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师夷在京会见郑万隆、吴兆龙、姚海天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的重要战场——通州起义

辛亥革命的重要战场——通州起义

辛亥革命的重要战场——通州起义调查革命机关工作,再三强调正值南北议和停战时期,切勿轻举妄动。

蔡德辰据理力争,驳斥余的观点,致使“两不相协,遂至用武”。

随后,余临江败兴离开张家湾。

同日,清廷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得到密报称:北方革命党团,有共和会、铁血会、光复会、急进会……成立北方协会。

最近在通州、南苑、齐化门、阜成门一带毅军驻地……秘密机关设在张家湾铁血会头目王治增家,今又有余临江来报“明天就要举义”。

袁闻讯大惊,当即下令毅军出动镇压。

1月15日凌晨,毅军第十二营管带马松图率领马队两百余骑,突然包围了张家湾花园府胡同王治增的家,鸣枪示警,蔡德辰等奋力反抗。

最终,清兵抓捕了蔡德辰、王治增、王丕承、杨兆林、张文炳、雷茂林等6人,并押至毅军提督府。

敌人还从王家搜走器械、旗帜多种,家中什物也被劫掠一空。

王斌当时也在场,受伤昏倒,未被敌人抓走。

事后,姜桂题跑到华北书院厉声训斥院长美国人高厚德说:我对你们洋人,一向恭敬,殊不知你们不识抬举,反而教人民仗势欺人,为非作歹,生闹革命造反,叛逆皇上,这真是我想不到的事情。

你们书院的师生运动我的部下造反,要推倒朝廷,闹得我的脑袋都要保不住了,真是可恶。

老奸巨猾的姜桂题曾提出由高厚德作保,将蔡德辰领回去,自行处理。

高厚德不敢保证蔡德辰不再领导学生闹革命。

1月17日,敌人将蔡德辰、王治增、王丕承、杨兆林、张文炳、雷茂林等6人,押赴通州东关外土坝刑场。

临刑前,年仅19岁的蔡德辰对围观的群众说道:“我为同胞自由幸福而死,诸君如以我死得其所,请为我叫一声好!”顿时,群众中爆发出雷鸣般的叫“好”声。

蔡德辰生前曾与同邑某女士相识,她也是通州华北协和书院学生,“二人情好甚笃,遂订婚约。

武昌起义,德辰当送女士至其京寓,及抵女家,德辰出悔约书以示绝,女士知德辰许身革命,亦不相强。

及闻德辰死,竟矢志不嫁。

”(胡鄂公:《辛亥革命北方烈士传》,载“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3辑,第165-166页)为纪念蔡德辰,书院师生于1912年4月在校园内建立起蔡德辰烈士墓碑,并在图书馆内挂起蔡德辰的遗像。

蒋介石与“庐山谈话会”

蒋介石与“庐山谈话会”

蒋介石与“庐山谈话会”来源:《文史天地》杂志作者:贺伟时间:2011-02-081937年7月17日上午,中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会”正式发表《抗战宣言》,郑重宣布:“中国正在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我们不能不应战。

至于战争既开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发表的《抗战宣言》正式拉开了伟大的全民族的抗战序幕。

毛泽东同志指出:蒋介石7月17日在庐山发表的《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

”“庐山谈话会”也因为《抗战宣言》的发表而载入史册。

一1937年盛夏,熙熙攘攘的庐山显得比往年更加热闹。

各风景点出现了很多胸佩“五老峰”徽章的学者名流,一群群记者跑前跑后,抓紧时机采访,照相机不停地闪动。

原来,他们都是应邀前来出席“庐山谈话会”的代表,从全国各地来到庐山,交流对时局的看法,共商国事。

1931年日军占领东三省以来,得寸进尺,步步紧逼。

国民政府却一再妥协求全,步步退让,几年来与日本分别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淞沪停战协定》,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

国民政府的妥协引起全国人民和部分国民党官兵的强烈不满。

1933年5月,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在张家口组织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数月中重创日伪军,民心大振。

国民政府不仅不予支持,反而出兵镇压,9月同盟军失败,吉鸿昌惨遭杀害。

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还对主张抗日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疯狂围剿。

国民政府的行动进一步引起人民和部分国民党军队的反抗,1936年12月12日,西安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兵变。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积极从中调解,蒋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日,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袁世凯时代所封官职爵位名录

袁世凯时代所封官职爵位名录

袁世凯时代所封官职爵位名录1914年5月袁世凯筹备帝制,设立参政院。

1915年夏袁世凯指使杨度等“筹安会六君子”鼓吹君主实较民主为优,公开策划恢复帝制,12月恢复帝制,改次年为洪宪元年,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改称大总统。

文章记录从筹备帝制起至袁世凯病逝所封授的人员167人。

由于资料不全,本人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1.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黄陂人,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副总统、参政院院长1915年12月15日册封武义亲王2. 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备学堂,北洋三杰之一,1914年6月30日建威上将军,陆军总长兼管将军府事务,国务卿。

3. 张勋:(1854-1923)字绍轩,江西奉新人,辫帅。

1914年6月30日定武上将军,长江巡阅使;(支持复辟)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4. 张锡銮:(1843-1922)字金波,浙江杭州人,清监生。

1914年6月30日镇安上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节制吉林黑龙江军务); 1915年8月22日彰武上将军,(督理湖北军务);1915年12月22日振威上将军、一等伯爵、参政院参政。

5. 冯国璋:(1857-1919)字华甫,直隶河间人,北洋武备学堂,北洋三杰之一,1914年6月30日宣武上将军,(督理江苏军务)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6. 段芝贵:(1869-1925)字香岩,安徽合肥人,北洋武备学堂。

1914年6月30日彰武上将军,(督理湖北军务);1915年8月22日镇安上将军,(督理东三省军务);(支持复辟)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7. 龙济光:(1876-1925)字紫丞,云南蒙自人,土司出身。

1914年6月30日振武上将军,(督理广东军务)1915年12月21日策封一等公爵1916年1月28日加郡王衔,云南查办使8. 姜桂题:(1844-1922)安徽亳县人,清太子少保,赏黄马褂。

百年中国解说词

百年中国解说词

百年中国解说词开篇:20世纪,正从我们的视野中慢慢消失。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这是一个从屈辱走向自豪的世纪,眼泪与欢笑都在我们心间;这是一个从贫弱走向富裕的世纪,乞求与满足我们全都记忆犹新;这是一个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世纪,善良与宽容是我们永恒的情怀;这是一个从专制走向民主的世纪,呐喊与探寻是我们不变的性格;这是一个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世纪,战争与和平我们曾历尽沧桑……穿越一个世纪的风雨,让我们做一次深情的回望。

20世纪正渐渐远去,那一幕幕交织着中国人痛苦与欢乐的瞬间却变得越来越清晰——100年的中国,经历了无数的狂风巨浪,每次他都在痛苦和奋起,在烈火中涅槃。

站在新千年的门前,中国人终于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终于可以从容规划未来,一百年了,中国的容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绚丽灿烂。

历史是一条割不断的长河,我们不妨将时针倒转,回到19世纪,回到20世纪的前夜,那是一个黎明前的漫漫长夜。

那时候,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时针的节奏依然缓慢,南船北马、男耕女织是中国千年不变的风景,这是一个勤劳而朴实的民族,这是一个正在经苦难、正在苦苦乞求的民族,从世纪初留下的影像资料看,我们可以感受100年前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存姿态。

当时国人还没有意识到危机已经迫在眉睫。

长城环绕着北中国,从19世纪中期以来,这个巨大屏障的防卫功能开始丧失,这是当时中国正在萎缩的版图,割地赔款成为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痛苦与屈辱,长城无声地经历着风霜雨雪,无声地见证着一切。

国力衰败而统治者却在享受人间的奢华,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耗尽了大清王朝建造北洋海军的全部费用。

当这座石坊静静地卧在昆明湖上的时候,中国的海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平静,硝烟弥漫在中国的天空,炮声震惊着封闭的中国,当20世纪悄然降临的时候,等待中国的又将是什么呢?第一集:风雨世纪初①新世纪光绪二十五年,腊月初一。

和往常一样,紫禁城里显得异常宁静。

光绪因病破例没有去圣母皇太后慈喜面前请安,早朝更是在两年前就取消了。

辛亥革命的重要战场——通州起义

辛亥革命的重要战场——通州起义

辛亥革命的重要战场——通州起义作者:王培来源:《北京档案》2011年第09期通州位于北京东南,距城区仅十多公里,是京城东部交通的枢纽和重要门户。

最早在通州开展反清活动的革命志士王治增(1853-1912),字如川,回族,通州张家湾人。

他幼年受教于伯父,以字写得好,做了某州县巡检司的誊录,并升任巡检,后还乡教授生徒。

他研读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痛恨清廷专制统治,曾开设讲习所,办理阅报社,宣传民主进步思想。

1907,王治增与同盟会员丁东第相呼应,加入振武会,后发展为铁血会,担任副部长,逐步成为共和会、同盟会的骨干分子。

在他的影响下,杨兆林、王斌、朱永、纪成海,及其三个儿子王丕显、王丕谟、王丕承都加入了共和会。

当时,通州共和会支部的领导机关就设在王治增家中。

另一名通州革命团体的主要领导人蔡德辰(1893 -1912),又名振民,湖北蕲春人,幼随父读,稍长去武昌,曾从美国传教士习英文。

以后到北京求学,入鼓楼西豫文中学,开始参与反清活动。

1910年,蔡德辰与革命党人钱铁如、罗明典等人在北京建立共和会北京分会,加紧与各地革命党人的联系。

1911年春,他转至通州华北协和书院学习,继续从事革命活动,秘密组建了共和会通州支部,担任支部长。

据书院四川籍学生杨学羔回忆当时的蔡德辰:“……辛亥年春,升入书院深造。

他就向书院师生进行革命宣传工作。

因为他的介绍,书院一部分师生就与北京国风报社社员田桐、白逾桓、杨时杰取得联系,有文字的交往。

该社每日赠送书院报一份,最为书院师生所欢迎。

书院师生既受到如上所说的诸般影响,对清廷极端的不满,而蔡德辰的为人,一向又为书院师生所敬爱。

因此,武昌起义后,他就无形地被拥戴为领导书院师生革命的领袖。

”(杨学羔:《华北协和书院师生的革命活动》,载《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五集,第443-444页)一、策反毅军在蔡德辰等人领导下,通州日益成为北京近郊革命活动的基地。

武昌起义后,北方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曾接连受挫,书院进步师生认为失败原因在于起义部队驻扎滦州、石家庄,距北京较远,不能朝发夕至,乘虚入京,坐失良机。

秋之白华

秋之白华

秋之白华秋之白华唐铮1935年2月,在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途数月后,留在根据地的瞿秋白在转移途中被捕。

在狱中,他写下了那篇引起后世巨大争议的《多余的话》,随后从容就义。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人物中,瞿秋白无疑是具有独特气质的一个。

他在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弥漫之时临危受命,又在数年后为他人的错误路线负责而受到不公正对待。

在生命最后时刻,他对自己作了严厉到苛刻的解剖,甚至不免流露一些消沉情绪,但当他拒绝敌人多次劝降,唱着《国际歌》、《红军歌》从容赴死,他事实上从未背叛自己的信仰和主义。

那正是革命的低潮期。

党在幽暗和挫折中摸索,革命者经历生与死的考验。

数不清的烈士倒下,中国革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一点点开拓着自己的道路。

噩耗传来临危受命1935年4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辑的鲁迅弟弟周建人收到了一封来信,信封背面盖着一个特殊的蓝色长方形印章,说明来自监狱并经过检查。

5月时,鲁迅也收到了同样的一封信,信件的署名都是“林祺祥”,信中说:我在北京和你有一杯之交,分别多年没有通信,不知你的身体怎样。

我有病在家住了几年。

没有上学。

两年前,我进同济医科大学,读了半年,病又发,到福建上杭养病,被红军俘虏,问我作什么,我说并无擅长,只在医科大学读了半年,对医学一知半解。

以后,他们决定我做军医。

现在被国民党逮捕了,你是知道我的,我并不是共产党员,如有人证明我不是共产党员,有殷实的铺保,可以释放我。

这封没头没尾的信,初初看起来让人摸不着头脑,鲁迅却一下子识破了其中禅机:“林”字“双木”即“双目”,是“瞿”字的上半部。

在瞿秋白使用过的四十多个笔名中,这个名字只出现过一两次,它可以蒙混敌人,却瞒不过至交鲁迅的火眼金睛。

在后人对鲁迅和瞿秋白的研究中,无不以令人动容的笔触来刻画两人的深厚友谊。

鲁迅曾手书“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对联赠送瞿秋白,被传为佳话。

而瞿秋白也曾说:“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

汪伪政权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汪伪政权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汪伪政权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德安
【期刊名称】《民国档案》
【年(卷),期】1986()3
【摘要】首次汪伪政权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5月6日至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杭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历史所、上海市档案馆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军事科学院以及其他方面有关学者三十余人,提交论文十七篇。

以日本庆应大学法学部教授池井优为团长,由日本防卫大学、防卫研究所等方面有关学者组成的“日本和平工作学术访华团”一行四人,在北京期间,也顺道出席了部分会议。

【总页数】1页(P14-14)
【关键词】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汪伪政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军事科学院;近代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
【作者】德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
【相关文献】
1.抗战时期日本对汪伪政权政策的变化——以日汪签订的三个条约为中心进行研究[J], 晁佩军
2.抗战时期日本对汪伪政权政策的变化——以日汪签订的三个条约为中心进行研究[J], 晁佩军
3.日本侵华时期汪伪政权统治区学校教科书探析 [J], 吴洪成; 于明珠
4.“纪念园林专业创始人汪菊渊院士诞辰100周年暨汪菊渊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 [J], 李旻;金荷仙
5.动员与控制:汪伪政权农会研究——以原汪伪政权南京特别市为例 [J], 伍小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抓紧有利时机 推动统一进程——统促会召开第四届理事会

抓紧有利时机  推动统一进程——统促会召开第四届理事会

抓紧有利时机推动统一进程——统促会召开第四届理事会 姜 【期刊名称】《统一论坛》 【年(卷),期】1995(000)001 【摘 要】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四届理事会于1994年12月5日在北京皇苑大酒店召开。统促会会长钱伟长、程思远、卢嘉锡、万国权、吴国祯及统促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120多人出席了会议。中共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和有关机关、团体的负责人也应邀出席。会议由全国政协副主席、统促会会长万国权主持。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执行会长钱伟长作了题为《抓紧有利时机,积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工作报告。他说,第三届理事会以来,统促会积极联络海内外民间团体,共同促进中国和平统一,与岛内民间团体举办了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接待了海外一些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的民间团体代表及赞成和平统一的海外侨胞,还邀请台湾一些知名人士参加国庆45周年观礼

【总页数】1页(P8-8) 【作 者】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618 【相关文献】 1.高举反“独”促统大旗 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在“中南美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2005年墨西哥大会”上的讲话 [J], 张铭清 2.总结经验 凝聚共识推动反“独”促统运动深入发展——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四届海外统促会会长会在京隆重举行 [J], 3.抓紧有利时机 积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四届理事会上的工作报告 [J], 钱伟长 4.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凝聚反“独”促统伟力——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代表团访问斯里兰卡、柬埔寨、菲律宾侧记 [J], 徐步军[1] 5.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召开第17次海外统促会会长会议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师夷在京会见郑万隆、吴兆龙、姚海天
六月十八日,余师夷,王兆吉在京邀请姚海天夫妇(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作者姚雪垠之子)、吴兆龙(中央电视台著名编导,编导策划过《牵手》、《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作品)、郑万隆(著名剧作家,《渴望》等电视糸列片编导)在京餐聚座谈大型电视系列剧《甲申奇女传》(暂定名)剧本创作及投拍事宜。

要点如下:
一出品人单位:河南小麻雀动漫影视有限公司(包括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和黄河文化基金会)。

两年总投资六千万左右(包括剧本、策划1000万)。

预计两年票房价值在三亿元以上。

二主创人员。

文学顾问:姚海天。

出品人:余师夷。

总策划:吴兆龙。

编剧:王兆吉(前期);郑万隆(后期)。

剧本要求至迟在2014年5月底前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