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模型专题

合集下载

中考数学中点四大模型专题知识解读

中考数学中点四大模型专题知识解读

中点四大模型专题知识解读【专题说明】线段中点是几何部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后面学习的中线,中位线等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几何证明题中也屡次出现.那么,如果在题中遇到中点你会想到什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还是中位线定理?今天我们重点探究“倍长中线”法以及平行线间夹中点时延长中线交平行等的应用。

【方法技巧】模型1 :倍长中线法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当题中出现中线时,我们经常根据需要将AD延长,使延长部分和中线相等,这种方法叫做“倍长中线”.如下图:此时,易证△ACD≌EDB,进而得到AC=BE且AC//BE.模型2:平行线夹中点如图,AB//CD,点E是BC的中点.可延长DE交AB于点F.模型3:中位线如图,在△ABC中,点D是AB边的中点.可作另一边AC的中点,构造三角形中位线.如下图所示:由中位线的性质可得,DE//BC且DE=1/2BC.模型4:连接直角顶点,构造斜中定理【典例分析】【模型1 倍长中线法】【典例1】【阅读理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ABC中,若AB=8,AC=6,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延长AD到点E,使DE=AD,请根据小明的方法思考:(1)由已知和作图能得到△ADC≌△EDB的理由是.A.SSS B.SAS C.AAS D.HL(2)求得AD的取值范围是.A.6<AD<8 B.6≤AD≤8 C.1<AD<7 D.1≤AD≤7【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字样,可以考虑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合到同一个三角形中.【问题解决】(3)如图2,AD是△ABC的中线,BE交AC于E,交AD于F,且AE=EF.求证:AC =BF.【变式1-1】(1)在△ABC中,AB=5,AC=3,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2)受到(1)启发,请你证明下面的问题: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的中点,DE⊥DF,DE交AB于点E,DF交AC于点F,连接EF.求证:BE+CF>EF.【变式1-2】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是BC中点,连接AD并延长到点E,连接BE.(1)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ACD≌△EBD,并给出证明.(2)若AB=5,AC=3,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变式1-3】阅读下面的题目及分析过程,并按要求进行证明.已知:如图,E是BC的中点,点A在DE上,且∠BAE=∠CDE.求证:AB=CD.分析: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常用的一般方法是应用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观察本题中要证明的两条线段,它们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且它们分别所在的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因此,要证明AB=CD,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现给出如下三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请任意选择其中两种对原题进行证明.(1)延长DE到F,使得EF=DE;(2)作CG⊥DE于G,BF⊥DE于F交DE的延长线于F;(3)过点C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F.【模型2 平行线夹中点】【典例2】如图,已知AB=12,AB⊥BC,垂足为点B,AB⊥AD,垂足为点A,AD=5,BC =10,点E是CD的中点,求AE的长.【变式2-1】如图,AB∥CD,∠BCD=90°,AB=1,BC=4,CD=3,取AD的中点E,连结BE,则BE=.【变式2-2】如图,公园有一条“Z”字形道路AB﹣BC﹣CD,其中AB∥CD,在E、M、F 处各有一个小石凳,且BE=CF,M为BC的中点,连接EM、MF,请问石凳M到石凳E、F的距离ME、MF是否相等?说出你推断的理由.【变式2-3】如图:已知AB∥CD,BC⊥CD,且CD=2AB=12,BC=8,E是AD的中点,①请你用直尺(无刻度)作出一条线段与BE相等;并证明之;②求BE的长.【模型3 中位线】【典例3】如图,△ABC中,AD平分∠BAC,E是BC中点,AD⊥BD,AC=7,AB=4,则DE的值为()A.1B.2C.D.【变式3-1】如图,在△ABC中,D,E,F分别是边AB,BC,CA的中点,若△DEF的周长为10,则△ABC的周长为.【变式3-2】如图,等边△ABC的边长是4,D,E分别为AB,AC的中点,延长BC至点F,使,连接CD和EF.(1)求证:CD=EF;(2)四边形DEFC的面积为.【变式3-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在BC的延长线上,CE=DE=2BC.CD 的中点为F,DE的中点为G,连接AF,FG.(1)求证:四边形AFGD为菱形;(2)连接AG,若BC=2,,求AG的长.【模型4 连接直角顶点,构造斜中定】【典例4】用三种方法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已知:如图,∠BCA =90°,AD=DB.求证:CD=AB.【变式4-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长为10,则该斜边长为()A.5B.10C.15D.20【变式4-2】如图,点E是△ABC内一点,∠AEB=90°,D是边AB的中点,延长线段DE 交边BC于点F,点F是边BC的中点.若AB=6,EF=1,则线段AC的长为()A.7B.C.8D.9【变式4-3】用两种方法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已知:如图1,在Rt△ABC中,∠ACB=90°,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求证:CD=AB.证法1:如图2,在∠ACB的内部作∠BCE=∠B,CE与AB相交于点E.∵∠BCE=∠B,∴.∵∠BCE+∠ACE=90°,∴∠B+∠ACE=90°.又∵,∴∠ACE=∠A.∴EA=EC.∴EA=EB=EC,即CE是斜边AB上的中线,且CE=AB.又∵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即CD与CE重合,∴CD=AB.请把证法1补充完整,并用不同的方法完成证法2.专题02 中点四大模型在三角形中应用(知识解读)【专题说明】线段中点是几何部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后面学习的中线,中位线等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几何证明题中也屡次出现.那么,如果在题中遇到中点你会想到什么?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还是中位线定理?今天我们重点探究“倍长中线”法以及平行线间夹中点时延长中线交平行的应用。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专题专题十—经典模型

中考数学几何模型专题专题十—经典模型

专题十经典模型模型53 “胡不归”模型模型故事从前,有个小伙子外出务工,某天不幸得知老父亲病危的消息,便立即启程赶路.由于思乡心切,他只考虑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所以选择了路径AB,但他忽略了走砂砾地带速度变慢的因素.当他赶到家时,老人刚刚咽气.邻居告诉说,老头弥留之际不断念叨着“胡不归?胡不?.…”而如果先沿着驿道AC走一段,再走砂砾地,会不会更早些到家?在这个问题中,由于这个小伙子在驿道和砂砾地带上前行的速度不同,那么这个小伙子有没有可能先在驿道上行走一段路程后,再走砂砾地带?虽然走的路多了,但总用时变少了,如果真有这种情况,那么在驿道和砂砾地带之间的拐点就尤为重要了,请问如何确定这个点呢?模型展现基础模型怎么用?1.找模型直线上一定点A ,一动点P,B为直线外一点,求kAP+BP的最小值2.用模型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将含系数的线段进行转换,再根据垂线段最短化折为直,从而得到线段和最小值,最后运用锐角三角函数求解即可 模型分析如图,求这类带有系数的折线最值问题,通常我们都是将折线转化成为线段,再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垂线段最短求解,该模型就是利用了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具体解题步骤如下: 一找:找带有系数k 的线段kAP ;二构:在点B 异侧,构造以线段AP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①以定点A 为顶点作①CAP ,使得sin ①P AC =h ; ①过动点P 作垂线构造Rt ①P AC ; 三转化:化折为直,将kAP 转化为PC ;四求解:使得hAP +BP =PC +BP ,利用“垂线段最短”转化为求BD 的长度.拓展延伸熟记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kAP +BP 中系数k 发生变化时,所构造的直角三角形也会发生变化,同学们需要牢记特殊角度的正弦值:01sin 30 =2,0sin 60,0sin 45 =2,03sin 375,04sin 53 5例1如图, 在①ABC 中,AC =6,①A =30°,点D 是AB 边上一动点,(点拨:两定点A 、C ,动点D ,含特殊角30°)则12AD CD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点拨:线段数量关系的最小值,考虑“胡不归”)考什么?直角三角形的性质,30°,60°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垂线段最短.思路点拨哪条线段带有系数,就以它为斜边构造直角三角形,使得其中一锐角的正弦值恰好与系数相等.例2如图,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①DAB=45°,(点拨:特殊角)AB=6,BC=2,P为CD边上的一动点,则22PB PD(点拨:线段数量关系出现,且0<k<1,模型出现)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考什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45°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垂线段最短。

最全相似模型专题(中考数学必考)

最全相似模型专题(中考数学必考)

几何模型09——相似模型三角形相似是每一年中考必考的知识点,相似模型主要包括:“A”型和“X”型相似,母子模型相似(共边共角型),一线三等角,双垂直模型和旋转相似,中考命题者经常把这些模型放在圆,四边形,或函数图象当中,特别要留意母子模型相似的一种特殊情况:射影定理中的知二求四和一线三垂直(k型相似),下面对这些类型做如下总结:一、“A”型和“X”型相似例1.如图,在△ABC中,点D是AC上的点,且AD=2CD,过D作DE∥BC交AB于E,过D作DF∥AB交BC于F.(1)若BC=15,求线段DE的长.(2)若△ADE的面积为16,求△CDF的面积.变式1.如图,在△ABC中,点D,E,F分别在AB,BC,AC边上,DE∥AC,EF∥AB.(1)求证:△BDE∽△EFC.(2)设,①若BC=12,求线段BE的长;②若△EFC的面积是20,求△ABC的面积.变式2.如图,Rt△ABC中,∠C=90°,AB=14,AC=7,D是BC上一点,BD=8,DE⊥AB,垂足为E,求线段DE的长.变式3.如图,AB为半圆O的直径,C为BA延长线上一点,CD切半圆O于点D,连接OD.作BE⊥CD于点E,交半圆O于点F.已知CE=12,BE=9.(1)求证:△COD∽△CBE.(2)求半圆O的半径r的长.变式4.如图,AG是∠HAF的平分线,点E在AF上,以AE为直径的⊙O交AG于点D,过点D作AH的垂线,垂足为点C,交AF于点B.(1)求证:直线BC是⊙O的切线;(2)若AC=2CD,设⊙O的半径为r,求BD的长度.变式5.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BC=8,沿直线MN对折,使A、C重合,直线MN 交AC于O.(1)求证:△COM∽△CBA;(2)求线段OM的长度.变式6.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F为⊙O上一点,AC平分∠BAF且交⊙O于点C,过点C作CD⊥AF于点D,延长AB、DC交于点E,连接BC、CF.(1)求证:CD是⊙O的切线;(2)若AD=6,DE=8,求BE的长;变式7.如图,在△ABC中,∠C=90°,点O在CB上,⊙O经过点C,且与AB相切于点D,与CB的另一个交点为E.(1)求证:DE∥OA;(2)若AB=10,tan∠DEO=2,求⊙O的半径.例2.如图,在Rt△ABC中,∠A=90°,AC=9,BC=15.(1)求BC边上的高AD的长度;(2)正方形的一边FG在BC上,另两个顶点E、H分别在边AB、AC上,求正方形EFGH 的边长.(相似比等于高之比)例3.如图,⊙O的半径为5,点P在⊙O外,PB交⊙O于A、B两点,PC交⊙O于D、C 两点.求证:PA•PB=PD•PC(割线定理);变式1.如图,在△ABC中,AB=AC,以AC为直径的⊙O交AB于点D,交BC于点E.(1)求证:BE=CE;(2)若BD=2,BE=3,求AC的长.变式2.如图,以△ABC 的边BC 为直径的⊙O 分别交AB ,AC 于点D ,E ,且点E 是的中点,连接DE .(1)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2)若BC =10,CE =6,求线段AD 的长.变式3.如图,在△ABC 中,AB =AC ,以AB 为直径的半圆O 分别交BC ,AC 于点D ,E ,连结EB ,OD ,DE .(1)求证:OD ⊥EB .(2)若DE =,AB =10,求AE 的长.例4.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边AC ,AB 的中点,BD 与CE 交于点O ,连接DE . 求证:2OE CO OD BO ==变式1.如图,AB 、CD 相交于点O ,连接AC 、BD ,点E 、F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连接OE 、OF ,若∠A =∠D ,OA =OF =6,OD =9,求OE 的长.变式2.如图,已知圆O,弦AB、CD相交于点M.(1)求证:AM•MB=CM•MD;(相交弦定理)(2)若M为CD中点,且圆O的半径为3,OM=2,求AM•MB的值.变式3.如图,在⊙O中,弦AB、CD相交于点P,且PD<PC.(1)求证:△P AD∽△PCB;(2)若P A=3,PB=8,CD=10,求PD.例5.如图,过△ABC的边AC的中点D作直线交AB于E,交BC的延长线于F.求证:=;(梅捏劳斯定理特殊情况)变式1.如图,已知△ABC的边AB上有一点D,边BC的延长线上有一点E,且AD=CE.DE 交AC于点F,试证明:AB•DF=BC•EF.变式2.如图,△ABC中,D为BC的中点,过D的直线交AC于E,交AB的延长线于F.求证:=.变式3.如图,△ABC中,D是BC边的中点,过点D的直线交AB于点E,交AC的延长线于点F,且BE=CF.求证:AE=AF.二、共边共角型相似例1.如图,在△ABC中,D为BC边上的一点,且∠CAD=∠B.(1)求证:;(2)若AC=2,BC=4,设△ADC面积为S1,△ABD面积为S2,求证:S2=3S1.变式1.如图,在△ABC中,D为边AB上一点,∠ACD=∠B,若AC=6,BC=5,CD=4,求AD,AB的长.变式2.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中,BE平分∠DBC且交CD边于点E,将△BCE绕点C顺时针旋转到△DCF的位置,并延长BE交DF于点G.(1)求证:△BDG∽△DEG;(2)若EG•BG=4,求BE的长.变式3.如图,在Rt△ABC中,∠C=90°,以AB上一点O为圆心,OA的长为半径作⊙O,交AC、AB分别于D,E两点,连接BD,且∠A=∠CBD.若CD=1,BC=2,求AD 的长度.例2.如图,在菱形ABCD中,G是BD上一点,连接CG并延长交BA的延长线于点F,交AD于点E.(1)求证:AG=CG.(2)求证:AG2=GE•GF.变式1.如图,点P是菱形ABCD的对角线BD上一点,连接CP并延长,交AD于点E,交BA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PC2=PE•PF;(2)若菱形边长为8,PE=2,EF=6,求FB的长.例3.如图,CD是⊙O的切线,点C在直径AB的延长线上.(切割线模型)(1)求证:∠CAD=∠BDC;(2)若BD=AD,AC=3,求CD的长.变式1.如图,O为线段PB上一点,以O为圆心,OB长为半径的⊙O交PB于点A,点C 在⊙O上,连接PC,满足PC2=P A•PB.若AB=3P A,求的值.例4.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于D.(1)(射影定理)求证:AC2=AD•AB;BC2=BD•BA;CD2=AD•BD;(2)若AD=2,DB=8,求AC,BC,CD的长;(知二求四)(3)若AC=6,DB=9,求AD,CD,BC的长;(知二求四)(4)求证:AC•BC=AB•CD.(等面积法)变式1.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是圆上一点,连接AC和BC,过点C作CD⊥AB于点D.若CD=4,BD=3,求⊙O的半径长.(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变式2.如图,在Rt△ABC中,∠BAC=90°,∠BAD=∠C,点D在BC边上,以AD为直径的⊙O交AB于点E,交AC于点F.已知:AB=6,AC=8,求AF的长.变式3.在Rt△ABC中,∠ACB=90°,以AC为直径的⊙O交AB于点D,点E是边BC的中点,连结DE.(1)求证:DE是⊙O的切线;(2)若AD=4,BD=9,求⊙O的半径.例4.如图,以△ABC的一边AB为直径作⊙O,⊙O与BC边的交点恰好为BC的中点D,过点D作⊙O的切线交AC于点E.(1)求证:DE⊥AC;(2)若AB=3DE,求tan∠ACB的值.(射影定理知二求四)(3)若AB=5CE,求tan∠ACB的值.(射影定理知二求四)变式1.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对角线AC为⊙O的直径,过点C作AC的垂线交AD的延长线于点E,点F为CE的中点,连接DB,DC,DF.(1)求证:DF是⊙O的切线;(2)若AC=2DE,求tan∠ABD的值.三、双垂直例1.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在边BC上,AF⊥DE,垂足为F,AD=4,CE=2,DE =2,求DF的长.变式1.如图,点P是正方形ABCD边AD上一点,Q是边BC延长线上一点,若AB=12,P A=5,PQ⊥BP.求CQ的长.变式2.如图,△ABC中,BD、CE分别是AC、AB边上的高,若AE=5,AD=6,CD=2.求EB的长.变式3.如图,在Rt△ABC中,∠ABC=90°,E是边AC上一点,且BE=BC,过点A作BE的垂线,交BE的延长线于点D,求证:△ADE∽△ABC.四、一线三等角例1.已知:如图,△ABC中,∠BAC=90°,AB=AC=1,点D是BC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C点重合),∠ADE=45°.(1)求证:△ABD∽△DCE;(2)设BD=x,AE=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例2.如图,E是正方形ABCD的边AB上的点,过点E作EF⊥DE交BC于点F.(1)求证:△ADE∽△BEF;(2)若AB=6,AE=2,求线段CF的长.变式1.如图,将一个直角的顶点P放在矩形ABCD的对角线BD上滑动,并使其一条直角边始终经过点A,另一条直角边与边BC相交于点E.且AD=8,DC=6,则=.五、旋转相似例1.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在边AC,AB上,AG⊥BC于点G,AF⊥DE于点F,∠EAF=∠GAC.(1)求证:△ADE∽△ABC;(2)若AD=3,AB=5,求的值.变式1.如图,△ABC和△CEF中,AB=BC,CF=EF,∠CBA=∠CFE=90°,E在△ABC 内,∠CAE+∠CBE=90°,连接BF.(1)求证:△CAE∽△CBF;(2)若BE=1,AE=2,求EF的长.。

中考数学几何专项——相似模型(相似三角形)

中考数学几何专项——相似模型(相似三角形)

中考数学几何专项——相似模型(相似三角形)相似模型相似模型一:A字型特征:DE∥BC模型结论:根据A字型相似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C∠B=∠XXXAC²=AD×AB相似模型二:X型特征:AC∥BD模型结论:根据X型相似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O×OB=OC×ODBOC∽△DOACAOC∽△DOB相似模型三:旋转相似特征:成比例线,段共端点模型结论:根据旋转相似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BEF∽△BCDDEF∽△DABAEB∽△DEC相似模型四:三平行模型特征:AB∥EF∥CD模型结论:根据三平行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BE∽△CDF相似模型五:半角模型特征:90度,45度;120度,60度模型结论:根据半角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BN∽△MAN∽△MCAABD∽△CAE∽△CBA相似模型六:三角形内接矩形模型特征:矩形EFGH或正方形EFGH内接与三角形模型结论:根据三角形内接矩形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BC∽△EFH相似模型七:十字模型特征:正方形HDGB模型结论:根据十字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若AF=BE,则AF⊥BE,且为长方形若AF⊥BE,则AF=BEBDBC平行四边形,且△GME∽△HNF,△MED≌△BFA。

下面给出几个几何问题。

1.在△ABC中,AB=AC,且有以下七个结论:①D为AC中点;②AE⊥BD;③BE:EC=2:1;④∠ADB=∠CDE;⑤∠AEB=∠CED;⑥∠BMC=135°;⑦BM:MC=2:1.求AC和CD的比值。

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线段BC,AD相交于点F,点E是线段AF上一点且满足∠BEF=∠C,其中AF=6,DF=3,CF=2,求AE的长度。

3.在Rt△ABD中,过点D作CD⊥BD,垂足为D,连接XXX于点E,过点E作EF⊥BD于点F,若AB=15,CD=10,求4.在□ABCD中,E为BC的中点,连接AE,AC,分别交BD于M,N,求5.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AD,BC相交于点E,过E作EF∥AB交BD于点F。

2024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归纳(全国通用)22 解直角三角形模型之实际应用模型(教师版)

2024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归纳(全国通用)22 解直角三角形模型之实际应用模型(教师版)

专题22解直角三角形模型之实际应用模型解直角三角形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关键,通常是通过作高线或垂线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在解直角三角形时要注意三角函数的选取,避免计算复杂。

在解题中,若求解的边、角不在直角三角形中,应先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

为了提高解题和得分能力,本专题重点讲解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模型。

模型1、背靠背模型图1图2图3【模型解读】若三角形中有已知角时,则通过在三角形内作高CD,构造出两个直角三角形求解,其中公共边(高)CD是解题的关键.【重要关系】如图1,CD为公共边,AD+BD=AB;如图2,CE=DA,CD=EA,CE+BD=AB;如图3,CD=EF,CE=DF,AD+CE+BF=AB。

【答案】该建筑物BC【分析】由题意可知,【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函数,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关键.例2.(2023湖南省衡阳市中考数学真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如代替人们在高空测量距离和高度.圆圆要测量教学楼学楼底部243米的C30 ,CD长为49.6米.已知目高(1)求教学楼AB的高度.(2)若无人机保持现有高度沿平行于行,求经过多少秒时,无人机刚好离开圆圆的视线【答案】(1)教学楼AB的高度为【分析】(1)过点B作BG DC通过证明四边形GCAB为矩形,之间的和差关系可得CG【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画出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熟练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步骤.例3.(2023年湖北中考数学真题)为了防洪需要,某地决定新建一座拦水坝,如图,拦水坝的横断面为梯形ABCD,斜面坡度3:i,求斜坡AB的长.18C【答案】斜坡AB的长约为10米【分析】过点D作DE BC于点E,在Rt△在Rt DEC △中,2018CD C ,,sin 20sin18200.31 6.2DE CD C ∵34AF BF ,∴在Rt ABF 中,2AB AF 【答案】大楼的高度BC 为303m 【分析】如图,过P 作PH AB 于QH BC ,BH CQ ,求解PH 704030CQ BH ,PQ CQ 【详解】解:如图,过P 作PH则四边形CQHB 是矩形,∴由题意可得:80AP ,PAH ∴3sin 60802PH AP ∴704030CQ BH ,∴∴403103BC QH模型2、母子模型图1图2图3图4【模型解读】若三角形中有已知角,通过在三角形外作高BC,构造有公共直角的两个三角形求解,其中公共边BC是解题的关键。

【中考数学29个几何模型】模型02 截长补短(后附答案与解析)

【中考数学29个几何模型】模型02 截长补短(后附答案与解析)

专题02截长补短【基础训练】1、如图,AC平分∠BAD,CE⊥AB于点E,∠B+∠D=180°,求证:AE=AD+BE.2、如图,已知在△ABC中,∠C=2∠B,∠1=∠2,求证:AB=AC+CD3、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CD,∠B+∠E=180°,求证:AD平分∠CDE.4、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ADC=180°,AB=BC,如图,点P,Q分别在线段AD,DC上,满足PQ=AP+CQ,求证:∠PBQ=90°-12∠ADC5、如图,在△ABC中,∠B=60°,△ABC的角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O,求证:AE+CD=AC.6、如图所示,AB∥CD,BE,CE分别是∠ABC,∠BCD的平分线,点E在AD上,求证:BC=AB+CD.7、四边形ABCD中,BD>AB,AD=DC,DE⊥BC,BD平分∠ABC(1)证明:∠BAD+∠BCD=180°(2)DE=3,BE=6,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8、已知:在△ABC中,AB=CD-BD,求证:∠B=2∠C.9、如图,△ABC中,BD⊥AC于点D,CE⊥AB于点E,且BD,CE交于点F,点G是线段CD上一点,连接AF,GF,若AF=GF,BD=CD.求∠CAF的度数判断线段FG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提升训练】1.如图,在△ABC中,∠A=60°,BD,CE分别平分∠ABC和∠ACB,BD,CE交于点O,试判断BE,CD,BC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2.如图,AD//BC,DC⊥AD,AE平分∠BAD,E是DC的中点.问:AD,BC,AB之间有何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已知DE=AE,点E在BC上,AE⊥DE,AB⊥BC,DC⊥BC,请问线段AB,CD和线段BC有何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4.如图,AB∥CD,BE,CE分别是∠ABC和∠BCD的平分线,点E在AD上.求证:BC=AB+CD.5.如图,在Rt△ABC中,∠C=90°,BC=AC,∠B=∠CAB=45°,AD平分∠BAC交BC于D,求证:AB=AC+CD.6.如图,在△ABC中,∠ABC=60°,AD,CE分别平分∠BAC,∠ACB,AD,CE交于O.(1)求∠AOC的度数;(2)求证:AC=AE+CD.专题02截长补短(解析版)【基础训练】1、如图,AC平分∠BAD,CE⊥AB于点E,∠B+∠D=180°,求证:AE=AD+BE.解析:如图,在EA上取点F,使EF=BE,连接CF,∵CE⊥AB∴CF=CB∠CFB=∠B∵∠AFC+∠CFB=180°,∠D+∠B=180°∴∠D=∠AFC∵AC平分∠BAD即∠DAC=∠FAC在△ACD和△ACF中∠D=∠AFC∠DAC=∠FACAC=AC∴ACD≌△ACF(AAS)∴AD=AF∴AE=AF+EF=AD+BE2、如图,已知在△ABC中,∠C=2∠B,∠1=∠2,求证:AB=AC+CD解析:在AB上取一点E,使AE=AC,连接DE,∵AE=AC,∠1=∠2,AD=AD∴△ACD≌△AED∴CD=DE,∠C=∠3∵∠C=2∠B∴∠3=2∠B=∠4+∠B∴∠4=∠B,∴DE=BE,CD=BE∵AB=AE+BE∴AB=AC+CD3、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CD,∠B+∠E=180°,求证:AD平分∠CDE.解析:延长CB至点F,使BF=DE,连接BF=DE,连接AF,AC∵∠1+∠2=180°,∠E+∠1=180°∴∠2=∠E∵AB=AE,∠2=∠E,BF=DE∴△ABF≌△AED∠F=∠4,AF=AD∵BC+BF=CD即FC=CD又∵AC=AC∴△ACF≌△ACD∴∠F=∠3∵∠F=∠4∴∠3=∠4∴AD平分∠CDE.4、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ADC=180°,AB=BC,如图,点P,Q分别在线段AD,DC上,满足PQ=AP+CQ,求证:∠PBQ=90°-12∠ADC解析:如图,延长DC,在上面找一点K,使得CK=AP,连接BK,∵∠ABC+∠ADC=180°∴∠BAD+∠BCD=180°∵∠BCD+∠BCK=180°∴∠BAD=∠BCK在△BAP和△BKC中AP=CK∠BAP=∠BCKAB=BC∴△BPA≌△BKC(SAS)∴∠ABP=∠CBK,BP=BK∵PQ=AP+CQ∴PQ=QK∵在△BPQ和△BKQ中BP=BKBQ=BQPQ=KQ∴△BPQ≌△BKQ(SSS)∴∠PBQ=∠KBQ∴∠PBQ=12∠ABC∵∠ABC+∠ADC=180°∴∠ABC=180°-∠ADC∴12∠ABC=90°-12∠ADC∴∠PBQ=90°-12∠ADC5、如图,在△ABC中,∠B=60°,△ABC的角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O,求证:AE+CD=AC.解析:由题意可得∠AOC=120°∴∠AOE=∠DOC=180°-∠AOC=180°-120°=60°在AC上截取AF=AE,连接OF,如图在△AOE和△AOF中,AE=AF∠OAE=∠OAFOA=OA∴△AOE≌△AOF(SAS)∴∠AOE=∠AOF,∴∠AOF=60°∴∠COF=∠AOC-∠AOF=60°又∠COD=60°,∴∠COD=∠COF同理可得:△COD≌△COF(ASA)∴CD=CF又∵AF=AE∴AC=AF+CF=AE+CD即AE+CD=AC6、如图所示,AB∥CD,BE,CE分别是∠ABC,∠BCD的平分线,点E在AD上,求证:BC=AB+CD.解析:在BC上取点F,使BF=AB∵BE,CE分别是∠ABC,∠BCD的平分线∴∠ABE=∠FBE,∠BCE=∠DCE∵AB∥CD∴∠A+∠D=180°在△ABE和△FBE中AB=FB∠ABE=∠FBEBE=BE∴△ABE≌△FBE(SAS)∴∠A=∠BFE∴∠BFE+∠D=180°∵∠BFE+∠EFC=180°∴∠EFC=∠D在△EFC和△EDC中,∠EFC=∠D∠BCE=∠DCECE=CE∴△EFC≌△EDC(AAS)∴CF=CD∵BC=BF+CF∴BC=AB+CD7、四边形ABCD中,BD>AB,AD=DC,DE⊥BC,BD平分∠ABC (3)证明:∠BAD+∠BCD=180°(4)DE=3,BE=6,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解析】(1)过点D作BA的垂线,得△DMA≌DEC(HL)∵∠ABC+∠MDE=180°,∠ADC=∠MDE∴∠ABC+∠ADC=180°∴∠BAD+∠BCD=180°(2)S四边形ABCD=2S△BED=188、已知:在△ABC中,AB=CD-BD,求证:∠B=2∠C.【解析】在CD上取一点M使得DM=DB则CD-BD=CM=AB∴∠AMD=∠B=2∠C9、如图,△ABC 中,BD ⊥AC 于点D ,CE ⊥AB 于点E ,且BD,CE 交于点F ,点G 是线段CD 上一点,连接AF ,GF ,若AF=GF,BD=CD.求∠CAF 的度数判断线段FG 与BC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析】(1)延长AF 与BC 交于点M ,可知AF ⊥BC∵BD=DC ,BD ⊥DC ∴∠FBC=45°∵AF=FG ,FD ⊥AG ∴∠AFD=GFD=45°∴AF ⊥GF∴∠CAF=45°(2)由(1)可证FG ∥BC【提升训练】1.如图,在△ABC 中,∠A =60°,BD ,CE 分别平分∠ABC 和∠ACB ,BD ,CE 交于点O ,试判断BE ,CD ,BC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证明:在BC 上截取BF =BE ,连接OF .∵BD 平分∠ABC ,∴∠EBO =∠FBO .∴△EBO ≌△FBO .∴∠EOB =∠FOB .∵∠A =60°,BD ,CE 分别平分∠ABC 和∠ACB ,∴∠BOC =180°-∠OBC -∠OCB =180°-12∠ABC -12∠ACB =180°-12(180°-∠A )=120°.∴∠EOB =∠DOC =60°.∴∠BOF=60°,∠FOC=∠DOC=60°.∵CE平分∠DCB,∴∠DCO=∠FCO.∴△DCO≌△FCO.∴CD=CF.∴BC=BF+CF=BE+CD.2.如图,AD//BC,DC⊥AD,AE平分∠BAD,E是DC的中点.问:AD,BC,AB之间有何关系?并说明理由.解:AB=AD+BC.理由:作EF⊥AB于F,连接BE.∵AE平分∠BAD,DC⊥AD,EF⊥AB,∴EF=DE.∵DE=CE,∴EC=EF.∴Rt△BFE≌Rt△BCE(HL).∴BF=BC同理可证:AF=AD.∴AD+BC=AF+BF=AB,即AB=AD+BC.3.如图,已知DE=AE,点E在BC上,AE⊥DE,AB⊥BC,DC⊥BC,请问线段AB,CD和线段BC有何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线段AB,CD和线段BC的关系是:BC=AB+CD.理由:在△DCE中,∠EDC+∠DEC=90°,∵∠AEB+∠DEC=90°,∴∠AEB=∠EDC,又∵ED=AE,∠ABE=∠ECD=90°,∴△ABE≌△ECD(AAS),∴AB=EC,BE=CD,∴BC=BE+EC=CD+AB.4.如图,AB∥CD,BE,CE分别是∠ABC和∠BCD的平分线,点E在AD上.求证:BC=AB+CD.证明:在BC上取点F,使BF=BA,连接EF,如图,∵BE,CE分别是∠ABC和∠BCD的平分线,∴∠ABE=∠FBE,∠ECF=∠ECD.∴△ABE≌△FBE(SAS),∴∠A=∠BFE,∵AB∥CD,∴∠A+∠D=180°,∴∠BFE+∠D=180°.∵∠BFE+∠EFC=180°,∴∠EFC=∠D.∴△CDE≌△CFE(AAS),∴CF=CD.∵BC=BF+CF,∴BC=AB+CD.5.如图,在Rt△ABC中,∠C=90°,BC=AC,∠B=∠CAB=45°,AD平分∠BAC交BC于D,求证:AB=AC+CD.证明:如图,延长AC 到E ,使CE =CD ,连接DE .则∠E =∠CDE =45°,∴∠B =∠E .∵AD 平分∠BAC ,∴∠1=∠2,在△ABD 和△AED 中,∠B =∠E ,∠2=∠1,AD =AD ,∴△ABD ≌△AED (AAS).∴AE =AB .∵AE =AC +CE =AC +CD ,∴AB =AC +CD .6.如图,在△ABC 中,∠ABC =60°,AD ,CE 分别平分∠BAC ,∠ACB ,AD ,CE 交于O .(1)求∠AOC 的度数;(2)求证:AC =AE +CD .(1)解:∵∠ABC =60°,AD ,CE 分别平分∠BAC ,∠ACB ,∴∠AOC =180°-(∠OAC +∠OCA )=180°-12(∠BAC +∠ACB )=180°-180°-60°2=120°;(2)证明:∵∠AOC =120°,∴∠AOE =60°,如图,在AC 上截取AF =AE ,连接OF ,∵AD 平分∠BAC ,∴∠BAD =∠CAD ,∵AO=AO,∴△AOE≌△AOF(SAS),∴∠AOE=∠AOF,∵∠AOE=60°,∠AOC=120°,∴∠AOF=∠COD=∠COF=60°.∵∠FOC=∠DOC,CO=CO,∠DCO=∠FCO,∴△COF≌△COD(ASA),∴CF=CD,∴AC=AF+CF=AE+CD.。

2024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归纳(全国通用):01 双中点(线段)模型与双角平分线(角)模型(学生版)

2024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归纳(全国通用):01 双中点(线段)模型与双角平分线(角)模型(学生版)

专题01.双中点(线段)模型与双角平分线(角)模型线段与角度是初中几何的入门知识,虽然难度不高,但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类模型通常由问题出发,先由线段(角度)和差确定解题方向,然后辅以线段中点(角平分线)来解决。

但是,对于有公共部分的线段双中点模型和双角平分线模型,可以写出的线段(角度)和差种类较多,这就增加了思考的难度。

模型1.线段的双中点模型图1图21)双中点模型(两线段无公共部分)条件:如图1,已知A 、B 、C 三点共线,D 、E 分别为AB 、BC 中点,结论:12DE AC .2)双中点模型(两线段有公共部分)条件:如图2,已知A 、B 、C 三点共线,D 、E 分别为AB 、BC 中点,结论:12DE AC ...A .20ACB .DC 例3.(2022秋·湖北咸宁·七年级统考期末)1例5.(2022秋·山东青岛·七年级校考期末)直线(1)若20AB cm ,求MN 的长;(2)初步感知:(1)如图1,点C 在线段AB 上,若2k ,则AC __________;若3AC BC ,则k例9.(2022·贵州铜仁·七年级期末)如图1,已知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10厘米,BC=6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求线段MN的长度.(2)根据第(1)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设AC=a,BC=b,其他条件不变,求MN的长度.(3)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2cm/s的速度沿AB 向右运动,终点为B,点Q以1cm/s的速度沿AB向左运动,终点为A,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当C、P、Q三点中,有一点恰好是以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时,直接写出时间t.模型2.双角平分线模型图1图2图31)双角平分线模型(两个角无公共部分)条件:如图1,已知:OD 、OE 分别平分∠AOB 、∠BOC ;结论:12DOE AOC .2)双角平分线模型(两个角有公共部分)条件:如图1,已知:OD 、OE 分别平分∠AOB 、∠BOC ;结论:12DOE AOC .3)拓展模型:双角平分线模型(三个角围成一个周角)条件:如图3,已知∠AOB +∠BOC+∠AOC=360°,OP 1平分∠AOC 、OP 2平分∠BOC ;结论:1211802POP AOB .A .70 B .100例2.(2023秋·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已知射线,BOC OF 平分AOB ,以下四个结论:③AOD BOC ;④EOF例3.(2023·河南·七年级校联考期末)如图,22OA OB 、分别是1AOM 和MOB 分别是1n A OM 和1n MOB 的平分线,则例4.(2022秋·山西太原·七年级统考期末)图,的内部,OE 是∠AOB 的一条三等分线.请从A .当∠BOC =30°时,∠EOD 的度数为B .当∠BOC =α°时,∠EOD 的度数为例5.(2023·江苏无锡·七年级校考期末)解答题:别平分AOB 、AOC ,求 °<180n m ,OD 、OE 分别平分例6.(2022秋·河南商丘·七年级统考期末)综合与探究:如图1,在AOB 的内部画射线OC ,射线OC 把AOB 分成两个角,分别为AOC 和BOC ,若这两个角中有一个角是另外一个角的2倍,则称射线OC 为AOB 的“3等分线”.(1)若90AOB ,射线OC 为AOB 的“3等分线”,则AOC 的度数为__________.(2)如图2,已知60AOB ,过点O 在AOB 外部作射线OP .若,,OA OP OB 三条射线中,一条射线恰好是以另外两条射线为角的“3等分线”,求AOP 的度数(180AOP ).例9.(2022·四川·成都市七年级期末)如图所示:点P 是直线AB 上一点,∠CPD 是直角,PE 平分∠BPC .(1)如图1,若∠APC =40°,求∠DPE 的度数;(2)如图1,若∠APC = ,直接写出∠DPE 的度数(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3)保持题目条件不变,将图1中的∠CPD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至图2所示的位置,探究∠APC 和∠DPE 的度数之间的关系,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A .①②③B .③④C .①②④A .20225102 B .20235102 C .20225102 D .20235102A .30B .25 7.(2023秋·山西大同·七年级统考期末)在别为AOC 和BOC ,若AOC 60AOB ,射线OC 为AOB①在图1的情况下,在DBC 内作DBF ②在旋转过程中,若BM 平分DBA ,BN ③在旋转过程中,两块三角板的边所在直线夹角成④DBC ABE 的角度恒为105 .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为(A .1个B .2个11.(2022秋·四川巴中·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数轴上点713.(2023春·四川达州·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D 、E 分别为线段AB BC 、中点,直线14.(2023秋·福建福州·七年级校考期末)已知线段QD16.(2023秋·福建福州·七年级校考期末)已知有理数MP 时,NP ;(1)若点P在线段AB上运动,当7AB ,点P以1cm/s (2)【拓展与延伸】已知线段10cm3cm/s的速度从点B出发,先向点A方向运动,到达点(1)根据题意,小明求得MN ______于是他先将题中的条件一般化,并开始深入探究.设AB a=,C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不与点(1)如图1,求证:AOB EOB DOE ;(2)如图2,作OF 平分AOB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当90AOD 时,作射线OA 的反向延长线AOH AOE ,反向延长射线OE 得到射线OQ ,射线OP 在HOQ 内部,26BOC DOF ,5271GOH POQ EOF ,求BOP 的度数.(2)若将(1)中的条件“ON 平分BOC ,OM 平分且AOB ,求AOM BON 的度数;(3)如图2,若ON 、OC 在AOB 的外部时,ON 时,猜想:MON 与 的大小有关系吗?如果没有,指出结论并说明理由.232023··(1)如图1,当OB ,OC 重合时,求EOF 的度数;EOF 的度数;(3)当AOB 和COD 的位置如图325.(2023·江苏七年级课时练习)(理解新知)如图①,点M在线段AB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AM和BM,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M是线段AB的“奇妙点”,(1)线段的中点这条线段的“奇妙点”(填“是”或“不是”)为何值时,26.(2022·广东茂名·七年级期末)已知:∠AOB =60°,∠COD =90°,OM 、ON 分别平分∠AOC 、∠BOD .(1)如图1,OC 在∠AOB 内部时,∠AOD +∠BOC =,∠BOD ﹣∠AOC =;(2)如图2,OC 在∠AOB 内部时,求∠MON 的度数;(3)如图3,∠AOB ,∠COD 的边OA 、OD 在同一直线上,将∠AOB 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逆时针旋转直至OB 边第一次与OD 边重合为止,整个运动过程时间记为t 秒.若∠MON =5∠BOC 时,求出对应的t 值及∠AOD 的度数.27.(2023·江苏·七年级专题练习)如图1,射线OC 在AOB 的内部,图中共有3个角:AOB 、AOC 、BOC ,若其中有一个角的度数是另一个角度数的两倍,则称射线OC 是AOB 的“定分线”.(1)一个角的平分线_________这个角的“定分线”;(填“是”或“不是”)(2)如图2,若MPN a ,且射线PQ 是MPN 的“定分线”,则MPQ ________(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出所有可能的结果);(3)如图2,若MPN =48°,且射线PQ 绕点P 从PN 位置开始,以每秒8°的速度逆时针旋转,当PQ 与PN 成90°时停止旋转,旋转的时间为t 秒;同时射线PM 绕点P 以每秒4°的速度逆时针旋转,并与PQ 同时停止.当PQ 是MPN 的“定分线”时,求t 的值.。

2024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归纳(全国通用):全等与相似模型-一线三等角(K字)模型(学生版)

2024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归纳(全国通用):全等与相似模型-一线三等角(K字)模型(学生版)

专题14全等与相似模型-一线三等角(K 字)模型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在中考数学几何模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三角形与其它知识点结合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其变化很多,难度大,是中考的常考题型。

如果大家平时注重解题方法,熟练掌握基本解题模型,再遇到该类问题就信心更足了.本专题就一线三等角模型进行梳理及对应试题分析,方便掌握。

模型1.一线三等角(K 型图)模型【模型解读】在某条直线上有三个角相等,利用平角为180°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证得两个三角形全等。

【常见模型及证法】同侧型一线三等角:锐角一线三等角直角一线三等角(“K 型图”)钝角一线三等角条件:A CED B +CE=DE证明思路:,A B C BED +任一边相等BED ACE异侧型一线三等角:锐角一线三等角直角一线三等角钝角一线三等角条件:FAC ABD CED +任意一边相等证明思路:,A B C BED +任一边相等BED ACE例1.(2021·山东日照·中考真题)如图,在矩形ABCD 中,8cm AB ,12cm AD ,点P 从点B 出发,以2cm/s 的速度沿BC 边向点C 运动,到达点C 停止,同时,点Q 从点C 出发,以cm/s v 的速度沿CD 边向点D 运动,到达点D 停止,规定其中一个动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v 为_____时,ABP △与PCQ △全等.例2.(2022·黑龙江·九年级期末)(1)如图(1),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CE⊥直线m,垂足分别为点D、E.证明∶DE=BD+CE.(2)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中,AB=AC,D、A、E三点都在直线m上,并且有∠BDA=∠AEC=∠BAC= ,其中 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BD+CE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拓展与应用:如图(3),D、E是D、A、E三点所在直线m上的两动点(D、A、E三点互不重合),点F为∠BAC平分线上的一点,且△ABF和△ACF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CE,若∠BDA=∠AEC=∠BAC,试判断△DEF的形状.例3.(2022·广东·汕头市潮阳区一模)(1)模型建立,如图1,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CB=CA,直线ED经过点C,过A作AD⊥ED于D,过B作BE⊥ED于E.求证:△BEC≌△CDA;,OB=4,将线段AB绕(2)模型应用:①已知直线AB与y轴交于A点,与x轴交于B点,sin∠ABO=35点B逆时针旋转90度,得到线段BC,过点A,C作直线,求直线AC的解析式;②如图3,矩形ABCO,O为坐标原点,B的坐标为(8,6),A,C分别在坐标轴上,P是线段BC上动点,已知点D在第一象限,且是直线y=2x 5上的一点,若△APD是以D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D的坐标.例4.(2023·湖南岳阳·统考一模)如图,在ABC 中,AB =AC =2,∠B =40°,点D 在线段BC 上运动(点D 不与点B 、C 重合),连接AD ,作∠ADE =40°,DE 交线段AC 于点E .(1)当∠BDA =115°时,∠EDC =______°,∠AED =______°;(2)线段DC 的长度为何值时,△ABD ≌△DCE ,请说明理由;(3)在点D 的运动过程中,△ADE 的形状可以是等腰三角形吗?若可以,求∠BDA 的度数;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例5.(2022·浙江杭州·一模)老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如图,ABCD 是正方形,点E 在BC 上,DF ⊥AE 于F ,请问图中是否存在一组全等三角形?”小杰同学经过思考发现:△ADF ≌△EAB .理由如下:因为ABCD 是正方形(已知)所以∠B =90°且AD =AB 和AD ∥BC又因为DF ⊥AE (已知)即∠DFA =90°(垂直的意义)所以∠DFA =∠B (等量代换)又AD ∥BC 所以∠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在△ADF 和△EAB 中12DFA B AD AB所以△ADF ≌△EAB (AAS )小胖却说这题是错误的,这两个三角形根本不全等.你知道小杰的错误原因是什么吗?我们再添加一条线段,就能找到与△ADF 全等的三角形,请能说出此线段的做法吗?并说明理由.例6.(2022·山东·九年级课时练习)(1)课本习题回放:“如图①,90ACB ,AC BC ,AD CE ,BE CE ,垂足分别为D ,E , 2.5cm AD , 1.7cm DE .求BE 的长”,请直接写出此题答案:BE 的长为________.(2)探索证明:如图②,点B ,C 在MAN 的边AM 、AN 上,AB AC ,点E ,F 在MAN 内部的射线AD 上,且BED CFD BAC .求证:ABE CAF ≌.(3)拓展应用:如图③,在ABC 中,AB AC ,AB BC .点D 在边BC 上,2CD BD ,点E 、F 在线段AD 上,BED CFD BAC .若ABC 的面积为15,则ACF 与BDE 的面积之和为________.(直接填写结果,不需要写解答过程)例7.(2023·贵州遵义·八年级统考期末)过正方形ABCD (四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顶点A 作一条直线MN .(1)当MN 不与正方形任何一边相交时,过点B 作BE MN 于点E ,过点D 作DF MN 于点F 如图(1),请写出EF ,BE ,D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若改变直线MN 的位置,使MN 与CD 边相交如图(2),其它条件不变,EF ,BE ,DF 的关系会发生变化,请直接写出EF ,BE ,DF 的数量关系,不必证明;(3)若继续改变直线MN 的位置,使MN 与BC 边相交如图(3),其它条件不变,EF ,BE ,DF 的关系又会发生变化,请直接写出EF ,BE ,DF 的数量关系,不必证明.模型2.一线三等角模型(相似模型)【模型解读与图示】“一线三等角”型的图形,因为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相等的角,一般就会有两个三角形的“一对角相等”,再利用平角为180°,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就可以得到两个三角形的另外一对角也相等,从而得到两个三角形相似.1)一线三等角模型(同侧型)(锐角型)(直角型)(钝角型)条件:如图,∠1=∠2=∠3,结论:△ACE∽△BED.2)一线三等角模型(异侧型)条件:如图,∠1=∠2=∠3,结论:△ADE∽△BEC.3)一线三等角模型(变异型)图1图2图3①特殊中点型:条件:如图1,若C为AB的中点,结论:△ACE∽△BED∽△ECD.②一线三直角变异型1:条件:如图2,∠ABD=∠AFE=∠BDE=90°.结论:△ABC∽△BDE∽△BFC∽△AFB.③一线三直角变异型2:条件:如图3,∠ABD=∠ACE=∠BDE=90°.结论:△ABM∽△NDE∽△NCM.例1.(2023·山东东营·统考中考真题)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边BC,AB上,60ADE若4DE ,则AD的长为()BD DC, 2.4A.3B.5C.2例3.(2022·河南新乡·九年级期中)某学习小组在探究三角形相似时,发现了下面这种典型的基本图形.(1)如图1,在 ABC中,∠BAC=90°,ABAC=k,直线l经过点A,BD⊥直线I,CE上直线l,垂足分别为D、E.求证:BDAE=k.(2)组员小刘想,如果三个角都不是直角,那么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呢?如图2,将(1)中的条件做以下修改:在 ABC中,ABAC=k,D、A、E三点都在直线l上,并且有∠BDA=∠AEC=∠BAC=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数学老师赞赏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并鼓励他们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问题:如图3,在 ABC中,沿 ABC的边AB、AC向外作矩形ABDE和矩形ACFG,ABAE=ACAG=12,AH是BC边上的高,延长HA交EG于点I.①求证:I是EG的中点.②直接写出线段BC与AI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探究:(1)先将问题特殊化,如图(2),当90 时,直接写出GCF 的大小;(2)再探究一般情形,如图(1),求GCF 与 的数量关系.问题拓展:(3)将图(1)特殊化,如图(3),当120 时,若12DG CG ,求BE CE 的值.例5.(2022·山西晋中·一模)阅读材料:我们知道:一条直线经过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过另外两个顶点分别向该直线作垂线,即可得三垂直模型”如图①,在ABC中,90ACB,AC BC,分别过A、B向经过点C直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D、E,我们很容易发现结论:ADC CEB△≌△.(1)探究问题:如果AC BC,其他条件不变,如图②,可得到结论;ADC CEB△∽△.请你说明理由.(2)学以致用:如图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2y x与直线CD交于点 2,1M,且两直线夹角为 ,且3tan2,请你求出直线CD的解析式.(3)拓展应用:如图④,在矩形ABCD中,3AB ,5BC ,点E为BC边上—个动点,连接AE,将线段AE绕点E顺时针旋转90 ,点A落在点P处,当点P在矩形ABCD 外部时,连接PC,PD.若DPC△为直角三角形时,请你探究并直接写出BE的长.【观察与猜想】(1)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则DECF的值为___________;(2)如图2,在矩形ABCD中,7AD ,BD,若CE BD,则CEBD的值为___________;【类比探究】(3)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90A B,E为线交ED的延长线于G,交AD的延长线于F,求证:DE AB CF课后专项训练1.(2022·湖南·长沙市二模)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直角顶点C 与坐标原点重合,分别过点A 、B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D 、E ,点A 的坐标为(-2,5),则线段DE 的长为()A .4B .6C .6.5D .72.(2022·贵州·凯里一模)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0,4A 、 6,0C ,BC x 轴,存在第一象限的一点 ,25P a a 使得PAB △是以AB 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则点P 的坐标().A . 3,1或 3,3B . 5,5C . 3,1或 5,5D .3,3A . 9,3B . 9,24.(2023·湖南长沙·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在矩形CD 或延长线上运动,且∠BEF5.(2021·浙江台州·中考真题)如图,点E,F,G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AB,BC,AD上,AF⊥EG.若AB=5,AE=DG=1,则BF=_____.7.(2022·安徽·九年级专题练习)如图,矩形取BE的中点G,点G绕点E运动路径=,△CEF10.(2023·浙江·九年级期末)如图,已知ABC 和CDE 均是直角三角形,Rt ACB CED ,AC CE ,AB CD 于点F .(1)求证:ABC ≌CDE ;(2)若点B 是EC 的中点,10cm DE ,求AE 的长.11.(2022·江苏·九年级专题练习)【感知模型】“一线三等角”模型是平面几何图形中的重要模型之一,请根据以下问题,把你的感知填写出来:①如图1,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90C ,AE =BD ,则AED ≌_______;②如图2,ABC 为正三角形,,60BD CF EDF ,则BDE ≌________;③如图3,正方形ABCD 的顶点B 在直线l 上,分别过点A 、C 作AE l 于E ,CF l 于F .若1AE ,2CF ,则EF 的长为________.【模型应用】(2)如图4,将正方形OABC 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为原点,点A 的坐标为 ,则点C 的坐标为________.【模型变式】(3)如图5所示,在ABC 中,90ACB ,AC BC ,BE CE 于E ,AD ⊥CE 于D ,4cm DE ,6cm AD ,求BE 的长.12.(2022·江苏镇江·二模)模型构建:如图1,AM MN 于点M ,BN MN 于点N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MN 于点P ,连接AP 、BP .若90APB ,求证:AM BN MN .数学应用:如图2,在ABC 中,D 是BC 上一点,AC AD BD ,90CAD ,8AB ,求ABC 的面积.实际运用:建设“交通强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建设“美丽公路”是落实美丽中国建设、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如图3是某地一省道与国道相交处的示意图,点Q 处是一座古亭,鹅卵石路QA 、QB 以及 AB 两旁栽有常青树,其它区域种植不同的花卉;设计要求QA QB ,QA QB , AB 是以Q 为圆心、QA 为半径的圆弧(不计路宽,下同).请在图4中画出符合条件的设计图,要求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标注必要的字母,写出详细的作法,不要求说明理由;13.(2022·黑龙江·桦南县九年级期中)如图1,在ABC 中,90ACB ,AC 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 .(1)由图1,证明:DE AD BE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请猜想出DE ,AD ,BE 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又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直接写出这个等量关系(不必说明理由).14.(2022·黑龙江佳木斯·三模)在ABC 中,90ABC ,AB BC ,D 为直线AB 上一点,连接CD ,过点B 作BE CD 交CD 于点E ,交AC 于点F ,在直线AB 上截取AM BD ,连接FM .(1)当点D ,M 都在线段AB 上时,如图①,求证:BF MF CD ;(2)当点D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点M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②;当点D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点M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③,直接写出线段BF ,MF ,CD 之间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15.(2022·安徽·合肥二模)(1)如图1,等腰直角ABC 中,90ACB ,CB CA ,线段ED 经过点C ,过A 作AD ED 于点D ,过B 作BE ED 于.E 求证:BEC △≌CDA .(2)如图2,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O 为坐标原点,点A 的坐标为 0,4,点C 的坐标为 3,0 ,点B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点,若ABC 是以AC 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点B 的坐标;(3)如图3,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O 为坐标原点,在等腰直角OAB 中,90OAB ,4OA AB ,点M 在线段OB 上从O 向B 运动(运动到点B 停止),以点M 为直角顶点向右上方做等腰直角AMN ,求点N 移动的距离.(3)【拓展探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请直接写出N 点运动的路径长,及CN 的最小值.(1)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E 是AD 的中点.①如图1,当FEC ②如图2,当2tan 3FCE 时,求AF 的长;(2)如图3,延长CF ,DA 交于点时,求证:AE AF .18.(2023·广东深圳·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如图,在ABC 中6cm AB AC ,8cm BC ,点E 是线段BC 边上的一动点(不含B 、C 两端点),连接AE ,作AED B ,交线段AB 于点D .(1)求证:BDE CEA △∽△(2)设BE x ,AD y ,请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E 点在运动的过程中,ADE V 能否构成等腰三角形?若能,求出BE 的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19.(2023·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直线AB 与y 轴交于点A ,与x 轴交于点B ,2OA ,AOB 的面积为2.(1)如图1,求直线AB 的解析式.(2)如图2,线段OA 上有一点C ,直线BC 为2(0)y kx k k ,AD y 轴,将BC 绕点B 顺时针旋转90 ,交AD 于点D ,求点D 的坐标.(用含k 的式子表示)(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OD ,交直线BC 于点E ,若345ABC BDO ,求点E 的坐标.20.(2022·湖南郴州·中考真题)如图1,在矩形ABCD 中,4AB ,6BC .点E 是线段AD 上的动点(点E 不与点A ,D 重合),连接CE ,过点E 作EF CE ,交AB 于点F .(1)求证:AEF DCE ∽;(2)如图2,连接CF ,过点B 作BG CF ⊥,垂足为G ,连接AG .点M 是线段BC 的中点,连接GM .①求AG GM 的最小值;②当AG GM 取最小值时,求线段DE 的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型专题
模型,是一个结论,更是一种思考模式,有时能够发挥出很大的用处。

【1】中点+平行模型
如图,如果AB‖DE,且C为AE中点,则有△ABC≌△EDC
很好证的,当然十分实用,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例如延长)
【例题1】(2014 深圳模拟)
【例题2】(2014 深圳)
答案:1.
3
2
;2.D
【2】一线三等角模型
如图,若∠B=∠C=∠DEF=α(0<α≤90) 则一定有△BDE 与△CEF 相似。

十分好证(外角和什么一大堆),并且也很实用。

经常在矩形里出题。

【例题1】(2009 太原)
【例题2】(2006 河南)
【例题3】(原创)
答案:1. 2或3-24或
25 2.(5
453-,) 【3】巧造旋转模型
在某些几何题中,往往有一些奇怪的结论,此时可以通过几何三大变换之一【旋转】求解。

巧造旋转往往要有一定的等量关系和特殊角度,如下题:
通过观察可得∠ABC=∠C=45°,AB=AC 。

我们可以将△ACD 绕A 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E ,使得AC 与AB 重合。

那么就有EB ⊥BC ,而在RT △AED 中,DE²=2AD²(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BE²+BD²=DE²,即BD²+CD²=2AD²
是不是赶脚很难想到?要学会判断,这种感觉是要练出来的! 【例题1】(2014 武汉)
【例题2】
【例题3】(2014 菏泽改编)
答案:1.41 2.9 3.(1.)2,(2.)直角三角形,旋转后证全等,证明略【4】等腰模型
这是一个很基础的模型——什么样的结构会生成等腰三角形
首先:平行+角平分线,
其次:垂直+角平分
这个不难理解,因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这种模型很常用,常常需要做辅助线(延长之类)
【例题1】(原创)
AB‖CD
【例题2】(原创)
【例题3】(改编)
1.11
2.3
3.延长CD交AB于M,利用中位线,证明略【5】倍长中线法
常考,选填大证明都可能会用。

是的!又是中点,中点用的很多啊= =
这个模型怎么用?先要判断。

做题的时候看见中点,先找有没有可以直接用的,没有就找就
没有平行+中点,再没有就要想了没事摆个中点在这里有啥用?这时试试倍长中线。

记住一句话:“倍长中线,定得全等”
先来举一个例子,吧里很经典的一题。

←_←
解:延长AD,使DE=AD,连接CE(做这种题不变的辅助线说明)
∵AD=DE,BD=CD,∠ADB=∠CDE
∴△ADB≌△EDC
∴CE=AB=3
∴4-3<AE<4+3
故1/2<AD<7/2
这样就迎刃而解了,还有好多好多题,需要用到这个
【例题1】(改编)
【例题2】(改编)
2
1.6
2.证明略(中间有一段要说明旋转的性质很麻烦),(
3.)2
【6】几何最值模型.1
最值是中考最常考的题目,选择、填空、大题都可能有。

几何最值——当然数学书上是找不到的,所以这要我们平时多了解这种题的做题技巧
一般有三种:线段最值、折线最值、周长面积最值
最值不好学,先从简单学起。

1.首先最简单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化曲为直,这是最基础的。

2.其次:通过对称寻找最值,经典的【建设奶站】模型。

3.折叠最值: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题,寻找【三点共线】最关键。

举个例子:
第一问做一个垂线就行了。

第二问是重点,作C关于l的对称点C',连接C'B,则C'B与l的交点为Q,此时BQ+CQ 最小值为BC'。

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证明,尝试一下吧
第三问同样重点(虽然没第二问那么常考),M可不是AD与l的交点,这时因为A、D在异侧讨论差值不方便,故作对称。

则AD'延长线与l的交点为M,此时lAM-DMl的最小值为D'M。

这同样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证。

考试的时候辅助线要写,道理不用。

简单归纳,同侧最小找轴对称、异侧最大对称加延长,注意图形对称性
好了先到这里,下面是例题
【例题1】(改编)
【例题2】(原创)
1.4
2.(1.)2-6;(2.)①62;②F ABG 、 15为BG 的垂直平分线与BC 的交点 【7】几何最值模型.2
初中大部分的几何最值都要化曲为直,一般我们称为【三点共线】,下面是折叠的一题。

做这种题,最重要找的是不变量。

如图,CD 是不变量6,AD 也是不变量√61,只有E 、F 在动
现在开始分析,先把AD 连接,得到一个不变的线段。

而在△ADF 中,由三边公式可知 AF >AD-DF ,这有什么用?这个意思是万一A 、F 、D 三点共线了,不就是AF=AD-DF 了? 就是说当形成了三角形的时候,AF 都是大于AD-DF 的,三点共线时,AF=AD-DF ,这样AF 不就最短了吗?所以AFmin=√61 -6 还有一种经典的题:
照样先找不变量,发现AB、BC不变为4,其余没有。

这种题的不变量一般隐藏在某些条件中
分析一下:等边你还没用,∠AOB=90°的条件也没用,综合考虑,取AB中点,因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所以OD=2,由等边三角形,可知CD=2√3,现在用三点共线,很快得到OC=OD+CD时OC最大,所以OC最大值为2+2√3
这种题要多练,寻找感觉。

主要是找不变量,这在动点问题中十分重要。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14
答案:1.5 2.1 3.
2
【8】十分重要!
反比例函数中的模型
俗话说的好,选填里面出得最难的不是几何题,而是反比例综合,要想稳拿3分,先掌握这些
首先简单搞起
①这个很简单,已知某点坐标(m,n)求过该点的反比例函数表达式y=k/x,则k=mn(k≠0)
②已知反比例函数图象分别交矩形AOBC的边AC、BC于D、E,连接OC,则:
S△OCD=S△OEC
③在上图的基础上,有AD:CD=BE:CE,
当然如果连接DE、AB,DE和AB一定是平行的。

④这个不大常用,但是也挺重要,如图,任意直线AB与双曲线交于G、H,则AG=BH
那么看到AG=GH的话就立马反应过来三段都等了。

⑤这个十分常用,在上图的基础上,S△OGH=S梯形GEFH
⑥看着不爽系列(雾)补全图形,常常有些梯形是要补全成矩形的,如此挖掘隐含条件就差不多是这些,记住做反比例函数题的核心点:面积转换最重要,各种垂直显神通意思就是没思路的时候做些垂直的辅助线,会有相似等。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答案:1.37 2.x
y 43 3.4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