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有一个成语叫做三人成虎,意思是说,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
这种人在社会群体中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或行为的心理倾向被称为从众效应。
这一效应的启示是:班主任要善于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黑板报等舆论阵地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其次,要抓好班团干部和积极分子等基本队伍的建设,组成坚强的堡垒,要及时发现班上的不良倾向,对症下药,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以防止产生从众效应的负作用。
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
从众也就是我们日常俗语中所说的“随大流”。
促使一个人在合作中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多种,一般认为主要有:小组里有较优势的学生存在;个性特质如智力的低、胆小、顾虑多、意志不坚定、自信心差、过于重视他人并依赖他人者等;小组人数的规模等因素。
毋庸质疑,从众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合理的小组环境可以促进或潜移默化地使落后的小组成员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
同时,应该指出,在不合理的小组环境里,由于从众效应表现为趋向学习结论一致,而不一定是学习结论正确;部分学生容易与自信或学习优秀的小组成员的观点、思维方法形成一致,而忽视自己地观点、思维方法正确与否,小组合作的结果可能是以虚假的多数形成错误的小组结论。
可见,从众效应容易压制正确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组成员的独创精神;合作学习有时有弱化独立思考的趋势,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个体感,使人“人云亦云”。
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从众效应,我们反对的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效应。
首先,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其次,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解除小组群体的压力,建立鼓励所有成员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不同意见的规则,再次,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注意答案的多样化,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
名词解释从众效应

名词解释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也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从众效应是一种追随别人的行为的常见心理现象。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例如在一个群体中,大多数人都持有某种观点或行为方式,其他个体可能会受到这种影响而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从众效应并不总是正确或有益的,有时候个体可能会因为追随大多数人的行为而失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能力,不盲目追随他人。
从众效应的原因

从众效应的原因
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态度或观点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从众效应的原因:
1. 社会认同感:人们往往希望被社会接受和认同,因此当他们发现大多数人持有某种观点或行为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有压力去跟随以获得社会认同感。
2. 信息缺乏:在某些情况下,个体可能缺乏足够的信息或知识来做出独立的决策。
他们可能依赖他人的行为作为指导,认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可能是正确的。
3. 群体压力:当个体处于一个群体中时,他们可能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表现为直接的劝说、同伴的期待或群体规范的影响,促使个体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
4. 寻求安全感:人们可能会认为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减少他们承担风险或错误决策的可能性。
5. 文化和社会影响:社会和文化背景也会对从众效应产生影响。
某些文化可能更强调群体的一致性和社会和谐,从而促使个体更倾向于跟随大众。
6. 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从众效应。
例如,一些人可能具有较低的自信心或决断力,因此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从众效应并不总是负面的。
在某些情况下,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可以带来积极的结果,如遵循交通规则或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然而,在其他情况下,过度从众可能会抑制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保持独立思考,避免盲目从众。
第六章 社会心理学从众

有机构做背景的权威易于发挥社会权力
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当你不愿意服从的时候,有人站起来反抗,你 也会反抗。这就是释放效应
对经典研究的反思
纳粹德国的阿道夫.艾希曼:“我只是执行了 命令而已。” 阿西和米尔格拉姆的实验说明了服从如何先于 道德发生。他们都强制人们违背自己的意愿。 他们揭示了行为与态度之间的关系,情境的力 量,以及基本归因错误的强度。
谁会从众
个性 – 个性与从众行为的相关非常低 文化 –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我们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逆反 – 个体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 坚持独立性 – 虽然我们不希望自己太离群,但又通过个人 的风格和衣着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性
从众有助于发展密切的人际关系吗? 深思熟虑有助于减少从众行为吗?
从众不仅仅是与其他人一样地行动(迫于明确 的命令引起的行为是服从),而是指个人受他 人行为的影响,在行为和信念上发生改变。 从众表现为顺从和接纳 顺从:做自己不喜欢的但是别人期待的事情 接纳:真诚的、内在的认可别人是对的
从众的经典研究
通过微型的社会世界—实验室微观文化,简化 和模拟了了服从
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 权威的结构性 不服从的同伴参与者的释放效应
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无法看到受害者的实际情况时,伤害行为就没 有那么犹豫 如果能够清楚地听到“学生”的辩解,降到 45%,如果要“教师”把“学生”的手恩到电 击板上,只有30%。 如果能将对方看成活生生的人,伤害行为就会 减少。
凝聚力
群体外的人对我们的影响要小于我们自己群体 内的少数派观点对我们的影响。 一个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 大。 人们在乎群体对自己的接受,不愿意唱反调
从众效应教案

从众效应教案教案标题:从众效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众效应的概念和原理。
2. 分析众效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 探讨如何应对众效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信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什么是众效应?a. 定义:众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或意见。
b. 原理:众效应主要由信息不对称和社会压力引起。
2. 众效应的类型:a. 信息性众效应:个体模仿他人的行为或意见,因为他们认为对方拥有更准确的信息。
b. 规范性众效应:个体模仿他人的行为或意见,因为他们希望获得社会认同或避免被排斥。
3. 众效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a. 模仿行为:个体会模仿他人的行为,尤其是在不确定的情境下。
b. 观点一致化:个体会调整自己的意见以与群体保持一致,即使他们本来持有不同的观点。
c. 抑制个体创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a. 引入众效应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受到众效应的影响。
b. 提出问题:你是否曾经因为别人的行为或意见而改变了自己的决策?2. 知识讲解(15分钟):a. 解释众效应的定义和原理。
b. 分析众效应的类型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 案例分析(20分钟):a. 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众效应现象。
b.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个体会受到众效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他们的行为有何影响。
4. 讨论与总结(15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对众效应,保持独立思考和自信。
b. 汇报和总结: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总结出有效应对众效应的方法。
5. 拓展活动(10分钟):a. 提供额外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众效应的研究和实际应用。
b.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自己或他人受到众效应影响的情况。
评估方式:1.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众效应现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从众

第六章从众第一节什么是从众一、概念从众: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不同与你单独一人时的行动。
当你脱离群体时,你的行为和信念是否保持不变。
第一节什么是从众从众的表现形式:顺从:由外部力量施压而违心的从众行为。
服从:由明确命令所引起的下级服从上级接纳:真诚、内在的从众行为二、经典从众研究群体样本●暗示性:哈欠的传染性;朋友社会系统的作用心境联结:在同一工作团队里人们的心境通常非常相似。
同一社会网络中个体倾向相似:肥胖、失眠、孤独、幸福和吸毒自杀模仿-维特效应(戴维·菲利普)●2009 年伯格重复了米尔格拉姆的实验。
最高——150 伏70% 的参与者任然会服从。
尽管大多数参与者都表达了对学习者健康的关心,但这并不能预测他们会终止实验还是会服从命令。
参与者声称对自己的行为的责任感才可以预测他们是否会服从命令。
如果经过四次回复的怂恿后,参与者仍然希望停止,那实验便会停止。
否则,实验将继续进行,直到参与者施加的惩罚电流提升至最大的450伏特并持续三次后,实验才会停止。
二、引起服从的因素1.受害者的情感距离米尔格拉姆实验40%、30%战争法允许从40000英尺高的地方对手无寸铁的村民投掷炸弹,但不允许对他们开枪射击。
我们容易贬低远离自己的人或失去个性的人。
积极方面的运用:对个性化的人具有同情心受害者人格化2.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米尔格拉姆实验电话下达命令时21%命令的发出者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性会增加服从率。
权威必须被认为是合法的。
对合法权威的服从。
护士对医生的服从1995-2006年美国30个州70名快餐店经理遵从一骗子警察的命令进行搜身。
我并不想这么做……我只是按照他的指示行事。
2007年麦当劳涉及610万美元的赔偿。
1961年2月11日艾希曼於耶路撒冷受审,艾希曼面对对其犯罪的控诉,都以“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回答。
高级纳粹分子恩斯特·卡尔登勃鲁纳1946年纽伦堡审判被告席哭诉:我只是履行了情报机关应该履行的职责。
从众效应

表现形式:
1、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 2、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 心从众。 3、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
从众的利与弊
利: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 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 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 恼如误会等。 弊: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 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
日本发生地震海啸,核电站爆炸发出巨大 核辐射,有一则消息说沿海城市将受到影 响,食用碘盐能够防止辐射,大家纷纷抢 盐,甚至中国内陆城市的各大超市食盐都 被一抢而空。
小丽寝室里的室友有两个特别喜欢画画, 经常拉起其他室友跟他们一起画,小丽本 来对画画没有兴趣也豪不擅长,但是看她 们都在学画画,她也只有加入她们,后来 小丽在市绘画比赛上还获得了一等奖。
心理效应之 —从众效应
望龙门小学 包月季
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受到群体 的引导或压力影响时,会盲目地跟 从群体的行为,怀疑并改变自己的 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和 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也叫:
羊群效应
乐队花车效应
为什么要从众?
• 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产生 压力; • 与群体保持一致,有安全感; • 融入集体,与集体保持一致;
积极从众: 别人献血,你也献;别人做志愿者、义工, 你也做;别人看书学习,你也看书学 习· · · · · ·
消极从众: 别人摘花,你也摘;别人乱扔垃圾,你也仍; 别人闯红灯,理蹦蹦跳跳的回家途中,突然停下来, 一动不动的望着天,一位阿姨也停下来望 天,看他在看什么,接下来有越来越多的 人停下来望着天,都在好奇观察到底天上 有什么?其实,查理只是仰头止住流鼻血。
从众效应,你了解了吗? 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够合理 从众,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从众效应是什么

从众效应(一)定义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
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的从众正效应;具有消极作用的从众负效应。
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做出勇敢之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并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反之亦然。
(二)启示假如你是十字路口上的一位行人,红灯亮了,然而路面上并无车辆行驶。
这时候,由一人不顾红灯的警告穿越马路,接着两人、三人……人们蜂拥而过,置身其中的你会怎么做呢?倘若你还留在原地,不但别人会说你傻,恐怕连你自己也会这样认为了,这就是被称为“从众效应”的现象。
一件事情,首先不论好坏,只要由人敢做,其他人便蜂拥而至。
“一人胆小如鼠,二人气壮如牛,三人胆大包天”,反正人多,谁怕谁?于是生活中由许多的现象由于众人的参与而被披上了合理的外衣,譬如随地吐痰,随处小便,随意跨栏……若是不幸被人逮着,却极为愤愤不平了:凭什么单抓我了?由本事你把所有xx的全都抓来?尽管如此,“随意”仍在继续。
大家只是想:被逮着了算倒霉,这等方便,不干白不干。
中国人是很会图方便的,于是我们贪图小利的心理在这里暴露到极致。
我们常常认为大众承认的东西就是好的。
对于每样新鲜事物,一个人做,那叫“傻子”;两三个人做,被称为“从众”;十几个人乃至百千人做,则可以称之为“流行”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无法自已,我们很难自已,因为谁都不愿搞特殊,受嘲讽,到头来闹个“傻子”的“罪名”。
那么,同样的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又是怎样呢?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中国人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十字路口,红灯亮了,路面上没有车辆行驶。
中国人习惯性地穿越马路,走到一半突然发现前后没人,回头望去,外国人全部秩序井然地站在原地等候,其中一人诧异地看着他:“你有毛病啊?!”中国人脸刷地红了,羞愧地退回到人群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色龙效应•Tanya Chartrand等人(1999)发现,跟实验助手在一起,实验助手不断地擦脸,不断地晃脚,你也会不断地擦脸和晃脚。
•这种自动的行为,不仅可能自己没有意识,而且很可能所有人都觉得很自然或感同身受。
•暗示,从众•Medalia等人(1958)发现,1954年3月底,西雅图一家报纸报道距北方80英里的一个城市里汽车挡风玻璃被损坏的现象。
4月14日,距约65英里的地方又发生了一起挡风玻璃损坏事件。
一天后,距离45英里的地方又有人报告挡风玻璃损坏。
•西雅图市长向艾森豪威尔总统发出了求助。
•从众好不好?•主要内容•从众•从众•改变个体的观念或行为,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的一种倾向性。
•因为真实或者想象的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Kiesler & Kiesler, 1969)。
•我们相信其他人对一个模糊情景的解释比我们自己的解释更正确,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一个适当的行为方式。
•谢里夫的似动现象研究•被试在一间完全黑暗的房间里集中注意4.5米开外的一个光点。
光点看上去象是在移动(似动错觉)。
要求被试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
•第二阶段•让被试与其他两位都经历过第一阶段的人组成群体,每人都大声说出自己的判断•对光点移动距离的估计渐渐汇聚成群体标准(M. Sherif, 1936)•研究结果•阿希实验•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对从众实验的评价阿希的从众实验确实显示了它的规律性,只要是在阿希的实验情境里,人们必然会产生从众行为,这是由于群体的压力所致。
许多国家和地区如黎巴嫩、中国香港、巴西、津巴布韦、挪威、加拿大、日本等,都进行了重复实验,得出了大致相似的结果。
因此也可以说,人们在临时拼凑的群体中,虽然彼此素不相识,群体中多数人的行为尚且能作为一种压力而使个体产生从众行为,如果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即在各个体之间相互熟悉的情境中,当群体中大部分成员发生相同行为时,可能对个体造成的压力会更大,更会迫使其发生从众行为。
•两个实验有何不同?•似动实验•缺乏稳定的参照点•情境模棱两可,参加者无法做出绝对肯定的判断•线段实验•社会压力与社会规范•从众行为•信息性社会影响•情境模糊不清•情况处于危急时刻•规范性社会影响•正确答案很明显•群体压力•即便群体是明显错误的、正确答案是相当明确的、个体也有强大的保持正确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从众行为。
•信息性社会影响✓确认真实情况的需要✓正确完成任务的重要性•正确完成任务的重要性•要求被试将罪犯从一群人中辨别出来•“罪犯”的图片•“罪犯”不同着装,混同于其他3个人当中•决定的重要性程度•低:告知被试这是一次预实验,目的是挑选实验材料•高:告知被试这是一个真实测试,结果将用于警察局和法庭中鉴别证人的识别能力。
被试还可以得到20美元的报酬•任务的难易程度•低:每张图片可以看很长时间,而且看两遍•高:每张图片只呈现0.5秒,勉强能看清•实验结果•1个被试和3个实验助手(假被试)组成团体•假被试每次都会抢先大声说出自己的判断,前6次3名假被试回答正确,第7次3个假被试一致错误判断,观察真被试的反应•在行为很重要而情境又很模糊时,个体容易从众•当行为很重要而情境很清晰时,个体会冒失去社会认同的风险•但是仍有16%的人从众!•团体决策中的信息性社会影响•冒险策略•告诉被试,一开始就可以获得3元钱,并且3个人平分。
如果3个人的答案同时正确的比例达到80%以上,还能得到3元钱。
•结果:被试的回答中判断的风险性更高,给出更多的“这个单词看到过”的回答。
•保守策略•告诉被试,一开始就可以获得6元钱,并且3个人平分。
如果3个人的答案同时不正确的比例达到20%以上,就会输掉3元钱。
•结果:被试回答中采取谨慎策略更多,给出更多“不,这个单词没见过”的回答。
•信息性社会影响的实例•规范性社会影响•阿希线段判断实验的结果•正确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影响从众的因素•情境因素•团体规模•团体一致性•团体凝聚力•个体因素•自我意识•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个体的控制愿望•情景的力量•体验活动:•在一节课的中间起立•在餐厅里大声唱歌•穿一套西服打高尔夫球•要求乘坐公交车的乘客让座•影响从众的因素团体规模:团体规模:从众行为与群体规模密切相关。
群体规模越大,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为的人数越多,则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就越大,个人很容易采取从众态度。
反之,群体规模小,个人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较小,则容易产生抵制行为。
群体人数与从众效果•情境因素:团体规模•米尔格拉姆的现场研究(1969)•米尔格拉姆等人让其同伴在一条热闹的街道上仰头看对面楼房第62层的窗户,当1人仰头看时,过路人停下来看的只有4%;当5人仰头看时,过路人停下来看的上升到16%;当10人仰头看时,上升到22%,当15人仰头看时,则达到了40%。
后来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的结果。
有学者研究了耶路撒冷汽车站的排队现象。
当2人或4人排队时,新来的乘客很少去排队;当有6人以上排队时,新来的乘客一般也会跟着去排队;排队的人越多,则其他人越倾向于排队。
•情境因素:团体的一致性•当有一人与群体意见不同时,从众率会比通常下降达75%,无论持异议者是令人尊敬的专家还是普通人•即使持异议者的答案也是错误的,也会降低从众比率•团体中的同盟.当拥有同盟时,即使参加同盟的人数处于劣势,仍能起作用•情境因素: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凝聚力:群体对个体的吸引程度•群体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就越大•对群体的承诺•承诺:个体愿意留在群体内的倾向性•个体对群体的承诺越强,其感受到的顺从于群体规范的压力就越强•其他情境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信息的模糊性、从众行为的公开性和权威人士的影响力等。
(1)信息的模糊性。
若外来的信息本身十分模糊,模棱两可,则对个体的判断与认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而增加了从众行为的可能性。
克瑞奇菲尔德改变了阿希的实验条件,实验中呈现了性质不同的、模糊性程度不等的五种刺激系列。
其中,简单明了的线段长度比较时,从众行为为30%,而模糊难辨的星形与圆形的面积比较时,从众行为升高为46%。
(2)从众行为的公开性。
从众行为公开程度越高,人们作出独立行为就越少,从众倾向就越大。
阿希的实验中,被试的从众行为是公开表示的。
若是采用匿名的方式,则从众行为就会减少。
多伊特在实验中观察被试当众和私下两种情境下的从众行为。
结果发现前者为30%,后者为25%。
由此可见,匿名情境降低了群体压力,削弱了被试的孤立感。
(3)权威人士的影响力。
人们的从众行为为周围人们的行为所影响,其中地位高的人,即权威人士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力。
人们往往听从权威者的意见,而忽视一般成员的观点。
高地位者之所以能影响低地位者,使之屈服于群体规范,乃是因为他被认为有权力和能力酬赏从众者而惩罚歧异者。
此外高地位者比低地位者显得较自信能干,经验丰富,能得到较多的信息,这样就赢得了低地位者的信赖。
所谓“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案例:乱穿马路•一项现场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主题是观察人们乱穿马路的从众行为。
研究者先统计了无视路标的行人2400人,发现他们乱穿马路的比例为25%,研究者让其助手扮演一个穿戴讲究、举止文雅而不乱穿马路的“行人”时,人们乱穿马路的从众行为下降到17%;若助手扮演一个穿戴讲究而有意乱穿马路的“行人”时,则人们的从众行为上升为44%。
说明穿戴体面对行人来说,有一定的权威性。
•个体因素:自我意识•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做事情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不太会从众。
•公众自我意识强的人往往以他人的要求与期望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所以从众的可能性比较大。
•个体因素: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有些人不从众,是为了保持自身独特的自我同一性。
•让被试相信自己最重要的10个态度与另外1000个大学生的态度有的不同,有的完全相同。
让被试参加从众实验,结果发现,被告知与他人态度差异极大的被试,往往通过不接受他人的影响来保持自我同一性(Snyder, 1980)•个体因素:控制愿望•让被试评价一些卡通片的可笑程度(实际上这些卡通片并不可笑),发现,在单独评价时,控制愿望高或低的被试没有显著差异,在团体评价时,控制愿望高的人不大会去附和别人的较高评价,而是尽可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
•社会压力:文化差异•从众与顺从•顺从•个体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事情,尽管有时候并不情愿如此•如何影响他人•企业管理者对下属•我只是简单地命令他们按我要求去做•我以十分谦逊的方式来要求他们按要求工作•我会对我要求的原因进行解释•情侣之间相互影响•我会发脾气,然后要求他屈服•我表现得十分好,以至于她不能拒绝我的要求•我们会对我们为什么不能意见一致进行讨论•顺从•使他人顺从的技巧•得寸进尺法/登门槛效应•低球手法•理发店的推销方式:洗发——剪发——烫发。
•以退为进手法•………•从众、顺从、服从•这种麻木既弥漫在集中营的施害者身上,也弥漫在受害者身上;弥漫在法庭上的审判者身上,也弥漫在被告身上;弥漫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
•在集中营里,无论囚犯还是看守,他们要继续自己的生活,一天一天地活下去,就不得不把毒气室和焚尸炉——杀戮和死亡看做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得不把他们自己的作用看得很轻,不得不像被注射了麻醉药或喝醉了酒一样让麻木状态占据自己。
•在这种共享的麻木之上,他们形成了一种使恶得以日常化的合作关系。
在这种环境中,是非、善恶、生死等基本伦理问题都消失了,只剩下各种本职工作的日常计较。
•《生死朗读》对那段惨绝人寰往事的观点非常独特:它不再关注那些惨无人道的罪行,也没有惨烈的画面作为刺激,而是全心全意把焦点放到了普通人身上,通过他们的转变来折射出那段罪恶的往事。
“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罪恶之中,像汉娜一样,”斯蒂芬·戴德利说,“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只是没人关注过他们而已。
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付出了更为惨痛的代价。
”•服从权威•合法权威:影响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服从权威(Obedience)•服从是任何文化都崇尚的社会规范,使社会良好运作的基本前提•但是,人类社会不乏由于服从带来的严重甚至悲剧性的后果•服从权威的经典实验•服从行为•权威的命令非常荒谬时,为什么大多数人仍然服从?•服从的人是疯子吗?•普通人会服从权威吗?•米尔格拉姆的经典研究(1963, 1974, 1976)•服从权威的经典实验•实验设计:•实验目的: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和学生:教师——真被试,学习者——实验助手•如果学习者答错了,教师就给予电击惩罚,每错一次,电压就升高一个等级(升高15V),电压从15伏到450伏不断加大•服从权威的经典实验•服从权威的经典实验•服从权威的经典实验•服从权威的经典实验•如果教师服从实验者的命令,学习者的反应•在75, 90, & 105v时发出哼哼声•在120v时喊叫“痛啊!”也不想参加这个实验了!不要做了!”•在270v 时痛苦地尖叫、坚持要停下实验•330v后,不再叫喊, 挣扎、蹬踢墙壁•服从权威的经典实验•如果“教师”请求停下或是询问该做什么,实验者便平静地告诉他:❿请继续❿实验要求你继续下去❿继续,这很重要❿你没有别的选择,你必须继续•指令按顺序使用,只有上一个指令失效时,是用下一个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