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和价值
【精选】高中地理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4湿地的生态效益新人教版必修3

考点4湿地的生态效益1.湿地的概念: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它一种广义的定义。
这个定义包括海岸地带地区的珊瑚滩和海草床、滩涂、红树林、河口、河流、淡水沼泽、沼泽森林、湖泊、盐沼及盐湖。
2.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5)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具有航运功能,是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3.我国重要湿地分布。
1.湿地资源的功能3.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
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3.沼泽地的形成原因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冻土层厚,积水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湿地功能

湿地湿地具有哪些生态功能作为界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客体,湿地兼有水、陆特征,是自然界中最富生物多样性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之一,具有特殊的生态功能和宝贵的自然资源价值:首先可以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
在多雨或涨水的季节,过量的水被湿地(象海绵)储存起来,直接减少了下游的洪水压力。
然后,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里,再慢慢地释放出来,补充给河流或下渗补充地下水,有效地缓解枯水期河流缺水或断流的问题。
其次是调节气候。
通过蒸发,湿地可持续不断地向大气输送大量的水气,调节区域的气候,降低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危害。
拉萨气候干燥,有那么一大片湖泊和湿地,水分蒸发,可使城市的空气湿润,没有这片湿地,拉萨的气候条件就更加干燥。
专家们呼吁,高原都市拉萨旁有一大片湖泊和沼泽地,千万要保护好,不仅有利于城市市民的生活,而且也有利旅游者的身体健康。
第三起到净化天然水体的作用。
水流经过湿地,流速减缓,有助于污染物的沉淀,特别是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有毒、有害和矿化物质,对水体起净化作用。
因此,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成为一种简便、节省、实用的初级污水处理技术。
第四,控制土壤侵蚀、保护海岸线。
湿地及其植被,可稳固基地和削减海浪和海水的冲击力,有效防止海岸线、河口湾和江河堤岸的侵蚀。
第五,保护生物多样性。
湿地的特殊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造避敌的良好条件,是大量珍稀濒危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哺乳类和高、低等植物生长和栖息的好场所。
湿地保护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四大领域之一。
如果把森林比作“大地之肺”,那么湿地则常常被誉为“大地的肾脏”、“天然水库”和“天然的物种库”。
保护湿地成为国际环境保护的热点和各国防洪的一项重要生态措施。
而湿地也开始成为一些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的目标。
中国有多少湿地被确认为国际重要湿地?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国家之一,从寒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全国各地都分布有湿地,总面积达25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6%,世界排位仅次于加拿大、俄罗斯。
【精品整理】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一、知识讲解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二、例题分析“城市绿心”指在城市中央或多个城市组团围合起来的绿色空间,通常兼顾有多种自然或人工绿地、水域、湿地等类型。
从2013年至今,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一直致力打造"中国绿心"(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1. 打造“中国绿心”的优势条件是A. 湘、鄂、皖之间,居全国中心位置B. 位于阶梯交界处,山林茂密C. “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D. 城市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2. 图示“城市绿心”的生态效益表现在A. 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B. 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C. 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D. 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答案】1. C 2. C【解析】1.根据图示,"中国绿心"湘、鄂、赣之间,A错;"中国绿心"位于第三阶梯,并没有处于阶梯交界处;"中国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中国绿心"所在区域的农村人口较多,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人口应小于农村人口,据此分析选C。
2.结合上题可知,该“城市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
该绿心主要是乡村、田园风光,周边是城市群,绿心是江、湖组成的湿地主体,建设绿心可以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周边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调节区域小气候,C对;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属于经济效益,A错;绿心的建设旨在让城乡协同发展,使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目前城市提供的服务、就业、收入等远好于乡村,故该现象不会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这也不是生态效益,B错;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不属于生态效益,D错。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考试内容(1)湿地的概念和类型(2)湿地的重要价值(3)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保护措施二、考查方式常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
多以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湿地的价值、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三、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湿地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河流、湖泊、水库、稻田、退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浅海区。
(3)共同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4)我国主要湿地的空间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与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有关)。
2.湿地的重要价值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等。
3.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保护措施(1)湿地出现的问题:天然湿地数量在减少,质量在下降等。
(2)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退田还湖、还沼泽,禁止滥捕滥猎,防止湿地水污染等。
注意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产出功能。
湿地保护并不是不去发挥湿地的生产功能,而是使其在发挥生产功能的同时又不丧失环境保护功能。
湿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在保护、开发和利用湿地的同时,重视湿地的环保功能,为人类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考点训练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林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湿地的主要功能

湿地的主要功能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湿地的水陆过渡性使环境要素在湿地中的耦合和交汇作用复杂化,它对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资源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
它能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消除毒物、净化水质,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它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滞洪水、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稳定海岸线、控制土壤侵蚀、保墒抗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护、调节河川径流和气候等方面。
一是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
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湿地植被具有种类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许多的自然湿地为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提供了必须的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
对物种保存和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价值的物种,均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没有保存完好的自然湿地,许多野生动物将无法完成其生命周期,湿地生物多样性将失去栖身之地。
同时,自然湿地为许多物种保存了基因特性,使得许多野生生物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生存和繁衍。
因此,湿地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
二是调蓄径流洪水,补充地下水。
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等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是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湿地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湿地还可以为地下蓄水层补充水源,三是调节区域气候和固定二氧化碳。
由于湿地环境中,微生物活动弱,土壤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十分缓慢,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泥炭层,起到了固定碳的作用。
湿地的水分蒸发和植被叶面的水分蒸腾,使得湿地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了能量和物质交换,对周边地区的气候调节具有明显的作用。
湿地工程知识点总结高中

湿地工程知识点总结高中一、湿地的定义湿地是指生物圈中受水文因素影响而地面以水滞留为主要因素而特化为地貌类型的地区。
湿地是指既有陆地又有水域的生态系统,在地球上占有很大的比例。
湿地的特征是水的停滞,这使得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的生态功能。
二、湿地的种类根据湿地的形成过程和生物群落组成的不同,湿地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沼泽、湿原、湿地和河口湿地等。
不同类型的湿地在不同地理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
1. 沼泽:沼泽是由于水量过剩,土壤水分饱和或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引起的植被区,它主要由藓类和泥炭类植物组成。
沼泽的特点是土壤水分饱和度高,土壤呈酸性,植被种类多样。
2. 湿原:湿原是在水位较高的地区,土壤水分充足或常年有水,容易形成湿地状态的地区。
湿原主要由禾本科、菱科、莎草科和香蒲科植物组成,湿原的特点是水位较高,土壤湿润,植被类型丰富。
3. 湿地:湿地是一个泛指,包括了所有受水文影响的地表,其中包括了湖泊、河流、沼泽、沼泽草甸、泥炭地、盐沼、河口湿地等。
湿地的特点是水资源丰富,土壤湿润,植被复杂。
4. 河口湿地:河口湿地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交界处,由淡水和海水交织而成的生态系统。
河口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环境,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态功能。
三、湿地的特征湿地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丰富、土壤湿润、植被种类繁多、土壤呈酸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湿地成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湿地的功能湿地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水资源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水质净化、土壤保持等。
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态价值和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1. 水资源调节:湿地对水资源起着调节作用,它能够缓解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对水资源的影响,还可以调节地下水位和维持生态水文平衡。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众多珍稀濒危植物和动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对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0高考复习湿地与湖泊篇

2020高考复习湿地与湖泊篇一、湿地1、含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天然湿地: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2、形成原因湿地的形成一般与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有关。
例如:(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千湖之国——芬兰(2)青藏高原湿地的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积雪冰川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多冻土层,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二、保护湿地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地区具体措施洞庭湖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三江平原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三、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1、生态功能2、产出功能芦苇荡3、调节功能4、降解功能5、旅游功能四、不同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不同。
1、大河中下游湖泊:调蓄洪水,减轻洪水威胁。
2、内陆干旱区湖泊: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化。
3、河流上游(如我国三江源湿地):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水源。
4、东北三江平原湿地: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5、黄河三角洲湿地: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五、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湿地减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六、湖泊面积变化原因分析思路1、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由气候变干,蒸发加强引起的;如果是近几十年的变化,则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补给)有关。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考试内容(1)湿地的概念和类型(2)湿地的重要价值(3)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保护措施二、考查方式常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
多以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湿地的价值、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三、考点分析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湿地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类型:河流、湖泊、水库、稻田、退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浅海区。
(3)共同特点: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4)我国主要湿地的空间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与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有关)。
2.湿地的重要价值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航运、旅游等。
3.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保护措施(1)湿地出现的问题:天然湿地数量在减少,质量在下降等。
(2)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退田还湖、还沼泽,禁止滥捕滥猎,防止湿地水污染等。
注意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产出功能。
湿地保护并不是不去发挥湿地的生产功能,而是使其在发挥生产功能的同时又不丧失环境保护功能。
湿地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在保护、开发和利用湿地的同时,重视湿地的环保功能,为人类生存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考点训练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林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及价值一、知识讲解(一)湿地的直接利用功能有:1.提供水资源及丰富动植物产品;2.提供矿物资源及能源和水运条件。
(二)湿地的间接利用功能有:1.调蓄水量、调节气候;2.沉积营养物质和净化污水;3.与地下水交流和防止海水入侵;4.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5.具有景观和旅游价值;6.具有教育和科研价值。
二、同步训练某国湿地约占国土面积的25%,湖泊众多,素有“千湖之国”之称。
读该国区域图,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该国湿地众多的主要原因有(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③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④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低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该国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 )①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②美化环境,观光旅游③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④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解析 1.A 2.A第1题,结合材料可知,该国为芬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地势较低,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冰川作用形成众多湖泊;气候寒冷,地下水水位高。
选A。
第2题,湿地的生态价值主要是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净化水体等。
选A。
芦苇是一种湿地挺水植物,它在秋季对水量要求较低,淹水时间过长反而会抑制其长势。
读图,回答3~4题。
3.“夏秋天水一色,冬春草洲无边”是对鄱阳湖壮观景色的真实写照,该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生产周期性特点B.降水的季节性变化C.气温的季节性变化D.植被的季节性变化4.鄱阳湖芦苇分布面积的变化说明了( )A.湖泊水位季节变化变小了B.连年干旱,丰水期“晚来早走”C.生态环境明显改善D.降水增多,丰水期“早来迟走”[解析] 3.B 4.B 第3题,鄱阳湖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雨、冬春少雨;多雨季节,湖泊水域广阔,天水一色;少雨季节,蒸发旺盛,湖水减少,显出湖底,出现草原景观,草洲无边。
第4题,由图可知,三峡运行前芦苇面积小,三峡运行后,芦苇面积大。
三峡运行后,入湖水量减少,鄱阳湖枯水期延长,水位下降,导致芦苇面积增加,使气候干旱;或丰水期短,即“晚来早走”。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
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5~6题。
5.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6.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保护水源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解析] 5.C 6.B 第5题,主要考查湖泊面积减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艾比湖是咸水湖,湖水减少,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
湖水减少,湖水的含盐量增加,湖中鱼类密度减小,湖水蒸发总量减小。
第6题,主要考查防止湖泊萎缩的措施。
退耕还草、保护水源,能够增加区域的降水量,增加入湖水量,避免出现湖泊萎缩现象。
修建水库、调节径流,注入湖泊的水量将有所减少,会加剧湖泊萎缩。
水产养殖会使湖水水质变差。
种植芦苇可以改善水质,但不能起到防止湖泊萎缩的作用。
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
据此完成7~8题。
7.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优势表现在( )①光合作用强烈②生物循环旺盛③雨林群落的生产力高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8.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吸收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①②B.③④C.①③ C.②④[解析] 7.B 8.A 第7题,亚马孙河流域全年高温多雨,由于充足的热量、丰沛的水分和连续不间断的生长季节,从而形成了以高大密集的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优势表现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群落生产力高。
④是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
第8题,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
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9~10题。
9.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10.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9.C 10.B第9题,由“黄河”和“灌渠”可知银川平原为灌溉农业区,农业开发,排水造田导致湖泊减少。
第10题,湿地资源对城市具有调节、降解、美化、旅游等功能。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
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
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
据此完成11~13题。
11.拉鲁湿地位于高寒的青藏高原上,其成因不包括( )A.降水较多B.气温低,蒸发弱C.地势相对低平,易积水D.高山冰雪融水是主要来源12..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重要补给源之一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降低拉萨市区北部的山洪威胁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13..关于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解析] 11..A 12.C 13.D 第11题,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降水较少,蒸发微弱,来自高山的冰雪融水在地势相对较低处蓄积形成湿地。
第12题,拉鲁湿地能增加拉萨市的空气湿度,调节其温度,排除②。
第13题,拉鲁湿地对地区生态环境效益明显,意义重大,应因地制宜,遵循其生态发展规律,从保护性开发入手。
14.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
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答案] (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图知识的掌握。
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①地形地势,河流从高处流向低处;②海陆状况,河流由陆地流向海洋(外流河);③干支流夹角判断,一般而言,干支流之间的夹角<90°,为锐角;④河流宽度,河流上游河道窄,河流下游河道宽;⑤沉积颗粒物大小,河流上游沉积颗粒物较大,河流下游沉积颗粒物较小;⑥还可以从河流流量变化、横剖面、工业布局等方面判断。
本题可以从干支流的夹角确定干流。
第(2)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湿地形成条件的掌握。
湿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而地貌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地表水的状况。
从地貌条件来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表有多条径流汇集,地下有隔水层或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形成湿地;从气候条件来看,降水较为丰沛地区易形成湿地,但降水少、有大量冰雪融水、气温较低且蒸发微弱的地区,因原有水分便于保存,也易形成湿地。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措施的掌握。
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应从法律、管理、宣传教育等角度分析。
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保护地表植被,保护天鹅栖息地;等等。
15.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图29-10)。
(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走向。
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
(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
(3)分析1982—2012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4)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答案] (1)西北—东南(或东南—西北) 季节性降水量较少,沿岸用水量大(2)湖泊台田鱼塘(3)人们利用沼泽,种植水稻,发展台田鱼塘,修建水库;建筑用地占用沼泽。
(4)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增大;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
[解析] 第(1)题,从图示湖盆的延伸方向直接判断。
第(2)题,直接从材料二的统计图中读出结果。
第(3)题,沼泽属湿地,其面积大幅减少,可以从材料二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中各景观类型面积的变化得出其主要的人为原因。
第(4)题,南水北调通水对南四湖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为:水质改善,湿地作用增强;水量增加,通航能力提高,水产养殖及旅游业的发展条件改善;等等。