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灯教案
文学是灯

教学重点
理解“文学是灯”的含义以及这句话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学 习时应着眼文章整体,注意从作者青少年时期以及当今社会的特点出发, 深入理解文学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作为“灯”的文学的内涵。找出能 够反映文章段落旨意的句子,体会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从而理解文章的 结构特点。 理解文学在人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体会文学对于作者人生成长的 指引作用。 学习时应从作者作为文学的阅读者和创作者两种不同身份出发, 的力量 文学之光永恒 六、链接补充
3
文学继承发展——文学的深度 保持谦逊态度
1.作家作品补介 铁凝,1957 年 9 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1975 年高中毕业,因酷爱文学,放 弃留城、参军,自愿赴河北博野县农村插队。同年《会飞的镰刀》被收入北京出版社 出版的儿童文学集。该小说是铁凝高中时的一篇作文,后被认为是其小说处女作。 1975 年至 1978 年在农村务农 4 年,此间写出《夜路》 《丧事》 《蕊子的队伍》等短篇小说,发 表于《上海文艺》 《河北文艺》等文学期刊。1979 年,铁凝调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 辑部任小说编辑。1980 年参加河北省文学讲习班。同年,短篇小说《灶火的故事》在孙 犁主办的《天津日报》 “文艺增刊”发表, 《小说月报》转载,并引起争鸣。第一本小说 集《夜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1982 年夏,参加《青年文学》编辑部在青岛举办的 笔会,会间写出短篇小说《哦,香雪》 (发表于当年第 9 期《青年文学》 ) ,并获得全国优 秀短篇小说奖。随后,第一部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和短篇小说《六月的话题》 发表,并别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 《红衣少女》获本年度中国电影“金鸡奖” “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1988 年第一部长 篇小说《玫瑰门》在作家出版社大型刊物《文学四季》创刊号以头条位置发表,次年由 作家出版社出版。1997 年,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0 年 初,长篇小说《大浴女》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2001 年,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 41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 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 “百花奖” 。她的许多作品被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 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1985 年,在中国作家协会第 4 次会员代表大会上, 铁凝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成为该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理事。1996 年 10 月, 河北省作家协会从河北省文联中独立分设,铁凝当选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同年年底, 在中国作家协会第 5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铁凝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06 年 11 月 出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中共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2.铁凝演讲 桥的翅膀——在巴黎首届中法文学论坛的演讲 铁凝 今天的演讲是在规定的题目之下,题目是《桥梁与窗口》 。我想分三个部分来讲述在 我心中和文学有关的桥。 一、山谷山槽 就在一个多月之前,我在德国的时候,一位汉堡大学的华人老教授送给我一本他的 回忆录,其中他写取了一座“桥” ,留给我深刻印象。这位教授出身于中国一个有名望的 家族,生在北京长在上海,之后又回到北京得到一份很优越的让人羡慕的工作。上世纪 五十年代后期,在一场大面积的政治运动中,他和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一夜之间突 然成了人民的对立面。他被迫离开家庭、妻子和孩子,被迫去往偏远的青海省接受劳动 改造。那里的生活非常艰苦,但他很快就适应了种种艰苦,并和最底层的劳动者成为朋 友。后来他在当地一家画报社做摄影记者,经常被派往深山区采访。有一晚他独自一人 在陌生的山里迷了路,不知怎样才能找到他要去的村子。他在山上乱走了半夜,黑暗中 还突然看见附近有一些不断增多的绿色光点,他遇见了狼群。他急中生智打开随身带的 照相机闪光灯拼命冲着狼群闪烁,一边快步奔逃。当他暂时甩掉狼群时意外发现眼前出 现了一座桥。桥的对面竟然传来狗叫,有狗叫就有人家。他欣喜若狂地借着闪光灯向桥 上照时,这才看清原来那不是桥,是架设在两山之间的一段狭窄的大约三十多米长的木 头水槽。他听见水槽里细微的流水声,水槽下面是幽黑的深谷。他无法知道那水槽能否 承载他的重量,但他没有退路,他必须通过这水槽到达山对面,不如此,说不定他会被 野兽吃掉。于是,他几乎毫不犹豫地奔向那水槽,他骑在水槽上,一分一寸地向前挪着
文学是灯优秀PPT

写作特色
一是亲切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在语言的自然、亲和 上,同时也体现在作者对观点的表述上,作者没有武 断地下结论,却处处在与读者商量、探讨,同时,注 意讲述自己的个人经验,而不是说普遍的经验,这就 为读者的进一步探讨留下了余地。
第二点是形象,生动。上面分析因为重在介绍作者的 观点,所以对作者的叙述没有过多的引述,实际上, 作者的每一个观点都是从叙述开始,都是从叙述中来 的。这样文章就显得形象、具体、生动,这正是议论 散文的特点,整篇文章,我们就像在听一个朋友如语 家常地聊天,而不是耳提面命地说教,但却如春风化 雨,润物无声。
感悟哲理
文学是灯,或许它的光亮并不耀眼,但即使灯光如 豆,若能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它就永远具 备着打不倒的价值。而人心的诸多幽暗之处,是需 要文学去点亮的。
文学的灯哪怕是微弱的,但只要给人有一点感悟, 它就光亮无比。有时候人会处于一种混沌的状况中, 有时就是某一部作品中的某一个人物或者某一个情 节甚至是一句话都会让人茅塞顿开,思想就被打通 了。
结构上,“文学是灯”是全文的线索,将“我”作为一个文学的 阅读者和创作者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文学经历贯穿起来;
内容上,“文学是灯”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品味语言 找出喜欢的句子,分析语言特色,说明喜欢理由。
感悟哲理
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 “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 底,既甜蜜又酣畅。 在青春期在能读到一部两部经典是十分幸运的事,它 让人体会到文学真正的魅力,所谓的“打击”其实是 文学带来的陌生感,它开启了一个未知的想象的世界。
文学是灯
徐志摩
铁凝
教学目标
(俄) 巴尔蒙特
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 心思想。。
文学是灯教案

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活页教案追问:你是如何理解《约翰·克里斯朵夫》扉页上的题记令她震撼:“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句话的含义?代文化的“荒凉”突出好的文学作品的建设,突出好的文学作品对我的鼓舞和指引作用。
2、作者说在青少年时期曾经有两本书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哪两本)为什么?因为这两本书让作者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它的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同寻常的思考,照亮了她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给了她身心的沉稳和力气,使她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认识到人的自身价值,并敢于去追求个体的独特价值。
为她当时狭窄的灰色生活开启了一个秘密而有趣味,但又不可与人言的空间。
给她带来了人生的趣味,使她敢于打破种种约束,去追求人的本质,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3、怎样理解“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这句话?明确:在青春期能读到一部两部经典是十分幸运的事,它让人体会到文学真正的魅力,所谓的“打击”其实是文学带来的陌生感,它开启了一个未知的想象的世界。
4、在第3、4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农村生活,这和“文学”有什么关系?作者是如何通过她个人的文学经历来表达“文学是灯”这一主题的?答:作者在农村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无一不体现出人性之美,正如文学作品所要反映出来的一样,也是作者日后对文学的态度的一种肯定,用作者的话说“那些醇厚的活生生的感同身受却成为了我生活和文学永恒不变的底色,那里有一种对人生深沉的体贴,有一种凛然的情义”对作者以后在文学发展的道路上有很大帮助。
正是这些经历使她慢慢懂得了有一盏文学之灯在引领着她的生活,影响着她的精神和价值取向,让她懂得了如何看待生活,看待人生。
5、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的句子:“文学应该是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
最新《文学是灯》公开课课件教学讲义PPT

文学是灯
铁凝 在首届东亚文学论坛的演讲 ——东西文学的经典与我的文学经历
2008年9月30日
•
很高兴在秋天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来到首尔,参加
韩日中东亚文学论坛。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文学是
灯——东西文学的经典与我的文学经历》。
•
这是我第四次访问韩国,第一次是在一九九八年,
距今已经十年。之后的两次分别是二○○二年和二○○
是那么凉快,那么的温馨幸福,有母 亲的味 道!
蒲扇是中国传统工艺品,在
我国已有三千年多年的历史。取材于 棕榈树 ,制作 简单, 方便携 带,且 蒲扇的 表
面光滑,因而,古人常会在上面作画 。古有 棕扇、 葵扇、 蒲扇、 蕉扇诸 名,实 即
今日的蒲扇,江浙称之为芭蕉扇。六 七十年 代,人 们最常 用的就 是这种 ,似圆 非
时代,中国的大门还没有向世界打开,多数中国人对当代韩国
和韩国人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少年的我,对于韩国的了解也仅
仅来自当时朝鲜的一些电影。那时中国人习惯称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为北朝鲜,称大韩民国为南韩。南韩当然联系着李
承晚“匪帮”,而李承晚“匪帮”背后是“万恶的麦克阿瑟”。
在我的少年时代,一提起韩国,首先会想起,因为我父亲在首
尔举办个人画展,主办方也邀请了我作为陪同前往。不
用准备演讲,也不必以作家身份和媒体见面回答问题,
这使我的心情很放松,也使我得以更自然、更近切地体
味首尔的美丽和雪岳山的神奇。而我学会的第一句韩文
就是在飞机上听到的广播:“汉城到了!”
•
现在我把时间再向前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我的少年
字词积累
苛刻 ( kē)鄙视( bǐ )忏悔 ( chàn ) 纯粹( cuì ) 自炫卑耀(2(x、bu什àēni么)) 是不淹记屑没叙((文中xmiè的ò))议震扉论撼页?两(( 者fhēi之àynè间)有) 浸鬼什么润祟关j(系ìns?urùìn)
《课程讲解》-3文学是灯

1.巩固重点字词
(1)字音与字形
扉页(kuò) 鬼祟( suì) 娇憨( hān ) 凛然(lǐn ) 醇厚(chún ) 炫耀( xuàn) 谦逊(xùn) 璀璨(cuǐcàn )
1.巩固重点字词
(2)字义
醇厚:气味、滋味纯正浓厚。 酣畅:畅快。 震撼:震动;摇动 。 璀璨:光彩夺目,非常绚丽。 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 鬼鬼祟祟:祟,古人想象中的鬼怪或鬼怪出而祸人。 孜孜不倦:孜孜,努力不懈的样子。不倦,不知疲倦。 趣味盎然:盎,洋溢,盛。
4.聚焦最新考点
(1)行文思路
回忆 文学阅读
提出“文学 是
灯”的观点
论述 “文学是灯”
深化 “文学是灯”
5.自主课堂小结
【单元课文内容概述】
(1)《春末闲谈》是鲁迅杂文中的经典,它从春天生物界的一个 自然现象说起,说到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种种痼疾,幽默风趣,但又 发人深省。
(2)海勒·凯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散文中的名篇,发表 以来,激励过无数的人。作品构思奇特,对景物的描写出于常人, 而所表达的对生活和人生的看法更是异常精警。 (3)《文学是灯》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铁凝的一篇文学演讲,作 者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说起,再展开对中外文学源流的叙述,阐发 对文学意义的看法,亲切,随意,叙议结合,没有丝毫的说教而又 启发人思考。
2.回顾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铁凝(1957- ),中国现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
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笨花》 《大浴女》,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麦秸垛》, 短篇小说《哦,香雪》《夜路》《丧事》《蕊子的队伍》,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 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 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 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
文学是灯ppt课件

导入:
——— 文学有一种圣洁的美,承载起流芳历 史的精神力量,让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在 世俗的世界里,看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己本身, 提高他的自信心,激发他对于真理的企求, 同人们的鄙俗行为作斗争,善于在人们身上 找到好的东西,唤醒他们灵魂中的羞耻、愤 怒和勇气,做一切使人能变得高尚坚强、能 用美好圣洁的精神来活跃自己的生活的事情。
11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的句子:“文学应该是
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
答: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突 出文2、学什作么是品记叙对文人中的性议论的?影两者响之间。有古什么语关系有?云: 人性本善。只是人性之美处在不同的 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不知觉的被 湮没。文学作品恰如一盏明灯驱逐人 性黑暗,给人更多光明。
明确: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优秀的 文学作品,阅读本民族的优秀文学作 品更容易引起共鸣,它对我们的精神 世界的陶冶起到积极的作用。
15
阅读第四部分
1、怎样理解“其实若把文学简单分为两类,只 有好的和不好的。而所有好的文学,不论是从一 个岛,一座山,一个村子,一个小镇,一个人, 一群人,或者从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出发,它都 可以超越民族、地域、历史、文化和时间而抵达 人心。2、也什么因是此记,叙文我中对的文议论学?基两本者之持间一有种什么乐关观系的? 认 识。”
5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回忆作者的文学阅读
第二部分(3--4)提出“文学是灯”的观点
第三部分(5--6)论述“文学是灯”
第四部分(7--8)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次对
“文学是灯”的进一步深化。
第五部分( 9 )重申对文学传统,对在我 们之前 就亮着的灯要谦逊,同时说明文学制之灯的光亮 是永恒的,文学之美是永远无法抵达的,这正是 文学不朽的魅力。
文学是灯教案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教学双边活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一、导入新课导入: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有哪些?在你的眼中,文学是什么?今天我们走进铁凝,感受她的《文学是灯》作者介绍:铁凝,姓屈,女,汉族,1957年9月生,籍贯河北省赵县,生于北京,四岁回保定。
父为油画及水彩画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
铁凝为长女。
人称文坛“美女作家”,也有人称她是“女性主义”作家。
高中学历,中共党员,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200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于保定高中毕业后到河北省博野县农村插队,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区文联《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
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永远有多远》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
1984年成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1996年出版5卷本《铁凝文集》,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9卷本《铁凝作品系列》。
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另有小说、散文获中国各大文学期刊奖30余项。
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
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2012年为了庆贺东南大学110周年生日,华生和他的夫人,也就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联名捐赠1100万元,这是东南大学建校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新授:一、梳理文本内容,把握结构情境导入朗读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教学双边活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二、教授新课三、文本第一部分(1--2)回忆作者的文学阅读。
第二部分(3--4)提出“文学是灯”的观点。
第三部分(5--6)论述“文学是灯”。
第四部分(7--9)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次对“文学是灯”的进一步深化。
(完整版)《文学是灯》教案

铁凝《文学是灯》教案一、教学目标:1.明白“灯”的含义。
2.理清文章结构,能具体分析作者思想与观点形成的过程。
3.体会作者亲切平和的文字风格,加强对议论散文文体特点的理解和体验。
4.培养学生雅正的文学趣味和文化品格。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
理解和把握作者对文学的本质及意义的看法。
2。
文中作者在讲解“灯”的时候,语言含有哲理性,思考这些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一、介绍作者铁凝:(1957年-)当代作家。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300余万字。
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
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作品风格: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二、学习本文1.了解内容学生认真阅读,找出文中重要的句子思考:文中出现的“灯"是什么含义?在文中出现过几次?(提示:2)2.作者在回顾自己的文学启蒙时特别提到《约翰·克利斯朵夫》和《聊斋志异》,他们对作者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1)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使我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认识到人的自身价值,并敢于去追求个体的独特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介绍:
铁凝,姓屈,女,汉族,1957年9月生,籍贯河北省赵县,生于北京,四岁回保定。父为油画及水彩画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母亲是声乐教授,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铁凝为长女。人称文坛“美女作家”,也有人称她是“女性主义”作家。高中学历,中共党员,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200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在那个文化荒凉的时代,文学照亮了“我”精神深处的幽暗之地,指引我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在如今这个文化边缘化的时代,作者仍然坚信文学应该有力量去呼唤人类积极的东西,去照亮人性之美,并以此作为自己坚守的创作宗旨。结构上,“文学是灯”是全文的线索,将“我”作为一个文学的阅读者和创作者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文学经历贯穿起来;内容上,“文学是灯”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012年为了庆贺东南大学110周年生日,华生和他的夫人,也就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联名捐赠1100万元,这是东南大学建校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新授:一、梳理文本内容,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1--2)回忆作者的文学阅读。
第二部分(3--4)提出“文学是灯”的观点。
第三部分(5--6)论述“文学是灯”。
第四部分(7--9)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次对“文学是灯”的进一步深化。
5.在 第3、4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农村生活,这和“文学”有什么关系?
作者在农村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无一不体现出人性之美,文
学的本质就是描绘生活中的人性之美。
6.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的句子:文学应该是光亮的,如灯,照亮人性之美。
答: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影响。古语有云:人性本善。只是人性之美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不知觉的被湮没。文学作品恰如一盏明灯驱逐人性黑暗,给人更多光明。
课题序号
3 2.20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班级
D1222 D1251
授课时数
2
授课章节名 称
文学是灯
教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了解作者,体会她在文中展现的对文学的热情,感受作者对文学的热爱。理解文学在人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文学是灯”的含义以及这句话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学在人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体会文学对于作者人生成长的指引作用
教具学具
多媒体
课后作业
抄写、预习,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
程序
教 学 内 容 及 教 学 双 边 活 动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一、
导入新课
二、
教授新课
三、文本解读
四、课堂小结
导入:
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有哪些?在你的眼中,文学是什么?今天我们走进铁凝,感受她的《文学是灯》
完成课“思考与练习”与《学案》有关系题。
情境导入
朗读
讨论分析
探究
提问分析
探析重点
总结
7.文中:“华北平原的乡村”的村民具有怎样的品格?
答:光明坦荡,亲切热心,自然朴素。
8.作者在文中说:“文学其实一直就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试整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一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时代,是文学和文化最荒凉的时代。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爆炸——也包括各种文化信息的爆炸,以及对财富孜孜不倦的追求,再次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
交流一本影响你人生的书。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语言通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富含哲理,给人以精神的震撼。作者说自己每天都在日记里检讨自己所犯的错误,期盼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是为了说明那个时代是文化荒芜的年代,压抑个性的年代。
作者在演讲中,着重写了两部文学经典在“文化大革命”那个鄙视知识、限制阅读的文化荒凉的时代中给自己的影响,紧扣了“文学是灯”这个题目。
9.阅读第三部分:作者在文中两次说“文学是灯”的说法是一种“冒险”这是为什么?
明确:是要说明从世俗的意义上讲,文学一直就不在社会生活的中心,尤其是在今天,信息的爆炸把文学“挤压到一个稍显尴尬的角落”,这反映出当代社会的一种状况。
结合全文,如何理解“文学是灯”这一标题的含义?它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二、文本赏析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她少年时代哪两本书?
《约翰·克利斯朵夫》《聊斋志异》时的感受及对她产生的影响,让作者的性格由(沉默压抑)逐渐变得(昂扬率真)。
2. 在第二段中,作者在回答媒体提问时,首先回顾了自己少年时的社会状况。当时的时代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这些内容?
明确:当时是一个鄙视知识、文化荒凉的时代,文艺作品中大多充斥着愤怒、仇恨以及对个体的不屑。作者运用反衬手法,以时代文化“荒凉”突出好的文学作品的难得,突出好的文学作品对“我”的鼓舞和指引作用。
3.怎样理解“这就是在我的青春期文学给我的恩泽和“打击”,这“打击”具有一种宝贵和难忘的重量,它沉入我的心底,既甜蜜又酣畅。”这句话?
恩泽:在青春期能读到一部两部经典是十分幸运的事,它让人体会到文学真正的魅力“打击”其实是文学带来的陌生感,它开启了一个未知的想象的世界。
4.品读第二部分,画出每段的重点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