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 暮江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暮江吟》。
此诗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是一首描写秋天黄昏江景的七言绝句。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并学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由于古诗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一些诗句的具体含义。
2. 诗歌情感的把握:学生需要通过诗歌的文字,理解诗人的情感,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和展示相关的图片。
- 画纸和彩笔:用于学生进行绘画活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美丽景色,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暮江吟》,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和情感的传达。
3.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4.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和想象,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
5. 绘画活动: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诗歌中景色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板书设计-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重点词语:残阳、江水、归舟等。
- 诗句解析: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
- 情感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优秀教案第【1】篇〗《暮江吟》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修句练字便成了诗人的了的必修课,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因而,学习古诗也须沉下心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与含蕴。
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晓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教学流程,注重咬文嚼字、研词磨句,对诗中关键字句的敲打品味,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诗意画境,感受古诗的巨大魅力。
教学内容:《暮江吟》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一首古诗,作者是白居易。
这是一首吟咏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上的景色的诗。
前两句写傍晚,后两句写夜晚。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暮”、“吟”、“瑟瑟”,正确理解词义。
(2)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1)边读诗句边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品析、想象,感受意境,体会诗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1.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意。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热,背诵古诗导入背诵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野火说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名诗是谁写的吗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设计意图:以同一作者的诗引出要新学的诗歌,可引导学生积累这个作者的诗,同时迅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走进诗的画面。
】二、解诗题,知诗人1.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看到这个诗题,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吟”又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看“暮”字字形,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理解“暮”有太阳落山的意思)2.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作者在江边)3.看到这个诗题,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吟”又是什么意思?(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面上倒映着天空的霞光,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诗歌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对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四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仍有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了解不多,需要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2.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4.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诗歌内容的理解。
2.难点:诗歌意境的体会,作者情感的把握,创意写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诗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4.创意写作:鼓励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诗歌文本、图片、音乐等。
2.白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笔记本:用于记录学生的回答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江面夕阳的图片,引导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景象,从而引出诗歌《暮江吟》。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然后展示诗歌文本,让学生自读,并注意生字的认读。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
如:“诗中的夕阳、江水、露珠分别代表了什么?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想表达什么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暮江吟》是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面上美丽景色。
诗人通过吟咏大自然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富有音乐性,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良好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掌握了基本的诗歌手法,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意。
但是,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词和意境,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字词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美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2.反复朗读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课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2.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3.教材: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美丽的江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停顿和语气。
部编版四年级(上)古诗三首教案完整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暮江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学习《暮江吟》,学会本诗生字.②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了解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2.能力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②能背诵,默写全诗.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此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复习学过的古诗,预习本课,了解诗人教师准备:课件,诗签[教法]①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流程(课前)导入激趣(看图猜,背古诗)一.感受美,进入美的环境1.解题.师问:诗题交代了些什么生答:交代了时间(暮——傍晚),地点(江边)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3.感知诗文,欣赏试吟.①指名读.②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的认读情况.③生教读.二.赏析美,展示美的画面(一)介绍"挑战赛"规则.(二)第一关:"看美景,说其意"1.在观察讨论中领悟一番诗中有哪些景物你认为什么景物最美为什么(教师适时点拨)2.汇报交流.第二关:"找字词,解其意"1.请同学们把重点的字词和不理解字词找出来,同桌或上下位解决,不能解决再提出.(1)小组领读(2)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个字或哪一句(分组交流)(3)解答疑问.3.再读,领悟诗意4.抓住重点字词"可怜"等进行小结5.生想象画面,复述诗意:傍晚( )夜晚( )天上( )地上( )三.诵读美,想象美的意境第三关:"悟情感,读其意"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感情,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1.师吟生想象画面.(配乐)2.生挑战:表演吟诵3.全班背诵4.师结合板书小结四.创作美,获得美的延伸第四关:"写美景,创其意"1.小练笔(课后任选一题完成):(1)见课件(2)见诗签2.教师总结.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2)默写全诗.[板书设计]暮江吟白居易残——→月阳→美江——→露水《题西林壁》教案教学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3. 体会两首诗表达的异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告诉我们的道理,以及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 激情导入.1. 板书-----庐山庐山,我们并不陌生,根据我们以前看到的或学过的有关庐山的文章,说说庐山给你们留下的怎样的印象?谁来说说?2.学生汇报.3.师:是的,庐山不仅水美.雾美.山也美.自古享有(板书)“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 暮江吟(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教学内容《暮江吟》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的内容,本课选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
这首诗以江水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感慨。
全诗分为三首,每首都以江水为主题,通过江水的流动,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对社会的关注和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暮江吟》,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暮江吟》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暮江吟》,使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把握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事迹。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江水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使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教师讲解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1. 诗歌的标题和作者。
2. 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3. 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作业设计1. 背诵《暮江吟》。
2. 写一篇关于《暮江吟》的感受和理解。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事迹,理解了《暮江吟》的内容,感受了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教学内容《暮江吟》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的内容,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古诗的意境、韵律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通过对诗句的逐句解读,学生将能够领略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的深切感悟。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暮江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和练习,学生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教学难点1. 诗句中一些生僻字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2. 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正确把握。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暮江吟》的背景资料和朗读示范。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白居易的背景和《暮江吟》的创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正确性。
3. 解读:逐句解读诗句,讲解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讨论: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 练习: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教师个别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暮江吟》的美学价值和人文意义。
板书设计- 课题:《暮江吟》- 诗人:白居易- 重点字词:生僻字的读音和书写- 诗句解读: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 意境与情感:自然景色与诗人情感的融合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背诵《暮江吟》,家长签字确认。
2. 拓展作业:查找白居易的其他诗作,比较其风格和主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朗读示范、逐句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暮江吟》的内容和意境。
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
但在理解一些诗句的深层含义上,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练习。
总体而言,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

《古诗三首》《暮江吟》(教案)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暮江吟》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九课,包括《望庐山瀑布》、《夜泊牛渚怀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古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这三首古诗,通过朗读、理解、背诵,使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欣赏古诗的方法。
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古诗三首》《暮江吟》的基本知识,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的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古诗挂图、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揭示课题,板书《古诗三首》《暮江吟》。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古诗三首》《暮江吟》,初步感知诗意。
2. 学生分享自读感受,教师点评并指导。
三、朗读指导1. 教师示范朗读《古诗三首》《暮江吟》,学生跟读。
2. 学生分组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3.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朗读,集体评价。
四、诗意解析1. 教师引导学生解析《古诗三首》《暮江吟》的诗意。
2. 学生分享解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暮江吟》1. 《望庐山瀑布》2. 《夜泊牛渚怀古》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暮江吟》。
2. 摘抄《古诗三首》《暮江吟》中的优美词句,并加以赏析。
3. 搜集其他古诗,与同学分享,互相学习。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理解、背诵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古诗三首》《暮江吟》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古诗欣赏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古诗的诗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暮江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抓住关键词,理解诗句意思。
2. 感受白居易的诗歌风格:通过平白如话的语言营造出的清新优美意境。
3. 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复现诗歌画面。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先跟大家玩一个游戏——“诗句接龙”,我来说上句,看大家能不能对出下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你们知道刚才那些诗句都出自谁手吗?【白居易】相传他一生作诗三千八百余首,脍炙人口的便有一百多首。
他写诗有个习惯,每写完一首新诗都会先拿去念给不识字的老妇人听,如果老妇人理解了,他就把诗定稿抄录下来,如果老妇人没有听懂,他就拿回去进行修改,直到老妇人理解为止。
正是因为其诗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因而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暮江吟》。
【板书课题】
2.初读诗歌: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接下来就请大家大声地把诗歌自由朗读几遍,注意把节奏读准。
【自由朗读】
好,我请一个同学来为我们示范一下,看看他是怎么读的。
【一位学生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节奏读准了没有?【请另一位学生评价】
刚刚那位同学读得挺不错,做到了音停意连。
/刚刚那位同学在读诗时有个地方要稍稍注意一下会更好。
我们读诗时的停顿讲究音停意连。
什么叫音停意连呢?其实就是音断气不断,我们一起来齐读试试看。
【齐读】
在朗读中,我们应该也对这首诗歌有个初步了解,那么你从诗题中读出了哪些信息呢?
时间:“暮”——傍晚
地点:“江”——江边
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诗人白居易在傍晚驻足江边诗兴大发呢?我们到诗歌里来一探究竟吧。
3.再读诗歌:我们再来把诗歌一起齐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一想,整首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试着找出全诗的“诗眼”来。
你们觉得全诗的“诗眼”是哪个词?【板书:“可怜”】跟我们现在说的“可怜”是同一个意思吗?【今义:值得怜悯、同情;古义:可爱,值得喜爱】那么诗中哪些景物值得人喜爱呢?【板书:残阳、江(水)、露(珠)、月(亮)】这些景物有哪些可爱之处呢?请结合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来谈谈你的看法。
①从“铺”可以看出来,诗中的“残阳”(即夕阳)很柔和,给人感觉很温暖,同时残阳铺展,映射的面积十分广阔。
平时我们描写阳光多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行不行?【请一位
同学朗读替换词后的诗句,另一位同学朗读原句】你们觉得这样一读,对比起来有何不同之处?【“铺”字给人的感觉更舒展、温柔、舒服。
】
大家一定都见过傍晚时分的阳光,当太阳贴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时是斜射过来的,那么相比起“照射”下来的、“洒”下来的阳光,它映射的面积要更广阔,用“铺”字更为形象生动。
可见诗人在赏景的时候观察得十分细致啊。
通过“铺”这个字写出了残阳的柔和、平整。
②从“瑟瑟”和“红”可以看出来,诗中的“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颜色对比很鲜明。
“瑟瑟”本来是指碧绿色的玉石,这里形容江水呈碧绿色。
想想看,为什么江水会有红有绿?被夕阳照到的地方呈现出艳红色,而没有被照到的地方呈现出碧绿色。
诗人很擅长将鲜明的色彩进行对比,他就像一个画家,以文字为画笔描绘出绮丽的自然风光。
③从“似真珠”可以看出来,诗中的“露珠”圆润可爱(形状)、晶莹剔透(色泽),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
诗人写景,不仅关注到了远景,还关注到了近景的细节。
运用比喻修辞,把露珠的形状、色泽都写得十分优美生动。
④从“月似弓”可以看出来,“月亮”它的形状细细的、弯弯的,就像一张拉弯了的弓。
深秋的夜里,一弯月儿悬挂在天幕上,它细细的、弯弯的,散发出微弱的光,恰似一张弯弓。
多可爱的景象啊!这句也是用到比喻修辞,写得非常生动贴切。
刚刚同学们通过抓诗句中的关键词,品读了这些景物的可爱之处。
其实诗人正是通过这些词把寻常可见的景物写出了优美的意境,那我们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要强调它们。
怎样读会更好呢?我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
【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读】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另一位学生评价,再读】
我们在读诗歌时,要强调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可以把它适当地拉长一些,读出诗的音韵美来。
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老师带读,齐读】
4.品味意蕴:
大家读得真不错。
有句话说得好,“境由心生”,人们眼中景物的美丑和人的心情好坏有很大的关系。
诗人流连于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象,想想看,他此时的心情如何?【轻松愉悦、悠闲舒畅……】
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仅仅只是因为见到了这番景象吗?【ppt:这首诗写于长庆二年(822年),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所写。
当时政治腐败,牛李宦官党争激烈,白居易此时自请外任,在赴杭的江行途中写下此诗。
】别人都巴不得在京城做官,享受高官厚禄,追逐似锦前程,诗人却反其道而行,明明已经身在京城为官,却要自请外任。
这是为什么呢?【请两位学生】
诗人不愿卷入政治漩涡中,对他来说,离开京城,离开的是束缚,是牢笼,回归的则是文人的本性,过上的是他内心真正向往的生活。
你从他的这种人生选择中能看出诗人具有怎样的一种胸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坚守节操、豁达平和……】【请三位学生】
刚刚大家都说的不错,老师觉得《孟子》中有句话特别适合送给白居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ppt】,知道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停顿】
不得志的时候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则要努力让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如果没有豁达的心胸、平和的心境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白居易选择自请外任,恰恰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文人对于自己节操的坚守,在京城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地方上一样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为官一方,造福一方”。
如果你是诗人,在这样的情形下见到如此美妙的景象,你会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呢?带着情感,我们再来把诗歌【齐读一遍】。
5.描述画面:
通过平白如话的语言、淡泊平和的心境营造出了清新雅致的优美意境,这就是白居易诗歌独特的审美倾向,对后世文人影响颇深。
【ppt】《唐宋诗醇》中这样评价《暮江吟》一诗:“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
”刚刚我们讲到了很多诗中可爱的景物,也讲到了诗歌的写作背景,接下来就请大家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生花妙笔为这优美的意境添上更多细节吧。
“农历九月初三这天,诗人信步来到江边……”
【请几位同学读一读他们写下的文字,同学互评,老师适时补充。
】
6.拓展阅读:
大家都写得很棒,用词生动,语言优美。
但其实这还不是写诗写文的最高境界,大家知道最高境界是什么样的吗?
“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
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其实不是平淡,绚烂至极也。
” ——苏轼《与侄书》【ppt】
这段话出自苏轼的《与侄书》,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最开始写诗写文的时候,大多追求的都是结构的精巧、辞藻的堆砌,但是当写作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的时候,反倒遣词造句更“平淡”些,通过平白如话的语言也能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读来令人感觉回味无穷。
【板书】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就是如此,这才是“写诗”“炼字”的最高境界,
我们可以通过另一首诗歌对此加以印证。
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首诗歌当中哪些诗句近似于大白话呢?【“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吟诗竟然像在说话一样,确实非常明白通俗。
诗中还用到了比喻修辞,在哪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江边的花朵在阳光照耀下红得像火一样,春天到来江水绿的像蓝草染过一样】这个比喻也实在算不得新奇。
但就是这种平白如话的语言、不算新奇的比喻,却描绘出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象,营造出了一种清新雅致的意境,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这便是白居易诗歌的妙处所在,他炼字,却不追求奇巧,真正做到了诗歌语言上的“返璞归真”,“诗魔”之称名副其实。
6.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白居易诗歌风格:通过平白如话的语言营造出清新优美的意境。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读白居易的这首《暮江吟》,来一起回味诗中的意境。
【齐读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