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7.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及小结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7.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及小结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7.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及小结

7.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及小结

一、

元代城市发展背景

一、元代城市发展背景

1.城市建设背景

i.公元1206年,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铁木真为大汗(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家,并向中

原地区扩展。

ii.1218年蒙古灭西辽,1219年西征中亚,一直进攻到东欧的伏尔加河流域,1227年6月灭西夏,1234年灭金朝,1241年逼近东欧腹地,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

iii.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iv.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国。

2.城市建设背景

i.成吉思汗时,蒙古没有固定的首都,1239年,窝阔台罕建都哈刺和林

ii.1263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上都(2012世界遗产)

iii.1267年,忽必烈决定在金中都附近建立新的都城——大都(今北京),1271年完工。——改国号“大元”,成为中国皇帝。

元大都

二、元大都

二、

1.北京简史

i.千年古都

ii.公元前11世纪,西周燕国国度

iii.辽、金、元以来,中国的首都(明初,民国时短暂移都南京)

iv.曾经称谓:蓟、幽州、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

v.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937年,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汉代为广阳国,隋唐时期曾称作“涿郡”或“幽州”,其城址一直没有离开北京旧城区西南的古蓟城位

置,地下发现大批陶制井圈说明是汉、唐城遗址所在。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南,北连朔漠。

2.对元大都规划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城市

i.辽南京

1.五代时,北方契丹民族的辽国向中原扩展,将幽州改称为南京,定为陪都。

2.其城址在今北京外城的广安门内外。

3.宫城大内在城内西南隅,外城共有八门。

ii.金中都

1.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灭辽国。将都城迁至辽南京,改成中都,进行了大规模建设。

2.中毒改建前,曾派画工至汴梁,测绘宋代都城及建筑的图样,参照其形制建设。

3.城为两套方城,城内中部偏西为皇城,每边有三门,道路呈井字形。

4.历代都城中轴线布置,到金中都有了新的发展。

3.元大都建设过程

i.命汉人刘秉忠主持规划及建设,欲望267年进行修建,1271年完工。

ii.事先进行严密的计划和准备,首先进行详细的地形测量,然后制定总体规划。

iii.北至元大都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iv.东西6635米,南北7400米,约50km2

v.在用地选址上,完全让开金中都的废墟,但又把风景优美的海子地区包括了进去

vi.房屋修建之前,先埋设了全程的下水道,再逐步按规划营造。

4.元大都布局特点

i.总体布局

1.三套方城:宫城,皇城,外城:11个城门

2.明显的中轴线,宫城位于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

3.“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4.中心之巅,钟鼓楼。

ii.街道系统

1.街道整齐,呈棋盘状

2.通向城门的街道组成干道,有些干道丁字相交,主干道两侧平行分布东西向胡同。

iii.水系

1.引水工程规模巨大,两条主要的供水河道

2.排水工程做的很好。

iv.居住

1.50个坊,无坊门和坊墙,坊内有小巷及胡同,院落式的住宅并联而成。

5.规划特点总结

i.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她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

的优秀传统,至今存留下来。

ii.北京城虽然是明代以后的规模,但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造的,可以说,元大都的规划开创了今日北京旧城区北部的轮廓和街道布局,而北京城市规划的最终奠定是明清时期。

1.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州对

称的布局。

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规划建设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明清城市发展背景

三、

三、明清城市发展背景

1.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i.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个朝代统治中国500多年,是一个智力有序、社会稳

定的时期。

ii.宋代以来发生的商业和城市变革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达到了封建社会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

iii.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地方性商业活跃,尤其以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最为明显:异地商业兴旺,其中以徽商和晋商最为出名,商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票号,

典当大量出现,行会,会馆建筑出现。

iv.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和传统的封建统治势力继承并巩固了既有的社会结构。

2.城市发展特征

i.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由于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了

大的区域性都市不断成长。

ii.城市经济职能增加: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加和专门工商业城市的发展。

iii.城市类型多样:手工业城市:商业城市、行政中心城市、对外贸易城市、边塞海防城市iv.市镇迅速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尤其以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最为明显。

3.城市建设特征

i.宋代的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有封闭型的前期封建城市向开放性的后期封建城市转

化,明清时代更臻于成熟完善,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典型:在城市建设上存在

着规划建设和自发建设相融合,而后者的影响不断扩大。

a)城市一般都有规划,城市主体结构上理智规划手法仍占主导地位。

b)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自发建设形成了更为自由的不拘形式。厢坊制普遍,商

业会馆明显增多,城市商业的布局更加灵活自由。

2.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完善,明代出现大规模的筑城热潮。

3.园林建设成就卓越,艺术水平高。

明清北京城

四、

四、明清北京城

1.明代北京城的改建

i.轴线延伸,明北京城保持元大都城市中轴线并有所延伸。

ii.重心南移,将元大都城北较荒凉的部分划出城外

iii.面南而王:城市中心落于元代大内,堆筑镇山(今景山)以象征压胜前朝,在镇山的正南方新建大内紫禁城,并包筑皇城,嘉靖32年再加筑外城。

2.明代北京城的特点

i.总体特征: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两重性。

1.作为都城,上层建筑部分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进行布局,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

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城市传统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

2.随着人口增长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反应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注重因地制宜,

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ii.总体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

1.宫城,皇城,京城(内城+外城)三重

2.以宫城为中心,“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3.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

景象。

iii.道路系统: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因为皇城居中,把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给城市交通带来不便,胡同多为东西向

iv.居住: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的居住地段,内城多为官僚,贵族等,外城多为一般市民。

v.商业:城市商业繁荣,正阳门外大街,东西河沿岸一带形成商业区,行会发展,同类商业相对集中,有些地区形成定期交易的市。

vi.中轴线:北墙起自钟、鼓楼,经万岁山,皇城六大宫殿,午门、承天门、睁眼门,及后建的永定门,均在一条中轴线上贯通,其8公里长,从形象上强化了“西南而王”,唯我独尊

帝王一时的象征性。

vii.明北京中轴线的确立和向南伸展,为全城规划设计奠定了基准线,城市智能建筑均在中轴线两翼配置,使全城形成对称和谐的平面布局。城市重心也一改元大都的坐南朝北而成为

坐北朝南。

3.清代北京城的改建

i.清朝沿用明代北京旧城,只改动了皇城内的布局,城市街道总体布局没有大的改动,但机

构建置和城市管理有所不同。

ii.居住地段有改变,如将内城一般居民迁至外城,内城由气人居住,属满、蒙、汉八旗分区管辖,又称满城。外城由迁出的汉官、商、民居住,设东、西、南、北、中五城坊司管理,

这种民族歧视措施至清中叶逐渐弛废。

iii.中轴线上的建筑

4.北京典型街坊布局

i.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的居住地段,间距约70米左右,中间一般为三进的四合院想并联,大

多为南进口,庭院内植树木。

明清南京城

五、

五、明清南京城

1.历史沿革

i.明代南京城即晋及六朝时代的建康城,历史上曾多次成为都城,并屡次易名。朱元璋建立

明朝后,定都于此,明成祖迁都北京。

ii.清兵入关后,南京有一度作为南明福王政权的统治中心。

六、六、明清其他城市:明清其他城市:明清其他城市:工商业城市、州府县城,边防城市

工商业城市、州府县城,边防城市1.

明清工商业城市iii.总体特征

1.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城市的发展,由于中国城市发展中行政因素的

影响力十分强大,许多工商业城市同时也是地区的统治中心城市,此类商业发达的城市往往是作为地区性的商业都会,城市规模一般较大,具有发达的工商业

2.并非地区中心城市但由于资源、交通区位等隐私而发展起来的额专业化较强的工商业

城市,一般次来城市规模较小或行政等级较低,但区专业职能在全国或较大范围的地区内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如江西的景德镇、四川的自贡、广东的佛山镇等。iv.扬州

1.

扬州城在唐代就是中国的商业城市之一。后因战乱,城市基址及形态多有变迁。2.扬州城地处江南富庶之地,手工业发达,又依托运河漕运优势,城内地主,富商、文

人集中、由此促进了城市服务业的高度发达。由于人口众多,城市居住区建筑密度甚高,最高达500人/公顷。

3.

扬州的居住区,又许多厅堂式的民居组成,多呈长条形。

v.平遥

1.平遥城是清代票号业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境内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古代县城的原

型。现平遥城为明洪武三年扩建,城垣保存完整。城市基本呈正方形,南侧边缘呈不规则曲线。

2.平遥代表了封建社会后期因金融业而繁荣的城市,但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并设有

突破一般封建城市的布局。

2.明清州府县城

i.总体特征

1.明清时代的府州县城很多,其中绝大多数为前代设置,新设置的州府县城多位于边疆

地区,清嘉庆道光年间(19世纪中),除去都城、省会城市18个外,府州县城达到1788个。

2.

明代大多府州县城新建了城墙,清代基本在明代的基础上发展。3.

府州县城作为一定范围地区的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只能,与前代相比,除了政治、文化职能外,经济职能明显加强,成为地方性经济中心。ii.南通

1.

明代通扬大运河的开通,大大改善了南通的交通跳进,促进了商业的发展。2.

南通城为典型的一般州府城,城市平面呈长方形,城内分区明确,政治,文教,市肆,军机各居一隅。3.

明中叶后,为防倭寇袭扰,在城南加筑城墙一圈,成为新城,延长了城市中轴线。4.商业多沿街分布,也有集中的市,由于西门接近同样运河,商业发达,在清代已经形

成商业中心,有“穷东门,富西门,叫花子住南门”之说。

3.明清边防城市

i.边防城市类型及特征

1.

明清边防城市按其助手求的差异可分为陆上边防城市和海防城市两种类型。2.

陆上边防城市典型的有宣化,大同、右玉,左云、神木等。此类城市大多规模较小,结构紧凑,内部主干道呈十字形,其余街道里坊形制较自由。ii.山海关

1.

山海关扼守东北通向华北平原的狭窄通道,依山傍海而建,山、还之间距离仅15华里没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2.明洪武15年开始筑城,并构筑了包括一些列城池,关隘在内的一整套城防体系,作

为帝国东北边防要塞。

3.满清入关后,山海关的防御意义下降,成为帝国内部的交通要道和贸易物资集散点。七、

七、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小结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小结

1.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思想

i.天地对应的宇宙论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天地对应的宇宙论的影响

2.根据“天圆地方”之说,天园的中心为“天极”,天子位于大地的中心,两者之间是

相互联系的宇宙轴心,天子站立处即为王都的位置。城市也因此具有四方的构型。

ii.礼制思想、周礼

1.公元前3世纪的《周礼》对周王城格局的描述对中国历代城市的规划和营建产生了持

久的决定性的影响。

2.“中央宫阙”,“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左右民廛”等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

历代城市的建设思想当中。

iii.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城市建设思想比较

古代中国和印度同为四大古典文明,其城市建设思想都受到各自的宇宙论和文化背景的影

响,两者既有惊人的相似处,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基本构思同心城圈

各向同性南北条纹非各向同性

基本形态方形

旁三门

十六街区方形

旁三门十六街区

核心设施中央神城中央宫阙

宗教设施包括(中央神城)左祖右社

官衙、市中朝外市前朝后市

民间住宅外围民廛左右民廛

2.多样化的城市职能类型

1.中国古代城市受到政治、地理、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丰富的城市类型

2.按其职能可分为:行政、防御、商业中心、手工业中心、港口等。

3.多样化的城市选址类型

1.中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差异巨大,因此各地区城市基址所在的地形

条件也千差万别,在平原地区有水网,有山丘也有海港,由此产生的城市形态也是各

有千秋。

4.多样化的城市形态

1.受到自然地理条件,文化背景,以及城市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古代中国城市平面

形态肥城复杂多样,总体来说可以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个大类。

5.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的特点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的特点,与中国社会经济特点密切相关

a)中国封建社会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城市不仅在经济上剥削乡村,在政治上也统

治者乡村,这是与欧洲封建领土所有时下的城乡形态不同的。

b)城市中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封建统治阶级,宫殿、官府衙门是城市不居中突出

的主要建筑物,与儒家习相结合的封建礼制和等级观念支配着这城市的规划思

想,这是与西方中世纪国家教堂占城市最高统治的情况是不同的

2.中国古代两大类型城市并存并行发展

a)为政治军事目的而规划新建的城市,城市选址多处于政治军事原因,建城的经

济基础并不理想,规划布局主要体现帝王遗址,受封建礼制、等级观念的支配较强。

b)由于区位、经济条件而逐步发展、改建、扩建、重建的城市,具有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雄厚的社会经济基础,虽受到帝王意志影响,但在社会经济的客观规律下,受市民生活要求影响较大,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的影响日益显著。

八、八、思考题

思考题b)

元大都规划的主要特点和成功之处c)

明清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特征d)

明清北京城的建设成就和空间特征e)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