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效应与从众心理
羊群效应实验的启示: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羊,不要随波逐流

羊群效应实验的启示: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羊,不要随波逐流科学家们经过观察发现,羊群是一种散乱无序的组织,众多的羊待在一起,总是闹哄哄地左冲右撞。
有趣的是,只要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它的羊就会不约而同地一哄而上,不管前面是鲜美的青草还是凶恶的狼。
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作“羊群效应”,用来概括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因此,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羊群效应是不好意思的心理根源之一。
由于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个人不可能掌控所有的事情,对于那些没有把握的事情,人们为了避免犯错,往往选择“随大流”。
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只好跟着别人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敢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以免被孤立。
这就造就了人们的从众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容易不加分辨,盲目跟从某种思想或行为,从而导致谬误、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写过一段十分形象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行为: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
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虽然已经迟到很久了。
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
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
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
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
“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
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
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
“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
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
“向东去!向东去!”……这段文字虽然是虚构的,却形象地反映了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并非文学家的凭空捏造,心理学家阿希在1956年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招募了一批实验参与者,都是大学生,他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7人,让同一个小组坐成一排。
在这7人当中,有6人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1人是真的被试者身份。
原来这就叫:羊群效应

原来这就叫:羊群效应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努力,却总是做不出成绩的话,不妨了解一下我今天说的一个概念:羊群沁原来这就叫: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人的一种天性什么是羊群效应呢?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群羊面前设置了一个栅栏,领头的羊纵身一跃跳过栅栏,后面的羊也跟看跳过去。
接下来的一幕就有趣了,工作人员将栅栏移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时,仍像前面的羊一样跳了一下,就好像栅栏还存在一样。
这就是"羊群效应"。
所以,有经验的牧民在放牧时,往往只要控制好领头的羊,这样羊群就不会走丢了。
简单来讲,"羊群效应"可以理解为一种从众心理,跟风、随大流,别人干什么, 我也干什么。
原来这就叫:羊群效应这听起来,似乎是在批评一些人没有主见,没有判断力,盲目跟风,但我认为,这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z每个人都有羊群效应。
比如我们去饭店吃饭,如果一家店到了饭点还依然没什么客人,那么很多人是不会选择冬家店的O 反过来,如果某家店里的人很多,甚至出现取号等候就餐的情况,那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很多人宁愿等上一会,也要在这家吃。
原因很简单,这其实就是从众心理在起作用。
当我们看到_家店里没什么客人光顾,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这家店不行,不然怎么会没有客人。
反之,我们看到某家店里的客人爆满,大家都来这里吃饭,那么潜意识里就会有—个声音:这家肯定不错,要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
事实到底如何呢?我们的这种跟风,很大概率是对的。
没人光顾的那家店确实不怎么样,而大家都争相涌进去的那家店确实不错。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商家新店开业时,会安排一些人进店吃饭的原因,人多就是一种说服力。
这只是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但依然可以看到"从众"的威力和价值。
原来这就叫:羊群效应很多时候,跟看别人的脚印走,确实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的弯路。
跟看别人的选择,确实让我们受益匪浅,高效且有效。
所以,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会深受从众心理的驱使,习惯服从大多数,妥协大多数。
羊群效应: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与影响羊群效应: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与影响(理论)

羊群效应:群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与影响一、引言在人类社会和动物群体中,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一种奇特的现象:个体的行为受到群体中其他多数成员行为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行为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这种现象被称为羊群效应,它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广泛存在,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深入理解羊群效应的本质、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和应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羊群效应的概念与起源(一)概念界定羊群效应,又称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而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并非基于个体对自身利益的理性分析,而是受到群体压力或群体行为所传达的信息影响。
例如,在投资领域,当看到大多数投资者都在购买某一只股票时,许多人会跟风购买,而不考虑该股票的真实价值。
(二)起源与发展羊群效应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对动物群体行为的观察,尤其是羊群在迁徙或觅食过程中的行为。
羊群中的羊往往会盲目地跟随前面的羊,而不考虑其他因素。
这种行为模式在人类社会中也广泛存在,并引起了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等多学科领域学者的关注。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羊群效应不仅存在于简单的行为模仿中,还涉及到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影响。
三、羊群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一)信息不对称1.有限信息下的依赖2.在许多情况下,个体所拥有的信息是有限的,难以对复杂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
此时,群体的行为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
例如,在选择一家新餐厅时,如果周围很多人都推荐某一家餐厅,个体可能会认为这家餐厅一定有其独特之处,因为他们相信其他人的选择是基于一定的信息和经验的。
这种对他人信息的依赖导致了个体跟随群体的行为。
3.信号传递与解读4.群体的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号,个体通过解读这些信号来获取信息。
当大多数人都采取某种行动时,个体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暗示这种行动是正确的或有利可图的。
从众心理羊群效应课件

1. Definition 2.Origin of the phrase e in politics 4. Use in science e in microeconomics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3. Use in politics
The bandwagon effect occurs in voting: some people vote for those candidates or parties who are likely to succeed (or are proclaimed as such by the media), hoping to be on the "winner's side" in the end.The bandwagon effect has been applied to situations involving majority opinion, such as political outcomes, where people alter their opinions to the majority view (McAllister and Studlar 721). Such a shift in opinion can occur because individuals draw inferences from the decisions of others, as in an informational cascade.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销售方法:利用“羊群效应”完成交易

销售⽅法:利⽤“⽺群效应” 完成交易在⼼理学上有⼀种称为“⽺群效应”的现象,其实,凑热闹和随波逐流是⼈性的特点,也就是⼀种从众⼼理。
利⽤客户的从众⼼理进⾏销售时要注意适度,不要让客户觉得我们在忽悠他,产⽣被欺骗和愚弄的感觉。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有关销售的⽅法,⼀起来看看吧! 在⼼理学上有⼀种称为“⽺群效应”的现象。
⽺群是⼀种很散乱的组织,它们在平时会盲⽬地左冲右撞,但是⼀旦有头⽺发现草场⽽⾏动起来,其他的⽺也会不假思索地⼀哄⽽上,全然不考虑旁边是否有狼或不远处是否有更好的草。
简单地说,就是头⽺往哪⾥⾛,后⾯的⽺就跟着往哪⾥⾛。
“⽺群效应”也可以称为“⽺群⼼态”,也就是⼀种从众⼼理。
其实,凑热闹和随波逐流是⼈性的特点,在百货公司或超级市场,⼈们要是看到别⼈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抢购某种产品,也⼀定会毫不犹豫地加⼊抢购者的⾏列。
这些顾客并⾮真的需要这些东西,这种产品也未必物美价廉,主要就是由于⼈们有从众的⼼理,看到别⼈购买,就会盲⽬地认为这么多⼈的选择⼀定不会错,所以也对产品产⽣了信赖感。
在销售中,销售员也可以利⽤⼈们的这种从众⼼理来促成交易。
⽐如,销售员可以对客户说:“⼤家都买了这个东西”或“隔壁和对⾯的太太都各买了⼀打”。
事实上,“⼤家”是否真的都买了,是不可验证的,也是不重要的,对客户来说,我们只要讲“⼤家”这两个字,就可以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
⽇本“尿布⼤王”多川博就是利⽤从众⼼理来打开销售市场的。
在多川博创业之初,他创办的是⼀个⽣产销售⾬⾐、游泳帽、防⾬⽃篷、卫⽣带、尿布等⽇⽤橡胶制品的综合性企业。
但是由于公司泛泛经营,没有特⾊,销量很不稳定,曾⼀度⾯临倒闭的困境。
⼀个偶然的机会,多川博从⼀份⼈⼝普查表中发现,⽇本每年约有250万婴⼉出⽣,如果每个婴⼉⽤两条尿布,⼀年就需要500万条。
于是,他决定放弃尿布以外的产品,实⾏尿布专业化⽣产。
尿布⽣产出来了,⽽且是采⽤新科技、新材料,质量上乘;公司花了⼤量的精⼒去宣传产品的优点,希望引起市场的轰动,但是在试卖之初,基本⽆⼈问津,⽣意⼗分冷清,⼏乎到了⽆法继续经营的地步。
什么是羊群效应_具体的表现

什么是羊群效应_具体的表现羊群效应是指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那么你对羊群效应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羊群效应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羊群效应的概念“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无论意识到与否,群体观点的影响足以动摇任何抱怀疑态度的人。
群体力量很明显使理性判断失去作用。
经济学中羊群效应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的表现生活中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理由。
人们有一种从众心理,由此而产生的盲从现象就是“羊群效应”。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个性去“随大流”,因为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情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没把握的事情,往往“随大流”。
持某种意见人数多少是影响从众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压力是另一个决定因素。
在一个团体内,谁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孤立,甚至受到惩罚,因而团体内成员的行为往往高度一致。
“羊群效应”告诉我们,许多时候,并不是谚语说的那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市场中的普通大众,往往容易丧失基本判断力。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真实的或是臆想的压力所引起的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经济学里经常用“羊群效应”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1)由于“羊群行为”者往往抛弃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随别人,这会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
但这一情况有两面的影响:第一,“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
(2)如果“羊群行为”超过某一限度,将诱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现象一一过度反应的出现。
(3)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
这时由“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由于信息相似性产生的类羊群效应由于信息不完全产生的羊群效应从众效应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反之,庸俗的从众行为往往会导致班风、舍风消极落后.大学校园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

浅谈生活中的“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的现象。
现在,在管理学上,通常用它来描述企业的一些市场行为现象。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有则幽默讲: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
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
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
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
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曾经有一只兔子听到“咕咚”声响,大叫“不好了,咕咚来了”,结果,动物们都恐慌地跟着跑起来。
动物如此,人也不见的有多高明。
有一个人白天在大街上跑,结果大家也跟着跑,除了第一个人,大家都不知道奔跑的原因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根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
甚至连后面的人也停下了脚步,努力地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从2003年的“非典”时期的疯抢“板蓝根”到前段时间发生核泄露后的“盐荒”,从全民炒股到今天的房价问题,都真实的反映出“羊群效应”随处可见。
有学者曾经进行过一项有关从众心理的实验,结果发现在被测试的人群中仅有1/4~1/3的人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陈毅广场,一场不期而遇的踩踏事故,让36条年轻的生命还没来得及听到新年的钟声,就将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一刻。
近年来,类似的悲剧在国内外屡屡发生。
在拥挤狭小的空间里,人们的手脚为何成为扼杀别人生命的铁蹄?人群就像磁铁,对每个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有时候,原本有序的人群可能会因为一个小小的诱因而崩溃。
大多数人会因为恐惧而“慌不择路”,这被称为“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小到中国式过马路,大到富士康连续跳楼事件,许多社会现象都与这个效应有关。
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随大群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看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近年来,从一些贪官警示录的教育片中发现,这些昔日的政府官员、今日的阶下囚们在反思自己最初跨入腐败堕落之路时的心理,大多数总有这样的辩解:“现在大家都这样,你给人家办事,人家给你点答谢,我不过是随大流”,“我不带头搞不正之风,但你捞我也捞,不捞白不捞”。
如,原四川省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勇在狱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开始,我小打小闹地接受了不少人送的‘好处费’,后来在收受了大笔的‘好处费’后,我见没有什么事,就产生了一个错觉,认为这就是随大流,只有随大流才能进步。
大笔大笔的‘好处费’使我的胆量得到了锻炼。
后来,接受上百万元的贿赂也不心虚了。
”他们在讲这些话时,大有“理直气壮”之慨。
上帝是公平的,给了每个人一次生命。
但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决定了每个人的生命长度不同。
我们的人生往往被各种狂潮般的价值观冲击着,那些被引以为信条的价值观真的值得我们舍命拥抱吗?有没有哪怕一次,我们勇敢地做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人,从人性出发,为自己的人生抉择,并勇敢地去承担结果。
看来,摈弃“羊群效应”、“从众心理”是我们立志做一个独立完整之人的首选。
于是乎,我们便尽力做到热信息冷处理,不随便跟风。
因为,看透彻想清楚了再行动也不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