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书体演变史1

合集下载

中国书法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演变过程一、殷商—甲骨文二、商周—金文(钟鼎文):《毛公鼎》、《散氏盘》三、春秋战国—石鼓文四、秦朝—小篆:李斯《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稽石刻》五、汉代—隶书:摩崖石刻《石门颂》、蔡邕《熹平石经》;碑刻《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锳碑》、《史晨碑》、《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六、三国—楷书:《荐季直表》、钟繇《宣示表》七、两晋—行书:王羲之王献之:《洛神赋》、《中秋帖》、《鸭头丸帖》,王珣:《伯远帖》八、南北朝—北碑南帖:《张猛龙碑》、《敬使君碑》、《龙门二十品》、《真草千子文》九、隋唐五代—楷书:《启法寺碑》、《董美人墓志铭》《信行禅师塔铭、《龙藏寺碑》等十、唐朝1、楷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等褚遂良:《圣教序碑》、《倪宽赞》等颜真卿:《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自书告身帖》等柳公权:《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2、草书:张旭,怀素、孙过庭3、行书:欧阳询《梦奠帖》、《张翰帖》,颜真卿《争座位帖》,杨凝式《韭花帖》、李邕十一、宋朝—行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十二、元朝—楷书:赵孟頫《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等十三、明朝—董其昌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小纂-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夏商,无器,仅刻甲骨,笔画直,细。

周,冶铜,铸字,字体丰满肥硕。

春秋战国,毛笔生焉,写竹木间,笔画多变,世人不识。

秦,大一统,李斯演小篆。

两汉:小篆繁琐,乃有隶书,隶书简洁。

快写,可得章草。

两晋:楷书乃成,今草与章草分化。

隋唐:楷书鼎盛。

书法字体演变划分

书法字体演变划分

书法字体的演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殷商—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商周—金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春秋战国—大篆: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秦朝—小篆: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汉朝—隶书: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

三国—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始于东汉。

两晋—行书: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中 国 书 体 的 演 变

中 国 书 体 的 演 变

中國書體的演變(學生版)一、書體的演變:(一)、文字:甲骨文→金文→ 大篆→ 小篆→隸書→草書→ 楷書→行書(二)、時代:1、甲古文----商朝2、金文----商、周朝3、籀籀文(大篆篆)----春秋、戰國時代4、小篆----秦朝5、隸隸書----秦、漢6、草書----快速書寫隸書而衍變的7、楷書----三國時完備成形8、行型書----晉代以後(文字非一人一地一時之作。

倉頡頡只是最早"整理"文字的人)二、書體的簡介:(一)、甲骨文甲骨文為殷商時人們將文字刻在龜甲上,紀錄占卜的結果。

甲骨文於清光緒25年﹝1899年﹞開始在河南省安陽縣的小屯村發現。

他們常利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凶;既卜之後,又常於其上刻卜辭以及與占卜有關的記事文字。

甲骨文的字體,很多是象形的,有些筆畫十分複雜,接近於圖畫。

(二)、金文字型特色:介於文字與圖像之間。

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

金文又稱鐘鼎文,又稱彝器款識。

1、金文稱鐘鼎文,專指殷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2、鐘鼎文:由於「鐘」和「鼎」在周代的銅器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也有人稱金文為「鐘鼎文」。

3、彝器款識:彝(一ˊ)。

古代青銅器的通稱。

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

金文=銘文=鐘鼎文=彝器款識(1)、金文介於文字與圖像之間,甲骨文與金文合稱古文。

(2)、殷代圖像金文: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銘文」,又叫「鐘鼎文」、「彝器款識」(3)、彝器款識: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

(4)、款識:鐘鼎彝器所刻的文字。

後世稱書、畫的題名。

(5)、鐘鼎文:由於「鐘」和「鼎」在周代的銅器中佔很重要的地位,也有人稱金文為「鐘鼎文」。

(6)、周代所有鑄刻的銘文內容多是關於祀典、賜命、征伐、約契之類的辭語。

到了周代,銘文長的有二、三百字,如著名的周末宣王時代的《毛公鼎》竟長達四百九十七字。

(7)、又因銘文大多是刻範鑄造的,所以,字的筆畫比甲骨文粗壯些,字體比較凝重,其曲線、直線的變化較多,有的也比較自由開放。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草书: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二者互有其影响和各
自的流派。 初期的草书,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比隶书 简捷。章草改变了横平竖直,笔笔间断的隶书写法,成为 圆转牵连,粗细交替,形态检束的字体。但仍隶意,不同 于今草。
今草:今草的来源相传是汉朝的张芝从章草加以变化 而成的,当时的书家对张芝非常推崇,称他为“草圣”。
元怀墓志:平正工整,茂实刚劲而又娟秀温润,俨然已是 唐人楷书的景象。书刻精妙,字口清晰如新,便于临摹学习, 是初学“魏碑”书体的较好范本。
(四)隋代书法 1、概述 隋代的书法,上乘南北朝,下启唐代,书风巧整兼力,不 离规矩,兼有东晋南朝书法的疏放妍妙,北朝书法的方整遒
劲。初唐大家的风范规模,在此已经初步形成,二王的书风
下开唐朝新风, 布局平正疏朗, 字体端严妍美, 骨秀肌丰,十 分适合初学楷 书者。
苏慈墓志:乃 隋文帝仁寿三年 所立,此碑楷法 成熟而工整,方 中带圆,兼有南 帖和北碑之双美, 集秀丽与雄劲于 一身,风格和欧 楷相近,章法整 齐,结体平正。
(四)唐代书法 1、概述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 “书至初唐而极盛。” 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 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此后有创 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 京、孙过庭等。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 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 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之态。
(三)魏晋书法 1、概述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 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时代。 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 然 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 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 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学 书者莫不宗法“钟王”,盛称“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献 之),尊王羲之为“书圣”。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

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中国文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殷墟文字”。

据考古发现,甲骨文是最早期的成体系的古汉语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所以每当人们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就需要占卜,所以才会在甲骨上面刻上了文字,并且因为古人相当重视占卜,所以甲骨文就这样慢慢的传承了下来,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的进步,最终慢慢的演化成为了后来的汉字。

2.金文金文是指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金文运用了约八百年,从商代末期到秦灭六国。

金文课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其最长之文,仅有四十余字)、西周金文(金文逐渐兴盛,多记载天子之事)、东周金文(多记录王公大成之事,全盛时期)、秦汉金文(金文渐渐衰败)。

3.篆书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容易书写。

4.隶书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5.楷书我国的楷书,虽然在东汉时期已经有萌芽,但是真正文人化的楷书的出现还是在魏晋时期,楷书从民间萌芽走向书法正统,作为一种时尚被当时的文人士大所学习。

这也是我们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汉字。

6.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不论年代,凡是写的潦草的字都算是草书。

草书起始于汉朝,是为了是写简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草书的特点是跌宕落笔,运转龙蛇,一气呵成。

书法字体历史演变顺序

书法字体历史演变顺序

书法字体历史演变顺序
书法字体的历史演变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用于商代的祭祀和卜辞记录,其字形粗犷简洁。

2. 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的一种书法字体,用于铭文和铭文刻经,字形变得更加规整,笔画清晰明朗。

3. 隶书:隶书是秦代的一种字体,用于行政文书的书写。

其特点是笔画流畅,用笔准确,规整且行笔速度快。

4. 草书:草书是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主要用于速写和书写诗文。

草书的字形略显潦草,笔画连绵流畅,且笔画间的联系较为松散。

5. 隶篆书:隶篆书是隶书和篆书的结合体,主要用于刻石、铭文和印章。

字形清晰、刻意和谐,同时保留着隶书的特点。

6. 楷书:楷书是隶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也是现代书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字体。

楷书的字形规整、笔画端正,结构准确。

7. 行书:行书是楷书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字形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保留了楷书的规整与端正,又有草书的流畅和韵律感。

8. 草隶书:草隶书是行书和草书的结合体,字形自由流畅,笔
画间有连绵不断的书写能量。

以上是书法字体历史演变的主要顺序,每个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代表了不同的时期和书法家的造诣和个性。

书体的演变顺序及过程

书体的演变顺序及过程

书体的演变顺序及过程
书体的演变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下,书写文字的形态和样式发生的变化。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主要的书体演变顺序及过程: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记载文字,出现在商代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以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为主,字形复杂,线条粗犷,具有浓厚的图案和象形特征。

2. 金文:金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阶段之一,主要流行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金文相对于甲骨文来说,字形更加规范,结构较为稳定,开始出现了一定的篆刻风格。

3. 篆书:篆书是古代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字体体系,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3世纪)。

篆书笔画简练、方正,结构稳定,逐渐发展成为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

4. 隶书:隶书起源于篆书,主要流行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公元2世纪至公元7世纪)。

隶书字形工整、笔画清晰,适合快速书写,成为官方文书和书法作品的主要字体。

5. 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常用的字体,发展自隶书。

楷书具有规范的字形结构、简洁明快的笔画和平衡的布局,流传至今,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创作和印刷排版。

此外,还有草书、行书、草隶等其他书体,它们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书法家的创作中得到了发展和演变。

每个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书写艺术的追求和创新。

总的来说,书体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变化与创新过程,不
同的书体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承,也展现了人类书写艺术的多样性和魅力。

简述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书体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主要记录商代王室贵族有关占卜活动的内容,因为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其图画特征明显,笔画较细瘦,字形大小不一。

(2)金文。

金文又名钟鼎文,是西周及春秋时代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记录的是统治者祭祀、分封诸侯、征伐及器主的功绩等内容,其笔画吧大厚实,结构、行款趋向整齐,图画特征明显减少,文字符号特征有所加强。

(3)大篆。

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书体,从西周金文直接发展而来.其形体及结构特点与金文大体相同,变化小而规范,人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其字形整齐匀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线条化,比金文前进了一大步。

(4)小篆。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通行于全国的标准字体,以秦国流行的大篆作为整理汉字的基础,省改大篆的笔划和结构,使之更加简易、规范。

小篆的通行,结束了从甲骨文以来一干余年汉字形体纷繁、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的产物,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5)隶书。

隶书是出现于战国,形成于秦代,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字体,因多为下层官吏、徒隶等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

隶书完全打破了小篆的结构,形成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结构匀称、棱角分明,字形扁方,整齐美观,图画性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草书。

草书是汉代为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字体,一般分为章草、今草、狂草三种。

然而由于草书实在难以辨认,逐渐失去了文字的使用价值,现在只能作为汉字特有的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7)楷书。

楷书是出现于东汉、成熟并通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吸收了草书笔画简单的优点,去掉了隶书的波势挑法,笔画十分平直,字形比较方正,结构显得紧凑,字的笔画大大减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书体演变历史悠久,起始于甲骨文,这是一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体系完整,主要用于商代后期的占卜记事。随后发展的是金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记录重大事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小篆,简化大篆并取消六国异体字,成为统一文字。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达顶峰,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草书形成于汉代,为书写简便演变而来,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行书则是为弥补楷书书写速度慢和草书难辨认而产生,介于两者之间。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也叫正楷、真书,是现行汉字手写正体字。此外,宋代书法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印刷体则有宋体、仿宋、黑体等。书法字体的演变不仅体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汉字书写的艺术美,也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