n d n i n e di g f r t n P.r c i o d l n o e a ft e i s h v r a n l n e o h u a i e st a d s e l o mai . o u o o y n o o k i n mi d e a d l w rp nso h h l i e g o l,wi o d c mmu i tb l y a d r g n r t n a i t .T a s h oe t o h d l a ft e i sd r w wel l t g o o h n t sa i t e e e ai b l y y i n o i h ti .te f r s n t e mi d e p r o h s t
甘肃-庆阳

城市特产
古今名人
古有皇帝问医的歧伯、不窋【ku】、鞠陶、 公刘,汉有思想家王符,名将皇甫嵩,魏 晋有政治家傅玄,南宋抗金名将杨政,明 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武将咸宁侯仇钺, 金石书画大家米万钟,近现代有郭学礼、 青年作家兼旅行家、“微博环游中国第一 人”路东等。
黄河古象
环江翼龙
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88.3%, 庆阳市子午岭40621公顷次生林,为黄土高 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 有“天然水库”之称。
庆阳市是仅次于陕西省榆林县的第二大能源资源大 市。甘肃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长庆油田诞生地
饮食文06°20'-108°45' N35°15'-37°10'
应用化学15-1班杨康
方言:关中方言,秦陇方言
著名景点
著名景点:秦直道、周祖陵森林公园、华夏公刘 第一庙、北石窟寺、石空寺石窟、东老爷山、 夏家沟森林公园、潜夫山森林公园等。
著名景点
董志塬
董志塬平畴 沃野,一望 无际,达700 多平方公里, 横跨庆阳市 四个县区, 是世界上面 积最大、土 层最厚、保 存最完整的 黄土塬面, 堪称“天下 第一塬”。
民俗文化
刺绣、剪纸、皮影、道情、民歌被称为 “庆阳五绝”。庆阳已获得中国民俗学会 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民间剪纸之乡、 窑洞民居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中国 民俗艺术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
民俗文化
城市特产
庆阳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是甘肃优质农畜 产品生产基地,地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 已被农业部列入西北高原苹果优势带。 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命名的 “中国优质苹果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 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杏乡”。 庆阳还是中草药之乡,产有甘草、黄芪、麻黄、 穿地龙、柴胡等300余种中草药,其中69种已 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甘肃子午岭森林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0年12月鎳I斜故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23期甘肃子午岭森林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左敬忠(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华池分局,甘肃华池745600)摘要:指出了森林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生态消费需求,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时尚。
从甘肃庆阳子午岭森林旅游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子午岭森林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并提出了一些促进子午岭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森林旅游;发展对策;子午岭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0)23-0194-021引言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亲近自然和享受生态的需求愈加强烈,森林旅游业 飞速发展,以其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可持续性[1],成为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甘肃庆阳子午岭以其 独特的黄土高原风光、丰富的森林和人文景观,以及优 越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成为人们拥抱自然、享受生态、休 闲旅游的理想去处,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省、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步 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实现旅游与林业的深度融合发 展。
近年来,在庆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子午岭 林区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森林旅游得到 长足发展,逐步成为国有林场新的经济増长点。
2子午岭森林旅游发展现状子午岭是陇东黄土高原上的重要山脉,也是黄土高 原中部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片次生 林区,被誉为陇东大地的“绿色屏障”、黄土高原上的“天 然水库”[2]。
子午岭林区总经营面积511933 hm2,森林 覆盖率64. 67%,拥有独特的高原林海风光,林间空气 清新,负氧离子浓度高,有“天然空调”“绿色氧吧”之美 誉。
林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著名的秦直道纵贯林 区,莲花寺石窟、宋代砖塔、南梁革命纪念馆、军民大生 产基地等人文历史景观和红色革命遗址点缀其间。
甘肃子午岭林区野生果树种质资源调查研究

种, 忍冬科 1 种 , 1 为该 区的优势科。同时, 提 出了野生果树资源合理开发、 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关键词 : 子午岭; 野生果树 ; 种质资源 ; 开发利用
中 图分 类号 : 0 . S62 4 文献标识 码 :A
Ge m a m s u c fW i u tT e s i h r s e so i l g r Pls Re o r eo l Fr i r e n t eFo e tAr a fZ wu i d n M o n a n fGa s r v n e u t i so n u P o i c
Ke r s Z wui o ti ;wi r i te ;g r ls rs u c ;d v lp n ywo d : i l M u an g n n s l futr e em pam eo re e eo me t d
子午岭位于甘肃东部陕、 甘两省的交界处 , 因山 岭接 近南北 走 向而得 名 。地 处 175 0 。3E、 0。9~184
文章 编号 :0 606 (0 60 -0 -4 10 -90 20 )20 80
甘 肃子 午 岭 林 区野 生果 树 种质 资 源调 查研 究
王根 旺, 富顺 刘
( 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 甘肃 庆阳 7 50 ) 4 00 摘要: 根据初步调查, 甘肃子午岭野生果树有 9 4种( 变种 、 亚种、 变型)隶属 2 科 3 , 2 8属, 中蔷薇科 4 其 0
4 l e∞ s a i d 1 h o e s c l m i 0 aeo t f h efm l a 1o t eh n y u kef l yn f a y.wh c r h o n n a l i ra iha eo t ed mia tfmi i t s e .Ths f yn h a i
庆阳

庆阳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07城规:南星武学号:2007081023庆阳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目的:围绕旅游资源发展的需要,为其查明可供利用的旅游资源状况,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性质,级别,特点,及价值,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有效规划和合理利用做好准备,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决策和依据,开辟更新更佳的经济收益渠道,同时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概要:庆阳市乃“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活动区域。
“周道之兴自此始”,也是周人的发祥地。
遗存于区内的历史文物古迹十分丰富。
举世瞩目的“古象黄河”化石、“环江翼龙”化石和我国第一块打制石器就出土在这里。
周祖陵殿、公刘殿、秦直道、秦长城、北石窟寺,古墓葬、古城堡、烽燧、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抗大七分校、南梁纪念馆等文化遗产,是祖先遗留下来的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
被专家称之为“华夏文化的缩影,民族文化的结晶,起源最早的造型艺术”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黄土文化、遗产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另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被誉为民间“四绝”的刺绣、剪纸、皮影、道情就是这些文化的艺术再现。
区域概况:庆阳地理位置:北纬约35°715,东经约107°677,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会处。
习称“陇东”,素有“陇东粮仓”之称。
全市总土地面积27119平方公里。
全境有10万亩以上大塬12条,面积382万亩。
董志塬平畴沃野,一望无垠,有13627亩,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原面,堪称“天下黄土第一原”。
子午岭的400多万亩次生林,为中国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有“天然水库”之称。
庆阳市属内陆性季风气候,冬寒较短,夏少酷暑,秋季多雨。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一、自然景观1、子午岭子午岭,又称桥山、古陆梁,南吞三秦,北击大漠,一路重峦迭障,跌跌宕宕,似苍龙腾跃起伏,如巨舰在碧波中行进。
高原胜景,尽在其中。
古岭纵横南北,其支脉呈指状向两翼延伸,勾勒出沟壑纵横,丘陵起伏的山地特征。
子午岭

子午岭子午岭,又名横岭,桥山,地跨陕西、甘肃两省,处于黄土高原的腹地。
因与本初子午线方向一致,故称子午岭。
子午岭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它介于泾河与洛河两大水系之间,史志记载,她西挽宁庆、东接延安、南连耀州,北抵盐边,绵延400多公里。
子午岭不仅有优美的高原林海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概述子午岭位于著名的董志原和洛川原之间的抬升山地,南北走向,东北部与白于山、崂山相望,南部与渭北高原相连,其北部从甘肃华池以北北西一南,南东方向延展至黄陵境内的蛐蜒岭以南分成近乎东西两支,伸入洛河和泾河源地,并构成径洛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南端西支伸至陕西旬邑县境内以石门山为最高点,海拔为1885米,东支伸至宜君、铜川、耀县,构成宜君梁。
子午岭主峰海拔1687米,位于沮水河左测源头,其它如甘泉、志丹和富县交界处的墩梁(海拔1625米)、沮水河上游的五里墩(海拔1625米)、宜君哭泉庙山(海拔1734米)等均是子午岭的主要山岭。
子午岭位于北纬107°30′—109°40′东经33°50′—36°50′。
包括甘肃的华池、合水、正宁、宁县及陕西的富县、黄陵、宜君、铜川、印台区、耀县和旬邑,总面积为2.3万平方公里,其中甘肃4县为1.9万平方公里,陕西为6县1.21万平方公里。
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向东北倾斜,海拔为1 300—1 700 m,相对高差300 m,梁峁顶部浑圆平缓,倾斜3—5°,沟坡上斜下陡,为10—35°。
该区处于森林草原和半干旱草原的过渡区,气候温和湿润,其北小半部属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旱气候,南大半部属陇中南部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714—815 ℃,极端最低温度为—2717 ℃,极端最高气温为3617 ℃,年降水量500—62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63 %—68 %,地带性土壤为灰褐土。
区域内有大小河流15 条,其中主要有泾河流域的马莲河与北洛河流域的葫芦河两大水系。
子午岭自然保护区简介

子午岭自然保护区简介
正宁县子午岭自然保护区是200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甘政函…2005‟4号)批准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子午岭南端,东接陕西省黄陵县,南连陕西省旬邑县马栏林场,西与本县西坡、五顷塬、三嘉3乡接壤,北与湘乐林场毗邻。
林区属温带半湿润区,年平均气温8.3℃,极端最高气温36.7℃,极端最低气温-27.7℃;年平均降水量630mm左右,无霜期150-161天。
保护区林木资源丰富,现有林地26607.6hm,灌木林地3140.3hm,疏林地1175.1hm,未成林造林地2414.3hm,宜林地2827.1hm,非林业用地2530.3hm,活立木总蓄积154.4万m³,森林覆盖率80.3%。
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其中:核心区面积9.4万亩,缓冲区7.6万亩,实验区41.1万亩。
保护区植被分为森林、灌丛、草地、林木湿地4个类型20个群系;有维管植物104科344属633种;有国家级及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紫斑牡丹、核桃楸、刺五加、杜松、陕西鹅耳枥、文冠果等6种。
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27目59科188种,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9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豹、黑鹳
和金雕等;II及保护动物有豺、水獭、鸳鸯、灰鹤、大天鹅、红脚隼、燕隼、红隼、长耳号鸟等15种;有省级重点保护动物73种。
保护区旅游资源丰富,秦直道历史悠久、依稀可辨,调令关山峦叠嶂、风光宜人,老龙潭遇涝不涨、遇旱不枯等,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保护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生态多样性,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天然特种“基因库”、生态安全的“桥头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子午岭基本情况(一)地理分布子午岭地跨陕西、甘肃两省,处于黄土高原的腹地,因与本初子午线方向一致,故称子午岭。
子午岭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它介于泾河与洛河两大水系之间,位于著名的董志原和洛川原之间的抬升山地, 东北部与白于山、崂山相望, 南部与渭北高原相连, 其北部从甘肃华池以北北西一南南东方向延展至黄陵境内的蛐蜒岭以南分成近乎东西两支, 绵延400多公里,伸入洛河和径河源地, 并构成径洛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南端西支伸至陕西旬邑县境内以石门山为最高点, 海拔为1885米, 东支伸至宜君、铜川、耀县, 构成宜君梁。
子午岭主峰海拨1687米, 位于沮水河左测源头, 其它如甘泉、志丹和富县交界处的墩梁(海拔1625米)、沮水河上游的五里墩(海拔1625米)、宜君哭泉庙山(海拔1734米)等均是子午岭的主要山岭。
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部的子午岭,北起华池,南至正宁,西与华池、合水、宁县、正宁四县毗邻,主脊长达250多公里;林区年平均气温7.4~8.5℃,年平均降水量在500~620mm之间。
林区现有4个林业总场、26个国有林场、9个木材检查站和中湾林科所,有职工3982名,其中在职职工2140名。
林场总经营面积751.73万亩,其中林地669.21万亩,非林地82.52万亩,在林地中,有林地469.86万亩,疏林地25.92万亩,灌木林地33.21万亩,未成林地9.47万亩,宜林地127.15万亩,其他3.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419.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1.64%。
(二)地貌形成根据地质资料考证,子午岭形成于第三纪晚期,随着青藏高原的继续隆起,六盘山两侧地区均有抬升,子午岭就是随着这种大面积抬升的地质变化而形成了山脉。
到了第四纪初期,子午岭继续抬升。
这时,全球气候变冷,内陆性的季风气候给子午岭又铺上了厚厚的黄土。
到了全新世,气温回升,冰川消退,雨量增加,使得子午岭的气候变得湿润,非常适宜乔木和灌木的生长,各种植物群落便混交杂生,形成了广袤无垠的林海。
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就在这一带活动,"迁徙往来,拔山通道",披荆斩棘,开辟荒蛮。
他的陵墓就坐落在子午岭东翼的桥山之上,因而子午岭又被称为"圣人条"。
生长在群峰众壑上的苍松翠柏四季长青,白杨、红杏枝繁叶茂,染绿了庆阳市近五分之一的大地。
民国初年,李继唐先生的一首律诗,描绘了子午岭的雄伟气势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遥望桥山映太虚,混古重染一带绿。
秦皇驱车由斯过,帝子乘龙从此归。
古今多少回首事,历史几遭留青册?尘寰瞬息沧桑变,唯君亦然正南北。
子午岭,横亘在黄土高原上,山势巍峨壮观,风光秀丽宜人,历史遗迹甚多,蕴有丰富的文化景观,堪称陇上一天然公园。
不论从自然物态的角度去审视,还是从自然风光方面去观赏,子午岭是庆阳市唯一的、最鲜明的标识,不仅有优美的高原林海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三)丰富资源1、植物资源子午岭林木资源十分丰富,漫山遍地生长着马尾松、侧柏、油松、山杨等几十种成林树木,生长有油松、刺柏、国槐、落叶松、华山松、云杉、白皮松、沙棘等等200多种用材和经济林木,还有较珍贵、市场潜力大的雪松、桧柏、洒金柏、黄杨等园林绿化苗木树种,水桃、山杏、酸枣、野梨、野核桃等多种果木随处可见,乔灌木杂生,郁郁葱葱,遮天蔽日。
子午岭还盛产各类干鲜果品,党参、黄连、当归、甘草、远志、秦艽等名贵中药材和黑木耳、香蘑菇、猴头菌、羊肚菌等珍贵食物也屡见不鲜。
2、动物资源茂盛的林木中还生活、繁衍着大批动物,子午岭栖息着豹、狍鹿、灵猫、黑鹳等150多种野生动物,其中有豹猫、梅花鹿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还有生态鸡、特种瘦肉型家野猪养殖等,它们给子午岭平添了一道景观。
这些也是极为宝贵的物种基因库,对于今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黄土高原的森林演替、生境变化、动植物种群消长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科学意义。
3、苗木资源近年来,子午岭林场发挥专业优势,发展苗木产业,现有各类苗圃地面积达2.09万亩,其中固定苗圃地面积1.6万亩、临时苗圃地面积0.49万亩;其中可灌溉苗圃地面积1.02万亩。
当前育苗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先进技术广泛应用、育苗普遍使用良种、苗木结构不断合理4大特点。
2013年11月,庆阳市委、市政府整合重点林业工程、乡镇千亩荒山造林示范点建设,采取组织动员社会团体、个体造林、招商引资等形式,启动全市苗林结合产业培育,印发了《关于充分利用宜林荒山培育林木种苗产业加快绿化步伐的意见》(庆发【2013】28号),决定市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宜林荒山林木种苗产业培育。
每年利用宜林荒山100万亩培育林业种苗产业,七年完成700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子午岭。
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提高9.8个百分点。
利用宜林荒山密植造林,每年可消化当地群众各类苗木4.5亿株,增加农民收入1.5亿元以上,群众参与苗林结合培育栽植管护,可增加劳务收入2亿元以上。
7年后,通过采挖销售大苗,预计林木种苗收入可达69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增收3万元。
据测算,完成700万亩苗林培育任务后,每年可蓄水37333万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15330万吨,制造氧气12413万吨,固碳7140万吨。
因此,开展苗林结合培育可以扩大环境容量,实现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双赢,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提供生态保障。
4、旅游资源子午岭地处黄土高原,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地形梁峁起伏,沟壑枞横,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天然次生林犹如为山体披上的美丽衣裳,远观梁峁起伏、大气磅礴,近看山谷幽深,林木丰蕴。
林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季相变化丰富,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绿树成荫,秋季漫山金黄、冬季银装素裹,风景秀丽、美不胜收。
由于山高林密的地理特点,林区形成了夏无酷暑的森林小气候,林间空气清新,负氧离子浓度高,有“天然空调”、“绿色氧吧”之美誉,是理想的生态旅游场所。
(1)调令关森林公园调令关森林公园位于子午岭南端,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
景区分布有集中连片的天然油松林,总面积3800亩,是庆阳市子午岭林区保存最完整的天然油松林,是全国少有的天然油松林种源基因库。
景区自然条件优越,有木本植物43科82属172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0余种;景区层峦叠翠、空气新鲜、含氧量高,无污染,尘埃少,空气负离子含量高,有“陇上林海、天然氧吧”之美誉;人文景观独特,有直道林荫、调令松涛、黄帝遗冢、古关日出、八仙洞府、子午烟雨、森林氧吧、将军圣庙、犀牛望月、观光植物园十大景点,极具开发优势。
目前,公园已投资1060万元,开发直道林荫、调令松涛、乌龙松林、八仙洞府、观景台、森林氧吧、野生动物养殖园等10多处景点,建成了综合接待服务中心、休闲别墅、垂钓中心等,年均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收入300多万元。
调令关森林公园是一处以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线,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以森林旅游为主旨,集观光游览、探险猎奇、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住宿娱乐、采摘收获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场所。
(2)黄帝遗冢位于调令关景区西端公路旁当谷一峰耸起,冢高60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30米,面积1500平方米,相传此冢被奉为华夏始祖之一的轩辕黄帝葬衣冠处,古冢突起犹如圆珠,东西山道蜿蜒,俯视地形如二龙戏珠。
周围古木参天,松柏笼罩,绿树成荫,草木葱郁,油松和核桃树点缀其间,黄花红叶如虹似霞。
现时有海内外学者、仁人来此考证祭拜。
(3)秦直古道秦直道史称为“云中之道”,民间俗称“皇上路”、“圣人条”。
是我国境内保存下来的为数极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遗址之一,与秦长城、兵马俑并称于世。
两千多年来,作为物资流通和民族交往纽带的秦直道,虽历经历史的磨砺,却依然不失其宏伟、博大的风采。
秦直道遗迹,对于研究秦汉北方地区的历史,特别是匈奴的战争史、交通史、通讯史和民族关系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文历史信息价值。
秦直道是国内外唯一的二千多年前就已载入史册的一条大道,也是世界上最早、最直、最长、最宽的历史大道,具有世界性、历史性、文化性、唯一性,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具有垄断性。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宋代砖塔东华池砖塔位于林镇乡东华池林场境内场部后山半山腰,建于北宋元符二年(1089)。
砖塔建于北宋元符年间,八角七层,楼阁式,高约26m。
各层塔檐每面角斗拱三朵,檐角有仿木转角斗拱均为双抄华拱。
檐下雕出檐椽,檐上铺以瓦栊。
塔顶有胡芦型刹柱,上置宝珠。
第一、二、三层檐上施平坐,平坐有栏杆,人可通行。
平坐下斗拱与檐下相同。
栏杆所砌砖面刻着各种花饰,有云纹、奔鹿、飞凤等,第一层门向东北方,单砖券顶,门洞高1.87m,宽1.04m,进深2.88m。
内辟八角形塔室,每面宽0.97m,直径长2.40m。
第二层以上每间隔一面设真门或刻券顶,版门方门框,两门紧闭,有一石碑,门傍各设直棂窗。
除顶部和局部塔檐伤损外,保存基本完好,2012年对塔体进行了修缮。
宋代砖塔对庆阳地区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建筑艺术有较高的价值。
(5)莲花寺石窟位于合水景区平定川口葫芦河北岸,石窟开凿在向南延伸的一段红砂石崖面上,为一摩崖大龛,长19米,高6.4米。
大龛内依山势而开小龛,崖面雕佛像,龛室相连,追像密集,布局巧妙,工艺高超,令人折服。
石窟内现存唐、宋时代所开龛18个,其中1号龛为自然形龛。
据铭文记载,此龛同巨幅五百罗汉雕像均为惠文一家所做的功德,刻于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内容为“三教诸佛”。
龛内并列三佛及两肋侍。
佛结跏跌坐居于正中,佛两侧各有一汉装袍人物双手执笏,亦结跏跌坐,应是孔子和老子。
这种儒、释、道同居一堂的造像,反映了当时社会三教同流的倾向。
莲花寺石窟保存了初唐到宋中叶的石刻造像,要使每身造像各具神态,又要布局统一,互相照应型能力,是难以完成的,特别是利用崖面自然布局称我国石窟雕造史中的难得佳作。
在起伏不平的崖面上布满造像,既没有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高,超越了石窟内客观环境的限制,堪称我国石窟雕造史中的难得佳作。
(6)抗大七分校旧址抗大七分校的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是西安陆军学院、西安美院、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
1941年7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八路军一二○师教导团和抗大总校一个大队组建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
校址初设在山西兴县李家湾。
1943年春,学校迁往华池县华池,西距华池县城八十华里。
旧址背靠山梁。
彭绍辉任校长,俞楚杰任副校长。
抗大七分校下辖校部及三个大队和一个女生队,分别驻扎在华池古城及周围的大凤川、豹子川、平定川和校部对面的女生队洼。
抗大七分校在华池共开办一期, 学员最多时达5200余人。
1946年7月1日最后一批学员离开华池,奔赴新的战场,学校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