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人群早期胃癌筛查及风险评估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早期筛查胃癌的成功治疗关键

早期筛查胃癌的成功治疗关键

早期筛查胃癌的成功治疗关键胃癌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在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它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然而,如果能够在早期进行筛查和治疗,胃癌的治愈率将显著提高。

本文将探讨早期筛查胃癌的成功治疗关键,以及如何提高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机会。

## 胃癌的危害胃癌是一种恶性肿瘤,通常起源于胃黏膜内的细胞。

它可以在身体内不断生长,并在晚期蔓延到周围的组织和器官。

这使得胃癌在晚期时往往难以治愈,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是生命威胁。

## 早期筛查的重要性早期筛查是指通过不同的医疗检查方法,尽早发现患者是否患有胃癌或患有潜在风险。

早期筛查的重要性在于,当胃癌在早期阶段被发现时,治疗的成功率显著提高。

以下是一些关键因素,早期筛查在治疗胃癌中的成功扮演的角色:### 1. 提高治愈率当胃癌在早期阶段被诊断出来时,患者通常能够获得更有效的治疗,包括手术、放射疗法和化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在早期阶段更容易奏效,从而提高了治愈率。

### 2. 减少治疗的复杂性在胃癌晚期,疾病可能已经蔓延到其他器官,导致治疗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早期筛查有助于阻止疾病的进一步扩散,从而降低了治疗的复杂性。

### 3. 提高生存率早期筛查不仅提高了治愈率,还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患者在早期诊断的情况下通常能够享受更长寿命,同时减少了与晚期胃癌相关的痛苦。

## 早期筛查方法了解早期筛查胃癌的成功治疗关键之前,我们需要探讨一些常用的筛查方法:### 1.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胃内黏膜的方法,通过将一根灵活的管子插入喉咙,进而到达胃部。

医生可以检查黏膜的变化、溃疡或肿瘤。

这是一种非常准确的筛查方法,但可能不太受患者的喜爱,因为需要耐受一些不适。

### 2. 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检查是一种无创的筛查方法,它使用高频声波来创建有关胃部结构的图像。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筛查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然而,它的准确性相对较低,可能需要与其他筛查方法结合使用。

2023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检验技术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检验技术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3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检验技术专家共识(完整版)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由于早期胃癌无明显症状,临床发现的胃癌约90%属于进展期,严重降低了5年生存率。

胃镜和活检是公认的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分配有限,难以实现大规模筛查,而早期诊断相关检验技术具有无创、便捷、灵敏度高等特点,能够实现早期胃癌的筛查。

通过分析近年来已用于临床早期诊断胃癌的相关检验技术,包括呼气检测、血清学免疫检测和分子检测技术,探讨早期胃癌相关标志物,例如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胃泌素、肿瘤标志物及DNA甲基化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特点,并提出了共识性意见,旨在为患者、临床医师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规范、临床应用价值高的检验技术指导和筛查策略。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一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根据《2020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478 508万例,发病率约33.06/10万,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死亡373 789万例,死亡率约25.82/10万,位列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第3位[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和胃癌筛查不足是我国胃癌高发的关键因素。

我国目前Hp感染率达50%~56%,约7亿人被感染[2]。

在过去60年,西欧和北美的胃癌发病率逐渐下降,部分原因归功于分餐制控制了Hp传播,降低了胃癌发生风险[3, 4]。

除胃癌风险因素减少和生活习惯改善等因素[2,5],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胃癌筛查已成为有效方法之一[6, 7, 8, 9]。

据数据统计显示,胃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仅16个月[10],为了延长患者5年生存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此,提升我国早期胃癌检验技术水平,提高早期胃癌筛查覆盖率是降低我国胃癌死亡率和提升早期胃癌检出率的重要措施[11, 12]。

早期胃癌预后良好,5年总生存率达90%以上[13, 14],进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仅为30%[15, 16]。

胃癌早期筛查提高治愈率

胃癌早期筛查提高治愈率

胃癌早期筛查提高治愈率胃癌是一种常见且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因此,胃癌早期筛查成为公众健康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探讨胃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治愈率的相关措施。

一、胃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胃癌早期筛查的目的是发现病变的早期阶段,通过早期干预来提高治愈率。

在胃癌早期,肿瘤通常局限于黏膜和浅层组织,尚未侵犯深层组织和淋巴结。

这时,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并进行有效治疗,患者的治愈率就能显著提高。

而胃癌晚期的治愈率较低,并且常常伴随着严重的身体痛苦和生活质量下降。

因此,胃癌早期筛查具有重要的预防和治疗意义。

二、胃癌早期筛查的方法1. 临床症状筛查:胃癌早期通常没有典型的症状,但一些人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当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2. 影像学检查:胃镜是目前最常用的胃癌早期筛查方法,它能够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并进行活组织检查。

此外,X线钡餐检查也可用于筛查胃癌,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胃镜低。

3. 生物标志物检测:近年来,一些特定的生物标志物在胃癌早期筛查方面显示出潜力。

例如,血清中的甲胎蛋白(AFP)和胃泌素释放肽(GRP)水平升高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可以作为辅助手段来进行胃癌早期筛查。

三、提高治愈率的措施1. 健康教育与宣传:开展针对胃癌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胃癌早期筛查的认识和重视,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筛查。

2. 定期体检:个体定期进行体检,包括临床症状筛查、影像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方法,早期发现胃癌病变。

3. 高危人群重点筛查:对于存在胃癌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亲属有胃癌病史等,应当加强定期筛查。

此外,一些地区在胃癌高发区还可以开展大规模的群体筛查活动。

4. 医疗技术的进步: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机会。

例如,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微创手术技术在一些早期胃癌患者中被广泛应用。

体检人群胃癌风险筛查结果分析及对策研究

体检人群胃癌风险筛查结果分析及对策研究

体检人群胃癌风险筛查结果分析及对策研究吴志国;王先升;杜敏;张楠【期刊名称】《智慧健康》【年(卷),期】2024(10)9【摘要】目的通过对体检人群进行胃癌风险筛查评估,探讨有效的预防策略,为胃癌早期防治提供实践指导。

方法选取济南地区在山东电力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2020年—2021年进行胃功能检测的40岁以上体检人群共11816人作为研究对象。

应用中国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进行胃癌风险筛查,并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根据胃癌风险评分占比情况分析,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

男性中高风险占比36.69%,女性中高风险占比仅1.11%,性别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0~49岁及69岁以上人群,低风险占比为主;50~69岁人群,中高风险占比随年龄增加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GR由高到低依次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PGⅡ、G17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PGⅠ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危组>低危组>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体检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胃癌风险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中高危胃癌风险人群,建议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加强胃癌筛查工作、推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和治疗、关注并干预家族胃癌史,并鼓励跨学科合作,共同努力降低胃癌发病率。

【总页数】4页(P21-24)【作者】吴志国;王先升;杜敏;张楠【作者单位】山东电力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山东电力中心医院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联合(14)C呼气试验在健康体检人群胃癌筛查中的价值分析2.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体检人群中的应用价值分析3.宫颈癌筛查风险评估量表在体检人群宫颈癌及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筛查中的应用4.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在筛查胃癌风险人群中的价值分析5.宫颈癌筛查风险评估量表在体检人群宫颈癌及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体系的相关研究进展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体系的相关研究进展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体系的相关研究进展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胃癌的发病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其仍然位居全球常见恶性肿瘤和肿瘤所致死亡的第五位和第三位,而相较于非洲和北美地区,东亚地区有着最高的胃癌发病率,在我国胃癌位居肿瘤致死亡的第二位。

作为一个多因素致病疾病,胃癌目前相对公认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0岁)、男性性别、一级亲属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等。

持续的HP感染可致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进而导致异型增生和肠型胃癌的发生、发展。

许多学者通过对胃黏膜胃镜下表现、组织病理学结果以及血清学标记物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用于预测胃癌发生风险的评估体系。

本文旨在归纳目前已有的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现有体系对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风险的评估效果。

一、基于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的评估体系一些血清学标记物,如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Ⅰ)、PGⅡ和胃泌素-17(gastrin-17,G-17),均由胃黏膜所分泌,因此其水平的变化也提示了胃黏膜状态的改变,PGⅠ低水平以及PG Ⅰ/PGⅡ比值(PGR)低水平与胃体部黏膜萎缩改变有较好的相关性,G-17则被认为是胃窦部黏膜萎缩的一个预测因素,但这些指标单独用于预测胃癌风险的准确率都偏低。

因此,多项危险因素联合血清学指标所构建的评估体系被尝试用于预测胃癌的风险。

Miki于2011年联合HP血清学抗体结果和PG水平,提出了ABC 方法用以预估胃癌发生风险,该方法界定PGⅠ≤70 µg/L且PGR ≤3为PG阳性,血清HP抗体滴度≥30 U/mL为HP阳性,根据血清学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HP-、PG-)、B组(HP+、PG-)、C组(HP+、PG+)、D组(HP-、PG+)四组,胃癌风险依次升高。

Kishino等的研究中,分组为A、B、C和D组的胃癌检出率分别为0.07%(4/6 105)、0.5%(8/1 739)、0.8%(16/2 010)和1.1%(3/281)。

胃癌早知道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与防治

胃癌早知道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与防治

胃癌早知道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与防治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讨论胃癌高危人群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胃癌。

一、胃癌的高危人群胃癌的发病率与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遗传背景等有一定关系。

以下是一些胃癌高危人群的特征:1. 胃炎患者:长期胃炎患者,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患胃癌的风险较高。

2. 食用腌制、熏制食品者:腌制、熏制食品中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增加胃癌的风险。

3. 大量饮酒和吸烟者:酒精和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对胃黏膜有直接损伤作用,增加了胃癌的发生几率。

4. 有胃病家族史者:胃癌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家族中有胃癌患者的个体更容易患病。

二、早期诊断与筛查方法为了更早地发现胃癌的早期病灶,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早期胃癌筛查方法:1.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胃癌早期诊断的关键方法,可观察到胃黏膜变化,取活检样本进一步判断是否恶性。

2. X线钡餐检查:通过口服含钡的溶液,使胃肠道显示较清晰,可以观察到胃部异常情况。

3. 呼气法幽门螺杆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有一定关联,通过检测呼气中的幽门螺杆菌,可以初步评估个体的胃癌风险。

4. 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胃泌素释放肽(G-17)等,可以进行胃癌的初步筛查。

三、胃癌的早期防治措施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对于胃癌的患者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胃癌早期防治措施:1. 合理饮食:减少摄入腌制、熏制等致癌食品,多食用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性。

2. 戒烟限酒:减少吸烟和饮酒的频次和量,避免烟草和酒精对胃黏膜的直接损伤。

3. 幽门螺杆菌的处理:如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时进行治疗,避免慢性胃炎的发展。

4. 定期体检:胃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X线钡餐检查等,以及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早发现异常情况。

5. 寻求专业医生建议:如果有胃癌症状的疑似,应及时咨询和寻求专业胃肠科医生的帮助,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方案。

早期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的在体检人群的应用

早期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的在体检人群的应用

早期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的在体检人群的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合肥 230001【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胃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方法:检测血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及胃镜检查,按照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入组的363例中,胃癌组4例、异型增生组39例、癌前病变组27例、肠化生组70例、萎缩性胃炎组45例、浅表性胃炎组178例。

胃癌组、癌前病变组、异型增生组、肠化生组、萎缩性胃炎组的评分水平分别为14.0±3.74、12.0±4.72、10.08±5.82、11.14±4.9、10.08±3.83。

各组均值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8.11±4.52)。

结论: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用于我国体检人群的胃癌筛查有一定价值,但仍有待完善和优化。

【关键词】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胃癌胃癌(gastric cancer)是最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胃癌发病率居所有肿瘤2位,肿瘤相关病死原因居第3位[1]。

早期胃癌没有特异性症状,当临床症状变得明显时已是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其5年生存率约为10%,而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期可达90%以上[2-4]。

因此早期发现胃癌变得尤为重要。

我国胃癌筛查起步较晚,很多地区对于胃癌筛查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胃癌筛查的难度和准确度有关系。

我国推出的新ABC法(即血清胃泌素17(G-17)和胃蛋白酶原(PG)联合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胃癌筛查对国外ABC法进行改进后,筛查效果有明显提高[5]。

血清检测联合内镜的筛查策略具有更好的费用-效果比[6]。

但是,新ABC法仅依靠血清指标判断,采用阳性/阴性判断。

而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意义即“权重”不同,这可能限制了ABC法的应用性。

2018年,国内专家经过多中心研究结果提出的创新性胃癌筛查评分系统[7],为筛查早期胃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

早期胃癌筛查ppt课件

早期胃癌筛查ppt课件

01
02
胃蛋白酶原检测人数: 101,892 实际接受内镜检查人 数:13,789
1991
建议进行后续 内镜检查:20%
03
04
检出罹患胃癌患者: 125
80%处于胃癌
早期
20
Hp和日本血吸虫共感染对Hp所致萎缩 (胃蛋白酶原比值)的影响
20
p < 0.001 S. j 感染
Ratio of Pepsinogen I/II
Wang.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0, 118(1) 31
二、胃泌素 -17 与胃癌
转基因鼠试验:阻断胃泌素受体 INS-GAS转基因鼠
YF476
无CAG、GC
用YF476阻断CCK-2受体,可以抑制INS-GAS转基因鼠胃粘膜发生 萎缩、癌变,进一步证明了胃泌素及其受体在胃粘膜萎缩和癌变 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
15
血清学检查
高效、低廉、依从性好、简便易行 适合大规模胃癌筛查
Leung WK. Lancet Oncol 2008; Yuan Y. Cancer Biol Med 2013 16
一、胃蛋白酶原与胃癌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


餐后S-G17prand:服用蛋白饮品(将20g或10g蛋白质 粉溶解于150ml开水中)20min后的测定值,反映G-
17进食刺激后分泌水平
27
二、胃泌素 -17 与胃癌
胃泌素在胃粘膜的癌变机制中起关键作用,涉及肿瘤细胞 增殖、调节凋亡、血管形成和浸润侵袭等方面
Watson. Nat Rev Cancer ,2006,6(12) 2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科技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总后勤部卫生部共同发起,上 海长海医院牵头,全国多家医院共同协作。目前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已开展此项目。
谢谢!
方法
试验分组 入选总病例数2000例。将“G-17 ≤ 1pmol/L或 G-17≥15”定义为G-17(+),将“PGⅠ≤ 70ng/ml 且PGⅠ/PGⅡ≤7.0”定义为PG(+),然 后将研究对象分为A、B、C、D四组: A组:G-17(-),PG(-); B组:G-17(+),PG(-); B组:G-17(-),PG(+); C组:G-17(+),PG(+)。
哪些人更应该做筛查?
我国40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生率显著上升,因此 建议以40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年龄。约半数患者 可无报警症状(消化道出血、呕吐、消瘦、上腹 部不适、上腹部肿块等),45岁以下患者发生报 警症状的比例更低,因此不应因无报警症状而排 除筛查对象。约10%的胃癌表现为家族聚集性,胃 癌患者亲属的胃癌发病率较无胃癌家族史者高4倍 。
A组:胃癌风险低、根据临床需要行胃镜检查, 定期复查G17、PG。 B组:有胃癌风险,根据临床需要行胃镜精查, 如果胃镜正常,需每年复查G17、PG,如重度萎缩 、肠化、低级别瘤,每年行胃镜精查。 C组:胃癌高风险,需要做胃镜精查。如果为非 胃癌,要定期随访。如为早期胃癌高级别瘤病变 ,需要作ESD等微创治疗。如为进展期胃癌需要外 科手术。
体检人群早期胃癌筛查及风险评估应用研究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最常见的 消化道肿瘤疾病之一。近几十年来,尽管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下降,但全球胃癌 每年新增病例仍然在一百万以上、死亡率 位于癌症死因第2位。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每年新增病例和死亡 病例约占世界一半,2012年肿瘤报告中, 我国胃癌发病率排在恶性肿瘤第2位。胃癌 预后和临床进展有关,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 率达到90%以上,进展期胃癌则低于20%, 我国的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低于10%。
体检筛查标准
1、年龄40~80周岁,性别不限。 2、胃癌高危人群 3、既往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血清抗HP-IgG阳性者(> 30IU),或C13、C14呼气试验阳性者,或粪HP抗原检测阳 性者。 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恶性贫血等癌前疾病 ,胃粘膜中度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癌前病变。 4、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 5、高盐饮食(平均盐摄入量大于20克/天) 6、喜食腌熏煎烤炸食品(平均3顿/周) 7、吸烟(平均吸烟量大于200支/年) 8、重度饮酒(平均折合酒精量50克/天)
筛查项目
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 PG 浓度和(或)PG 1/PG2比值下降对于萎缩性胃炎 具有提示作用,通常使用PG浓度≤70 g/L且 PG1/PG2 ≤3.0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界值,国 内高发区胃癌筛查采用PG浓度≤70 g/L且PG1 /PG2<7.0。
胃蛋白酶原,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在胃腔内 经盐酸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作用变成胃蛋白酶 ,将蛋白质分解成膘、胨及少量多肽。该酶作用 的最适pH为2,进入小肠后,酶活性丧失。
胃癌时,胃泌素的变化与病变部位有关,胃体癌 时血清胃泌素明显升高,而胃窦癌时,胃泌素分 泌减少。
G-17:胃泌素17检测
血清G-17检测可反映胃窦部黏膜萎缩情况。血清 G-17水平取决于胃内酸度和胃窦部G细胞数量。因 此,高胃酸以及胃窦部萎缩患者的空腹血清 G-17 浓度较低。与血清PG检测相结合,血清G-17浓度 检测可诊断胃窦(G-17水平降低)或仅局限于胃 体(G-17水平升高)的萎缩性胃炎。因此,建议 联合检测血清G-17、PGⅠ、PGⅠ/PGⅡ比值和Hp抗 体,以增加评估胃黏膜萎缩范围和程度的准确性 。
排除标准
1.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或精神疾患。 2.胃部手术史(包括外科手术、微创EMR、ESD) 。 3.正在使用或就诊前两周内使用PPI、制酸剂、 护胃剂等。 4.正在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者,或存 在凝血功能障碍者。 5.研究人员认为不适合参加本研究者。 6.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胃蛋白酶原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其生化性质 和免疫原性将其分成2个亚群,1-5组分的免疫原 性相同,称为胃蛋白酶原I,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 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组分6和7被称为胃蛋白酶原 II,除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外, 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颈细胞以及十二指 肠上段也能产生胃蛋白酶原II。
方法
采用安全,无创经济的胃泌素17 联合胃蛋白酶 原在体检人群中进行多中心胃癌早期筛查应用研 究,建立胃癌早期筛查资料库;为早期胃癌的预 防和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并探索部分早期胃 癌的健康干预措施。
哪些人更应该做筛查? 胃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40岁以下人 群发病率较低。多数亚洲国家设定40~45岁为胃 癌筛查的起始临界年龄,在胃癌高发地区,如日 本、韩国等将胃癌筛查年龄提前至40岁。
方法
(三)阳性结果行胃镜检查 (四)样本量估计:3年达到2000例 (五)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早 期胃癌、胃癌的检出率;用特异度、敏感度、准 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约登指数评价 胃泌素-17联合胃蛋白酶原对胃癌筛查价值。
总结
采用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筛选出胃癌高风险人群, 继而进行有目的的内镜精查(intensive endoscopic examination )是较为可行的诊断策 略。
胃蛋白酶原的临床意义
血清PG水平反映了不同部位胃粘膜的形态和功能 :PGI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 增多PGI升高,分泌减少或胃粘膜腺体萎缩PGI降 低;PGII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相对于胃 窦粘膜),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胃上皮化生或 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值有关;PGI/II比值进行性 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进展相关。因此,联合测定PGI 和PGII比值可起到胃底腺粘膜"血清学活检"的作 用。
血清胃蛋白酶原与HP感染 根据血清PG检测和H.pylori抗体检测结果可以有 效对患者的胃癌患病风险进行分层,并决定进一 步的检查策略。根据胃癌风险分级,A级,PG(— )H.pylori(—)患者可不行内镜检查,B级,PG (—)H.pylori (+)患者至少每3年行1次内镜 检查;C级,PG(+)H.pylori(+)患者至少每2 年行1次内镜检查;D级,PG(+)H.pylori(-) 患 者应每年行1次内镜检查。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萎缩仅局限于胃窦时,PG及 PG1 /PG2 比值正常。血清PG水平在短时间内较为 稳定,可每5年左右重复进行检测。本部分检测不 针对胃食管交界部癌(贲门癌)。
胃泌素17
胃泌素是由胃窦部及十二指肠近端黏膜中G细胞 分泌的一种胃肠激素,主要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 ,还能刺激胰液和胆汁的分泌,也有轻微地刺激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等作用。
在消化内镜检查普及率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胃镜开展率为美国的2/3,肠镜开展率仅为美 国的1/10,与我国作为消化道肿瘤高发病率国家 的现状不相匹配,导致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偏晚。 因此,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胃 癌筛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是胃癌防控的重 要策略之一。
胃癌筛查技术包括胃镜、钡餐影像学和血清学等 方法。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胃镜筛查运用 越来越广泛,其敏感度比钡餐影像学更高。然而 “痛苦、需要一定的技术设备”等缺点,限制了 胃镜检查在大规模的胃癌筛查中的应用。钡餐影 像学或结合胃镜运用于胃癌筛查,从1960 年运用 至今,日本的胃癌死亡率降低了40%-60%。然而, 影像学筛查由于存在一定放射性,患者依从性差 ,且容易漏掉平坦和非凹陷性等病变。
胃癌筛查(gastric cancer screening),作为 胃癌高发地区的肿瘤防控策略,已经在日本、韩 国等东亚国家陆续开展。在日本,每年参加胃癌 筛查人数约3,000,000-5,000,000,胃癌检出总 病例数约3000-6000,其中早期胃癌占50%-70%。 自2002 年韩国实施胃癌普查计划以来,无症状人 群的胃癌早期诊断率达到70%以上。在国内某些胃 癌高发地区采用“胃蛋白酶原-胃镜”序贯筛查方 法,胃癌早期诊断率也达到50%以上。
事实上,早期胃肠癌的检出率越高,则肿瘤的病 死率会显著降低,可间接节约大量医疗资源。
最好的胃肠癌普查方法是内镜检查,发达国家内 镜普查的工作开展较好,故早期胃肠癌诊断率较 高。
日本和欧美国家长期重视消化道肿瘤的早期筛查 工作,例如日本制定了50岁以上人群的胃癌内镜 筛查策略,将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提高到70%以上; 美国制定了45岁以上人群的结肠癌筛查策略(粪 便隐血+结肠镜),尽管其发病率比我国高一倍, 但结肠癌的病死率低至9.2/10万。
血清学ABC 法早期胃癌筛查,即胃泌素17,胃蛋 白酶原(PGⅠ、PGⅡ和PGR)血清学检测,具有无 创、简便易行和花费少等优点,已广泛运用于胃 癌和癌前病变的筛查,在日本、韩国、芬兰、挪 威等国家已经列入国家胃癌防控计划。2015 年1 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国际研讨会 ”上,经过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达成共识,明 确了该筛查国内试行界值、随访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